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摄影指导冯思慕:《我叫黄国盛》如何玩转视觉打造新鲜感
2018-01-05 20:42
《我叫黄国盛》是由搜狐视频、工夫小戏共同打造的迷你网剧,以其独特、夸张又讽刺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网剧的商业模式,在影像风格上尤为突出,对于一集塑造一个影调的大体量创意,脑洞大开的同时又要形成统一的剧集风格,摄影指导冯思慕功不可没。
这位毕业于美国AFI(美国电影学院)的摄影指导(也是首个AFI的中国大陆研究生),回国后的第一个长篇作品,就是今年暑假掀起热潮的网剧《河神》。《河神》的精致电影感当时吸引了很多目光,掀起一阵网剧热潮,而在《我叫黄国盛》中,因为每一集的时长较短,有更多筹备和制作的时间,这也打开了冯思慕的“无限脑洞”,跟小熊导演的相互配合,冯思慕将《我叫黄国盛》的风格化、视觉化玩到了极致。
摄影指导冯思慕
虽然只历经了两部网剧的拍摄,但如何用视觉来呈现新鲜感,这位80后摄影指导应该是最能靠近年轻观众,最有发言权的人。日前,影视工业网采访了冯思慕,跟他一起聊了聊这部大胆的风格化网剧的创作思路。
影视工业网:开拍前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和导演做了哪些沟通?前后期的工作周期是多久?
冯思慕:这部剧对我、对团队里很多人来说都是个全新的体验。最初了解到这个项目还是在去年拍摄网剧《河神》的时候,导演小熊悄悄去探过班,之后就给我发了剧本。一开始看剧本很困惑,基本是云里雾里,直到导演又发来了带有参考图和参考视频的PPT脚本才算真的看懂片子要讲的是什么。这一点也能体现出《我叫黄国盛》这部剧的特点,就是视觉化和天马行空的想象。
因为脚本在早期就确定了,剧本打磨了7个半月,片子的筹备很早就启动,我在开拍前两个月开始进组筹备,所以准备时间比较充分。导演对这部剧的想法已经很完整了,我就负责把一些模糊的地方做一些更明确的视觉上的设计,和导演一起确定分镜头、每集每场的气氛,以及怎样把每集做一个视觉上的区别。整部剧我和导演都做了分镜头,实拍用了大概42天。
影视工业网: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故事和主题,如何去设定影像?
冯思慕:《我叫黄国盛》非常网络化、风格化,每一集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氛围,它很难归类于任何题材和类型。我们需要给每一集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整体上还得是统一的剧集。寻找和确定风格的过程挺难的。好在小熊导演是位视觉化的导演,剧本创意是导演自己写的,在他的脚本里充满了各种参考片的片段,很多影像风格上的东西已经有了体现,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去设计视觉。
比如《整容法案》的故事性最强,整体气氛参考了美剧《高堡奇人》;《未来出行》是BBC和Discovery频道纪录片的感觉。《动物保护》参考了《大空头》和《金玉满堂》的氛围;《国盛旅行社》有点像新闻纪录片;《爱的B2B2C》希望做出一种广告的感觉。总之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表现每集脑洞大开的剧情,但又不是太空洞的闹剧,同时把讽刺和戏谑的点做足。
影视工业网:确定风格和诉求之后,如何建立拍摄现场的工作方式?
冯思慕:每一集的风格和内容迥异是这个剧集的特点,也成了制作上的难点。首先搭景的体量太大了。因为故事的节奏很快,十五到二十分钟一集时长,经常有好几十个场景,而且往往一个景只有几个镜头,这样给制片和美术部门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九成的内景都是在怀柔的两个摄影棚内完成,包括一些外景也是棚搭。
棚内设施非常简陋没有马道。我们的美术部门在这两个棚里搭了几十个场景,有很多景要在不修改结构或者简单修改结构以后转换成另一个场景,这涉及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提前布光和搭景的协调。
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和美术部门去商量每个景的空间够不够大,景和景之间会不会太挤没有光位。我们的美术指导陶象全老师非常有经验,给灯光预留了足够的灯位,并且内景墙都按需要,设计了一定的天花板延伸。因为没有马道的原因,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来让布光的效率提高。后来是监制杨帆和置景常文沛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套滑轮系统,通过在整个厂房房顶安装滑轮和钢管来吊灯。
但因为吊钢管并不像马道那么灵活,吊上去以后放灯的位置就固定了,而且很多景的区域会改搭两个或三个景,这就要求吊钢管的位置非常准确,并且提前设计好每个景的布光方案。我的灯光师王荃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美术置景一起确定了所有吊灯的位置。然后我们在拍完了一定量的棚内景以后去拍外景,给美术部门留出时间去改景。整个排期基本上是按照拍完一集拍下一集来安排,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不同集内容穿插着拍。
影视工业网: 如何考量量故事和色调的关系?在实现上主要依靠哪些手段?
