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到技术,《2001:太空漫游》都是电影史上的高峰
2017-04-05 22:11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异类。作为各类最伟大电影榜单上的常客,它是极少数从上映一开始就受到好评(而且基本上是众口一辞的好评)的电影之一。不光叫好,而且叫座。尽管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影评人不喜欢它(于是造成了人们觉得该片不受欢迎的误会),但他们只是相对少数。并且《2001:太空漫游》随着岁月流逝,它的名气越来越大。1972年,上映仅仅四年后,它就已经被《视与听》杂志选为有史以来25大电影之一。又过了五年,它的影响力以库布里克弟子两部作品的形式: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和史蒂文•斯皮尔伯的《第三类接触》,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电影业。除了之前提到的《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之外,还有《终结者》、《E.T.》以及《阿凡达》。
如此有想法、如此大胆、如此别具一格的电影,对流行文化竟然有如此深远的影响,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不过制片兼导演库布里克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野心。在拍完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奇爱博士》后,他想走另外一条路,拍一部带给人希望、成年人和小孩都爱看的电影。后来,1964年3月,库布里克给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写了一封信。很快,克拉克就跟库布里克合作,开始了《2001:太空漫游》的创作。这个过程很特别,因为两个人是同步进行两个项目:库布里克的电影和克拉克的同一题材小说。然而,正是这一双重任务,令《2001:太空漫游》从传统的合家欢电影(早期奇观电影与迪斯尼冒险电影比方说《海底两万里》的综合体)演变为一部更抽象、更意味深长、更有精神寓意的电影。
早在与克拉克接触之前,库布里克就对拍摄科幻电影产生了兴趣,他甚至还为《奇爱博士》设计过一个桥段,让外星生命来讲述地球是如何毁灭的。后来,库布里克抛弃了这个点子,但是探索外星生命的想法却一直埋在他的心中。他之所以邀请克拉克来进行合作,是因为克拉克是当时乐观派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为了集资,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先一起写份提案,然后再分别衍生出电影和小说。题为《星际漫游》的完整提案吸引到了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大笔资金(大概600万美金左右,当时,科幻电影的票房大多远远不及这个数字),于是,库布里克正式启动了项目。
在此之前,库布里克就决定要拍一部宽银幕电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他会把电影拍成什么类型。早期电影拍摄方式十分笨拙,三台摄影机并排拍摄三卷胶片,然后三台放映机并排放映,形成极宽的影像。到了库布里克拍摄《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已经有了更好操作的70毫米胶片,但是,电影风格依然一成不变:大量风景,稍微有一点点情节,利用银幕的曲面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感受。风光片和特效片(比方说让观众坐在过山车位子里看的电影)是当时的常态,像斯坦利•克雷默就在他1963年的喜剧巨制《疯狂世界》中采用过这一手法。基本上,大卖的电影打的都是合家欢牌,在米高梅看来,《星际漫游》也应该走这样的路。想必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当时也没有其它想法,但是,随着合作深入,故事的叙事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光影响了《2001:太空漫游》(《星际漫游》最终的名字),更影响了库布里克整个职业生涯,他越来越倾向于模棱两可、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始于《2001:太空漫游》的审美取向与戏剧取向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开眼戒》中全面爆发)。
《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大致分为三部分……考虑到有些读者还没看过该片、不便剧透,我说得尽量简单一些。第一部分“人类的黎明”,史前人类发现一块可能是由外星生命送来的黑色石板,或许它本身就是外星生命。然后,电影一下跨越至疑似2001年,这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时间跃进之一。第三部分发生在18个月后,所以说,第二部分可能是发生在1999年或者2000年。总之,第二部分,电影转换至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的视角,他到月球执行秘密任务,发现了黑色石板。第三部分是该片最重要的部分,剧情围绕两位飞向木星的宇航员展开,他们认为飞船上的主机“哈尔9000”可能出了故障。最后,好莱坞电影史上最令人目眩神迷、最有哲理、最震撼的结尾之一将全片推向高潮,自1968年上映以来引发无数争议与解读。
该片本来是想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结尾,但是,由于克拉克的小说是与电影剧本同步进行,库布里克感觉到了一种自由,他意识到可以将部分内容从电影中剥离,而让小说来具体解释。随着电影在视觉设计和物理性上越来越专业(库布里克请了一批研究人员和顾问来让他的电影尽可能的在科学上经得起推敲),它的剧情也越来越扑朔迷离,第一遍看甚至很难发现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2001:太空漫游》的迷人之处在于,库布里克将他的理念植入在电影的结构中,就算无法完全理解或者无法表述,你依然可以体会到。就引人入胜而言,它已经做到了电影中的极致,就算小孩子也会被它吸引,甚至观影效果比大人还要好,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库布里克的奇思妙想。
