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头调度的象征意义》之一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film miseenscene 以《辛德勒的名单》结尾一场为例

2016-08-13 21:28

《电影镜头调度的象征意义》之一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film miseenscene
以《辛德勒的名单》结尾一场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nding of Schindler’s List 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
文 李慧峰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是电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的巅峰之作,影片将记录性影像形态的真实性与诗化影像的写意性相结合,通过众多鲜明典型的人物群像塑造,重现了二战期间,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的血泪情仇,并塑造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从贪婪好色到逐步转变,成为积善救人的“仁者”的觉悟之旅。在影片结尾的高潮段落,将影片主题,升华为《塔木德经》“救一人即就世界”的至善之境。
影片最后一场戏更是充满了象征与隐约,意味深长。
\"\"
夜景中,工厂全体职工依依惜别辛德勒之后,漫长的战争黑夜终于结束了,犹太人民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晨曦中,大远景拍摄的工厂环境,在众人沉睡的大场景中,远处的后景一个骑兵缓缓走来。伊萨克••史丹一人独坐觉醒,一如独尊的犹太智者。
镜头反打,一个骑马的苏军军官迎面而来,用带有浓重东欧口音的英文说道“你们已被苏联军队解放了”。沉睡中的犹太工人醒来,骑兵仍然端坐在战马上。
\"\"
(辛德勒的会计师伊萨克•史丹  独醒的犹太智者的象征)
\"\"
(苏军骑兵走来,一个征服者的造型象征)
史丹问道:“你到过波兰吗?”
骑兵:“我刚刚从波兰回来”
史丹问:“那里还有犹太人吗?”
苏军骑兵尴尬的反应,沉默无语。
一个工人问道:“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苏军骑兵愣了一下,回答:“不能往东走,那里的人憎恨你们,假如我是你们的话,我也不会往西走。”
\"\"
(源自古罗马屋大维雕塑的造型原型 高高在上)
\"\"
(俯拍苏军骑兵的角度)
在这段简单的对话和骑兵的人物造型设计中,其包涵着更深层次的隐喻和象征。苏军骑兵的造型和仰拍的正面镜头以及过骑兵肩膀俯拍的全景镜头,表明这是一个征服者的象征,这个征服者的形象与古罗马雕塑中以屋大维为艺术原型的欧洲古典风格的帝王塑像异曲同工。并且导演设计了骑兵一直骑在战马上而没有让他从马上下来的动作,表达了苏军冷漠和高傲的同时,更让人们联想起二战时期,斯大林下令苏军出兵占领波兰的事件。
\"\"
接下来,影片中的一个犹太长者问道:“我们可以吃点什么吗?”
骑兵仍然端坐在战马上,在回答的同时,用手指着远处:“那边不是有个小镇吗?”
对话中,导演一直没有让骑兵下马,更没有设计骑兵拿出身上带的食物,作为济世救助的象征性动作,而是让骑兵为犹太人指出了投奔的方向。
\"\"
伊萨克•史丹的视线顺着骑兵手指的方向看去。然后辛德勒的犹太工人一字排开,走在洒满阳光的自由乡间,此时,合唱曲《金色的耶路撒冷》再度回荡在天空和大地。
这场戏在某种意义上,是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苏军出兵波兰的批判性表达。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波兰与沙俄及之后的苏联发生过战争与领土争端,其争议性、复杂性远大于一部电影所能承载的容量,更不必说一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了。尽管如此,《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人文主义精神高度凝练的史诗,其尾声部分必然是导演慎之又慎的艺术创造,我们对于导演充满韵味的台词与调度设计,仅从字面上做简单而直白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而其深层的历史意韵在于对那场影响人类历史和命运走向的二战的深刻反思,才是斯皮尔伯格的本真话语,更是直指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
《辛德勒的名单》
本文为作者 李慧峰53999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