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比利·林恩颁奖季颗粒无收?且听李安专家的分析(下)

2017-02-09 12:09


在本届奥斯卡提名名单和金球奖得奖名单里,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赛事》颗粒无收,印证了之前美国影评界对该片冷淡的反应。

说到关于李安导演及其作品,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向宇老师的《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是迄今最扎实的一本中文学术著作,也曾获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和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等多位学者的一致肯定。

近日,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从《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入手,分析了李安的电影风格。

【专访】比利·林恩颁奖季颗粒无收?听听李安专家的分析(上)

\"\"
《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一书封面

为什么李安指导演员很厉害?

他培养了很多新人,包括最近的《比利 林恩的中场休息》,用了一个英国舞台剧新人演员。
李安很多电影都是这样子,像《少年派》,像《冰风暴》的托比·马奎尔、克里斯蒂娜·瑞奇(Ricci),都是新人小演员。凯特·温丝莱特(《理智与情感》)其实当时也不怎么成名的。

李安很会指导演员,选角都很厉害,这可能和他在台艺大时的表演经验是有关的。
李安以前读的台湾戏剧影视专科学校,就是现在的台湾艺术大学当时那是个很差的学校。什么大学考不上了,就到那种大学去。
李安考了两次大学,都没有考上,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差,就到那个大学去了。
很多人读戏剧影视专科学校,都是把它当做一个补习班的样子,一边在这里面先混着,一边复习再考,或者准备留学。
但李安不一样,一去之后,真的找到了自我。他发现这个东西还真适合自己,所以在戏剧影视专科学校还真是如鱼得水。
他做戏剧、看电影,全台巡回演出,还拿了一个演出的奖(注:1975年台湾大专话剧比赛最佳男主角)。

大家都忽略掉了,他曾是一个不错的演员。所以这确实有一定关系,他在选角、指导演员表演方面是很厉害的。

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讲了几天的大师班。他开玩笑说:我把一辈子的话都讲完了。其中侯孝贤也讲:一个演员在电影当中的表演的失败,一定是导演的问题,和演员无关。
两个原因:
一是指导不到位;
还有一个原因,选角选错了,他根本不适合你的片子,是吧?

但是李安在指导演员的表演和选角方面,真的很厉害,这可能和他的演剧经历有关。
李安后来到了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读戏剧。为什么后来转向导演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不好。从表演转导演,语言不过关,怎么登台演出?
再加上性格本身比较木讷,所以他后来读完了,就去纽约大学转向做导演,念电影制作硕士。

当然李安确实说过,他读制作硕士时,很多人一天到晚看电影、写影评、做理论。
他说你不去做,永远也当不了导演。每天研究、思考的时候,可能会失去行动能力,做不了具体的电影实践,所以李安说电影创作是从实践中来的。必须得拍片,实际地做这个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
李安其实成名前在台湾读书时拍过短片,而且都还很好。
他在纽约大学念制作硕士时,拍过5部短片,那边的训练很扎实,5种不同的类型——有黑白的、有默片的。他有这样一种扎实的电影训练出来的。

要真正成为一个好导演,还是要行动吧,不能光看书、思考,然后沉浸在理论中,必须得到电影实践中去。
一个直接原因促使他当不了好演员,只能去做导演,做幕後的东西,甚至因为李安的语言问题,导致他在拍第一个英语片,也就是《理智和情感》,还碰到很多的问题,交流不畅,和演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了很多问题。李安那个时候的沟通,就是很多都是写一个纸条子给别人,他没有办法很直接当面的沟通,有很大的障碍。

另外通过在香槟分校学戏剧,李安对西方文化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为什么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受欢迎?
因为李安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对西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理解。
2015年4月份李安和张艺谋在纽约大学对谈,张艺谋曾说,李安有两种伟大的文化传统:
对中国传统的东西非常的熟悉,因为父亲的原因;
另外李安在西方学习生活的经验,使得他对西方文化有很多理解。
在《卧虎藏龙》这些影片中,我们中国看到的当然很多中国式的东西,但西方观众也会看到西方的主题——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个性解放这些东西。

