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着42KG的大家伙航拍军舰是一种什么体验?--《红海行动》航拍团队专访
2018-02-26 22:47
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场镜头都使用航拍的手法。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红海行动》也是如此。 不管是电影一开场倒扣俯拍行进中的巨轮,还是蛟龙队员营救船员前的“刷锅”,航拍手法很容易将银幕前的观众带入电影情节里。(刷锅:航拍术语,指控制飞行器使其围绕拍摄物环绕飞行)
看完《红海行动》之后,我们在片尾字幕上看到了航拍团队的名字。 这部电影分为国内和摩洛哥两个取景地,国内航拍团队是志翔航拍,国外是skynamic团队。 我们联系了志翔航拍,和这家自己研发大尺寸无人机的航拍公司聊了聊这次难得的海上舰艇拍摄经历。
影视工业网:怎么接触到这个项目的?什么时候进组?前期筹备的时候和剧组主创进行了哪些沟通?
志翔航拍:剧组在筹备期间就联系到我们,提出要用挂载RED去摩洛哥沙漠进行拍摄四个月。后来因为我们中间档期不能全程跟组,所以没有参与国外部分的拍摄。直到2017年4月剧组联系到我们,说国内部分开始拍摄了。恰巧在2017年初,我们Z1航拍机也走出了实验室,成功投入市场使用,并顺利完成《前任3》的航拍。我们也把这款机器推荐给了摄影师。
在此之前,志翔航拍与香港的很多团队都合作过,与《红海行动》的摄影师、制作团队就有过多次合作,我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Z1能除了挂载RED摄影机满足摄影师要求,抗风性能也是一流的;再加上志翔参与过76部院线电影的拍摄,经验丰富。基于这多种因素,志翔就成为了剧组的首选。
整装待发的Z1
影视工业网:针对这个项目,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派出了多少人参与航拍,分工是怎么样的?
志翔航拍:剧组联系我们的时候,就说这次的拍摄器材以及技术要求很高,因为拍摄环境复杂,拍摄对象特殊。但是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电影就是《红海行动》,只知道是一部由香港团队操刀的战争片。
进组前不久我们才知道拍摄对象是军舰,由于之前也有很多水上拍摄以及海上拍摄船舶的经验,所以除了准备一套Z1以及备用机之外,还按摄影师要求,携带了不少其他拍摄附件,比如说跟焦器,RTK,ND镜等……
我们总共9个人参与拍摄,6个人跟组,3个人负责素材拍摄。飞手、云台手、机械师、地勤助理等,各自的分工比较明细,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配合磨合,也清楚各自的职责范围。飞手掌控航拍现场,与导演摄影沟通镜头,调试飞机等一系列事情;云台手安装云台并调参校对数据等;机械师检查电池等各种配件,助理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安全起降,保证所有工作到位,确保达到最佳拍摄效果。
影视工业网:这次航拍镜头有详细的脚本或者分镜头吗?现场和导演或者摄影指导如何沟通的?
志翔航拍:不仅有分镜头,还有动画预演。我们身边有一位副导演,他手里有分镜,会通知你今天拍什么,提前让你看预演。我们会做好各项准备,通知需要配合的部门做好准备,然后去现场候场。
但是林导给予我们的发挥空间很大。拍摄前会先给一个框架,比如需要一个什么样感觉或意境的镜头,以及这个镜头所包含的内容。每次拍摄之后,他看完素材再做出调整,每一次拍摄的素材都不一样,会有一些备选方案, 给剪辑更多的选择。
我们和摄影指导合作过很多部戏,沟通很融洽。在现场的每次拍摄之后,他会提出更大的可能性,例如说:你换一个角度、拍摄方式,或者改变摇镜头的速度,可能会有更不一样的效果,通常在视觉效果上摄影指导会给予我们很大的提升。
影视工业网:这部电影里哪些航拍镜头是你们完成的,分别用了什么样的配置去拍摄各个镜头?
