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纪录片范俭导演跟你聊聊纪录片那些事~
2017-06-06 21:34
著名纪录片导演范俭意外现身一录同行——重庆站,由于纪录片在近两年才广泛地被大家所熟知认可,所以对这位纪录片导演不太熟悉,请允许这里为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因为活着才有无奈和失望又有新生和希望,所以生命是只能往前,包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包括所拍的菜地,这些生命都在往前,包括这个城市也在往前走。
——摘自范俭访谈:在生命的无常与有常中坚韧《活着》
范俭:199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后开始游走在地方台和中央台做专题片编导,2003年加盟中央台《纪事》栏目开始纪录片创作。代表作品:《愤怒的葡萄》,《迷失西部》,《一种农民》。2003年开始了独立纪录片创作,于2003年完成的《反思非典》在法国里昂展映,2004年完成《竞选》,2009到2010年,范俭两度参加南方多媒短片节,并两度获奖。2010年,范俭创作的汶川震后再生育题材纪录片《活着》与日本NHK等国际电视机构联合制作,入围2011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获得2011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奖。2012年,范俭的纪录片项目《在城市里奔跑》入选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
影音店:范导您好,想了解一下,您是从哪些渠道了解到我们有这个一录同行活动的呢?
范导:我是从你们同事发的朋友圈了解到的,另外影视工业网和影音店我也经常关注着,所以才会了解到。
影音店:那在现场有哪些您比较感兴趣的器材或者厂商?
范导:这次感兴趣的还是记录仪,那在你们这次的展会中主要还是ATOMOS的几款记录仪,因为我用的是微单,我将来是要来考虑配记录仪,我到现场来看记录仪就是看看记录仪实际的对于我来说操控的方便程度以及更多的技术细节吧,当然ATOMOS他给的一些解答我觉得还是蛮有用的。然后我也看了音频的设备,就是刚才的森海塞尔的朋友聊了挺多,因为未来会升级我的音频装备,从森海的指向性话筒到无线话筒都跟他了解挺多的,森海塞尔给我的一些指导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再有就是铁头我也了解了一点,我用微单的话会加套件,所以我适用了一下哪个轻便又好用、价格适中的会比较适合我。
影音店:范导您刚才说了您试用了ATOMOS、铁头、森海塞尔这三家厂商的产品,虽说三家的领域不同,但是您作为导演来说对不同领域中的不同器材都有着自己的一个衡量标准,那针对这三家您可以分别说一下您挑选的主要因素吗?
范导:其实主要还是适合自己拍摄的主要类型,因为我拍摄的是纪录片,我拍的纪录片的性质也不是大片类型的,风格是纪实性很强的而且需要大量的迅速移动的拍摄,所以不会使用大型的器材,像RED在我的拍摄里就用不上,那微单的话可能就会更适合我,或者小型化一点的摄像机,比如FS5,这个就根据我的拍摄需求。包括我刚才说到的套件,同样也不能用太大太沉的套件,也只能用小型、轻便的套件。这些就是适合纪录片的这些装备,当然同时也要在我的预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来考量。
影音店:我是否能这样理解,其实不论挑什么器材,在厂商原有的知名度和器材本身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是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拍摄需求而决定的,对吧?
范导:对,我看今天展示的微单主要还是松下GH5,但大家都知道索尼在微单领域也是很厉害的,FS5和FS7也是很好的设备也很适合纪录片,我觉得FS5蛮小的而且它也能绕4K输出,那输出就可以直接接记录仪,觉得FS5还是很适合纪录片。
影音店:那说到这个纪录片,这个镜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设备,那您在挑选拍摄纪录片的镜头时有什么要求吗?因为您刚才在强调您需要轻便型的器材,然后我就想到了富士最新的“MK”系列的镜头也许符合您的需求,所以就想到了这样的问题。
范导:是吗?其实我还不太了解“MK”系列的这套镜头,我要去了解一下它的轻便程度,当然其实纪录片我们现在用的还是佳能的EF镜头比较多一些,因为以前大家都有过5D2或者5D3都积累了佳能的EF镜头,现在的话也会添加定焦头,但是现在我们用相机定焦头会多一些,那你刚才说的电影镜头我觉得也可以尝试一下。但我觉得设备在你拍摄、创作过程中顶多占到20%-30%的权重,其它的都是靠导演或者这个团队的想法和理念、思路。
影音店:这个也是您对设备与创作关系的一种理解吗?
范导:是的,不同的器材交到不同的人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呈现,不论这个器材的好坏,所以关键是谁来用这个器材、怎么物尽其用。
影音店:那除了刚才说到的镜头、声音、套件、记录仪之外,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还需要哪些设备呢?