冯思慕:有的内容比较写实,色调就会偏自然一些。有的故事是虚构的,色调会比较浓重、戏剧化一些。当然这之中也会有穿插,比如《动物保护》那集,是比较虚构的故事,但其中插了一段模仿电视节目的段落,就处理得比较写实,尽量像真的电视节目。而像《国盛旅行社》那集,有很多真实的素材,但也有很多比较夸张和抽象的段落就处理得比较虚,色调就比较浓。所以都是根据故事的内容来不断变化,在灯光、后期调色、美术布景方面都会去做配合。
这集说的的是人们的一种非理理性的疯狂的举动,所以有时候调子就想光怪陆离一点。
最明显的是在大巴车上暖色的色调和新闻画面冷调的对比,因为巴士内的部分,相当于是这群人的一个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去“侵略”。所以这里想有一种疯癫的感觉。夜戏就用了变化的色光,日景暖色的调子是调色师给的建议,用了之后感觉也挺对的。相对应的新闻部分,想要做得尽量逼真,就用了比较自然的调子。包括一些网上的素材也没有做调整。
《整容法案》和其他几集调子拉得比较开。因为这集的故事完整性比较高,有它自己的世界和氛围。我们的美术造型部门从大的场景到服装上的徽章都一丝不苟,在短短十五分钟建立了一个世界观,做了大量的细节。影调上我们整体设想是灰暗压抑,除了最后的决战,大部分都是夜戏。然后会有一些突出的颜色,比如颜值司的旗帜和徽章上的红色,一些场景打了很多红色的色光,我们想让“红色”成为一种压迫性的代表。现场拍摄的时候用了一种胶片风格的LUT,基本上现场看到的效果和最终成片差不多,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一些调整。
这一次的调色是在Homeboy做的。因为我们的片子的调色除了要“添彩”的部分,还有要“破坏”画面的部分。有时候要拿我们拍摄的素材去匹配网上找的素材或者是手机拍的素材,这要比正常调色还困难。为此在开拍前我们就拿一些试片去和调色指导李文涛老师做一些测试,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素材剪在一起都很流畅。在现场用LUT拍摄的部分调色时也会挂同样的LUT,在这个基础上去做修改。
影视工业网: 整部剧在布光上如何考量?在布光上想实现什么特点?
冯思慕:这部剧很难去说整体在布光上的想法。简单说就是目标准确传达每一个画面的内容。所以这次在灯光上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第三集《整容法案》是比较特殊的一集,故事性比较强,又需要营造特殊气氛,就做了有年代感的光感,用色光也较重。而《未来出行》是伪纪录片,里面一些段落尽量塑造科技感,同时也要显得真实可信一本正经。为了配合新闻和其他素材,我们会去模拟素材。我们找了很多国家的新闻播报画面和白宫发言人的新闻画面去尽量模仿里面的光感。
在灯光的种类上,因为预算不多还是选择传统的镝灯、钨丝灯,当然也有像《爱的B2B2C》请舞台灯光师临时搭建的一些舞台灯来表现跳舞的片段。在双子出租车段落不断变化的彩色光来自skypanel。此外我还从美国带了一个Litegear经过改装的litemat LED灯,如果不装配件它就是一个2×2的黑旗的大小和重量,充分发挥了LED的轻便性,非常好用。如果装上配件就能变成一个很薄很轻的柔光箱。灯板上的LED片还可以拆下来单独使用,几乎每场戏都会用到,很方便。
另一个特点是,在我们的现场场景内,几乎看不到黑旗和柔光片。因为我们的大多数柔光和控光都是通过灯箱和蜂巢网格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现场就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网格,提高了许多吊灯的效率,也在现场留了很多空间给演员和摄影机。
影视工业网:在摄影器材上做了怎样的选择?如何搭配的机身、镜头附件?
