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部短片,靠它成为院线导演,路子听起来不错.....

2016-11-03 12:47
在中国近阶段很多创作人都是短片出生,特别是前几年所谓微电影流行的时候,包括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拍过“微电影”。有的人把拍短片当作练手,有人当作职业,有的人当作向拍长片过渡的形式,当然,也有人瞧不起短片。其实关于短片还有挺多可以聊的,但是今天想重点聊短片的另一个功能:帮助你表达你的思想概念,也就是做一个短的样片。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才不要拍微电影,那是广告,那是垃圾.....”等等。可是你总要找到一个形式为自己提交一个证明吧。用剧本?剧本毕竟是文字,能够证明导演能力的力度非常有限。如果你有一个原创的想法,只通过文字去表达,最后传达的效果,不知道要掉多少“力度”,特别是在视效大片横行的当今,就算通过了,预算上恐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短样片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自己有想法,就不要拘泥于形式,给市场、给自己一个机会,勇敢的去表达出来。

《死侍》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就项目来说,这个片子是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导演蒂姆·米勒在做《死侍》之前,并没有长片作品,只有一部短片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也正是这个短片才让福斯影业选中他。可,新人想做个项目,哪有这个轻松。《死侍》在筹备剧本的时候,定下的主演瑞恩因为饰演的《绿灯侠》出师不利,名声突然一落千丈,《死侍》的电影计划延期,毕竟刚演坏了一个超级英雄,电影公司不可能冒险再让瑞恩演出第二个,再加上当时设定《死侍》要走成人路线,不能获得 PG-13 的级别,这让电影公司非常头大。所以《死侍》这个项目无限期的被压了下去,并且片方有了换导演、演员的新想法。

狗带有没有,这时候一般只能等死了吧!可是天无绝人之路,2014年2月左右,网上偷偷出现了一支短片,这支短片几乎让全世界的漫画迷们疯狂地讨论,并且媒体也很明确的表示,福斯应该要好好地拍这部电影。而这个短片就是福斯让导演制作的测试影片,而,也就是这个短片,改变了福斯想要换人的想法。
[flash]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q00159h3t7u&auto=0[/flash]
当然,这是国外的,国内的案例也有,就是《我不是潘金莲》。《我不是潘金莲》在画面比例上几乎是首部同时采用圆形、方形的电影,这种在影像上大胆的尝试,如果前期没有万全的准备,主创不能确定或控制最后的出片结果,那造成的后果就非常严重。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在正式开拍前也有拍摄了一个短片,按照电影的形式,完成镜头转换,以及表演、风格的探索。

其实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1981年的《鬼玩人》,现在这个所谓的“IP”很火,既有美剧,电影也进行了翻拍,好像市场反应还不错,电视剧已经拍到了第二季。其实说起来挺惨的,想拍这个电影,他们也是没钱,连拍短片的钱都是几位主创忽悠来的,晃晃悠悠凑成了一个短片,可正是这个短片《鬼玩人前传》,为他们打开了制作恐怖电影的道路。
\"\"
原文:http://www.moviemake.com   翻译:邝迪琦

1981年的低成本惊悚恐怖片《鬼玩人》,受到青少年广泛的欢迎,被奉为八十年代恐怖片的经典。随后在1987年和1993年分别拍摄了两部续集,使该片成为了一个系列。在2014年,该片已经出现了翻拍,在2015年也开发成了美剧。

《鬼玩人》之所以引发出观众的强烈反响,正是因为“疯狂三人组”(导演山姆•雷米、制片人罗伯特•泰普特和演员布鲁斯•坎贝尔)多年来的努力:从短片《鬼玩人前传》到电影《鬼玩人》。

