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id 参与史上最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火星救援》后期制作揭秘
2016-07-09 10:28
全 3D,多种摄影机拍摄的不同格式素材,大量特效,剪辑团队分散在不同地点,而制作周期却及其紧凑。《火星救援》的导演莱德利·斯考特和剪辑师皮耶特罗·斯卡利亚选用 Avid 剪辑软件和存储系统,将这个被遗弃在火星上的宇航员独自求生的史诗大片搬上了银幕。
莱德利导演的《火星救援》,去年的票房大卖影片,讲述的是马特·达蒙扮演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独自求生的故事。一场风暴之后,执行科研任务的队员们误以为马克已经牺牲,全体紧急撤离。于是大难不死的马克作为这颗红色星球上的唯一居民,必须依靠自己的学识和勇气生存下去,并且要想尽办法与地球取得联系。
《火星救援》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马特·达蒙的演技,更在于影片中所展示的科学原理的严谨性。本片是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近科幻小说改编,编剧过程中听取了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量专业性建议,使得片中呈现的技术以及场景尽量贴合 20 年后的实际情况。
除了真实性,影片还得具备足够的观赏性,于是导演莱德利找来了他几年前拍摄《普罗米修斯》的团队,一群极富经验的电影人,包括:摄影师达利亚兹·沃斯基,作曲家哈利·格雷格森-威廉姆斯,艺术指导阿瑟·马克斯以及剪辑师皮耶特罗·斯卡利亚。
剪辑师皮耶特罗与莱德利·斯考特导演的合作始于《魔鬼女大兵》。如今,皮耶特罗已经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剪辑师之一,曾因《刺杀肯尼迪》和《黑影坠落》两获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并且还有另外两次最佳剪辑提名,分别是《心灵捕手》和《角斗士》。所以莱德利找到他来剪辑这部硬科幻大片也就毫不意外了。
“经过多年的合作,对彼此的灵感和感觉已经了然于胸,就像速记一样浑然天成。”皮耶特罗说到,“莱德利给我充分的创作自由,放手让我任意组织素材。我独自选取表演段落、音乐……任何元素,组织好之后再放给他看。”
火星生活
《火星救援》的主体部分是在位于布达佩斯的绿幕棚里摄制的,沙漠场景的外景地在约旦瓦迪拉姆,这里拥有与火星极为相像的地貌。主力摄影机是 11 套 3D 架设的 RED,包括 Epic 和 Scarlet,全部素材大约 100~200TB 的 RAW 格式。此外,十几台 GoPro Hero4 被部署在火星生活舱中,作为监控镜头使用。
皮耶特罗的剪辑团队从布达佩斯拍摄开始现场剪辑。剧组移师约旦以后,剪辑组被分成了三个团队,分别前往不同的城市。其中大部分组员来到了伦敦,在那里他们可以跟视效和声音团队紧密协作,以便赶上进度。
在皮耶特罗看来,为确保工作流程的准确无误,团队里必须要有这么几个核心成员:后期制片人特蕾莎·凯莉,第二剪辑师切里尔·波特,声音设计奥利佛·塔尼,视效总监理查德·斯坦莫斯以及视效制片人巴里·汉斯里。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管理大量素材,并且同其他团队成员高效协同,皮耶特罗选择了 Avid 的剪辑软件和共享存储系统。
“这么多的摄影机,这么多素材,确实是相当挠头。全靠了我的助理和技术团队,才能让我尽可能早地着手剪辑。他们帮我整理、预处理每天的样片以及大量的数据。”
剪辑团队共使用了 10 台 Avid Media Composer 非编,全部接入 Avid ISIS 共享存储系统。随着项目的推进,存储容量也一扩再扩。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我的工作方法,我们尽可能缩减了数据量。但是到最后,仍然有 250 小时的素材 — 每只眼 250 小时哦!此外还有 60~70 小时的 GoPro 素材,”他补充道,“所以离线剪辑的样片一共有 32TB,采用的是 Avid DNxHD 压缩格式;还有超过 200TB 的 RED 原始 6K 3D 素材。所有这些素材全都保存在 ISIS 上面。”
“Media Composer 对素材管理组织的功能对我帮助巨大,此外它还有简便的特效、合成工具……总之,非常灵活。”
更高的维度