志翔航拍:我们负责军舰的航拍镜头,比如军舰的低空航拍部分以及一些CG合成镜头。如影片中跟军舰有关的镜头,码头、还有个炮弹拦截军舰等这些都是我们完成的。军舰里面的一些镜头也是我们拍的。
拍摄演员以及需要做CG的部分镜头都是用RED 8K拍摄,这是RED机器本身的优势,视频分辨率高,不管是做特效处理,还是防抖处理或者裁剪,都非常有用。
影视工业网:这部电影航拍最大的挑战在哪儿?现场是怎么克服的?
志翔航拍:海风、军舰的速度,还有最让人头疼的磁干扰。第一是风力,海风是不定向的,军舰改变航向,风向就变了,我们要把握好这个还比较容易。
第二就是军舰的速度,军舰速度在50-60km/h左右。在运动的物体上拍摄运动的物体,难度非常大。我们只能先控制速度,先让拍摄物体与机器同步速度,再找到拍摄角度,确定景别之后,再开始正式拍摄。之前我们拍摄《前任攻略2》的时候就有过尝试。而且在海面上,军舰要保持一定速度,也不能停,所以飞机起飞那一瞬间就会朝某个方向做快速运动。像这样的拍摄需要很多经验。
磁干扰是一个没办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你完全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发射出来的,哪里强哪里弱,经常遇到的状况就是遥控器失灵,飞机停止运动。即便我们装了差分定位系统,显示屏上还是告诉你:指南针干扰。
到最后的时候,我们直接无视显示屏上的报错——风速过大,动力满载,指南针干扰。就抱着一个心态,只要拍到需要的素材就行。即便是经常飞着飞着飞机停了,船已经开出去好几百米;飞机突然又动了,我们就把它拉回来,然后看素材,马上给DIT。
在早期无人机没有这些辅助设备,像前面说的差分定位系统,三轴电子云台等之前都没有,稳定设备也没这么好的情况下,所有的飞行都是靠人脑去操作的,这种操作难度更大。而以那些经验来应对现在的拍摄,你会发现,有了现在这些设备的辅助,拍摄比原来容易了很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画面创作。
影视工业网:这次航拍用你们Z1上挂的都是RED吗?三轴云台用的是哪款? RED在航拍上有何优势?
志翔航拍:差不多,Z1上挂的基本都是RED系列摄影机加如影2云台。RED最大的优势就是轻,轻对航拍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的素质属于顶级电影摄影机,能符合各种大制作的需求。由于这部戏地面拍摄也使用了RED,所以航拍的首选当然也是RED。早在拍摄《小时代3》的时候,我们为电影定制了一款能挂载RED电影摄影机的航拍飞机,直到《一步之遥》我们改进了第二代。志翔也是第一个将RED这种专业电影摄影机挂载到无人机上进行电影航拍的国内团队。所以我们对RED相当熟悉,尤其用它来做航拍更是驾轻熟路。
这次我们使用了RED EPIC-W 8K,相对于早期一代的RED摄影机,它多了一个ProRes 422格式的代理文件,方便我们现场检查素材。
影视工业网:这次航拍用的EPIC-W是摄影组统一租的还是你们自己带的? 很好奇这种级别的航拍,摄影机和镜头都是怎么解决的?你们会自己买摄影机和镜头吗?
志翔航拍:这次机器镜头都是是我们自己自带的。 一般我们都会自带机器镜头,我们自己也买了好几台RED和电影镜头。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剧组提供机器和镜头的情况,比如剧组要求挂MP或者MA或30-80mm这样的镜头。
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建议使用自家的机器镜头,首先是因为自家的机器我们最熟悉,其次剧组给到我们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会带有很多其他附件。我们拿到之后还有进行各种拆装,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尺寸不合的情况,这在现场就比较麻烦,太耽误时间。而且自己的机器调平这些也会更快。
影视工业网:那你们是实拍8K吗还是跟地面拍摄一样拍5K? 然后想问下帧速率这块你们怎么设置的?
