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制片人常犇:《河神》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各个方面都很出挑

2017-09-12 14:42
《河神》是暑期档网剧里品相最好的,应该没什么人有争议。豆瓣评分一路冲到8.4,在今年几部大IP大制作的网剧市场里格外吸人眼球,成为了2017年暑期档第一爆款网剧。

\"\"

上周《河神》迎来收官,同样是天下霸唱的作品,但这部剧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无流量明星,无大牌导演,无大力宣传,主创团队还是一票80后。

但无可争议,《河神》把钱都用在了刀刃上,从创新的视听呈现和剧情节奏的快速递进,得以窥见制作上的水准考究。针对这些我们采访了《河神》的制片人常犇,听他谈谈《河神》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

\"\"
制片人常犇

各个环节都要出挑

这是常犇第一次做网剧,压力是难免的,甚至《河神》播出之前,他自己预估的点击量比现在低的多。常犇心里也犯怵,不知道观众喜不喜欢这样新的尝试。

但这过程中令常犇鼓舞的是,工夫影业的背后扶持,及一班专业电影制作班底的实力表现。项目启动后,常犇找来他在电影学院的同学——导演田里、摄影学弟冯思慕、美术邢柳亭以及制作总监王博学组成了现在的创作团队,和他电影学院的同届同学,导演田里,制作总监王博学组成了现在的团队,后来升级成立为“闲工夫”传媒 。

“《河神》的主创和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做电影的。”常犇解释。这样的专业配置意味着制作成本的高额投入。但不管是工夫影业、还是闲工夫团队,大家对《河神》只有一个要求:品质。

如何达到这个“品质”要求?按常犇的话,“这部剧的各个环节都要出挑。”

IP转化制作的出挑:
跟其他盗墓系列相比,《河神》这部民间俗谈志异小说可以算是天下霸唱知名度最小的作品。知名度不高,却也有好处,原著粉的压力变小,创作空间变大。虽然原著小说也是民国背景,河神鬼怪民俗元素堆砌,但不管是叙事方法还是节奏推进方面,小说的表达比较发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视听感受的链接。从这个思路出发,常犇和主创团队立刻想到把民国探案这整条线贯穿起来,采用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事方法表现。刚筹备第二周,团队就马上确定了这条线。“不然所有民国戏都长一样,观众都腻了。这个民国戏,要有‘高颜值’。”

\"\"
导演田里(中)和一众演员在片场

在这方面常犇首肯了导演田里做的功课,“它到底该以哪种形式、哪种类型,哪种破案的方式,切入的角度是什么,导演在这方面做了非常非常多的资料积累,这点非常努力。”当然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常犇也会跟导演一起商量剧本里重大的节点,以及案子的出现顺序。

审美体系出挑:
除了IP剧本的改编,《河神》在视听审美上也表现惊艳。不管是代替主题曲采用说书式念白的片头、点烟辨冤的独特判案手段、精神异度空间的展示、中插漫画形式还是大型祭祀河神的舞台呈现等视听体验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和品相气质。

在筹备期间,常犇就一直强调要风格化。他做任何项目,都会先给自己一个问号,这个项目的审美体系到底是哪一种。在准备《河神》方案时,常犇和创作团队至少准备了ABCDE五个类型,最后从这几个类型里选出了现在的风格——偏一点点暗黑系,但又没有那么晦涩。有些局部色彩的浓度稍微大一点。“你想做一个新的东西,就一定要寻找差异化,好的差异化。想到的前三个方案,直接pass,从第四个才开始有用。”

\"\"
剧组在黑棚拍摄小河神点烟辩冤形成的异度空间

此外整体要有一些出挑的物件,常犇强调,这很重要,观众是能看到的,也是团队的一大坚持。比如妓院的视觉呈现。“妓院里有笼子,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就算能造出笼子,也没人那么干。笼子,这就是出挑的部分。可是怎么融合?怎么让那个笼子在画面里不显得怪呢?”常犇顿了一下,继续解释,“导演和美术指导老邢在把壁纸都换成跟那个年代不一样的颜色——绿色,然后我们在顶上做了很多粉色的伞挂在上面,这样就有一个融合度在里面。观众在看的时候就不会突兀关注着笼子和伞。”

更细节的还有祭祀码头的大鼓、丁卯房间的小摆设之类的。“祭祀码头的两米多的大鼓,做了几个真的大鼓,能敲,能出声。尽管鼓声肯定都是后期在录音棚重新做动效,但真鼓敲上去和假的拍出来确实就是不一样。那我们就找专门做这种超大鼓的人去做真鼓,非常的沉,拿吊车再吊到码头上去。包括丁卯房间里各种各样的小物件,一些人体器官标本的陈设品,我们也尝试用假的去特殊制作,但是发现不像,最后我们去卫生所和医学院借真的人体标本。”

