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2017-01-16 12:02
近年来,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整个电影文化与产业环境持续改善。作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市场已连续多年实现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同时,吸引了各类社会资本(国有、民营、外资)积极进军电影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市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人民币,较2009年增长63.9%,位居全球电影票房市场的前十名。2011年度,我国城市票房收入达到131.15亿元,同比增长28.93%。
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10年以来,城市票房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与改革之初的2002年相比,全国城市电影票房增长了将近13倍。
2012年,我国城市票房收入达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其中,国产影片票房82.73亿元,占全国城市票房收入的48.46%。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90.02亿元。
与2007年以来相对温和的增长相比,2012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突飞猛进,达到653部,比2011年的558部增长17.03%。2013年,全年故事片产量相对保持稳定,为638部。
国产影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使其票房号召力也得到相应的增强,为影院放映市场提供了充足的片源保证。同时,进口分账大片引进数量的增加也为影院放映市场提供了进一步的有益扩充。
“院线制”的发展概况
“院线制”就是以若干家影院为依托,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院线与影院之间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以供片纽带的仅实行统一排片的发行放映机制。而片方只需直接与院线洽谈票房分成。
中国电影院线制的建立始于2001年12月,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颁发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该细则明确提出院线制将成为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院线制的成立结束了中国50多年以来按行政区域供片,按省、市、县逐级层层发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行放映模式,而代之以发行方直接向院线发行影片、院线统一向旗下影院供片的发行模式。
在成立之初,大多数院线都是由当地省、市电影公司转制而成。随着电影市场准入的不断放宽,国家允许、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院线竞争,行业外资本的跨界试水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以金逸、万达为代表的民营院线迅速崛起。
中国电影院线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院线制主要分为两类:资产联结为主、签约加盟为辅;签约加盟为主,资本联结为辅。主要特点如下: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城市院线45条。2013年,共有29条院线年度票房超过1亿元,万达、上海联和、中影星美、广东大地、中影南方、广州金逸6条院线票房均超过15亿元。
城市电影院线放映场次和观影人次迅速增加。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城市院线年放映场次由2005年的2,600千场增加到2011年的13,120千场;城市院线年观影人次由2005年的7,303万人次上升至2011年的35,475万人次。
2013年,城市院线放映场次较2012年增长36.78%,增长至25,970千场;观影人次较2012年增长32.44%,增长至61,688万人次。
2013年,中国银幕数量增长速度略高于电影票房增长速度,单银幕产出有所下降。影院建设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吻合,影院地区分布也进一步趋向均衡。
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稳步增长
作为电影放映的主体,随着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影城数量和银幕数量亦得到稳步增长。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有可统计票房的影院3,849家,比上年增加167家;荧幕数增长至18,195块,新增银幕5,077幕块,平均每天新增14块银幕。
影院基本完成数字化布局
电影银幕主要分为胶片银幕和数字银幕,数字银幕是指安装数字放映机、能放映数字拷贝的电影厅,数字银幕数是衡量数字电影放映空间的主要指标。
截至2013年底,全国银幕数从2002年的1,845块增加到现有的18,195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8万块,3D数字银幕近1.4万块,以IMAX巨幕(136块)和中国巨幕(40块)为主体的巨幕达到200块左右。
本文为作者 A01赤华眼镜哥朱18682085581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