志翔航拍:航拍用的都是8K,跟地面不一样。 有些镜头要用到CG,所以对分辨率要求还挺高的。 帧速率一般是24fps,特效镜头是48fps。
影视工业网:嗯,8K这个分辨率对DIT和后期来说意义不一样。
志翔航拍:DIT还好,但是一切以最终效果为重。《乘风破浪》我们也用RED 8k拍的,摄影师喜欢用这个,后期部门更喜欢,给他的空间足够大。
影视工业网:Z1的最大起飞重量和这次起飞重量分别是多少? 什么时候有自己研发更大尺寸飞行器的想法?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志翔航拍:Z1的最大负载可到60kg, 这次总重是42kg。我们不是为了做更大尺寸的飞行器而研发Z1,研发更大尺寸的飞行器也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在以前,航拍不可能挂载电影摄影机和大型电影镜头或者电影变焦镜头。考虑到航拍与地面的统一性——地面与航拍使用同一种设备,从2012―2015年志翔一直在研发大型电动无人直升机挂载RED,16年下半年才开始Z1多旋翼的研创之路,目的是让它更符合电影的顶级拍摄的同时,更加安全。一直以来我们所做的研发,就是为了符合更高级的拍摄需求。
但也不是说我们为了大而去做更大尺寸的器材。如果你说需要挂载ARRI的65或者IMAX这种非常大型的摄影机,那就超出了目前无人机航拍的范畴了。
虽然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台比较成熟的多旋翼,但在前期的研发、测试中都经历过很多失败,甚至一颗螺丝钉用得不到位,都会出现问题。但我们也在不断完善,让它更符合现有的电影拍摄。前期设计中都会列出标准,这些标准来自历年的经验积累,例如说高海拔、大风情况下的拍摄,甚至是在雨中拍摄。在下一代机器研发过程中,我们想着重解决的问题就是雨中航拍。所以器材是迭代去完善的。
影视工业网:影片字幕部分,显示有载人直升机航拍,它和类似Z1这种多旋翼无人机各自的优势在哪儿?
志翔航拍:载人机航拍有很明显的优势,第一速度特别快,最快速度能达到几百公里每小时;第二能挂载更大的云台,像F1,K1这种设备,能挂载长的变焦镜头,比如说24-250mm;第三能实现更大的景别和更快的视觉冲击感。
《红海行动》中就有大型直升机跟我们配合。他们拍摄更高空的,更大的景别。我们就拍摄低空、CG合成、近景镜头等。在《红海行动》用到的最长焦是300mm焦段的镜头。无人机航拍能拍摄的区域,像演员、细节的高速跟拍,甲板上奔跑的运动,还有一些更危险的镜头——人群中穿越等,大型直升机就没办法做到。
影视工业网:在看了成片里国外的航拍部分之后,你们觉得skynamic团队拍的怎么样?
志翔航拍:其实有点惋惜,我们没能参与国外部分。无人机低空航拍的这方面,中国比较早就在进行。除了比利时的航拍公司flyingcam,他们相当于无人机航拍的鼻祖,不管是器材,拍摄手段,从业人数,中国的无人机航拍都领先于整个国际行业。
看了花絮和成片,skynamic在拍摄上是一个很棒的团队。设备上,他们使用了freefly的机器,还有一个韩国飞机。其实国内很多航拍团队的设备也同样出色,包括我们的Z1。Z1的电控系统其实也是特殊定制的。除了器材,我们拍摄过76部大型的院线电影,从经验上来说,国内航拍团队也毫不逊色。
从拍摄角度来说,skynamic拍摄的一个镜头——狙击手在塔台上的镜头,那个应该不是无人机拍摄的,而是载人机高速旋转下拍摄的镜头。还有一些常规拍摄——三位演员从高楼滑下来的那个镜头也很不错。
我们觉得国外航拍队伍最大的优势就是承担的风险低。我们去年拍《乘风破浪》之前,韩寒的《后会无期》就是请的比利时的flycam航拍团队。他们在现场也摔过飞机,但他们每天的拍摄费用是15万,摔一次飞机的成本与他们的工资相比是较为低廉的。当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小了,在拍摄方面也就更大胆。而国内的航拍团队,由于数量和竞争的原因,可能价格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拍摄承担的风险就大,当你时刻在为你的机器安全而顾虑的时候,是不可能拍出完美的画面的。
所以我们希望剧组能把更多的费用放在制作上,像《红海行动》,剧组就直接给我们的飞机买了全额保险,你就可以放心的去实现导演的意图。其实中国的很多团队并不比好莱坞的团队差,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一套价值七八十万的设备,放在小的航拍团队身上,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承担摔一次的风险,那又怎么去谈让他们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呢?