说到底,《2001:太空漫游》的魅力来自于其核心的矛盾,它是由当时最先进科技实现的、关于科技的警世寓言。该片视效无与伦比,就算是放在数字技术没过多少天就要更新换代的今天,依然经得起考验。斯皮尔伯格在拍《第三类接触》时,很聪明地聘请了《2001:太空漫游》的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来制作特效。在电影中,金钱、科技、以及金钱、科技带来的后果,三者间存在着微妙的作用力。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电影站在商业和科技的对立面,但是,如果没有商业和科技,电影又不可能存在。在众多深受《2001:太空漫游》影响的电影中,依然可见这种矛盾,比方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或者《终结者》,同样用科技的胜利来警示科技的危险。库布里克的代表作继续在好莱坞电影业产生回响。就拿刚刚上映没多久的《降临》来说,如果没有《2001:太空漫游》作为先例,我们将无法想象会有这样的片子。总之,《2001:太空漫游》就像《公民凯恩》或者《搜寻者》,不管被借鉴多少遍,都无损于它本身的魅力。
正如当时的电影海报所说,它是终极之旅。
如此有想法、如此大胆、如此别具一格的电影,对流行文化竟然有如此深远的影响,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不过制片兼导演库布里克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野心。在拍完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奇爱博士》后,他想走另外一条路,拍一部带给人希望、成年人和小孩都爱看的电影。后来,1964年3月,库布里克给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写了一封信。很快,克拉克就跟库布里克合作,开始了《2001:太空漫游》的创作。这个过程很特别,因为两个人是同步进行两个项目:库布里克的电影和克拉克的同一题材小说。然而,正是这一双重任务,令《2001:太空漫游》从传统的合家欢电影(早期奇观电影与迪斯尼冒险电影比方说《海底两万里》的综合体)演变为一部更抽象、更意味深长、更有精神寓意的电影。
早在与克拉克接触之前,库布里克就对拍摄科幻电影产生了兴趣,他甚至还为《奇爱博士》设计过一个桥段,让外星生命来讲述地球是如何毁灭的。后来,库布里克抛弃了这个点子,但是探索外星生命的想法却一直埋在他的心中。他之所以邀请克拉克来进行合作,是因为克拉克是当时乐观派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为了集资,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先一起写份提案,然后再分别衍生出电影和小说。题为《星际漫游》的完整提案吸引到了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大笔资金(大概600万美金左右,当时,科幻电影的票房大多远远不及这个数字),于是,库布里克正式启动了项目。
在此之前,库布里克就决定要拍一部宽银幕电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他会把电影拍成什么类型。早期电影拍摄方式十分笨拙,三台摄影机并排拍摄三卷胶片,然后三台放映机并排放映,形成极宽的影像。到了库布里克拍摄《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已经有了更好操作的70毫米胶片,但是,电影风格依然一成不变:大量风景,稍微有一点点情节,利用银幕的曲面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感受。风光片和特效片(比方说让观众坐在过山车位子里看的电影)是当时的常态,像斯坦利•克雷默就在他1963年的喜剧巨制《疯狂世界》中采用过这一手法。基本上,大卖的电影打的都是合家欢牌,在米高梅看来,《星际漫游》也应该走这样的路。想必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当时也没有其它想法,但是,随着合作深入,故事的叙事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光影响了《2001:太空漫游》(《星际漫游》最终的名字),更影响了库布里克整个职业生涯,他越来越倾向于模棱两可、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始于《2001:太空漫游》的审美取向与戏剧取向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开眼戒》中全面爆发)。
《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大致分为三部分……考虑到有些读者还没看过该片、不便剧透,我说得尽量简单一些。第一部分“人类的黎明”,史前人类发现一块可能是由外星生命送来的黑色石板,或许它本身就是外星生命。然后,电影一下跨越至疑似2001年,这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时间跃进之一。第三部分发生在18个月后,所以说,第二部分可能是发生在1999年或者2000年。总之,第二部分,电影转换至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的视角,他到月球执行秘密任务,发现了黑色石板。第三部分是该片最重要的部分,剧情围绕两位飞向木星的宇航员展开,他们认为飞船上的主机“哈尔9000”可能出了故障。最后,好莱坞电影史上最令人目眩神迷、最有哲理、最震撼的结尾之一将全片推向高潮,自1968年上映以来引发无数争议与解读。
该片本来是想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结尾,但是,由于克拉克的小说是与电影剧本同步进行,库布里克感觉到了一种自由,他意识到可以将部分内容从电影中剥离,而让小说来具体解释。随着电影在视觉设计和物理性上越来越专业(库布里克请了一批研究人员和顾问来让他的电影尽可能的在科学上经得起推敲),它的剧情也越来越扑朔迷离,第一遍看甚至很难发现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2001:太空漫游》的迷人之处在于,库布里克将他的理念植入在电影的结构中,就算无法完全理解或者无法表述,你依然可以体会到。就引人入胜而言,它已经做到了电影中的极致,就算小孩子也会被它吸引,甚至观影效果比大人还要好,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库布里克的奇思妙想。
说到底,《2001:太空漫游》的魅力来自于其核心的矛盾,它是由当时最先进科技实现的、关于科技的警世寓言。该片视效无与伦比,就算是放在数字技术没过多少天就要更新换代的今天,依然经得起考验。斯皮尔伯格在拍《第三类接触》时,很聪明地聘请了《2001:太空漫游》的道格拉斯•特鲁姆布来制作特效。在电影中,金钱、科技、以及金钱、科技带来的后果,三者间存在着微妙的作用力。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电影站在商业和科技的对立面,但是,如果没有商业和科技,电影又不可能存在。在众多深受《2001:太空漫游》影响的电影中,依然可见这种矛盾,比方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或者《终结者》,同样用科技的胜利来警示科技的危险。库布里克的代表作继续在好莱坞电影业产生回响。就拿刚刚上映没多久的《降临》来说,如果没有《2001:太空漫游》作为先例,我们将无法想象会有这样的片子。总之,《2001:太空漫游》就像《公民凯恩》或者《搜寻者》,不管被借鉴多少遍,都无损于它本身的魅力。
正如当时的电影海报所说,它是终极之旅。
本文为作者 卤蛋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