李安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主要始于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留学。
李安在香槟分校中形成这样一种对西方文化,从《圣经》开始一直到当代的理解,都离不开一个字,就是性。
性是东方文化中讳莫如深、非常忌讳的东西,但美国老师在课堂上大谈特谈这个问题,李安就一下子被抓住了。
李安很多电影都和性有关系,当然自由、解放等主题也和他对性禁忌的挑战有关系。

\"\"
电影《卧虎藏龙》粉丝私制海报

《卧虎藏龙》讲的就是禁忌之爱——师傅爱上了徒弟。
玉娇龙和李慕白之间,虽不是事实上的师徒,但多少和师徒有关系——李慕白是武当派大师,玉娇龙学习的又是正宗的武当功夫,所以后来李慕白一心想收她为徒。
李慕白一方面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我要把正宗的武当功夫传给一个天分如此之高、非常合适习武的女子。

另一方面,也有他私人的、说不出口的心理动机:他爱上了这样一个女孩子——聪明、漂亮,但又和俞秀莲不一样——她离经叛道,敢于挑战世俗规则。
这样一个女子,对他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吸引力。
这两种欲望,完全矛盾的,一个要把她当成徒弟,一个要把她当作自情人,混合集中在一块。
性、自由解放,这是西方很敏感的东西,也是李安很喜欢的东西。

有评论认为《卧虎藏龙》中李慕白选择玉娇龙、玉娇龙跳崖时罗小虎突然出现,剧作上都没有铺垫。

向宇:李慕白为什么喜欢玉娇龙?还是有铺垫的。这有一个对比,他为什么对俞秀莲一直不怎么特别感冒?因为电影当中其实是两种爱情的比较。
西方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武侠版的《理智与情感》。他和俞秀莲之间过于理智,传统礼教对他们的约束太深,因为朋友妻不可欺,俞秀莲是他过去一个结义兄弟的未婚妻,有这个东西在阻碍他。当然在根本上来讲,俞秀莲这个人,是一个中规中矩,很守规矩的。她不会是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她可能不足以让李慕白有很激情的东西,不会唤起他内心对异性的激情。

俞秀莲押镖进北京城,马车进城门的时候,是用一个低角度的镜头,一个很近的特写,拍了马车的车轮,顺着车辙印走。经过经年累月马车的碾压,石板上面压出两个槽出来了,马车就顺着这个槽走。这就是俞秀莲,给她画一个什么道道,她就按照这个道道走,不会乱走的。

\"\"
电影《卧虎藏龙》剧照

俞秀莲和与玉娇龙第一次在北京城打斗的时候,晚上打,也很有意思。
俞秀莲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词:你给我下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她要让玉娇龙从天上回到地面、回到人间。
俞秀莲经常是在地上跑的,但是玉娇龙是在天上飞的,玉娇龙总是要飞过这种人间世俗的社会,女性给很多东西设定的道道、障碍、规矩、规则,你看她在房子上面大街小巷上面飞过来飞过去。但是俞秀莲一开始是在巷子里面,顺着巷子跑的,所以两个人打的时候,玉娇龙是往天上飞,俞秀莲总是抓她的脚,你给我下来,一个是要服从现实的各种规则,现实的各种文化、制度、规范,给人所设定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是玉娇龙不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两种不同的性格,这对李慕白是有不同吸引的。

李慕白当然是一个主流文化代表的象征。但是俞秀莲也是这样的,这样的人没有办法激起他内心当中的激情。
玉娇龙拿了剑之后抗婚逃婚跑了,他们也随着南下,一方面把剑追回来,另一方面保护玉娇龙,因为玉娇龙在江湖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南方的竹林里面,又有一个对比了。俞秀莲和李慕白在一个凉亭里面休息的时候,竹子是波澜不惊很静的画面。李慕白和玉娇龙打的时候,竹海翻滚,波澜,显然是内心激情的涌动,暗流汹涌。