与《普罗米修斯》的流程类似,《火星救援》是 3D 拍摄,并且也以 3D 进行制作的。剪辑组将 Media Composer 的 3D 功能完全开发出来了。“有了当年《普罗米修斯》积攒下的经验,我们此次《火星救援》的剪辑采用了更好的双眼模式:每只眼的素材都是独立的全分辨率文件。而《普罗米修斯》我们只能用降过分辨率的 Side-by-Side。”皮耶特罗解释道,“双眼模式的视频质量更高,而且现在 Media Composer 的 3D 特技调整也比那时高级多了,这让我们的 3D 剪辑更加轻松愉悦。”
传递素材
三月份剧组进驻约旦沙漠,剪辑也组兵分几路。一组助理剪辑师跟到了沙漠外景地,另一组回到伦敦与视效部门对接,皮耶特罗本人则带领另外几名助理来到普罗旺斯,在导演住处附近建立了一间宽敞的剪辑室。
“我们每个剪辑组都使用相同的素材。一旦某场戏的导演剪辑版定剪锁片,我们就把它发送到伦敦去组装成品。”皮耶特罗说道,“把整个存储设备搬来搬去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多亏了 Avid 存储的素材管理机制,还有我天才的助理团队,帮我在不同系统之间做每日的同步,并且确保所有数据都可追踪可回溯。”
“Avid Media Composer 软件用起来很舒服,”皮耶特罗继续说道,“我真希望我能好好学学它所有的技巧和用法。不过基本上,它对素材组织及整理的方法已经把我折服了。我的助理帮我整理素材,并且保持所有元数据可追踪,建立许多素材屉为素材归类:样片、备用、音乐、视效、资料……所有你要的东西都在那里,从不会离线。所以这些年来我参与的项目一直都使用 Avid 系统。”
对皮耶特罗来说,能够追踪剪辑的历史版本至关重要。“通过看名字,我就能知道这版剪辑跟那版剪辑的区别是什么,”他解释道,“这是剪辑的逐步演进的过程。我们的流程是:我完成剪辑后,如果需要助理对其做声音修饰或视效,那他们随时都可以打开我的剪辑版本,做完之后再合成给我,我和导演审看通过后就可以插回到大的段落之中。Media Composer 对素材管理组织的功能对我帮助巨大,此外它还有简便的特效、合成工具……总之,非常灵活。”
去粗取精
前期拍摄总共花了 74 天。“以这部片子的体量而言,这是非常快的速度了。”皮耶特罗说道,“构建故事结构也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次试映,故事框架非常之好。之前的粗剪版有 3 小时长,试映版时长 2 小时 25 分。为了更精炼,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主要情节和人物上面,删掉了一些支线场景,并重新组织了结构,比如闪回什么的。”
第一次试映后,制片方对故事线十分满意,想尽可能早拿到剪定的版本 — 只留给我们 7周时间做调整。幸运的是,特效团队欣然接受了新的时间表,因此几乎没给我们剪辑组带来任何困扰。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每周工作 6 到 7 天的节奏,”皮耶特罗说道,“剪片的同时,我们组里的声音团队就开始给场景做临时混音(temp mix)了,这样便于我们去做审核和调整。视效镜头的加入,以及每一次的版本变动,声音部门都会立即得到通知,然后对声音作出相应调整。这样的协同工作保证了我们能够按时完工。而且整个制作过程中,这套系统运转起来谜之顺畅(miraculously well)。”
最终倒计时
皮耶特罗提到的最后一点是:这片子的总装合成超级困难,主要是因为镜头的复杂性。“最终的成片中包含大量视效和动画元素。”他解释道,“但我们剪辑时使用的是视觉预览镜头(Previz)、未处理的特技拍摄镜头,到处都是威亚。可你必须用这些镜头来构建充满张力的场景,保持节奏。这可真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有一场戏发生在三个地点:NASA 的控制室、赫耳墨斯号行星际飞船以及火星。这些素材是按照拍摄的顺序一点一点逐步给到剪辑团队的。
“刚开始只有 NASA 部分的素材,演员的所有反应其实都是对着粗糙的预览动画作出的,对手戏不是真人演员,而只是一些几何图形、小动画和临时配的对白,”他解释道,“然后赫耳墨斯号的素材回来了,我得把它们贴回到时间线上;马克·沃特尼的素材回来了,贴到对赫耳墨斯号台词的反应上去。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拼出一个场景。”
“让我高兴的是,莱德利采用了多机位拍摄。”皮耶特罗继续讲道,“我可以从不同角度的镜头中挑出需要的那一个。比方说马克的镜头,我在不同景别、不同运动方式的镜头中来回切,从叙事的角度,这些镜头没什么明显区别。但是视觉上,这些镜头语言的运用就可以让某种微妙的情绪流动起来,在观众的潜意识里构成影响。能用这种方式剪辑太美妙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事实上,最后我们花了几天时间补拍了一些镜头,主要是手抓动作和系绳子动作的特写。”他补充道,“补拍镜头需要重制特效,插回时间线中,这过程很费功夫但是很值。都是很有感情的镜头,加强了场景的张力。我对最终效果还是很满意的。”