冯思慕:这一次摄影机是用了两台Alexa Mini,主要是看重它小巧轻便并且可以机身挂LUT。镜头上根据不同的故事内容用了一些不同的镜头。《整容法案》使用了一套老款Hawk变形宽银幕镜头。选择变形宽银幕是我们想给这集增加一些不一样的世界观和一些复古的感觉。我在开拍以前测试了好几款宽银幕镜头,包括MA、库克的宽银幕,但这些比较现代的宽银幕镜头都太干净了,就算是库克宣传自己保留了很多宽银幕镜头的“瑕疵”,也还是没有我想要的类似横向光斑之类的特质。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瑕疵”最多,但最有感觉的老Hawk。这套镜头在锐度上跟现代镜头确实差了一个等级,但也造就了片子柔和复古的画面气质。其他几集则主要用到Cooke S4i和安琴的小变焦系列。
冯思慕和摄影团队
数字摄影机从本质上讲,可以看成是一个获取数据的工具,特别是拍摄Raw格式。最终影像的呈现取决于你怎么处理这些既得的数据。当然不同的机器有不同的宽容度和感光度,这可能是这些不同品牌机器的真正区别,但其实高端摄影机的宽容度和感光度大同小异。剩下的就看你怎么用这些Raw数据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很多人喜欢用阿莱的机器(包括我),是因为阿莱自带的处理颜色和亮度层次的算法很讨人喜欢,容易达到好的效果。但这并不代表阿莱的感光芯片获取的数据就比其他机器的高级。我觉得RED,阿莱,索尼都有很好的摄影机。Red新的IPP2的算法画面也很棒,之前用索尼F55拍4K Raw和Alexa混在一起也可以做到看不出区别。其实有时候选择阿莱真的是因为流程简单容易出效果。
影视工业网: 已经经历了两部网剧的拍摄,对现在的网剧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冯思慕:《我叫黄国盛》是我拍的第二部网剧。虽然它的形式和内容很特殊,但只要遇到好的制作方,网剧的发挥空间很大。现在网剧的拍摄周期和集数还是会限制网剧的质量。《我叫黄国盛》制作上的一个优势就是集数少,它是迷你剧,每集的时间短,这样我们就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筹备和拍摄。如果将来网站对集数要求不那么高,每集的制作时间能像美剧一样达到10天左右拍一集的节奏,网剧的质量还能提升一个层次。
现在制作精良的网剧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制作和画面。不过在网络时代有些东西很难判断,很难知道一个东西做出来,荧幕前的观众会不会买账。像《我叫黄国盛》也一样,从接到片子、筹备,到拍摄和杀青,到我在看到剪辑样片以前都不太确定我拍了一个什么样的剧。不过现在我可以说我们做了一个很大胆、想象力爆棚而且有内涵的好剧集,希望大家也能喜欢。
这位毕业于美国AFI(美国电影学院)的摄影指导(也是首个AFI的中国大陆研究生),回国后的第一个长篇作品,就是今年暑假掀起热潮的网剧《河神》。《河神》的精致电影感当时吸引了很多目光,掀起一阵网剧热潮,而在《我叫黄国盛》中,因为每一集的时长较短,有更多筹备和制作的时间,这也打开了冯思慕的“无限脑洞”,跟小熊导演的相互配合,冯思慕将《我叫黄国盛》的风格化、视觉化玩到了极致。
摄影指导冯思慕
虽然只历经了两部网剧的拍摄,但如何用视觉来呈现新鲜感,这位80后摄影指导应该是最能靠近年轻观众,最有发言权的人。日前,影视工业网采访了冯思慕,跟他一起聊了聊这部大胆的风格化网剧的创作思路。
影视工业网:开拍前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和导演做了哪些沟通?前后期的工作周期是多久?
冯思慕:这部剧对我、对团队里很多人来说都是个全新的体验。最初了解到这个项目还是在去年拍摄网剧《河神》的时候,导演小熊悄悄去探过班,之后就给我发了剧本。一开始看剧本很困惑,基本是云里雾里,直到导演又发来了带有参考图和参考视频的PPT脚本才算真的看懂片子要讲的是什么。这一点也能体现出《我叫黄国盛》这部剧的特点,就是视觉化和天马行空的想象。
因为脚本在早期就确定了,剧本打磨了7个半月,片子的筹备很早就启动,我在开拍前两个月开始进组筹备,所以准备时间比较充分。导演对这部剧的想法已经很完整了,我就负责把一些模糊的地方做一些更明确的视觉上的设计,和导演一起确定分镜头、每集每场的气氛,以及怎样把每集做一个视觉上的区别。整部剧我和导演都做了分镜头,实拍用了大概42天。
影视工业网: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故事和主题,如何去设定影像?
