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的IMAX5分钟独家片段到底讲了什么?
2016-12-20 12:17
文:郭连凯(https://www.douban.com/people/34347136/),文章首发自文汇网App
明年7月份将在北美上映(国内待定)的新片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作品《敦刻尔克》想必是很多影迷的年度期待。这是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也是诺兰第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敦刻尔克》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堪称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汤姆·哈迪(《黑暗骑士崛起》、《荒野猎人》),新晋奥斯卡最佳男配马克·里朗斯(《间谍之桥》)等主演。
[flash]https://imgcache.qq.com/tencentvideo_v1/playerv3/TPout.swf?max_age=86400&v=20161117&vid=j03553uzodr&auto=0[/flash]
《敦刻尔克》预告片
而在刚刚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敦刻尔克》放出了5分钟的贴片片段,贴在《侠盗一号》之前放映。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片段只会在格式为2D、70MM胶片的IMAX的银幕中才会放映,全欧洲只有两块这样的银幕,且此片段并不会同步公布在互联网上。所以,买票去看这个格式的放映是观看者5分钟片段的唯一途径。
笔者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马上网定了15号早上第一场在伦敦BFI IMAX的《侠盗一号》,顺利的看到了这个独家片段。
那么,这独家的5分钟片段到底都讲了什么呢?它到底怎么样呢?
在说之前我还是想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之前说到《敦刻尔克》所讲述的故事是二战期间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当时纳粹德国部队瓦解了法国马其顿防线,从后包抄了英法盟军。英法盟军无奈之下撤退,直到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敦刻尔克。这时德军已经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对英法盟军进行了围剿,北边的英吉利海峡变成了唯一的撤退路线。当时有将近50万士兵被围,形势紧急,于是当年的5月26日,英国海军下令开始撤退行动。
但由于军队的船只数量有限,还要面临德空军的威胁,撤退效率远不如预期。于是当时的中将拉姆齐紧急呼吁英国的平民提供船只以便军队撤退。无数的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映照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游艇、内河船只等超过850艘。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英国本土。
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历时9天,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5千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短短十天时间,把34万大军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大量的有生战斗力。
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也并不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第一次被搬上银幕,除了卷福曾经出演过的2004年BBC出品的电视电影《敦刻尔克大撤退》,2007年的《赎罪》也是一个有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的爱情片。
那我们说回这次贴片的5分钟片段。如果之前有关注过这部电影的影迷朋友应该对今年年初放出的那一版仅有几秒钟的Teaser印象深刻。在那短短的几秒钟中,一艘满载盟军士兵的船,突然上空传来了尖啸的轰炸机的声音,一个士兵回头望去,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五个,直到全部士兵回头看向天空,然后同时露出了惊惶不已的表情,又同时抱头弯腰,仿佛这样就能挡住来势汹汹的炮弹。
这次的5分钟片段正是这个镜头之前的5分钟。这5分钟片段由两线剧情平行剪辑而成,一线是在敦刻尔克的海滩边,一群士兵在准备登船撤退,他们其中有伤员需要其他人用担架帮忙抬到船上;另外一线是汤姆·哈迪扮演的盟军飞行员和他的几个战友驾驶战斗机在海滩上方与德国空军进行交火。
这已经是诺兰的一个非常惯用的叙事技巧,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在《黑暗骑士》中两艘分别载着平民和囚犯的两艘渡轮的那一场戏。诺兰通过平行剪辑进行对比,将人性中的黑暗面完全的释放出来。在影片的高潮阶段,这样的剪辑方式会令整体节奏明显加快,让观众目不暇接。在这5分钟片段中,诺兰不间断的使用平行剪辑,撤退的士兵一边躲避着炮火袭击一边登船,汤姆·哈迪等飞行员则忙于应付残暴的德国空军。我不知道这是否为影片的最高潮片段,但据我推测,这至少是第二幕的一个高潮片段(毕竟第三幕应该是最后的撤退行动,会有平民船只的参与)。所以在紧张感的营造上,这5分钟是做的非常好的,甚至会高于我印象中的诺兰其他影片。
诺兰以往被广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在单场戏的节奏控制有时会显得过于冗余。从这5分钟来看的话,整体的剪辑节奏都在一个比较快的节奏上,冗余的现象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也仅仅是一场高潮戏而已,没有办法代表整部电影。
在影像上,由于诺兰启用了之前与他合作过《星际穿越》的瑞士籍摄影指导Hoyte Van Hoytema,以前也曾掌镜《她》和《斗士》等影片,所以在质量上并不用担心。整体风格会很接近《拯救大兵瑞恩》的那一场登陆戏,但说实话,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而我最想提的一点,还是诺兰的御用配乐,汉斯·季默。这5分钟的配乐惊艳无比,先是由明显加快过的钟表秒针的“咔嚓”声开始,并一直贯穿,随着剧情紧张程度的加深,逐渐加入了鼓点与各种打击乐器,甚至还有心跳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表现化的配乐方式,但在这里运用的恰到好处。即使不看画面,光听画面就能心跳加速,紧张不已。
最后画面定格在所有士兵抬头看向轰炸机的瞬间,随后黑幕,标题“DUNKIRK”,画面再次亮起,汤姆·哈迪驾驶的战斗机螺旋桨突然停止,黑屏。
星战开始了。
这就是《敦刻尔克》的独家5分钟贴片片段,其实作为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成的电影,影片的情节并不重要,毕竟已经众所周知,这其实也就限定了诺兰无法像以往一样大玩叙事花活,只能踏踏实实的钻研影像,去将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再次,完美的搬上大银幕。
至少从这5分钟来看,诺兰是成功的。至于成片如何,我们还是7个月之后见。
明年7月份将在北美上映(国内待定)的新片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作品《敦刻尔克》想必是很多影迷的年度期待。这是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也是诺兰第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敦刻尔克》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堪称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汤姆·哈迪(《黑暗骑士崛起》、《荒野猎人》),新晋奥斯卡最佳男配马克·里朗斯(《间谍之桥》)等主演。
[flash]https://imgcache.qq.com/tencentvideo_v1/playerv3/TPout.swf?max_age=86400&v=20161117&vid=j03553uzodr&auto=0[/flash]
《敦刻尔克》预告片
而在刚刚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敦刻尔克》放出了5分钟的贴片片段,贴在《侠盗一号》之前放映。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片段只会在格式为2D、70MM胶片的IMAX的银幕中才会放映,全欧洲只有两块这样的银幕,且此片段并不会同步公布在互联网上。所以,买票去看这个格式的放映是观看者5分钟片段的唯一途径。
笔者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马上网定了15号早上第一场在伦敦BFI IMAX的《侠盗一号》,顺利的看到了这个独家片段。
那么,这独家的5分钟片段到底都讲了什么呢?它到底怎么样呢?
