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X 影视工业网】在朝圣的路上,没有剧本,如何拍一部电影出来?

2017-06-26 12:16
《冈仁波齐》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讲述了一群同村的藏人,去拉萨朝圣的故事。故事简单到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它没有大家所认为的矛盾、冲突、高潮….等等,甚至的没有去阐释宗教的理念,只是去再现这些藏民的生活方式和仪式,不带传奇色彩和戏剧性。但是也是因为这种拍摄方式,让电影充满了真实的力量感。

\"\"

这是正面来看《冈仁波齐》所讲述的样子,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会发现它非常有传奇的地方,这部电影的创作方式非常独特,比如,在拍摄之初完全没有剧本,比如它是真的按照剧情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地理进行拍摄的,还有这部电影的“演员”,他们的真的是在演自己。

这种创作的方式,在在这个时代几乎成了“不可能”,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拍摄出来了。张扬,拍摄过《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相信很多学习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都会看过他早期的电影,是什么契机,让他有了尝试这种拍摄方式的可能?一部电影没有剧本,那创作中,是怎样一种过程?我们对导演张杨也有了一个简单的访问。然后,提醒大家,这部电影在上映中,如果有兴趣赶紧去看,珍惜这当下不多的排片。

\"\"

什么契机下,拍摄了这部电影?

张杨:我觉得更多是缘分,1991年第一次去西藏,就爱上这个地方。后来大学毕业有一年的时间都在拍一些纪录片,也主要是去西藏和云南的一些地方。1998拍《洗澡》的时候,有纳木措,我还差点死在那儿。2001年在拍《昨天》那个故事时,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概念,要拍一个在路上、一个朝圣的故事。当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拍。《皮绳上的魂》,2007年的时候剧本我已经想好了,2008年就想拍这两个电影了。只是真正的时机成熟是在2013年,在2014年才跟投资人说要去完成这个事情。然后,《冈仁波齐》完全没有剧本,也只是有这么一个想法,我就把自己扔在那儿一年,找到这些“演员”就去跟随拍摄了。

为什么不拍成纪录片?

张杨:纪录片并不是我能够完全去掌握的,我选择了的这些人,包括路上设想的东西,其实之前就有一些概念在里面。如果是纪录片,相对是比较被动的。碰到什么人,就只能拍什么样的故事。所以我对于概念上,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更多一点。

\"\"

在中国,很少会提到信仰。不知道导演拍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考虑到这方面?你觉得这个片子拍出来,会不会对于观者有一些触动和影响?

张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是跟电影在交流,这就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我希望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在想自己的事。拍的过程我是尽量地“去戏剧化”,我觉得不需要编。电影里有很多细节,都是从真实的各种磕长头队伍里得到的点子。有时候会习惯性的去创作什么情节,比如,拍摄的时候我们真的碰到过一个骑自行车年轻小伙子,摔死了,我们看到他的尸体很触动,这是一种死亡的表现。藏族人碰到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会念经,到了拉萨会点酥油灯。我就真的把它作为一个情节拍了下来,后来我自己看这段的时候,觉得太假了,很设计,这个东西就坚决的不要了。

整个电影真正有意思的是全新的创作过程,我以前没有这么拍过电影。过去都是写好一个剧本,设计想好所有的东西然后去实现。这次完全是有这么一个想法、一条路,然后需要找到这么一群人,我们就用一个非常自由的创作方法,就是不断的观察看,再拍摄,有很多东西拍了不要,我们就重新开始,其实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实验的经验。

这种记录感、真实感的东西,会很强烈地去刺激我。所以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是开启了一个新创作的可能性。我后面拍的两部电影都是采取《冈仁波齐》的方法,把一个摄影团队、剧组团队压缩到最低,把时间放长,慢慢的在那感受体验、记录、再创作的过程。当然,不是绝对的变成创作的方法,但是开启了一条路。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让我对整个电影的思考和认识,以及对自我的剖析更深入了,这是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

这些“演员”,是怎么让他们适应摄影机的?