影视工业网:看你们之前也有无人直升机,说说无人直升机和多旋翼飞行器的优劣吧。
志翔航拍:现在已经很少用无人直升机拍摄了。而航拍最开始用的就是无人直机,那时候是没有多旋翼这个概念的。
无人直升机机,就相当于赛车,简单粗暴,性能极限,速度快,转向灵活,抗风性能强,但是安全系数低,操作难度大,至少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半年时间。这造成了最开始直机航拍很难去普及,所以在早期做航拍的公司没有现在这么多。而多旋翼,安全系数高,性能较为局限。在电影拍摄上,我们更倾向于无人直机,因为它在速度、拍摄的灵活度方面能满足很多航拍的镜头需求。但是它的电子系统落后,稳定性不强。哪怕出现一颗螺丝钉出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
多旋翼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哪怕一两个桨出状况,都可以正常飞行,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如果要设计同样载重的无人机,例如Z1这种负载量,多旋翼的尺寸比较小,而无人直机想达到这样的负载量,可能要做一个桨叶直径达到三米的“巨型直机”,直接使它的安全性能大幅度降低。
而在电控系统和各个方面,多旋翼的性能也逐步增强,Z1的时速就能达到100km/h。所以如果不是追求极限镜头的拍摄,使用多旋翼会更简单。但如果需要极限的镜头和操作,直机还是有它相当大的优势在的。不过综合下来现在Z1这类航拍器会更适合普及以及拍摄。
影视工业网:这次拍摄特殊而难得,你们对这次有什么总结吗? 在部队纪律,海上拍摄的准备及保养,大型舰艇航拍技巧等方面。
志翔航拍:因为是在军队拍摄,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做准备工作,军方给的时间是有限的。拍摄时间有限,给我们的拍摄时间并不宽松。除此之外,对操作的精准性和拍摄能力要求都极高。
所以提前就要做好所有准备,因为不会给你临时抱佛脚的机会。 还有就是更快更强的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团队的配合。面对导演提出的镜头要求,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知会导演的意图,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更强的反应能力才能减少时间的浪费,做到更有效率的沟通。
正在安装设备,近景处足够多的无人机电池以备随时使用
其次海上拍摄的注意事项,就是行驶的军舰上操作飞机需要技巧。就如前面说的,在移动物体上拍摄移动物体,先控制速度,再确定拍摄角度再去拍摄 而不是一上来就把油门拉到最大,妄想机器与军舰同速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防锈,海上水汽的腐蚀性非常强,一定要保持飞机的干燥。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军舰的磁干扰和电磁干扰。每次出海都要开雷达,电磁干扰非常严重。遥控器很容易失控,屏幕上总会出现“指南针干扰”。并且在海面上不能使用失控返航一旦使用,它回到起飞的地点,但是军舰已经开出去不知道多远了。
影视工业网:这一个月拍摄下来,有没有什么难忘的回忆?
志翔航拍:有!非常感动的是,有一场戏拍完,我觉得那个镜头很一般,但是导演和摄影指导看完之后,都说:很好,拍的不错。我们就觉得是一种鼓励,他们没有以很焦躁的状态去对待我,让我们也变得很平和去面对接下来的拍摄。
还有一场1130炮拦截导弹的一场戏,早上出工,一直到下午三点钟还没收工,可我们已经错过饭点了,这时监制手里拎着两兜子的肯德基,跟我们说:饭冷了,也不好吃。你们先吃点这个吧。当时把我们几个大男人都要感动哭了……
很多喜欢看动作戏的观众,觉得枪战非常刺激。的确是非常刺激,真正的AK并不是像电影里“咻”一声就完了,它在现场开一枪就像在你耳边炸了一根雷管,那种肝颤的感觉你可以想象的到,比你看电影更加震撼真实。而且,导演经常穿着防弹衣背着枪在现场走来走去,就像一名随时准备作战的战士一样,让人觉得很激昂澎湃。
《红海行动》导演与航拍团队合影
点击此次进入RED社区,直接查看《红海行动》摄影指导冯远文老师的专访。
关于电影级航拍的无人机和相关问题,我们进圈子交流吧!