冯思慕:《我叫黄国盛》非常网络化、风格化,每一集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氛围,它很难归类于任何题材和类型。我们需要给每一集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整体上还得是统一的剧集。寻找和确定风格的过程挺难的。好在小熊导演是位视觉化的导演,剧本创意是导演自己写的,在他的脚本里充满了各种参考片的片段,很多影像风格上的东西已经有了体现,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去设计视觉。
比如《整容法案》的故事性最强,整体气氛参考了美剧《高堡奇人》;《未来出行》是BBC和Discovery频道纪录片的感觉。《动物保护》参考了《大空头》和《金玉满堂》的氛围;《国盛旅行社》有点像新闻纪录片;《爱的B2B2C》希望做出一种广告的感觉。总之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表现每集脑洞大开的剧情,但又不是太空洞的闹剧,同时把讽刺和戏谑的点做足。
影视工业网:确定风格和诉求之后,如何建立拍摄现场的工作方式?
冯思慕:每一集的风格和内容迥异是这个剧集的特点,也成了制作上的难点。首先搭景的体量太大了。因为故事的节奏很快,十五到二十分钟一集时长,经常有好几十个场景,而且往往一个景只有几个镜头,这样给制片和美术部门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九成的内景都是在怀柔的两个摄影棚内完成,包括一些外景也是棚搭。
棚内设施非常简陋没有马道。我们的美术部门在这两个棚里搭了几十个场景,有很多景要在不修改结构或者简单修改结构以后转换成另一个场景,这涉及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提前布光和搭景的协调。
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和美术部门去商量每个景的空间够不够大,景和景之间会不会太挤没有光位。我们的美术指导陶象全老师非常有经验,给灯光预留了足够的灯位,并且内景墙都按需要,设计了一定的天花板延伸。因为没有马道的原因,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来让布光的效率提高。后来是监制杨帆和置景常文沛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套滑轮系统,通过在整个厂房房顶安装滑轮和钢管来吊灯。
但因为吊钢管并不像马道那么灵活,吊上去以后放灯的位置就固定了,而且很多景的区域会改搭两个或三个景,这就要求吊钢管的位置非常准确,并且提前设计好每个景的布光方案。我的灯光师王荃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美术置景一起确定了所有吊灯的位置。然后我们在拍完了一定量的棚内景以后去拍外景,给美术部门留出时间去改景。整个排期基本上是按照拍完一集拍下一集来安排,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不同集内容穿插着拍。
影视工业网: 如何考量量故事和色调的关系?在实现上主要依靠哪些手段?
冯思慕:有的内容比较写实,色调就会偏自然一些。有的故事是虚构的,色调会比较浓重、戏剧化一些。当然这之中也会有穿插,比如《动物保护》那集,是比较虚构的故事,但其中插了一段模仿电视节目的段落,就处理得比较写实,尽量像真的电视节目。而像《国盛旅行社》那集,有很多真实的素材,但也有很多比较夸张和抽象的段落就处理得比较虚,色调就比较浓。所以都是根据故事的内容来不断变化,在灯光、后期调色、美术布景方面都会去做配合。
这集说的的是人们的一种非理理性的疯狂的举动,所以有时候调子就想光怪陆离一点。
最明显的是在大巴车上暖色的色调和新闻画面冷调的对比,因为巴士内的部分,相当于是这群人的一个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去“侵略”。所以这里想有一种疯癫的感觉。夜戏就用了变化的色光,日景暖色的调子是调色师给的建议,用了之后感觉也挺对的。相对应的新闻部分,想要做得尽量逼真,就用了比较自然的调子。包括一些网上的素材也没有做调整。
《整容法案》和其他几集调子拉得比较开。因为这集的故事完整性比较高,有它自己的世界和氛围。我们的美术造型部门从大的场景到服装上的徽章都一丝不苟,在短短十五分钟建立了一个世界观,做了大量的细节。影调上我们整体设想是灰暗压抑,除了最后的决战,大部分都是夜戏。然后会有一些突出的颜色,比如颜值司的旗帜和徽章上的红色,一些场景打了很多红色的色光,我们想让“红色”成为一种压迫性的代表。现场拍摄的时候用了一种胶片风格的LUT,基本上现场看到的效果和最终成片差不多,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一些调整。
这一次的调色是在Homeboy做的。因为我们的片子的调色除了要“添彩”的部分,还有要“破坏”画面的部分。有时候要拿我们拍摄的素材去匹配网上找的素材或者是手机拍的素材,这要比正常调色还困难。为此在开拍前我们就拿一些试片去和调色指导李文涛老师做一些测试,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素材剪在一起都很流畅。在现场用LUT拍摄的部分调色时也会挂同样的LUT,在这个基础上去做修改。
影视工业网: 整部剧在布光上如何考量?在布光上想实现什么特点?