\"\"
电影《卧虎藏龙》剧照

有这样一种对比你就知道,玉娇龙这么离经叛道的一种人物,更能激起李慕白内心的激情,所以李安不是没有交代和铺垫。李慕白和玉娇龙的关系就和李安一直很重视的主题——对自由的渴望、解放有关。
玉娇龙就是代表这样一种情感,服从自己的内心,不太顾忌世俗的规则。

王佳芝不就这样一个人物吗?什么国家伦理、家国责任,全都丢一边去了,就顺从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
李安很多电影都是如此,都讲究这样一个东西。玉娇龙就代表一种自由的解放。

\"\"
电影《卧虎藏龙》剧照:玉娇龙跳崖

至于玉娇龙跳崖时罗小虎的出现,应该是李慕白和俞秀莲曾经告诉了罗小虎到武当山去找玉娇龙,应该有这个铺垫的,情节上还是有铺垫。这可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为什么玉娇龙在最后会万念俱灰,跳崖自杀?

玉娇龙和罗小虎有一段很激情的爱情,在新疆的时候,那样一种黄色、褐色的色彩,所象征的充满激情的爱也唤不回玉娇龙。这是为什么?小说原著当中玉娇龙其实不是自杀,而是假自杀。在电影当中,我们基本上都会把这理解为自杀。

\"\"
电影《卧虎藏龙》剧照:玉娇龙和罗小虎

为什么说是自杀?这可能和李安对自由的思考有关。我们前面说玉娇龙象征自由、解放、摆脱一切人间的规范、文化的约束。但绝对的自由是什么?它是不是一种虚无、虚空、绝望?我觉得他可能有这样一种思考在背后的。真正的自由可能只有在你死了之后才能实现,只有死亡才能让人真正摆脱一切世俗的东西。玉娇龙可能是体会这样一点之后,才觉得人生已无可恋之处。

\"\"
电影《理智和情感》海报

为什么美国观众能这么广泛接受这个片子?

向宇:在西方很多影评人看来,这是武侠版的《理智和情感》,可能《理智和情感》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理智和情感》和《卧虎藏龙》对人物的刻划是有相似之处的,两者都是通过风景刻划人物的。我前面说竹林的对比,一个是很静的,没有风,竹叶子都不动的风景,对应是俞秀莲这样的人物,一个是竹海翻滚波澜起伏的竹海,对应玉娇龙。

\"\"
电影《理智和情感》剧照:埃丽诺 达什伍德(艾玛·汤普森 饰演)和爱德华(休·格兰特 饰演)

《理智和情感》也一样。艾玛·汤普森所演的埃丽诺 达什伍德和休·格兰特所演的爱德华的爱情主要发生在庄园中。英国的庄园修葺很整齐,什么东西都整整齐齐。这种园林体现的是理智,是文明、礼仪、教化对人的约束,文化对人的规范。艾玛就服从这个东西,所以她不太轻易把个人得情感表达出来。

\"\"
电影《理智和情感》剧照:德玛丽安(凯特·温丝莱特 饰演)和威罗比(格雷 · 怀斯 饰演)

在《理智和情感》当中,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德玛丽安,的爱情就发生在乡下,那里是未经修葺的风景,是很自然的风景。

\"\"
电影《饮食男女》海报

《饮食男女》其实也是讲这个东西。
饮食是表面,是把中国文化奇观化、恋物化,也是吸引西方观众的方式。
但饮食背后是什么?是男女,是“性”。其实讲的也是一种禁忌的爱情关系,父亲老朱和三个女儿之间,除了这样一种血缘伦理关系,毕竟还是有男女之别的。这个里面会涉及到很多很尴尬的东西。因为父亲是一个鳏夫,所以必须得亲自去处理女儿生活当中的很多琐事。但是女儿又是成年的女儿,她不仅是他的女儿,而是一个在心理和生理都成熟的女性。李安把他们这种父女关系当中性别身份所带来的尴尬,还有很多很隐讳的东西,都给表达出来了。
有一个镜头讲父亲有一天在阳台上面给她们晾衣服。后景父亲在晒衣服,前景一个什么线拉着的,上面晒了好多。晒了什么东西呢?三个女儿的内衣内裤,胸罩在风中飘扬。很明显,这是很隐讳的性关系。

