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英国的Technicolor电影(转)
magasa/文
最近正在下载1080p的《红菱艳》,又刚好看到了妖老师介绍该片修复的文章,想起来说一说英国制作的Technicolor电影。
Technicolor这种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从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前期,大部分三色的Technicolor电影都是由好莱坞拍摄的,但英国的Technicolor电影决不容轻视。
Technicolor在好莱坞主要用在华丽的歌舞片、喜剧片上,布光倾向高调光、大平光、低反差,这种风格和英国电影的传统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当时的英国电影,一半是表现主义式的低调摄影,一半是崇尚自然光的纪录式风格,和华丽丽的Technicolor确实是不怎么搭调。但可能正是因为习惯相左,英国人反而创造出了与好莱坞别具一格的Technicolor风格。
英国最早尝试Technicolor的摄影师是Jack Cardiff,去年才去世的大师,95岁高寿。他早年在好莱坞学习期间就对Technicolor很感兴趣,据他说,第一次看到大气磅礴的Technicolor摄影机从包装箱里打开,像是看到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从爱琴海中升起一样,给他极大的震撼。不久Technicolor公司要进入英国市场,他成了第一批的体验者,尽管当时论资历论技术,英国比他强的摄影师有很多,但他和Technicolor公司的代表狂侃维米尔、霍赫、拉图尔、卡拉瓦乔和伦勃朗这些绘画大师,说他有很多绘画上的心得要运用进去,把那帮人侃晕了,于是指定他协助美国人Ray Rennahan拍摄,Cardiff主要负责摄影机的操作。这部影片就是Wings of the Morning (19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拍Technicolor的主要是Alexander Korda的London Films公司,作品有The Drum (1938) ,和The Four Feathers (1939)。
40年代英国拍的Technicolor影片并不太多。一方面是战争影响,导致胶片供应紧缺,其他方面的财力物力也都很有限。另外,在Eastman Kodak公司开发出新的可应用的彩色方案前,Technicolor公司基本垄断了彩色电影的市场,他们有各种严格的限制,设备不能买只能租,片场永远有公司派驻的技术顾问指手画脚,而且他们出差的时候每晚都要和机器睡在一起,生怕别人偷窥了他们的技术秘密。Technicolor摄影机异常笨重,隔音罩不好安装,经常无法同期录音,只好后期来配。种种限制使得拍Technicolor是件比较奢侈、费力的事情。
Jack Cardiff比较幸运,他跟着Michael Powell陆陆续续拍了不少部。他摆脱了Technicolor给人留下的巧克力包装盒般的花巧印象,借助绘画功底,他大胆运用强烈的红色,照明上经常用暖色的主光,再加很少一点冷色的补光甚至不用,保持了类似黑白电影里表现主义的低调风格。
#影视创作#Cardiff曾说:“作为ASC的会员,我希望好莱坞的Technicolor比英国拍得更高明,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在很多方面,英国的Technicolor电影都比美国强。我认为并不是因为英国摄影师的技术更厉害,相反,要归功于战争的制约,因为战争导致煤炭短缺,电力供应定额,Technicolor消耗的光比黑白片多很多,所以英国公司都不拍彩色片了,即使拍的也都很节省,我们只能把照明减弱。”
1947年《黑水仙》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第二年Powell和Cardiff再接再厉拍了挑战更大的《红菱艳》。这部片困难很多,比如拍芭蕾舞场景的时候,需要一只超级聚光灯把舞者圈出来,当时的灯都不够劲,剧组请业内有名的专家Peter Mole和Taylor Hobson Cooke公司一起设计了一台新式的水冷型300-amp的大灯,可以从30米外提供13000勒克斯的照度,解决了问题。
另外,影片里的内景都特别大,Technicolor底片本来就慢,所以很费光,当时普通的150-amp的灯根本不够,Rank公司送Cardiff到好莱坞观摩新技术,Cardiff在Mole公司看到了他们最新设计的225-amp的灯,叫做“Brute”(今天还用),还没打算推入市场。他如获至宝,好说歹说把两台试验品都弄回英国去了。虽然《红菱艳》后来在奥斯卡上连摄影的提名都没拿到(当年获彩色摄影提名的几部片子都很平庸),但今天它已无愧为所有Technicolor影片的巅峰之作。
50年代初是Technicolor退出历史舞台前的最后辉煌。英国继Cardiff之后最好的Technicolor摄影师是Oswald Morris。在Technicolor的美学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他反其道而行,拍了《红磨坊》,这要感谢导演John Huston的信任。Morris那时还是新人,根本没独立拍过什么东西,Huston当时想要的其他摄影师没有空,所以才找到他。Huston要求复原19世纪末的巴黎风味和劳特累克画作的质感。Morris反正初生牛犊,于是就成天东搞西搞,Technicolor公司派来的顾问专家看他一会摆弄摆弄雾镜,一会折腾滤色片制造彩色光,一会又放烟放雾,他是想淡化处理Technicolor饱满艳丽的色彩,结果把专家给惹怒了,说你想把我们多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毁于一旦吗?Huston见了,跑来对专家大吼:Fuck you,然后转头对Morris说Thank you,一锤定音,平息了争执。最后出来的《红磨坊》,昏暗的色彩萦绕着三分诡秘,和传统的Technicolor感觉相差太多太多,十几年前我在某个电视频道上看到,立刻被它忧郁的气氛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