窘迫拧巴的新人导演到底是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2018-03-16 10:39
一提起导演,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牛X且神圣的职业。仿佛自带光环的导演身份能让一个人为所欲为: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演员、赚自己喜欢的钱、装自己喜欢的X……

不过这都是那些少数已经成为名导成为老江湖的导演勉强能做到的事,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新人导演在创作上和生活中都处于一种窘迫拧巴的状态,但同时,他们又都生活在一个非常迫切而美好的时代。

迫切是因为这个时代等待一个人成长的耐性越来越差,要求一个导演成熟的时间越来越短,对一部电影作品哪怕是新人作品的要求越来越严;美好是因为新人导演们赶上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张的时代,赶上了观众不断成长不断渴求更多优质、多元内容的好时代。



“  中国新人导演的现状

中国新人导演大致分为草根新导演和行业新导演两大类。

草根新导演,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刚开始在这个行业或者导演这个职业打拼的,没有或者缺乏行业资源的专业或者不专业的人。

后者多为一些原本在影视行业其他工种打拼过多年,并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转变而来,比如演员、编剧、制片人等,他们拥有更多的行业资源,而且这些行业资源也会主动向他们倾斜,行业新导演的起步比草根新导演更高。不管作品市场反馈和结局如何,至少在创作上在开发及制作阶段,行业新导演的阻力要远远小于草根新导演。

但中国目前绝大多数新人导演属于草根新导演,属于怀揣着电影梦的一群普通人。

\"\"

新导演的电影作品默默无闻、叫好不叫座的占多数,他们在行业中大都负责自生自灭。

默默无闻约等于原地踏步,叫好不叫座的算是勉强打开了导演生涯这扇门。

新导演大都孤军奋战,没有自己固定的专业的开发、创作团队,甚至还要兼任编剧、制片人等重任,既分身乏术又显得不专业。

不管一个新导演多有才多有天赋,他们都会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创作能力不足、对创作流程及结果的预估不足、外部资源资金支持不足等一系列内外原因,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导致其创作过程一波多折。

行业和资本都知道青年导演、新导演中,一定有着中国电影的未来,但是很少有人愿意不遗余力、孤掷一注去支持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新导演,这就是中国新导演的窘迫现状之一。




“  他们都在创作什么

除了上文提到的行业新导演,中国几乎没有一出来就拍商业类型片的新导演。

或许很多新导演的作品都不乏一些亮眼的商业元素,但他们的作品还是被行业被市场习惯性称为“文艺片”。

文艺片也是多年来中国新导演的主要创作方向。

除了少部分视商业片为粪土,不屑于创作套路化商业片,始终如一的坚持创作文艺片外。更多新导演走文艺片创作方向是由于经验、资金、资源等限制,没法也没机会去操作体量更大的商业片导致。再加上,新导演最初的两三部作品,可以不被主流观众和市场认可,但一定要被行业认可,也只有这样,导演才会被认可,才能打开资源渠道继续拍下去。

\"\"

在这些限制之下,一个新导演想要打出名声,就必须在作品中最大程度展现自己的特色、审美和艺术风格。因此,新导演们的作品作者电影居多。

作者电影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国新导演们的创作方向,与中国电影类型化不明确的缺点一脉相承。

不过近几年涌现出的新导演作品出现了更多类型,除了纯文艺片外,犯罪、悬疑、惊悚、恐怖类型的新导演作品这几年都不在少数。

\"\"

新导演作品有了更多的类型,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了更多类型片的元素,说明目前中国的新导演们找到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方向,也更贴近观众和市场的方向,这是好事。虽然这并不是对电影类型的新探索,但只要一批一批新导演们不断尝试更多的类型表达,中国电影类型化不明确的缺点就有希望逐渐被解决。




“  他们通过何种方式创作

新导演们的创作过程以自生自灭为主。

由于新导演各种资源的缺乏(缺经验、缺钱、缺人脉、缺团队、缺行业信任等),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压力都相当大。

新导演的作品往往是靠自己贴钱甚至砸锅卖铁、众筹、向亲朋好友借钱以及通过电影节的帮助来向行业向市场展示。
有时候因陋就简,反而激发出了更多想象力和潜力,呈现出了更好的作品。