而且这很隐晦的性关系,也通过二女儿家倩表达出来。
二女儿家倩和她情人聊她童年时候对父亲的印象——父亲给她做了什么戒指。这很隐晦地把佛洛依德所说的精神分析的某些内容,什么恋父情节,通过这种方式表达。
李安的很多电影其实都和佛洛依德有关。李安自己也说嘛,佛洛依德的东西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

父亲最后娶了三个女儿的好姐妹,那个人就是张艾嘉所演的锦荣。娶了她,张艾嘉在演的时候,叫他什么?叫朱爸爸。
两人虽然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多少触碰了伦理的禁忌,所以当他在家宴当中宣布两人关系的时候,朱伯母当场晕过去,你怎么乱了辈分?和自己的女儿好上了,而且还珠胎暗结怀上了。
你看李安很多影片都和性这个东西有关系,讲的是这样一种激情怎么样挑战各种禁忌,文化所确立的秩序。佛洛依德理论不就是讲这个东西吗?无意识潜意识对文化禁忌的挑战。

这些东西对于西方观众来讲,那就是很敏感的东西,他们很喜欢的东西,所以李安的电影,为什么在西方受欢迎?一个方面,浅层次的东西,他能够把东方东方化,通过很诱人的美食,通过神奇的武打,把它奇观化。另外一方面,他也有一些能够吸引西方观众的,在西方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主题,在电影当中表达出来,很深层次的东西,也能够吸引西方观众。

\"\"
电影《推手》海报

《推手》把太极拳神话了,把主人公上升到扫地僧,是不是有点做作?

向宇:李安电影确实是有这个倾向,把武侠奇观化、浪漫化、神奇化、神秘化。当然这就是李安的策略了。
《卧虎藏龙》为什么会在美国、在西方那么受欢迎?和李安对东方文化的以饮食、武侠,把它为代表这样一种东方文化奇观化、浪漫化、神秘化是有关系的。
西方人看李安的电影和中国人是不一样的,我在写的李安的书当中,对这个东西有过一些解读。
李安的电影为什么能各个地方通吃啊,能在两种文化都获得好评?和这个有关。在同一个影像中,两种观众能看到自己的兴奋点,能看到不同的点。
同样的武侠、同样的影视,东方观众看到的是什么?中国文化的传承。
但西方看到的是一个东方主义视野中的东方,一个奇观化的、神秘化的东方。
所以李安在《推手》当中把太极拳推手表现得很神奇——
餐馆里,老朱一人打了很多美国警察。
这是符合西方对中国武术的刻板印象,非常厉害、非常神秘,是吧?
也是李安的聪明之处,利用这些东西吸引西方观众。

\"\"
电影《推手》剧照

  十年前的《色,戒》已成中国电影的经典

李安跟张艺谋在纽大对谈时说到如何兼顾市场的方方面面,最上一层要满足大众的需求,然后底下塞什么私货,是你的本事。
那么《色戒》印的汪精卫的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是剧本洋葱似的结构最里的一曾。
我问过夏慕斯(《色戒》《绿巨人》的编剧,《色戒》汪精卫的诗到底是谁引的,是他、王蕙玲,还是李安。
他没正面回答,只说当时读了很多资料,然后跟编剧合作完成了剧本。您考究过这个事吗?


