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大吉,愿2018年所有的特效公司不再背锅
2018-02-26 11:34
这是来自“MORE VFX”创始人徐建发出的一条朋友圈,MORE VFX是国内非常著名的特效公司了,近些年参与过很多国内一些较大项目的制作,比如《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悟空传》《催眠大师》等。一个老板竟然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这些话,可想而知他们面临的压力有多大。如果现在连这样的“大鱼”都在面临这些问题,那让一些小的制作公司如何生存?
在这条朋友圈里可以看到,MORE VFX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项目延期,从而给公司造成大量的空档,并且非常严重的用到了“破产”二字。“我们去年因为大佬们的各种延期已经完美错过了《唐探》、《邪不压正》,以及造成内部大量人员空档闲置….望诸位大佬海涵,情谊都在,但我也不能背着破产的锅维系咱这情谊不是,反正都是死不如死的舒服些。”
可能有些人认为这话夸张了,不就是延期,至于吗?徐建告诉影视工业网:延期最主要的就是造成公司制片排期混乱,从而造成浪费大量的工作人员,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已经安排好在某项目上的工作人员再安排到其他项目上。二是,当延期造成几个项目撞到一起时,公司只能采取外包的形式,在预算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这直接意味着公司的收入锐减。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制图@francine小枫
其实要讲清楚这件事,我们得从特效公司的收入说起。特效公司的盈利是固定的,在这一模式下,不论竞标后发生什么改变,都必须在预算内完成指定项目,也就是说,当出现超时修改和返工的支出时,全部要由特效公司自己承担。
随着拍摄的方便,加上业内有很多人过分迷信后期,就觉得CG是什么都能解决的,很多制作者都会把锅甩到后期,近年来市场上很多项目面对的都是这个问题。是的,后期是可以解决,但是这就需要后期部门花很大的资源、精力去做修补。拍摄过程所有“随意”的调换方案,都需要后期工作者无止尽的加班赶出来。“改动”两字说起来简单,都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像《星球大战》需要做两千个特效镜头,某家公司报价两万美元一个镜头,那整个项目可以拿到四千万美元的制作费用,这听起来非常不错。特效就是科技+艺术,想要做的好,就要有很多科技的研发进行前期投入。那制作项目还需要大量艺术家参与,大一点的项目甚至需要百人之上。然后,制作项目过程中,可能还需要邀请一些特邀顾问、科学家进行支持,这都是非常昂贵的费用。当这些所有的非常综合在一起,对于特效公司来说,没有多少利润可言。所以,前期的随意这对后期来说都是莫大的压力。这还是正常的情况,如果一个项目碰到了资金链的问题,那制片方压缩的都是视效部分的预算,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得罪演员。
当然,面对这样的项目,你可以拒绝,但是在拒绝之前,要知道现在的竞争环境有多恶劣。现在随着视效的软件和流程的研发,制作门槛越来越低,特效公司越来越多。你家不做,可以给到其他公司。并且特效公司之间为了生存,存在恶性竞争,进行底标竞价。再加上韩国、泰国特效公司的进入,这对国内特效公司生存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所以面对这样的项目接还是不接,都非常烫手。
再就是,特效行业非常缺乏工会的保障,工作所涉及的艰苦和复杂并未被熟知和承认。而工会的缺失,也让从业者在争取利益时更失去了角力的有力工具,很难跟资方去讨价还价。前几天,采访摄影师杜杰老师的时候,他详细分享了工会所能带来的保障,大家也可以看下。
还有非常头疼的,观众都在吐槽五毛特效时候,却没有人了解背后艺术家们的辛苦和付出,所有的汗水都不被承认,这也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一件事情的形成总是有原因的,但因为这些特效公司不能掌控产业链和话语权,只能接受这一切。
要做好一个特效电影三个部分必须要有:一个是创作,一个是技术,另外一个是管理,它们同等重要。大型特效片有很多流程,很多部门一环扣一环,如果管理不好,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想要管理好,那就要意识上正确的认识和看待特效,只有当管理意识提升的时候,质量才会慢慢有一个提升的空间,这就需要整个行业大家一起的努力。
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哪些点和问题,对你来说是最痛苦的呢?留言告诉我们吧!
本文为作者 行业观察团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8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