范导:还有就是稳定器和航拍用的设备。稳定器对我来说,我们这种拍摄的话,稳定器第一就是要稳定,第二不能太沉,我们会有大量的手持或者跟踪,所以纯手持的稳定器它的重量要轻便、人体工学一定要舒适。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移动所以必须要用纯手持的稳定器。
影音店:这个活动整体给您带来哪些感受?
范导:我觉得你们能到各个城市走这一点很难得,因为大多数的影视信息和资源还是集中在北京,但这些二三线的信息都不太集中,比较缺乏,因为很多东西不能只在网上看,现场实际感受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你们把这些器材带到现场,那至少让二线城市的很多同行能够有机会直接的面对面接触器材,能促使用户和爱好者们对器材更深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那作为影视工业网和影音店来说又对用户们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是互补的互惠的。
所以希望你们能多来,多搞几次这样的活动。
影音店:替我们影视工业网的用户们问一个问题,您作为在纪录片导演也曾获得知名的奖项,您作为前辈来说有哪些建议给到我们那些准备往纪录片发展或者正在路上的用户们?
范导:实用的建议就是你用什么设备去拍,而且又是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刚出道的时候其实是单兵作战但是又想把技术做的非常好,所以单兵作战的话把微单、单反的能量发挥出来的话其实也是不错的,当然微单品牌的选择是你要去比较选择的,比如说,你要不要4K,这些你都要去董去弄明白,其次在单兵作战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比较好机头话筒,这个也是有选择性的。如果你有两个人的话,就可以把录音和拍摄分开,更加专心做自己的事。比如我的一套方案是,zoom的录音机再加上森海塞尔的指向性话筒再加两对小蜜蜂,我觉得这些就可以实现两个人的摄影和声音的分离了。这些都是基本的技术保障吧。
影音店:那我们抛开技术不讲,只是从主观性质上去说拍纪录片的话,讲一下您的建议?
范导:其实纪录片大家都觉得门槛低,它门槛低指的是技术门槛,但实际上它的意识和观念、思想的门槛其实是很高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你看中国现在比较好的纪录片导演年纪都比较的大,几乎没有30岁以下的有名的纪录片导演,所以这也说明了纪录片它很多是建构在思想和阅历的基础上来掌控你对这个纪录片的理解,那这个很难说具体怎么去提升,必须得去大量的拍摄,一开始不要急于求成,先拍短的,拍这些十分钟、二十分钟的短片可以和 视频网站去-合作,因为视频网站有大量的即时性内容的需求,在这样不断的训练之后才可以去做60分钟以上的长片,那做长片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规则,那这个行业规则就需要跟国际上去了解而不仅仅是国内了。
图为范导在试用森海塞尔麦克风
因为活着才有无奈和失望又有新生和希望,所以生命是只能往前,包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包括所拍的菜地,这些生命都在往前,包括这个城市也在往前走。
——摘自范俭访谈:在生命的无常与有常中坚韧《活着》
范俭:199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后开始游走在地方台和中央台做专题片编导,2003年加盟中央台《纪事》栏目开始纪录片创作。代表作品:《愤怒的葡萄》,《迷失西部》,《一种农民》。2003年开始了独立纪录片创作,于2003年完成的《反思非典》在法国里昂展映,2004年完成《竞选》,2009到2010年,范俭两度参加南方多媒短片节,并两度获奖。2010年,范俭创作的汶川震后再生育题材纪录片《活着》与日本NHK等国际电视机构联合制作,入围2011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获得2011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奖。2012年,范俭的纪录片项目《在城市里奔跑》入选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
影音店:范导您好,想了解一下,您是从哪些渠道了解到我们有这个一录同行活动的呢?
范导:我是从你们同事发的朋友圈了解到的,另外影视工业网和影音店我也经常关注着,所以才会了解到。
影音店:那在现场有哪些您比较感兴趣的器材或者厂商?
范导:这次感兴趣的还是记录仪,那在你们这次的展会中主要还是ATOMOS的几款记录仪,因为我用的是微单,我将来是要来考虑配记录仪,我到现场来看记录仪就是看看记录仪实际的对于我来说操控的方便程度以及更多的技术细节吧,当然ATOMOS他给的一些解答我觉得还是蛮有用的。然后我也看了音频的设备,就是刚才的森海塞尔的朋友聊了挺多,因为未来会升级我的音频装备,从森海的指向性话筒到无线话筒都跟他了解挺多的,森海塞尔给我的一些指导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再有就是铁头我也了解了一点,我用微单的话会加套件,所以我适用了一下哪个轻便又好用、价格适中的会比较适合我。
影音店:范导您刚才说了您试用了ATOMOS、铁头、森海塞尔这三家厂商的产品,虽说三家的领域不同,但是您作为导演来说对不同领域中的不同器材都有着自己的一个衡量标准,那针对这三家您可以分别说一下您挑选的主要因素吗?
