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活里面积累的经验,放到声音设计上?

2016-08-30 17:09
大家会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到底怎么才能把生活经验转成艺术创造呢?所有的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依然是无用。

万变的创意总来源于各种资料的积累和收集,这些过程如何去收集?这些又如何转到创作之中,我们采访了录音师肖京,他刚刚做完院线电影《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后简称:《致青春2》),我们从电影《致青春2》开聊,看看一名声音设计如何从生活中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以及怎么把积累放到声音设计的制作当中。下面是我们采访后,转化成的一封“引导信”。
\"\"
肖京,200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1997年首次参与电影《洗澡》的同期录音工作,正式进入影视录音行业。他曾参与过40余部电影、电视剧的录音工作,曾与张艺谋、顾长卫、袁和平、徐浩峰、宁瀛等知名导演都有过合作。2001年,肖京在参加电影《美丽上海》的拍摄工作时结识了著名录音师陶经,2003年在陶经的带领下,首次与导演张艺谋合作,参与电影《十面埋伏》的同期录音工作。2012年,凭借《金陵十三钗》获得美国音效剪辑师工会2012年度“金卷轴”奖。2014年,参与创作的电影《一个勺子》,获得了第十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最佳新锐录音师”奖。
\"\"
《致青春2》这部电影是时下比较流行的“青春片”,片方在观众群的定位上也是锁定了当下的青春一代。所以电影在人物造型、光影色调等等方面,已经很突出“青春”二字。在声音设计方面,我希望除了满足青春观众外,最好能做到让那些已经不再青春的观众,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青春。

就感情这个话题来说,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一个人持之以恒的热爱的这种感受,观众是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共鸣的。我希望将这种感受用具体的声音形象表现出来,让它契合观众的理解,从而达到打动观众的目的。比如接近尾声的一场戏,当女主角得知男主角在离开她的两年里,仍然默默且不间断地到他们曾经许下诺言的寺院里布施时,顿时被男主角的无声的爱所感动。在这部分的声音处理上,除了通过一些重复的元素表现往事历历在目之外,我还有意尽快把大量的声音内容拿掉,让整体环境尽快进入到一个相对寂静的环境,通过有意忽略一些可以看到的发声源的声音,让观众尽快地契入女主角的视角,尽可能生动地让大家在听觉上感受到一种孤独的寂静,从而体会女主角内心的情绪。
\"\"
其实在这些年的电影声音创作中,通过跟不同的导演,合作不同类型的电影,逐渐形成一些声音创作的经验。其中有一些体会我也在逐步地梳理和提炼,希望能完整地归纳成一些可以用来指导今后创作的体系。比如说,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的心情、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无论变化的程度如何,我们的身体动作下意识地会做出所反应,这些动作和反应很自然地会制造出一些声响,而我们正是要利用这些声响,用来展现角色情绪的变化。

拿《致青春2》举例来说,有一场戏表现的是男女主角由于家境悬殊的原因,价值观方面截然不同。在二人的谈话中,女主角的情绪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转变,并且很正式地告诉男主角,他们彼此不是一类人…… 在处理这场的戏的时候,情绪变化除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台词外,在演员动作效果方面,我做了两个处理,一个是动作节奏上的变化,另一个是动作内容的变化。先是女演员正常的动作节奏:(谈话中)扎纸灯笼、钳子夹铁丝、丝线缠绕等等…… 当男主角说到关键问题的时候,在动作效果上,首先是女主角动作的停止,稍后女主角发生了“放下手中的工具、坐直身体、收起腿…”等一系列动作,而这些动作都是在画面外发生的,也就是说观众是看不到演员的表演的。但是观众是可以通过这些声音效果,知道演员做出了以上动作,通过这些动作也是可以感受到女主角的情绪是有变化的、而且是有强烈的态度的。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所谓“画外空间”,除了我们那些看不到听得到的丰富的环境效果声以外,还要更多地考虑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变化,以及由这些变化所导致的动作。一个声音创作者,可以利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制造和强调这些动作效果声,来准确地呼应角色的反应,从而使角色情绪的变化更加明确。
\"\"
在生活中,除了细致的观察,还应该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人物有了这样的对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变化?有了这种变化,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有了反应之后,会有什么行动…… ”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应该形成习惯,一个创作思路的思考习惯。我记得我还没有从事电影工作之前,甚至都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之前,我记得我骑车出门的时候,经常会有意识去数路上听到的自行车铃声。慢慢的我发现,其实在路上真正能听到的铃声其实并不多,不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只要有自行车就会有铃声。

通过这种观察,对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期录音师在现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做出准确的分辨和判断,分辨你刚刚录的那条声音素材里,有没有你需要的、有没有你不需要的、不需要的有没有干扰到需要的。从而判断这条素材的“成色”。这个判断需要准确而且及时,因为现场的条件千变万化,有些情况是不能预料的,更有些情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一段素材“成色”的能力,是需要录音师通过长时间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分辨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具备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对生活细致观察和体会的主动意识,因为一切的可能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拍摄《千里走单骑》的时候,有一次转场,我和陶经老师在公路边上等车。在路边休息时,我们就靠在护栏上。由于护栏的松动,我们碰撞护栏的瞬间,震动的声音沿着护栏传到了很远的地方,而且音色很奇怪。我们随即就用录音机将这个很偶然发现的声音录下来,而且就用在了影片当中。所以说,一个有意思,或者说有价值的声音素材,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地发生,只是看你有没有在众多混乱的声音中仔细发现它的存在,否则它很容易就会淹没在你的眼前。
本文为作者 卤蛋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