看完《红海行动》之后,我们在片尾字幕上看到了航拍团队的名字。 这部电影分为国内和摩洛哥两个取景地,国内航拍团队是志翔航拍,国外是skynamic团队。 我们联系了志翔航拍,和这家自己研发大尺寸无人机的航拍公司聊了聊这次难得的海上舰艇拍摄经历。
影视工业网:怎么接触到这个项目的?什么时候进组?前期筹备的时候和剧组主创进行了哪些沟通?
志翔航拍:剧组在筹备期间就联系到我们,提出要用挂载RED去摩洛哥沙漠进行拍摄四个月。后来因为我们中间档期不能全程跟组,所以没有参与国外部分的拍摄。直到2017年4月剧组联系到我们,说国内部分开始拍摄了。恰巧在2017年初,我们Z1航拍机也走出了实验室,成功投入市场使用,并顺利完成《前任3》的航拍。我们也把这款机器推荐给了摄影师。
在此之前,志翔航拍与香港的很多团队都合作过,与《红海行动》的摄影师、制作团队就有过多次合作,我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Z1能除了挂载RED摄影机满足摄影师要求,抗风性能也是一流的;再加上志翔参与过76部院线电影的拍摄,经验丰富。基于这多种因素,志翔就成为了剧组的首选。
整装待发的Z1
影视工业网:针对这个项目,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派出了多少人参与航拍,分工是怎么样的?
志翔航拍:剧组联系我们的时候,就说这次的拍摄器材以及技术要求很高,因为拍摄环境复杂,拍摄对象特殊。但是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电影就是《红海行动》,只知道是一部由香港团队操刀的战争片。
进组前不久我们才知道拍摄对象是军舰,由于之前也有很多水上拍摄以及海上拍摄船舶的经验,所以除了准备一套Z1以及备用机之外,还按摄影师要求,携带了不少其他拍摄附件,比如说跟焦器,RTK,ND镜等……
我们总共9个人参与拍摄,6个人跟组,3个人负责素材拍摄。飞手、云台手、机械师、地勤助理等,各自的分工比较明细,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配合磨合,也清楚各自的职责范围。飞手掌控航拍现场,与导演摄影沟通镜头,调试飞机等一系列事情;云台手安装云台并调参校对数据等;机械师检查电池等各种配件,助理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安全起降,保证所有工作到位,确保达到最佳拍摄效果。
影视工业网:这次航拍镜头有详细的脚本或者分镜头吗?现场和导演或者摄影指导如何沟通的?
志翔航拍:不仅有分镜头,还有动画预演。我们身边有一位副导演,他手里有分镜,会通知你今天拍什么,提前让你看预演。我们会做好各项准备,通知需要配合的部门做好准备,然后去现场候场。
但是林导给予我们的发挥空间很大。拍摄前会先给一个框架,比如需要一个什么样感觉或意境的镜头,以及这个镜头所包含的内容。每次拍摄之后,他看完素材再做出调整,每一次拍摄的素材都不一样,会有一些备选方案, 给剪辑更多的选择。
我们和摄影指导合作过很多部戏,沟通很融洽。在现场的每次拍摄之后,他会提出更大的可能性,例如说:你换一个角度、拍摄方式,或者改变摇镜头的速度,可能会有更不一样的效果,通常在视觉效果上摄影指导会给予我们很大的提升。
影视工业网:这部电影里哪些航拍镜头是你们完成的,分别用了什么样的配置去拍摄各个镜头?
志翔航拍:我们负责军舰的航拍镜头,比如军舰的低空航拍部分以及一些CG合成镜头。如影片中跟军舰有关的镜头,码头、还有个炮弹拦截军舰等这些都是我们完成的。军舰里面的一些镜头也是我们拍的。
拍摄演员以及需要做CG的部分镜头都是用RED 8K拍摄,这是RED机器本身的优势,视频分辨率高,不管是做特效处理,还是防抖处理或者裁剪,都非常有用。
影视工业网:这部电影航拍最大的挑战在哪儿?现场是怎么克服的?
