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电影打假,赔我多年的电影票钱!

2017-03-16 10:27
\"\"

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然而我们去电影院看了烂片,却无处申诉,不能维权,一肚子牢骚没处发泄,说几句骂几句还要被反呛“你行你上啊”,难道我买了部手机有问题,还得自己做一个出来?

今天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啥时候能给电影圈来个打假,让假电影们都上3.15?不奢求能赔我们这么多年的电影票钱和辣眼睛损失费,但呼吁相关机构能有更好的机制出来维护电影观众的消费权益,内容创作者们也能做出更好的电影作品,不过目前貌似除了吐槽发牢骚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



“  吐槽一:假电影太多

中国观众历来受假电影的荼毒都很深。假3D、假特效、假故事、山寨、抄袭、虚假宣传等等,都给观众造成了很深的误导和怨念。

观众在观看3D电影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验,有的电影除了字幕是3D,根本看不出3D效果,反而视野乌漆抹黑甚至看得晕头转向。

\"\"

看不出就3D效果就对了,像《谍影重重5》、《寒战2》在大陆公映时把2D电影转制成3D版本,成为一部伪3D电影,都是为了提高电影票价。3D电影的平均票价比2D电影多5块钱,国内一部2D电影转制成3D,花费大概在300-500万人民币不等,如果观影人次基数大,票房收入相对于2D版本还是相当可观的。

\"\"

像《谍影重重5》这样的快速剪辑的动作片,看个伪3D能把人看得晕头转向,上映期间,因为“特供3D”被观众和影迷广泛诟病和讨论,环球影业为此还专门发通知希望影院多排2D场次。

\"\"

小编编的一位朋友也曾吐槽过他们公司为了提高电影票价,强行把一部并不出色的剧情片转制成3D进行公映,该良心朋友表态说决不去电影院看自家公司的伪3D。

3D效果不3D的原因除了不良片方后期强行转制之外,还有些假电影院也是罪魁祸首。

3D电影进入中国非常迅猛,迅猛之下变得非常没有质量。有的电影院为了节约成本,要么其3D放映机器并不合格,要么通过调低3D放映机灯泡亮度来省电和延长使用寿命,导致我们有时候看到的3D电影都是“暗黑风格”,乌漆抹黑的视野很不舒服。

卢米埃影业市场总监赵敏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一颗能满足3D放映的氙灯,价格在八千到一万,大影院正常放映,一颗氙灯寿命差不多一个月,一个厅一年光氙灯就要10万的成本。如果用功率低的氙灯,或者让氙灯超期服役,都会节约成本,当然亮度也会出现明显下降。如果一个厅的氙灯能省下3万,10个厅就能省30万,但观众就“两眼一抹黑”,不能完全感受到优质的3D效果。

电影的虚假宣传也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夸大宣传、不实宣传、打擦边球的宣传等等,都过度拉高了观众的期待值,当观众看到的电影没有宣传中的效果时,观影体验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看了一场假电影的错觉。

\"\"

去年年初上映的《奔爱》,通过剪辑将周冬雨和佟丽娅各自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给观众造成一种这部电影有同性性爱场景的印象,但其实这部片子并不是一部百合片。众明星组团演了一部空洞狗血,风格凌乱的烂片。

之前有人总结过,一旦披着“中国首部XX电影”名号的电影,基本都是烂片,这条规律一般适用于国产烂恐怖片,和一些质量欠佳又强行找噱头的小成本片,但去年有一部所谓的大片也加入了“中国首部XX烂片”的俱乐部。

\"\"

就是《爵迹》,不成熟的真人CG,页游画风,山寨的剧情和角色造型等等“头衔”加身,让它成为“年度最假影片”。

\"\"

还有《摆渡人》,以及其豪华的阵容向观众展示一部烂片是怎样炼成的,同时展示了即使是烂片也要死皮赖脸不想承认的“风范”。作为一部筹备这么久,阵容如此豪华的电影,交出这样的答卷,真可惜。

没错,欣赏电影和评价电影是一种主观意识的行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观众对电影的优劣判断也难免存在偏差,允许有不同的观影感受,但对那些明显存在的硬伤和逻辑不通的电影普通观众几乎都能达成共识,观众花了钱花了时间看了场烂片还无处伸冤才是最可气可悲的。



“  吐槽二:假演员霸屏

关于假演员霸屏的事情,最近已经被讨论得太多了,“两会”期间,抨击流量明星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但实际上,这是对年轻一代演员的担忧和警醒。

\"\"

这两年不断有爆料指出,有些年轻演员拿着不菲的片酬,却不好好演戏,各种替身泛滥、串戏、抠像演出、耍大牌、不背台词、演技烂、素质不高等等,分分钟让人有种想要替天行道的冲动!编剧宋方金说以前德艺双馨的老演员都叫表演艺术家,现在的流量明星们是“表脸艺术家”,一语双关,既表演脸又表脸,演技烂没关系,只要那张脸出现在镜头面前,演个表情包,金主大大们就开心。