\"\"
电影《色,戒》剧照

向宇:那个我没有具体考证,谁加进去叶不重要,反正他们是集体合作的,因为李安电影很多剧本是集体合作的,往往是李安,还有王蕙玲,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夏慕斯。但是我想可能是李安的一个主导作用比较大一点,因为李安本来是写剧本很厉害的,他最初的两个片子《推手》和《喜宴》就是从这两个获奖剧本开始的。当初这两个剧本在获得台湾优良剧本甄选的第一名,第二名。然后李安才有了机会,在台湾拿辅导金拍电影。

李安本人对剧作是很懂的,他很多电影的剧本都是李安和编剧一块讨论、创作,所以我个人的猜测可能是李安个人的主导作用比较大。因为李安他对历史可能会比王蕙玲他们更熟悉更懂。李安为什么拍《色戒》,他自己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拍,也许就没有机会了,我们不呈现这一段历史,可能以后的人对这个历史没有兴趣了。李安有这样一种责任感,因为他的父辈是经历过那一段历史的。

有人质疑《色,戒》的高潮处理得太隐讳,不够有力。
王佳芝拿了钻戒后看衣服,衣服的打光等处理不够高调;
后来她上了一个三轮车,车上有个风车。据说有人考证,风车只有上海以北的地方才有,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然后在她快突破哨兵封锁时,有个路人跟哨兵打听为什么封路,处理得不够高明。


\"\"
电影《色,戒》剧照:高潮段落的风车

向宇:李安的电影以好莱坞经典模式为主,大部分电影都是三幕剧结构。
他特别推崇好莱坞的基本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
刚刚你也说过,李安要兼顾各方面的东西,这个里面就涉及到,他怎么样在这样一种常规的、大家都这么用的结构当中夹私货。李安可以说是一个体制中的作者,因此他的电影和一般的通俗商业电影还是有很大区别。他可能更加的含蓄、更加重视内心的东西,而不是通过外部的,你刚才说的光、服装这种东西高调的处理,把戏剧性的东西推向高潮。他可能更重视是人内心中的挣扎,从《色,戒》当中,从王佳芝快走之后,坐上三轮车回家。

风车是不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可能不是很重要。风车的旋转也许表现的是王佳芝内心的空虚、迷茫。
她作出了那么重大的决定以后,内心可能一下子就空了,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了。
她没有想到接下来引起一系列的灾难性的后果,她过去的朋友,恋人,包括同事,全部被一网打尽。人在经历重大变故之后,会有一种不真实、不敢相信的心理状态。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真实,刚刚经历的事情却像做了一场梦一样。这个旋转的、真实的风车也许用来反衬王佳芝的这种心理状态。
从艺术处理上来讲,这也是调节叙事节奏的需要,从国族斗争回到日常生活、从激烈的内心冲突切到突然释放后的平静。这种一张一弛就构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节奏,让观众也有时间来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



您对李安的电影有没有自己的喜好?

向宇:李安的创作水准很稳,不管什么类型、什么题材、什么文化背景、什么时代,他都能保持很高的水准。除了少数几部被认为有些问题,大部分片子都能维持很高的水准。
回到前面的话题,李安很相信好莱坞基本的电影语言、电影叙事的方式。这是李安的电影能维持稳定水准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李安电影有一贯关注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好的电影作者的一个东西:一个稳定的世界观。
《卧虎藏龙》很好看,打得很热闹。但另一面,它通过“性”、“激情”表达对秩序的破坏和挑战,对人性自由解放的追求。
因为李安是一个很压抑的人,在一个非常传统、秩序森严的中国家庭长大。李安说过,他父亲是一个对子女要求非常严的,非常传统的家长。
李安父亲在世的时候,他每次过年过节给父亲都要跪安的,跪着请安。在这样一种家庭里面长大,所以这可能也会触发他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卧虎藏龙》里面,师傅爱上了徒弟。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式的人物,喜欢上了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又聪明美貌的女孩子,年龄上面有那么大的差距,在辈分上也有很大差距的女子。这个当然是触犯禁忌的。

《色戒》也是如此,《色戒》触犯的是另外一个禁忌,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立场。你刚才说《色戒》会是成为一个经典,我觉得确实如此。只不过《色戒》某些方面的敏感性,使得我们不太敢给它过高的评价。其实《色戒》在未来中国电影史书写当中,它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片子,这是肯定的。