志翔航拍:海风、军舰的速度,还有最让人头疼的磁干扰。第一是风力,海风是不定向的,军舰改变航向,风向就变了,我们要把握好这个还比较容易。
第二就是军舰的速度,军舰速度在50-60km/h左右。在运动的物体上拍摄运动的物体,难度非常大。我们只能先控制速度,先让拍摄物体与机器同步速度,再找到拍摄角度,确定景别之后,再开始正式拍摄。之前我们拍摄《前任攻略2》的时候就有过尝试。而且在海面上,军舰要保持一定速度,也不能停,所以飞机起飞那一瞬间就会朝某个方向做快速运动。像这样的拍摄需要很多经验。
磁干扰是一个没办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你完全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发射出来的,哪里强哪里弱,经常遇到的状况就是遥控器失灵,飞机停止运动。即便我们装了差分定位系统,显示屏上还是告诉你:指南针干扰。
到最后的时候,我们直接无视显示屏上的报错——风速过大,动力满载,指南针干扰。就抱着一个心态,只要拍到需要的素材就行。即便是经常飞着飞着飞机停了,船已经开出去好几百米;飞机突然又动了,我们就把它拉回来,然后看素材,马上给DIT。
在早期无人机没有这些辅助设备,像前面说的差分定位系统,三轴电子云台等之前都没有,稳定设备也没这么好的情况下,所有的飞行都是靠人脑去操作的,这种操作难度更大。而以那些经验来应对现在的拍摄,你会发现,有了现在这些设备的辅助,拍摄比原来容易了很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画面创作。
影视工业网:这次航拍用你们Z1上挂的都是RED吗?三轴云台用的是哪款? RED在航拍上有何优势?
志翔航拍:差不多,Z1上挂的基本都是RED系列摄影机加如影2云台。RED最大的优势就是轻,轻对航拍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的素质属于顶级电影摄影机,能符合各种大制作的需求。由于这部戏地面拍摄也使用了RED,所以航拍的首选当然也是RED。早在拍摄《小时代3》的时候,我们为电影定制了一款能挂载RED电影摄影机的航拍飞机,直到《一步之遥》我们改进了第二代。志翔也是第一个将RED这种专业电影摄影机挂载到无人机上进行电影航拍的国内团队。所以我们对RED相当熟悉,尤其用它来做航拍更是驾轻熟路。
这次我们使用了RED EPIC-W 8K,相对于早期一代的RED摄影机,它多了一个ProRes 422格式的代理文件,方便我们现场检查素材。
影视工业网:这次航拍用的EPIC-W是摄影组统一租的还是你们自己带的? 很好奇这种级别的航拍,摄影机和镜头都是怎么解决的?你们会自己买摄影机和镜头吗?
志翔航拍:这次机器镜头都是是我们自己自带的。 一般我们都会自带机器镜头,我们自己也买了好几台RED和电影镜头。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剧组提供机器和镜头的情况,比如剧组要求挂MP或者MA或30-80mm这样的镜头。
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建议使用自家的机器镜头,首先是因为自家的机器我们最熟悉,其次剧组给到我们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会带有很多其他附件。我们拿到之后还有进行各种拆装,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尺寸不合的情况,这在现场就比较麻烦,太耽误时间。而且自己的机器调平这些也会更快。
影视工业网:那你们是实拍8K吗还是跟地面拍摄一样拍5K? 然后想问下帧速率这块你们怎么设置的?