范导:其实主要还是适合自己拍摄的主要类型,因为我拍摄的是纪录片,我拍的纪录片的性质也不是大片类型的,风格是纪实性很强的而且需要大量的迅速移动的拍摄,所以不会使用大型的器材,像RED在我的拍摄里就用不上,那微单的话可能就会更适合我,或者小型化一点的摄像机,比如FS5,这个就根据我的拍摄需求。包括我刚才说到的套件,同样也不能用太大太沉的套件,也只能用小型、轻便的套件。这些就是适合纪录片的这些装备,当然同时也要在我的预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来考量。
影音店:我是否能这样理解,其实不论挑什么器材,在厂商原有的知名度和器材本身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是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拍摄需求而决定的,对吧?
范导:对,我看今天展示的微单主要还是松下GH5,但大家都知道索尼在微单领域也是很厉害的,FS5和FS7也是很好的设备也很适合纪录片,我觉得FS5蛮小的而且它也能绕4K输出,那输出就可以直接接记录仪,觉得FS5还是很适合纪录片。
影音店:那说到这个纪录片,这个镜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设备,那您在挑选拍摄纪录片的镜头时有什么要求吗?因为您刚才在强调您需要轻便型的器材,然后我就想到了富士最新的“MK”系列的镜头也许符合您的需求,所以就想到了这样的问题。
范导:是吗?其实我还不太了解“MK”系列的这套镜头,我要去了解一下它的轻便程度,当然其实纪录片我们现在用的还是佳能的EF镜头比较多一些,因为以前大家都有过5D2或者5D3都积累了佳能的EF镜头,现在的话也会添加定焦头,但是现在我们用相机定焦头会多一些,那你刚才说的电影镜头我觉得也可以尝试一下。但我觉得设备在你拍摄、创作过程中顶多占到20%-30%的权重,其它的都是靠导演或者这个团队的想法和理念、思路。
影音店:这个也是您对设备与创作关系的一种理解吗?
范导:是的,不同的器材交到不同的人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呈现,不论这个器材的好坏,所以关键是谁来用这个器材、怎么物尽其用。
影音店:那除了刚才说到的镜头、声音、套件、记录仪之外,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还需要哪些设备呢?
范导:还有就是稳定器和航拍用的设备。稳定器对我来说,我们这种拍摄的话,稳定器第一就是要稳定,第二不能太沉,我们会有大量的手持或者跟踪,所以纯手持的稳定器它的重量要轻便、人体工学一定要舒适。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移动所以必须要用纯手持的稳定器。
影音店:这个活动整体给您带来哪些感受?
范导:我觉得你们能到各个城市走这一点很难得,因为大多数的影视信息和资源还是集中在北京,但这些二三线的信息都不太集中,比较缺乏,因为很多东西不能只在网上看,现场实际感受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你们把这些器材带到现场,那至少让二线城市的很多同行能够有机会直接的面对面接触器材,能促使用户和爱好者们对器材更深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那作为影视工业网和影音店来说又对用户们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是互补的互惠的。
所以希望你们能多来,多搞几次这样的活动。
影音店:替我们影视工业网的用户们问一个问题,您作为在纪录片导演也曾获得知名的奖项,您作为前辈来说有哪些建议给到我们那些准备往纪录片发展或者正在路上的用户们?
范导:实用的建议就是你用什么设备去拍,而且又是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刚出道的时候其实是单兵作战但是又想把技术做的非常好,所以单兵作战的话把微单、单反的能量发挥出来的话其实也是不错的,当然微单品牌的选择是你要去比较选择的,比如说,你要不要4K,这些你都要去董去弄明白,其次在单兵作战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比较好机头话筒,这个也是有选择性的。如果你有两个人的话,就可以把录音和拍摄分开,更加专心做自己的事。比如我的一套方案是,zoom的录音机再加上森海塞尔的指向性话筒再加两对小蜜蜂,我觉得这些就可以实现两个人的摄影和声音的分离了。这些都是基本的技术保障吧。
影音店:那我们抛开技术不讲,只是从主观性质上去说拍纪录片的话,讲一下您的建议?
范导:其实纪录片大家都觉得门槛低,它门槛低指的是技术门槛,但实际上它的意识和观念、思想的门槛其实是很高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你看中国现在比较好的纪录片导演年纪都比较的大,几乎没有30岁以下的有名的纪录片导演,所以这也说明了纪录片它很多是建构在思想和阅历的基础上来掌控你对这个纪录片的理解,那这个很难说具体怎么去提升,必须得去大量的拍摄,一开始不要急于求成,先拍短的,拍这些十分钟、二十分钟的短片可以和 视频网站去-合作,因为视频网站有大量的即时性内容的需求,在这样不断的训练之后才可以去做60分钟以上的长片,那做长片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规则,那这个行业规则就需要跟国际上去了解而不仅仅是国内了。
图为范导在试用森海塞尔麦克风
本文为作者 聪叔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