“《火星救援》绝对是一部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的华丽影片。”皮耶特罗总结道。他本人最喜欢的一场戏同样适合作为本文结尾:马克·沃特尼离开生活舱,开始了他横穿火星的漫长旅程,英雄的史诗感,“虽千万人吾往矣”。
莱德利导演的《火星救援》,去年的票房大卖影片,讲述的是马特·达蒙扮演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独自求生的故事。一场风暴之后,执行科研任务的队员们误以为马克已经牺牲,全体紧急撤离。于是大难不死的马克作为这颗红色星球上的唯一居民,必须依靠自己的学识和勇气生存下去,并且要想尽办法与地球取得联系。
《火星救援》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马特·达蒙的演技,更在于影片中所展示的科学原理的严谨性。本片是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近科幻小说改编,编剧过程中听取了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量专业性建议,使得片中呈现的技术以及场景尽量贴合 20 年后的实际情况。
除了真实性,影片还得具备足够的观赏性,于是导演莱德利找来了他几年前拍摄《普罗米修斯》的团队,一群极富经验的电影人,包括:摄影师达利亚兹·沃斯基,作曲家哈利·格雷格森-威廉姆斯,艺术指导阿瑟·马克斯以及剪辑师皮耶特罗·斯卡利亚。
剪辑师皮耶特罗与莱德利·斯考特导演的合作始于《魔鬼女大兵》。如今,皮耶特罗已经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剪辑师之一,曾因《刺杀肯尼迪》和《黑影坠落》两获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并且还有另外两次最佳剪辑提名,分别是《心灵捕手》和《角斗士》。所以莱德利找到他来剪辑这部硬科幻大片也就毫不意外了。
“经过多年的合作,对彼此的灵感和感觉已经了然于胸,就像速记一样浑然天成。”皮耶特罗说到,“莱德利给我充分的创作自由,放手让我任意组织素材。我独自选取表演段落、音乐……任何元素,组织好之后再放给他看。”
火星生活
《火星救援》的主体部分是在位于布达佩斯的绿幕棚里摄制的,沙漠场景的外景地在约旦瓦迪拉姆,这里拥有与火星极为相像的地貌。主力摄影机是 11 套 3D 架设的 RED,包括 Epic 和 Scarlet,全部素材大约 100~200TB 的 RAW 格式。此外,十几台 GoPro Hero4 被部署在火星生活舱中,作为监控镜头使用。
皮耶特罗的剪辑团队从布达佩斯拍摄开始现场剪辑。剧组移师约旦以后,剪辑组被分成了三个团队,分别前往不同的城市。其中大部分组员来到了伦敦,在那里他们可以跟视效和声音团队紧密协作,以便赶上进度。
在皮耶特罗看来,为确保工作流程的准确无误,团队里必须要有这么几个核心成员:后期制片人特蕾莎·凯莉,第二剪辑师切里尔·波特,声音设计奥利佛·塔尼,视效总监理查德·斯坦莫斯以及视效制片人巴里·汉斯里。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管理大量素材,并且同其他团队成员高效协同,皮耶特罗选择了 Avid 的剪辑软件和共享存储系统。
“这么多的摄影机,这么多素材,确实是相当挠头。全靠了我的助理和技术团队,才能让我尽可能早地着手剪辑。他们帮我整理、预处理每天的样片以及大量的数据。”
剪辑团队共使用了 10 台 Avid Media Composer 非编,全部接入 Avid ISIS 共享存储系统。随着项目的推进,存储容量也一扩再扩。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我的工作方法,我们尽可能缩减了数据量。但是到最后,仍然有 250 小时的素材 — 每只眼 250 小时哦!此外还有 60~70 小时的 GoPro 素材,”他补充道,“所以离线剪辑的样片一共有 32TB,采用的是 Avid DNxHD 压缩格式;还有超过 200TB 的 RED 原始 6K 3D 素材。所有这些素材全都保存在 ISIS 上面。”
“Media Composer 对素材管理组织的功能对我帮助巨大,此外它还有简便的特效、合成工具……总之,非常灵活。”
更高的维度