\"\"

假归假,关键还“阴魂不散”的霸屏。去年某假演员霸屏的时候,小编编一天能在电梯、公交、商场甚至手机、电脑上至少见他八回。一幅小短腿僵尸脸还非要耍帅的模样,实在让人不忍直视啊,其演技也是尴尬得要死要死的。

\"\"

演技不行是一方面,很多演员的专业及敬业程度真是需要打一个问号。此前金星曾在节目手撕“数字小姐”,说之前合作过的一个演员让生活助理去和其他演员对戏,而且这个演员只说数字不说台词,都是通过后期配音演员配音把台词加上,甚至拍戏时跑去拍广告直接让替身上。

\"\"

演员刘涛在接受某采访时也爆料,曾遇到过一位“数字小姐”,“拍一个古装剧,有一个八几年的女孩演我妈妈。对戏过程中,她真的在旁边只念‘1234567’,我内心真是有一点觉得……太恐怖了!”

\"\"

年少成名又没有正确的引导,对于有的明星来说是一个灾难。这些年轻流量演员很大程度上是被那些假的从业者,甚至还有揣着钱进来当一把搅屎棍之后就跑了的金主们给坑害了。

铁打的影视圈,流水的搅屎棍,这些假的从业者给了大众假的期待,又生造出了假的演员,最后让我们看到了假的作品,这种恶性循环在不断荼毒着真正的影迷和真诚做事的从业者,从而使市场和圈内人际关系陷入一个不健康的氛围,一个不健康的大环境出来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病态,我们所看到的假电影,其原因都是环环相扣的。



“  吐槽三:假数据满天飞

其实普通观众并不在意这各种数据是如何牛逼,但是提供服务的平台在意,尤其是线上平台,数据好就给好的推荐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起到了导向作用,甚至有“强行诱导观看”的嫌疑。但假数据满天飞的情况下,很多华而不实的作品就占据了观众的视线,甚至是污染了观众的视线。

票房造假、幽灵场、买票房、偷票房等等在去年大规模出现的乱象,让无数人曾手忙脚乱过。最出名的票房造假电影当属《叶问3》,结局是搞垮了一个集团公司,蒸发了几百亿,甚至曾经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都传言因为票房造假的事有过被骚扰、威胁、恐吓的经历。

\"\"

一部新的作品问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的时候,就会出现买话题、买热搜、买水军等“行业潜规则”,这也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又不愿戳破的事实。

\"\"

前段时间,电视剧《孤芳不自赏》被爆出劣质抠像表演后,接着又被爆买水军赖账引得水军集体讨薪的戏码。

\"\"

曾有媒体剖析过这种数据造假的产业链,相当庞大,也非常成体系。这种造假行为的初衷是骗投资人、骗平台、骗资源,但最后受伤的还是观众,被假数据拱到眼前的作品,让观众应接不暇、叫苦连天又无可奈何。

今年两会,甚至有人大代表提议用刑法打击票房造假和买数据的恶劣行径。

此外,原创佳作匮乏的情况下,国产影视作品抄袭成风。有的还抄的光明正大,美其名曰创意雷同或者致敬经典。之前有《锦绣未央》被爆料是用摘录软件拼凑而成的故事,一共抄袭了200多本书,前两天又有《热血长安》编剧亲自承认抄袭并致歉。抄袭行为既侵犯了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又不尊重消费者的利益,观众花了钱花了时间不会希望看到复制粘贴毫无新意的东西。

\"\"

每年的3.15,都会有不法不良商家被点名批评,但消费者对电影产品和电影服务质量的牢骚却从未被提及过。2013年3.15,武汉某影院借势搞了个“电影不好看全额退票”的活动,但也仅此一天,只是营销噱头。之后的几年也陆续有零星片方在影片上映之前放出“觉得电影不好看可凭票根退票”的豪言,但电影退票制注定是不能成为事实的。

虽然现在看来观众很惨,看了假电影除了发牢骚啥也做不了,不能维权,无处申诉。但中国电影对票房收入的依赖很重,目前的观众观影口味也在不断成长和分化,对于烂片层出的电影市场,观众敢说电影太烂我不想看也不去看,可影视内容的创作者和生产者绝对不敢说“要嫌烂有种别看啊”。希望假电影、假演员、搅屎棍能少一些,多一些有良心、高质量的作品出来,把观众都得罪了会没饭吃的。


文 / 颜好
请尊重劳动成果,任何形式的转载,均需联系微信公众号“有我断片(ID:youwoduanpian)”,未经许可转载甚至删改的,将视作侵权!(关注“有我断片”,回复关键词“转载”即可获取转载须知)
\"\"

本文为作者 有我传媒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8187

有我传媒

点击了解更多
有我慧悦是一家专业的全球电影IP运作公司,卖中国电影出去,买海外电影回来,专注于海外优质IP的投资、引进和开发。 合作请联系: business@hmf1.com (86) 010-53360650
扫码关注
有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