\"\"
搭建的码头

内容优先,科学花钱

常犇的预算会做得很详细,细节反复讨论。他一直认为做制片人就跟做影视创作一样。尤其是他看预算看得很慢、很细,都得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而且要打印三种不同的纸。贴上墙的也不是最终核算,只是封顶数据,具体的还得调整。“我需要把这个项目全拆开了,这些数据做到科学合理。”

但在他看来,制片人不只是一味地“精打细算”而已,常犇坦言自己是属于偏创作型的制片人,在创作讨论的时候,他的脑子会先自动屏蔽钱的概念,先跟主创聊创作,这个院子里是一颗佛头、一棵树,还是一个大枯井,上面长着怎样没见过的植物之类的深度讨论。“我们做内容的还是以内容创作优先,先放开了想,然后再做局部的调整,一定是这样的。你这部分花钱多了,那部分就少花钱嘛,要科学地去做这些事。”

\"\"
做旧的“龙王庙”

在拍摄期间常犇为了创作让步的例子很多。比如做旧的龙王庙和追求质感的佛头。

龙王庙是一个真庙做旧的。当时还是个有香火的庙,常犇就去跟庙里的住持谈判,找了当地的村长做说客,然后请他们给佛像做了个大法事,请全村的人吃了顿饭。接着就把庙里的大佛给请(抬)到村长办公室了。其他抬不走的,就拿布给蒙上,剧组进行全面改造,做了一面假墙分隔内外,请了山西的民间艺人在墙上画上壁画。庙院里的大佛头像,也是请工人做的效果。明明用三十天也能做,但剧组请工人做了七十天,“三十天的质感跟做了七十天的对比,差别肯定很大。不能糊弄观众。观众能看出来,至少能感受出来。”他解释道。

\"\"
剧组请来山西民间艺人画的壁画

但随之这三十天的预算成本也上去了,工作人员的吃住问题、人工费、场地费(佛头还得找一个库房存放),这些都是钱,但对于常犇来说,这些都是有计划性的必要投入。

\"\"
庙院里做旧的佛头

“各个摄制组都会遇到资源有限,时间有限,资金有限,能调配的人手也有限的而在执行方面还会有一些临场想法,总会在时间上和成本上造成误差等诸如问题,《河神》也是一样,。怎么去把控这些流程能按照计划执行?首先明确基调,就是创作核心制,就是生产要符合创作。在这种情况下,就看你跟整个的制作部门和创作部门之间的配合。”常犇说。

“作为制片人得非常懂这部戏,懂你们希望它将变成什么样子,尽量深入到很细节。作为制片人我们需要不断提升专业度,然后去落实品质。”这个他一直强调的,“就跟你装修房子似的,工头跟你说这房子得六个月装完,你不懂,就听他的。但你懂的话,就能跟人说四个月就行。材料可以同时进场,水电工可以跟什么一起做,这样就能节省时间。你懂得越深入,别人会越配合你,愿意跟你一起工作。在这个前提下去把控品质,相对会有把握的多。现在动则几个亿的投资,但真正的差异在哪儿,你作为制片人一定要体现出来。”

在多元化中寻找正确定位

这两年网剧发展变得愈发多元化,口味善变、市场很大。但好内容是公允的,这是常犇坚持认为的。“上到六十岁,下到十六岁,全都能看。”然后再去细分人群,比如有的人不爱看宫斗戏,有的人不爱看惊悚的。

按照他一直强调的差异性,《河神》的受众人群也做了定位细分——“不那么大众”的网剧题材,按年龄、职业、性别划分,主打面向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样细分人群的好处很明显,它有稳固的受众,首先满足这些人群的口味,然后让他们再去自发传播。”

\"\"
制片人常犇

谈及网剧市场的发展,常犇有自己的见解,“可能大概率还是持续娱乐化,会有一部分回到更文学的层面,或者说更文化的层面。比如闲工夫。”闲工夫的定位就是一家专门做网剧的公司,做网剧内容的提供商,跟网络平台有紧密的合作。常犇及其团队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寄希望于做一些不一样的,差异化的东西给观众。“未来网剧可能会更多元化,网剧会越来越细分,这是我的一个展望。制作是闲工夫的强项,把制作内容转换到内容创新,是闲工夫基于网剧会一直探索的命题。”
本文为作者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4613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点击了解更多
影视工业网编辑 我是宇宙霹雳无敌总是有99个问题的小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