张杨:我们做了一个另外的一个纪录片,是关于怎么拍这部电影的,从怎么开始找到这些人,怎么沟通,一直到整个电影的拍摄完成。可能观众看会很累,但对于我们参与者非常有意思。跟非职业的演员处理和交往,对我来说不是障碍,任何人都会演戏,关键是导演怎么把握这个事情。我不是真的要让他演什么,而是让他真正能在摄影机前生活,这个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是一家一家把我需要的人物,在村子里面找到的,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个家长带领大家,一个孕妇,一个屠夫,两个青春期的小伙伴。然后,我们一、两个月在村子里面,他们干什么我们就拍什么,让他们熟悉有摄影机,还有就是让他们熟悉工作人员,这个对于我来说,或者对于这些演员来说不是特别难,他们相对来说是演自己,而不是演其它人。当然这里面很多原则,当他是自己的时候,作为导演要对他的选择有一种尊重,导演要跟他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因为没有剧本,开拍的时候,你对这个片子的把握度,到什么程度?

张杨:没什么把握,个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甚至有一段时间,在那个村子里呆了两个多月以后,觉得在这个村子里呆一年,拍一个电影也不错,也可能是很好的电影。后来我们快到拉萨的时候,觉得这个电影在拉萨就可以结束,也是一种方式。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之前你能设想的,只是在一步一步的不断的去实现这个事儿。

电影的结构是怎么定下的?

张杨:没有特别的去构建它,就是一条线,因为这条路就是一条线,有一个开头,有一个结尾,这两个点是确定的,中间的事儿就是依据时间概念、地理概念。我们不能跳着走,因为这条路很多人是熟悉的,它必须得依着真实的地理概念和真实的时间概念,所以基本上把这样一条线把它理清楚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其实是怎么找到这些人,包括找到他们以后怎么来说服他们,参与到这个电影拍摄里,这是相对来说比较难的部分。一旦把这个东西确立下来了,其实后面的事儿都比较容易。

\"\"
电影除了故事之外,还有影像,你如何去构想?

张杨:像摄影,我们基本上在上路之前,在村子的两个月里,我们一直在做这样一些摸索。我和摄影师之间第一是搞磨合,第二主要是找我们的方向。这部电影有很多种可能性的拍法,在实际的摸索当中,我们觉得相对比较客观、固定的长镜头可能是更适合这个电影,其实也在上路以后,慢慢的实现这个东西。包括声音的设想其实也很简单,这部电影我就觉得不需要音乐。因为这部电影是比较偏向纪录的方式。还有,我觉得加入音乐有可能过于的民俗化,所以尽量去没有音乐的一个概念。

电影里一直都是没有矛盾,是去戏剧化,这是什么时候定下的?

张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基本上就确定这个方向了,这也是拍这个电影的基本态度。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故事、没有剧本,但是这个原则性的东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确定了。

我觉得这样客观,是相对客观的这么一个态度,这种客观同时也是能反映这种真实性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个题材本身和朝圣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足够有力量了,用不着更多的添油加醋。

这部电影后期剪了多久?

张杨:后期剪了有四五个月,我们基本上属于边拍边剪,主要就是在不断的压缩修改,这个过程当中,还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剪辑完之后,跟我最开始设想的东西,基本上差不多。包括手法、质感,都是比较接近的。只不过是因为拍了非常多的东西,要做取舍。

现在你的电影和观众,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张杨:我在拍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把自己真正的内心,或者真正对电影的认识,通过电影去传达出来。我相信越是这样的东西,越是可以找到跟它相对应的观众。观众就这么简单,他们喜欢这样的东西,就会真喜欢,不喜欢那样的东西,通过你的电影,让他喜欢上也不太可能。因为对电影的认识,不是通过一部两部电影,所以从我的角度,我现在不去过多的考虑观众的概念,还是去做自己的电影。
本文为作者 电影大看客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1787

电影大看客

点击了解更多
国内院线放映电影的观影服务平台,抢票-观影-评价-社交互动的观影社区,从这儿你可以获取最新鲜的院线资讯,票房数据,观影动态,结交相同爱好的影迷,加入电影大看客,享受最好的观影体验。
扫码关注
电影大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