近两三年呼声最高,市场反馈最好的几部新导演处女作,比如忻钰坤的《心迷宫》、毕赣《路边野餐》,都是靠砸锅卖铁、一波三折、东拼西凑出来的钱拍完的难产电影。

\"\"

有一点钱就拍一点,或者预算预估不足,这种创作方式以及资金资源的来源方式太不稳定,作品的质量也很难保证,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如果电影的反馈好行业认可还能有所交代,一旦名利双失可真就“满盘皆输”了。但这种迫不得已的事却是很多新导演新创作者为了呈现自己的作品做过或者正在做的。

不过目前行业内的各类新导演扶持计划越来越多,草根新导演的出路也变得更宽。比如国家队牵头的“青葱计划”,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爱奇艺的“17计划”,王思聪发起“香蕉新导演掘地计划” 等。

\"\"

就这两年来看,很多草根新导演都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资本、行业资源及人脉上的支持。

比如,4月4日即将上映的超小成本恐怖片《中邪》,成本7万,其中2万付了男主的医药费,其导演只是一个武校毕业,没考上艺校的横店群演,《中邪》剧组工作人员由义务帮忙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组成。片子有很多硬伤,但这部电影在获奖后得到腾讯影业春藤电影工坊、万达影业、新浪微博、快手、卓然、猫眼、毒舌电影、新片场等九大出品方的联合支持,经过补拍和更好的后期之后决定上映。

\"\"

这几年新导演作品成本从《中邪》的几万,《路边野餐》的几十万,《心迷宫》的一百多万,到《黑处有什么》的三百多万,《暴雪将至》的四千多万等,不断拔高,而且有了更多大型电影公司及专业宣发公司的参与。说明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注意到了新导演,也注意到了他们的作品并给予支持,使得新导演们有了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




“  中国电影的趋势和未来跟新导演有什么关系?

首先,不是每个在电影创作上有表达欲望或者控制欲的人都能当导演,导演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需要经过一系列视听语言的专业训练以及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才能变得成熟。想得美跟拍得好没有正比关系,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去当导演(尤其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导演必定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不然还指望后辈们继续看上一辈甚至上上一辈拍的老电影?

关于趋势,中国目前的新导演们除了文艺片之外,尝试更多的是犯罪、悬疑方向,这些类型的作品虽然不是目前中国主流观众最喜欢的,但因为兼有文艺片和部分商业类型片的元素,既能体现导演、编剧的特点,又比较容易获得资本、行业资源的青睐,所以这些类型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更多新创作者的选择。

还有一些早在行业内其他职业打拼多年的新导演热衷于喜剧,这类电影以演员转导演的居多,从郭德纲、宋小宝、小沈阳、包贝尔开始当导演拍电影可以看出一二,而且这种演员转行当导演的情况未来或将愈演愈烈,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

去年,93年的导演阚若涵拍了一部叫《海带》的科幻网大,获得了很多好评和推荐。

\"\"

行业新导演方面,资深影评人、编剧张小北导演的科幻处女作《拓星者》也将于今年上映。

\"\"

随着90后电影人的成长,作为接触科幻最多的90后,未来中国的新导演一定会有更多关于科幻电影的尝试,这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虽然新导演搞科幻电影怎么听都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所以虽然中国大部分新导演都是窘迫的拧巴的,但在这个于内容创作者而言既迫切又美好的时代里,机会跟压力是并存的。如今行业对新导演的支持力度变得越来越大,观众渴望更多元更优质的电影作品,创作者们尤其是创作新人们也在不断尝试且有了一定成效,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属于现在这帮窘迫又拧巴的新创作者。



文 / 鄢篾

请尊重劳动成果,任何形式的转载,均需联系微信公众号“有我断片(ID:youwoduanpian)”,未经许可转载甚至删改的,将视作侵权!(关注“有我断片”,回复关键词“转载”即可获取转载须知)

\"\"
本文为作者 有我传媒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9443

有我传媒

点击了解更多
有我慧悦是一家专业的全球电影IP运作公司,卖中国电影出去,买海外电影回来,专注于海外优质IP的投资、引进和开发。 合作请联系: business@hmf1.com (86) 010-53360650
扫码关注
有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