在说之前我还是想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之前说到《敦刻尔克》所讲述的故事是二战期间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当时纳粹德国部队瓦解了法国马其顿防线,从后包抄了英法盟军。英法盟军无奈之下撤退,直到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敦刻尔克。这时德军已经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对英法盟军进行了围剿,北边的英吉利海峡变成了唯一的撤退路线。当时有将近50万士兵被围,形势紧急,于是当年的5月26日,英国海军下令开始撤退行动。
但由于军队的船只数量有限,还要面临德空军的威胁,撤退效率远不如预期。于是当时的中将拉姆齐紧急呼吁英国的平民提供船只以便军队撤退。无数的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映照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游艇、内河船只等超过850艘。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英国本土。
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历时9天,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5千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短短十天时间,把34万大军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大量的有生战斗力。
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也并不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第一次被搬上银幕,除了卷福曾经出演过的2004年BBC出品的电视电影《敦刻尔克大撤退》,2007年的《赎罪》也是一个有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的爱情片。
那我们说回这次贴片的5分钟片段。如果之前有关注过这部电影的影迷朋友应该对今年年初放出的那一版仅有几秒钟的Teaser印象深刻。在那短短的几秒钟中,一艘满载盟军士兵的船,突然上空传来了尖啸的轰炸机的声音,一个士兵回头望去,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五个,直到全部士兵回头看向天空,然后同时露出了惊惶不已的表情,又同时抱头弯腰,仿佛这样就能挡住来势汹汹的炮弹。
这次的5分钟片段正是这个镜头之前的5分钟。这5分钟片段由两线剧情平行剪辑而成,一线是在敦刻尔克的海滩边,一群士兵在准备登船撤退,他们其中有伤员需要其他人用担架帮忙抬到船上;另外一线是汤姆·哈迪扮演的盟军飞行员和他的几个战友驾驶战斗机在海滩上方与德国空军进行交火。
这已经是诺兰的一个非常惯用的叙事技巧,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在《黑暗骑士》中两艘分别载着平民和囚犯的两艘渡轮的那一场戏。诺兰通过平行剪辑进行对比,将人性中的黑暗面完全的释放出来。在影片的高潮阶段,这样的剪辑方式会令整体节奏明显加快,让观众目不暇接。在这5分钟片段中,诺兰不间断的使用平行剪辑,撤退的士兵一边躲避着炮火袭击一边登船,汤姆·哈迪等飞行员则忙于应付残暴的德国空军。我不知道这是否为影片的最高潮片段,但据我推测,这至少是第二幕的一个高潮片段(毕竟第三幕应该是最后的撤退行动,会有平民船只的参与)。所以在紧张感的营造上,这5分钟是做的非常好的,甚至会高于我印象中的诺兰其他影片。
诺兰以往被广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在单场戏的节奏控制有时会显得过于冗余。从这5分钟来看的话,整体的剪辑节奏都在一个比较快的节奏上,冗余的现象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也仅仅是一场高潮戏而已,没有办法代表整部电影。
在影像上,由于诺兰启用了之前与他合作过《星际穿越》的瑞士籍摄影指导Hoyte Van Hoytema,以前也曾掌镜《她》和《斗士》等影片,所以在质量上并不用担心。整体风格会很接近《拯救大兵瑞恩》的那一场登陆戏,但说实话,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而我最想提的一点,还是诺兰的御用配乐,汉斯·季默。这5分钟的配乐惊艳无比,先是由明显加快过的钟表秒针的“咔嚓”声开始,并一直贯穿,随着剧情紧张程度的加深,逐渐加入了鼓点与各种打击乐器,甚至还有心跳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表现化的配乐方式,但在这里运用的恰到好处。即使不看画面,光听画面就能心跳加速,紧张不已。
最后画面定格在所有士兵抬头看向轰炸机的瞬间,随后黑幕,标题“DUNKIRK”,画面再次亮起,汤姆·哈迪驾驶的战斗机螺旋桨突然停止,黑屏。
星战开始了。
这就是《敦刻尔克》的独家5分钟贴片片段,其实作为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成的电影,影片的情节并不重要,毕竟已经众所周知,这其实也就限定了诺兰无法像以往一样大玩叙事花活,只能踏踏实实的钻研影像,去将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再次,完美的搬上大银幕。
至少从这5分钟来看,诺兰是成功的。至于成片如何,我们还是7个月之后见。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