志翔航拍:航拍用的都是8K,跟地面不一样。 有些镜头要用到CG,所以对分辨率要求还挺高的。 帧速率一般是24fps,特效镜头是48fps。
影视工业网:嗯,8K这个分辨率对DIT和后期来说意义不一样。
志翔航拍:DIT还好,但是一切以最终效果为重。《乘风破浪》我们也用RED 8k拍的,摄影师喜欢用这个,后期部门更喜欢,给他的空间足够大。
影视工业网:Z1的最大起飞重量和这次起飞重量分别是多少? 什么时候有自己研发更大尺寸飞行器的想法?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志翔航拍:Z1的最大负载可到60kg, 这次总重是42kg。我们不是为了做更大尺寸的飞行器而研发Z1,研发更大尺寸的飞行器也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在以前,航拍不可能挂载电影摄影机和大型电影镜头或者电影变焦镜头。考虑到航拍与地面的统一性——地面与航拍使用同一种设备,从2012―2015年志翔一直在研发大型电动无人直升机挂载RED,16年下半年才开始Z1多旋翼的研创之路,目的是让它更符合电影的顶级拍摄的同时,更加安全。一直以来我们所做的研发,就是为了符合更高级的拍摄需求。
但也不是说我们为了大而去做更大尺寸的器材。如果你说需要挂载ARRI的65或者IMAX这种非常大型的摄影机,那就超出了目前无人机航拍的范畴了。
虽然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台比较成熟的多旋翼,但在前期的研发、测试中都经历过很多失败,甚至一颗螺丝钉用得不到位,都会出现问题。但我们也在不断完善,让它更符合现有的电影拍摄。前期设计中都会列出标准,这些标准来自历年的经验积累,例如说高海拔、大风情况下的拍摄,甚至是在雨中拍摄。在下一代机器研发过程中,我们想着重解决的问题就是雨中航拍。所以器材是迭代去完善的。
影视工业网:影片字幕部分,显示有载人直升机航拍,它和类似Z1这种多旋翼无人机各自的优势在哪儿?
志翔航拍:载人机航拍有很明显的优势,第一速度特别快,最快速度能达到几百公里每小时;第二能挂载更大的云台,像F1,K1这种设备,能挂载长的变焦镜头,比如说24-250mm;第三能实现更大的景别和更快的视觉冲击感。
《红海行动》中就有大型直升机跟我们配合。他们拍摄更高空的,更大的景别。我们就拍摄低空、CG合成、近景镜头等。在《红海行动》用到的最长焦是300mm焦段的镜头。无人机航拍能拍摄的区域,像演员、细节的高速跟拍,甲板上奔跑的运动,还有一些更危险的镜头——人群中穿越等,大型直升机就没办法做到。
影视工业网:在看了成片里国外的航拍部分之后,你们觉得skynamic团队拍的怎么样?
志翔航拍:其实有点惋惜,我们没能参与国外部分。无人机低空航拍的这方面,中国比较早就在进行。除了比利时的航拍公司flyingcam,他们相当于无人机航拍的鼻祖,不管是器材,拍摄手段,从业人数,中国的无人机航拍都领先于整个国际行业。
看了花絮和成片,skynamic在拍摄上是一个很棒的团队。设备上,他们使用了freefly的机器,还有一个韩国飞机。其实国内很多航拍团队的设备也同样出色,包括我们的Z1。Z1的电控系统其实也是特殊定制的。除了器材,我们拍摄过76部大型的院线电影,从经验上来说,国内航拍团队也毫不逊色。
从拍摄角度来说,skynamic拍摄的一个镜头——狙击手在塔台上的镜头,那个应该不是无人机拍摄的,而是载人机高速旋转下拍摄的镜头。还有一些常规拍摄——三位演员从高楼滑下来的那个镜头也很不错。
我们觉得国外航拍队伍最大的优势就是承担的风险低。我们去年拍《乘风破浪》之前,韩寒的《后会无期》就是请的比利时的flycam航拍团队。他们在现场也摔过飞机,但他们每天的拍摄费用是15万,摔一次飞机的成本与他们的工资相比是较为低廉的。当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小了,在拍摄方面也就更大胆。而国内的航拍团队,由于数量和竞争的原因,可能价格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拍摄承担的风险就大,当你时刻在为你的机器安全而顾虑的时候,是不可能拍出完美的画面的。
所以我们希望剧组能把更多的费用放在制作上,像《红海行动》,剧组就直接给我们的飞机买了全额保险,你就可以放心的去实现导演的意图。其实中国的很多团队并不比好莱坞的团队差,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一套价值七八十万的设备,放在小的航拍团队身上,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承担摔一次的风险,那又怎么去谈让他们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呢?
