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杂志】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使用变形宽银幕镜头?

2017-05-31 18:20
上世纪50年代左右电视开始流行,传统的双倍变形宽银幕镜头在好莱坞悄然兴起。这个想法是源于想要在近似正方形的胶片上获得更广的画面。然后在用剧院的投影设备播放的时候,画面就不会被压缩。最初的变形宽银幕的比例是2.35:1,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了2.39:1或者是2.4:1。被压缩过的画面的屏幕宽高比则是其一半,1.196:1或者1.2:1。当有声电影拍摄1.37:1时,给观众更好的观赏体验。
当本世纪数字摄影机慢慢取代胶片机时,大家觉得因为格式问题,变形宽银幕镜头会渐渐退出潮流。因为最初数字摄影机传感器的比率是1.78:1,并不适合1.2:1的变形宽银幕的压缩画面。
当Arri Alexa系列推出“4比3”的传感器模式,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设计,让Alexa与变形宽银幕镜头更加兼容,成像效果接近于35mm的胶片。这一改革让人赞叹,同时也影响了其他的数字摄影机厂商。数字摄影机与变形宽银幕镜头又成为了富有生机的组合。当然,有一些电影人甚至把变形宽银幕镜头用在1.78:1的传感器上,画面的角度相对于传统用法来说要更紧一些。

免费点击阅读ASC《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 ,《实用光学:领略变形宽银幕镜头》完整文章
\"\"
【什么是变形宽银幕镜头?】

不同于传统的球面镜头,变形宽银幕镜头包含一些额外的光学元素,在不改变垂直面的情况下,压缩水平面,或者保持水平面,拉伸的垂直面。

【关于对变形宽银幕镜头的测试】

一、测试A,第一部分 | 球面镜头VS变形宽银幕镜头
在我们第一轮的测试中,我们比较了三组球面镜头和变形宽银幕镜头,用它们在同一距离拍摄人物。(球面镜头在左边,我们以橙色S来表示,变形宽银幕镜头在右边,以黄色A来表示。)
由于双倍压缩的原因,摄像机位置相同时,变形宽银幕镜头的水平视野是同焦段球面镜头的两倍。
这很好地体现在我们第一个测试中,球面镜头的可视角度与焦段为其两倍的变形宽银幕镜头相当。比如说,S-75(75mm球面镜头)水平面的视角和A-135(135mm变形宽银幕镜头)的视角接近。由于手上没有150mm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所以我们用135mm代替。
如何去定义变形宽银幕镜头,主要同时包含了球面镜头两项特质的体现:
• 其景深与相同焦距的球面镜头的景深相似(诚然,这过分简化了,但是对于这样特定目标的测试来说,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实际上,变形宽银幕镜头在垂直、水平和对角线方向上所显示出的景深都各不相同——换句话说,这很复杂)
• 其视角接近于球面镜头焦段的一半
在这个列子中,50mm变形宽银幕镜头的视角接近于27mm的球面镜头。然而从景深的角度来说,50mm变形宽银幕镜头则和50mm球面镜头十分接近——阿德里安都在后景,并且焦外。
从另一方面,在相同的水平沟图,同一机位。变形宽银幕镜头比球面镜头景深更浅,可以更好地把拍摄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在某种情况中,这种分离可以给观众更佳的亲近感。
除了视角和景深以外,变形宽银幕镜头还有另一特点。就像彼埃尔休斯向我指出的:他认为拍摄特写时,使用50mm变形宽银幕镜头比用27mm的球面镜头更加自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变形宽银幕镜头的景深特点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广角度构图的特写拍法。

二、测试A,第二部分 | 焦外成像
S-50和A-50拍摄出来的景深很接近,但是焦外成像的质量却很不同。在光源处的焦外成像区别更为明显,比如画面左侧的灯泡和右侧的Panalens。Bokeh这个词是从日语单词演变来的,用来形容画面中的焦外成像。柔光灯泡在球面镜头画面中是圆形,在变形宽银幕成像中则呈现垂直的椭圆形。
焦外光源处的成像可以很清晰地解释整个焦外画面的情况。整个焦外画面都被垂直拉伸了。焦外成像越多,则拉伸越严重,从A-50班诺特站在摄影机旁,到A-100Millennium摄影机,再到A-135阿德里安的脸,变得越来越抽象。
这种柔焦处横向和纵向的不对称拉伸,是变形宽银幕镜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焦外成像的美学所创造的状态和情绪,让人很难客观的用只字片语来描绘。看看A-135的画面就能够理解,在我看来,这种纤长又柔和的垂直变形,在艾曼纽周围创造一个神奇的世界。但是在有一些电影人看来,这种质感不够自然且人为痕迹严重。
另一个特性是当变形宽银幕镜头变换焦距时,可以把画面中的物体从椭圆形变成圆形,或者反之。一些电影人觉得这样的变化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但是当勒内·皮埃尔这种天资卓越的第一摄助熟练运用这个技巧后,则可以带来令人陶醉的电影美感。更多的测评可见网页中的视频素材。

三、测试B | 变形宽银幕镜片后置VS前置
我们第二组测试是对比变焦镜头中变形镜片后置与前置——关于镜头中的光学组合的压缩成像。对于定焦镜头,变形镜片通常会前置于球面镜片。但是对于变焦镜头,前置的方式有可能造成镜头尺寸过大或者影响其他的光学原件。因此,很多生产商把变形原件后置于现有的变焦镜头中——这一改变多少会对焦外成像的效果有一些影响。
在测试中,我们在同一位置保持相近的画幅,分别使用27mmPrimo变形宽银幕定焦镜头,变形前置及变形后置的变焦镜头做对比。图示底部画面是由变形前置的变形宽银幕变焦镜头AWZ2.3拍摄而成,给人非常熟悉的成像,几乎和我们第一部分的焦外成像质量一样。
图示中间画面的成像则有些不同,是由变形后置的变形宽银幕变焦镜头ALZ11拍摄。灯泡的焦外成像呈矩形,而焦点以外区域的成像则更加接近球面镜头。
根据图片注释可以看到,中间图片的景深要比27mm定焦镜头更深一些。那是由于我们尽可能的把每个镜头的光圈开到最大,来捕捉最好的焦外成像。变形宽银幕变焦镜头ALZ11是通过把变形镜片后置于最大光圈为T2.8的球面变焦镜头SLZ11改装而成。额外的光学元件使此镜头的最大光圈减小为T4.5。

四、测试C | 镜头光晕
最后一项测试是为了探索镜头光晕。我们设置了一盏200瓦的ArriHMI Par灯,一盏Donner SportlightLED灯,并旋转这两盏灯,让它们直射摄影机,以测试变形宽银幕镜头会创造出怎样的光晕。我们的结果说明了光晕出现的不确定性,它是取决于复杂的光线环境以及灯光透镜的涂层、结构、调焦。
变形宽银幕镜头由于镜头前的变形镜片很容易成为拍摄现场光束的聚集点,而产生局部的光晕。变形宽银幕拍摄时的压缩画面会产生横条状的光晕。在A-50画面中尤为明显,这道蓝紫色水平的光晕,也成了Primo变形宽银幕镜头的特点。
在球面镜头测试中,我们发现灯光设备创造了整块的耀光,并产生时有时无的光晕。变形宽银幕镜
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线性光晕。最后是镜片后置的变形宽银幕变焦镜头的成像,特点是矩形的焦外成像。

点击查看变形宽银幕镜头最终测试效果图

五、总结

点击ASC《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五月刊,阅读变形宽银幕镜头完整内容

\"\"

本文为作者 孙粒倬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