冯思慕:这部剧很难去说整体在布光上的想法。简单说就是目标准确传达每一个画面的内容。所以这次在灯光上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第三集《整容法案》是比较特殊的一集,故事性比较强,又需要营造特殊气氛,就做了有年代感的光感,用色光也较重。而《未来出行》是伪纪录片,里面一些段落尽量塑造科技感,同时也要显得真实可信一本正经。为了配合新闻和其他素材,我们会去模拟素材。我们找了很多国家的新闻播报画面和白宫发言人的新闻画面去尽量模仿里面的光感。
在灯光的种类上,因为预算不多还是选择传统的镝灯、钨丝灯,当然也有像《爱的B2B2C》请舞台灯光师临时搭建的一些舞台灯来表现跳舞的片段。在双子出租车段落不断变化的彩色光来自skypanel。此外我还从美国带了一个Litegear经过改装的litemat LED灯,如果不装配件它就是一个2×2的黑旗的大小和重量,充分发挥了LED的轻便性,非常好用。如果装上配件就能变成一个很薄很轻的柔光箱。灯板上的LED片还可以拆下来单独使用,几乎每场戏都会用到,很方便。
另一个特点是,在我们的现场场景内,几乎看不到黑旗和柔光片。因为我们的大多数柔光和控光都是通过灯箱和蜂巢网格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现场就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网格,提高了许多吊灯的效率,也在现场留了很多空间给演员和摄影机。
影视工业网:在摄影器材上做了怎样的选择?如何搭配的机身、镜头附件?
冯思慕:这一次摄影机是用了两台Alexa Mini,主要是看重它小巧轻便并且可以机身挂LUT。镜头上根据不同的故事内容用了一些不同的镜头。《整容法案》使用了一套老款Hawk变形宽银幕镜头。选择变形宽银幕是我们想给这集增加一些不一样的世界观和一些复古的感觉。我在开拍以前测试了好几款宽银幕镜头,包括MA、库克的宽银幕,但这些比较现代的宽银幕镜头都太干净了,就算是库克宣传自己保留了很多宽银幕镜头的“瑕疵”,也还是没有我想要的类似横向光斑之类的特质。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瑕疵”最多,但最有感觉的老Hawk。这套镜头在锐度上跟现代镜头确实差了一个等级,但也造就了片子柔和复古的画面气质。其他几集则主要用到Cooke S4i和安琴的小变焦系列。
冯思慕和摄影团队
数字摄影机从本质上讲,可以看成是一个获取数据的工具,特别是拍摄Raw格式。最终影像的呈现取决于你怎么处理这些既得的数据。当然不同的机器有不同的宽容度和感光度,这可能是这些不同品牌机器的真正区别,但其实高端摄影机的宽容度和感光度大同小异。剩下的就看你怎么用这些Raw数据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很多人喜欢用阿莱的机器(包括我),是因为阿莱自带的处理颜色和亮度层次的算法很讨人喜欢,容易达到好的效果。但这并不代表阿莱的感光芯片获取的数据就比其他机器的高级。我觉得RED,阿莱,索尼都有很好的摄影机。Red新的IPP2的算法画面也很棒,之前用索尼F55拍4K Raw和Alexa混在一起也可以做到看不出区别。其实有时候选择阿莱真的是因为流程简单容易出效果。
影视工业网: 已经经历了两部网剧的拍摄,对现在的网剧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冯思慕:《我叫黄国盛》是我拍的第二部网剧。虽然它的形式和内容很特殊,但只要遇到好的制作方,网剧的发挥空间很大。现在网剧的拍摄周期和集数还是会限制网剧的质量。《我叫黄国盛》制作上的一个优势就是集数少,它是迷你剧,每集的时间短,这样我们就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筹备和拍摄。如果将来网站对集数要求不那么高,每集的制作时间能像美剧一样达到10天左右拍一集的节奏,网剧的质量还能提升一个层次。
现在制作精良的网剧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制作和画面。不过在网络时代有些东西很难判断,很难知道一个东西做出来,荧幕前的观众会不会买账。像《我叫黄国盛》也一样,从接到片子、筹备,到拍摄和杀青,到我在看到剪辑样片以前都不太确定我拍了一个什么样的剧。不过现在我可以说我们做了一个很大胆、想象力爆棚而且有内涵的好剧集,希望大家也能喜欢。
本文为作者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7979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点击了解更多
影视工业网编辑
我是宇宙霹雳无敌总是有99个问题的小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