你看这两部电影当中,都触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两个很重要的禁忌,一个是伦理的禁忌,一个是民族国家的禁忌。
包括我们刚才说的《饮食男女》,它其实也是会去触摸触动这些很敏感的东西,父亲爱上了女儿了,女儿对父亲有恋父情结,这些很敏感的主题。其实《喜宴》也多少有点触犯禁忌的意思。儿子是一个同性恋,但是父亲却要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性恋也是对禁忌的考验和挑战。

在李安的英语电影当中,也有很多触碰禁忌的。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冰风暴》,李安把美国中产阶级表现的如此不堪,私生活如此的混乱。而中产阶级往往被认为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载体。在这个电影当中,不仅仅是上一辈偷情、胡搞、换妻,小孩也蠢蠢欲动、偷吃禁果。温蒂(Wendy),就是克里斯蒂娜·里奇演的小女孩,勾引邻居两个男孩,这种情节无疑也是触犯禁忌的。

《冰风暴》有一场戏我印象深刻,就是高潮的钥匙派对。
所有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丈夫来的,或者妻子来的,但有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她在挑钥匙的时候,这个儿子很紧张,妈妈在闭着眼睛挑的时候,接着是儿子的特写,儿子在瞪着。这个时候你一定和儿子一样紧张:万一妈妈挑了自己的钥匙怎么办?因为这个故事的前提就是女性拿了谁的钥匙,那谁跟她走,过夜。这部电影把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表现得如此的混乱,这当然是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主流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表现。

《断背山》当然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在美国文化传统当中,西部片牛仔电影,塑造是非常典型的,非常MAN的一种阳刚的男性气质。而这种阳刚的男性气质,很多时候和同性恋气质是完全对立的。在主流文化当中,同性恋往往被塑造为鸡奸犯、娘娘腔这样一种刻板形象。那是和阳刚的男性气质是完全相反的。但是《断背山》就把牛仔表现为同性恋,而且是柔情似水,温情脉脉的同性恋形象,很精致、优雅的男性气质,和传统的那种粗犷、阳刚、血腥的牛仔气质完全相反。这无疑也是一种犯禁。

我们刚才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其实也是如此。这个故事讲比利·林恩是美国的一个八人小组的成员在一次战斗当中大难不死,后来就被福克斯新闻网、新闻频道捧为战争英雄。然后回来之后,到处是鲜花掌声。然后他们组织了一场叫做胜利之旅一系列的比赛,电影讲他们在德克萨斯举行橄榄球赛当中的中场休息,这是电影当中的高潮,是吧?然后在这个里面,就闪回他在伊拉克战场上战争的经验。

这里你会发现两种不同的视角之下的“战争”。一种是国家荣誉、鲜花掌声、啦啦队、粉丝、国家英雄、民族英雄等表达国家民族视角之下的美国海湾战争,这一种当然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呈现。但另外一个方面,他通过比利·林恩个人化的战争经验,创伤、困惑、迷茫等战争给个人带来的伤害,来呈现战争。这两种视角之下的战争,是相互对抗的,甚至是相互解构的,所以他事实上也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引导我们质疑和反思美国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虽然说他不会像美国1970年代的反战电影,如像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罗伯特·奥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一样尖锐地反思战争。但是他这样一种对照的叙事方式还是多多少少在引导我们去反思战争,即不是只有一种国家民族视角下的战争,还有另外一种战争。战争不仅仅是意味着鲜花掌声国家荣誉,战争也意味着个人的创伤、痛苦、困惑、迷茫。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和李安对禁忌的拥抱,对犯禁的,触犯禁忌,对主流价值观念,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思质疑有关。从《冰风暴》到这部影片,李安总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呈现美国,呈现一个不是完全主流的“美国”。我觉得这个也是李安电影一脉相承的东西。

本文为作者 solemn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