虽然这只是一个开端,但从《鬼玩人前传》开始,这不仅仅只是“疯狂三人组”的一个拍摄计划,而是给粉丝以及投资人带来更多精彩、不断进步的内容。在2015年IGN的采访中,导演山姆•雷米就说:“《鬼玩人前传》并不能完完全全说是电影《鬼玩人》的原型,而当初这仅仅是制作给投资人看而已。”
\"\"
1978年短片《鬼玩人前传》拍摄途中

作为短片样片,《鬼玩人前传》也达到了目的。在当时,它呈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而又富有创造力的镜头效果和拍摄技巧(网上有,可以找来看,不过画质很差,所以我没放);同时,也呈现出简约的刺激风格和恐怖的气氛。从这个短片里也许看不出雷米的电影制作真实水平,也不能体现出他的潜力,但《鬼玩人前传》,并不是为达到这些目的而诞生的。

雷米和其公司并不是想展现团队的制作水平而拍摄《鬼玩人前传》,他们只想把脑海中的想法呈现在银幕上。《鬼玩人前传》更像是一份“简历”,而不是一部电影:一份展现团队技术、想法,希望获得更好的工作的“简历”。所以,除了属于一部“早期”的电影,《鬼玩人前传》还是《鬼玩人》电影系列的一个开端。

有了想法之后,导演雷米、和制片人以及主演泰普特、坎贝尔到处卖他们的电影,也如主演坎贝尔所说:“赚钱方法其实很简单,从身边最亲密的朋友入手,然后再扩大范围。”因此,这三位电影人从朋友、朋友的朋友,到牙医、律师、亲戚,甚至是一位雷米偶然认识的照片处理中心的工人都下手了。最终,三位电影人在他们的身上筹到9万美元。而这些资金,刚好足够实现他们的目标:把他们的电影概念制作成短片。

《鬼玩人》电影系列的制作,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电影界的传奇。但很少人意识到它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背后团队的努力:从完成电影制作,到打入市场,再到进军不同地区。
\"\"
近日,科恩兄弟回想起在1984年推出的《血迷宫》时,说:当时他们也在筹集资金,并且使用“艺术源于生活”的公关策略,来筹集资本来拍摄他们的这个处女作;同时,他们也提到,雷米的剧本也正抄袭了他们的策略(他们当年也有参与《鬼玩人》的编剧工作)。但不同之处的是,科恩兄弟那些带有南方色彩的恐怖电影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雷米的电影没有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相反,雷米和他的团队扎扎实实站稳在恐怖电影界的根基上,去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从当初要四处筹集拍摄资金,到有资格进入戛纳电影市场,雷米和其公司用一部时长85分钟、有质的飞跃的正片来装备自己。当人们开始蜂拥而至来看他的电影时,雷米从销售代理欧文•夏皮罗(Irwin Shapiro)得知,恐怖小说大师史提芬•金也来观看他的电影。

数年后,史提芬•金在《今日美国》中提到:当年的《鬼玩人》赋予他创作的灵感,让他“从来没有在别的电影看到的这些东西”,从而加入到他的作品中。在1981年,史提芬完成了当代恐怖小说《骷髅之舞》,这部小说富有创造力,表达了史提芬的内在想法,自此之后,社会上形成“史提芬•金式恐怖”的潮流。正是《鬼玩人》改写恐怖电影的规则,从而被史提芬运用到他的作品当中,因此,史提芬也不得不为《鬼玩人》写评论,帮助这部电影在这场斗争中脱颖而出。“要是没有史提芬•金的评价,这部电影可能已经失败了。但因有了他的肯定,我们获得了销量冠军。”

35年前的今天,《鬼玩人》的制作团队正改变着独立电影制作的规则,并且把这一思想收录到他们的“个人哲学”当中,继续鼓舞着大家。以上这一振奋人心的励志历程萌生于《鬼玩人前传》,并提醒着大家这样一个道理:坚持下去,找到方法,不要固守自己,不要拘泥于形式,要给市场一个机会,让它看到你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合作,最后,也不要因为市场,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本文为作者 项目案例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