影视工业网:看你们之前也有无人直升机,说说无人直升机和多旋翼飞行器的优劣吧。
志翔航拍:现在已经很少用无人直升机拍摄了。而航拍最开始用的就是无人直机,那时候是没有多旋翼这个概念的。
无人直升机机,就相当于赛车,简单粗暴,性能极限,速度快,转向灵活,抗风性能强,但是安全系数低,操作难度大,至少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半年时间。这造成了最开始直机航拍很难去普及,所以在早期做航拍的公司没有现在这么多。而多旋翼,安全系数高,性能较为局限。在电影拍摄上,我们更倾向于无人直机,因为它在速度、拍摄的灵活度方面能满足很多航拍的镜头需求。但是它的电子系统落后,稳定性不强。哪怕出现一颗螺丝钉出问题都会导致安全事故。
多旋翼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哪怕一两个桨出状况,都可以正常飞行,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如果要设计同样载重的无人机,例如Z1这种负载量,多旋翼的尺寸比较小,而无人直机想达到这样的负载量,可能要做一个桨叶直径达到三米的“巨型直机”,直接使它的安全性能大幅度降低。
而在电控系统和各个方面,多旋翼的性能也逐步增强,Z1的时速就能达到100km/h。所以如果不是追求极限镜头的拍摄,使用多旋翼会更简单。但如果需要极限的镜头和操作,直机还是有它相当大的优势在的。不过综合下来现在Z1这类航拍器会更适合普及以及拍摄。
影视工业网:这次拍摄特殊而难得,你们对这次有什么总结吗? 在部队纪律,海上拍摄的准备及保养,大型舰艇航拍技巧等方面。
志翔航拍:因为是在军队拍摄,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做准备工作,军方给的时间是有限的。拍摄时间有限,给我们的拍摄时间并不宽松。除此之外,对操作的精准性和拍摄能力要求都极高。
所以提前就要做好所有准备,因为不会给你临时抱佛脚的机会。 还有就是更快更强的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团队的配合。面对导演提出的镜头要求,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知会导演的意图,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更强的反应能力才能减少时间的浪费,做到更有效率的沟通。
正在安装设备,近景处足够多的无人机电池以备随时使用
其次海上拍摄的注意事项,就是行驶的军舰上操作飞机需要技巧。就如前面说的,在移动物体上拍摄移动物体,先控制速度,再确定拍摄角度再去拍摄 而不是一上来就把油门拉到最大,妄想机器与军舰同速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防锈,海上水汽的腐蚀性非常强,一定要保持飞机的干燥。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军舰的磁干扰和电磁干扰。每次出海都要开雷达,电磁干扰非常严重。遥控器很容易失控,屏幕上总会出现“指南针干扰”。并且在海面上不能使用失控返航一旦使用,它回到起飞的地点,但是军舰已经开出去不知道多远了。
影视工业网:这一个月拍摄下来,有没有什么难忘的回忆?
志翔航拍:有!非常感动的是,有一场戏拍完,我觉得那个镜头很一般,但是导演和摄影指导看完之后,都说:很好,拍的不错。我们就觉得是一种鼓励,他们没有以很焦躁的状态去对待我,让我们也变得很平和去面对接下来的拍摄。
还有一场1130炮拦截导弹的一场戏,早上出工,一直到下午三点钟还没收工,可我们已经错过饭点了,这时监制手里拎着两兜子的肯德基,跟我们说:饭冷了,也不好吃。你们先吃点这个吧。当时把我们几个大男人都要感动哭了……
很多喜欢看动作戏的观众,觉得枪战非常刺激。的确是非常刺激,真正的AK并不是像电影里“咻”一声就完了,它在现场开一枪就像在你耳边炸了一根雷管,那种肝颤的感觉你可以想象的到,比你看电影更加震撼真实。而且,导演经常穿着防弹衣背着枪在现场走来走去,就像一名随时准备作战的战士一样,让人觉得很激昂澎湃。
《红海行动》导演与航拍团队合影
点击此次进入RED社区,直接查看《红海行动》摄影指导冯远文老师的专访。
关于电影级航拍的无人机和相关问题,我们进圈子交流吧!
本文为作者 胡聪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8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