与《普罗米修斯》的流程类似,《火星救援》是 3D 拍摄,并且也以 3D 进行制作的。剪辑组将 Media Composer 的 3D 功能完全开发出来了。“有了当年《普罗米修斯》积攒下的经验,我们此次《火星救援》的剪辑采用了更好的双眼模式:每只眼的素材都是独立的全分辨率文件。而《普罗米修斯》我们只能用降过分辨率的 Side-by-Side。”皮耶特罗解释道,“双眼模式的视频质量更高,而且现在 Media Composer 的 3D 特技调整也比那时高级多了,这让我们的 3D 剪辑更加轻松愉悦。”
传递素材
三月份剧组进驻约旦沙漠,剪辑也组兵分几路。一组助理剪辑师跟到了沙漠外景地,另一组回到伦敦与视效部门对接,皮耶特罗本人则带领另外几名助理来到普罗旺斯,在导演住处附近建立了一间宽敞的剪辑室。
“我们每个剪辑组都使用相同的素材。一旦某场戏的导演剪辑版定剪锁片,我们就把它发送到伦敦去组装成品。”皮耶特罗说道,“把整个存储设备搬来搬去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多亏了 Avid 存储的素材管理机制,还有我天才的助理团队,帮我在不同系统之间做每日的同步,并且确保所有数据都可追踪可回溯。”
“Avid Media Composer 软件用起来很舒服,”皮耶特罗继续说道,“我真希望我能好好学学它所有的技巧和用法。不过基本上,它对素材组织及整理的方法已经把我折服了。我的助理帮我整理素材,并且保持所有元数据可追踪,建立许多素材屉为素材归类:样片、备用、音乐、视效、资料……所有你要的东西都在那里,从不会离线。所以这些年来我参与的项目一直都使用 Avid 系统。”
对皮耶特罗来说,能够追踪剪辑的历史版本至关重要。“通过看名字,我就能知道这版剪辑跟那版剪辑的区别是什么,”他解释道,“这是剪辑的逐步演进的过程。我们的流程是:我完成剪辑后,如果需要助理对其做声音修饰或视效,那他们随时都可以打开我的剪辑版本,做完之后再合成给我,我和导演审看通过后就可以插回到大的段落之中。Media Composer 对素材管理组织的功能对我帮助巨大,此外它还有简便的特效、合成工具……总之,非常灵活。”
去粗取精
前期拍摄总共花了 74 天。“以这部片子的体量而言,这是非常快的速度了。”皮耶特罗说道,“构建故事结构也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次试映,故事框架非常之好。之前的粗剪版有 3 小时长,试映版时长 2 小时 25 分。为了更精炼,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主要情节和人物上面,删掉了一些支线场景,并重新组织了结构,比如闪回什么的。”
第一次试映后,制片方对故事线十分满意,想尽可能早拿到剪定的版本 — 只留给我们 7周时间做调整。幸运的是,特效团队欣然接受了新的时间表,因此几乎没给我们剪辑组带来任何困扰。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每周工作 6 到 7 天的节奏,”皮耶特罗说道,“剪片的同时,我们组里的声音团队就开始给场景做临时混音(temp mix)了,这样便于我们去做审核和调整。视效镜头的加入,以及每一次的版本变动,声音部门都会立即得到通知,然后对声音作出相应调整。这样的协同工作保证了我们能够按时完工。而且整个制作过程中,这套系统运转起来谜之顺畅(miraculously well)。”
最终倒计时
皮耶特罗提到的最后一点是:这片子的总装合成超级困难,主要是因为镜头的复杂性。“最终的成片中包含大量视效和动画元素。”他解释道,“但我们剪辑时使用的是视觉预览镜头(Previz)、未处理的特技拍摄镜头,到处都是威亚。可你必须用这些镜头来构建充满张力的场景,保持节奏。这可真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有一场戏发生在三个地点:NASA 的控制室、赫耳墨斯号行星际飞船以及火星。这些素材是按照拍摄的顺序一点一点逐步给到剪辑团队的。
“刚开始只有 NASA 部分的素材,演员的所有反应其实都是对着粗糙的预览动画作出的,对手戏不是真人演员,而只是一些几何图形、小动画和临时配的对白,”他解释道,“然后赫耳墨斯号的素材回来了,我得把它们贴回到时间线上;马克·沃特尼的素材回来了,贴到对赫耳墨斯号台词的反应上去。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拼出一个场景。”
“让我高兴的是,莱德利采用了多机位拍摄。”皮耶特罗继续讲道,“我可以从不同角度的镜头中挑出需要的那一个。比方说马克的镜头,我在不同景别、不同运动方式的镜头中来回切,从叙事的角度,这些镜头没什么明显区别。但是视觉上,这些镜头语言的运用就可以让某种微妙的情绪流动起来,在观众的潜意识里构成影响。能用这种方式剪辑太美妙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事实上,最后我们花了几天时间补拍了一些镜头,主要是手抓动作和系绳子动作的特写。”他补充道,“补拍镜头需要重制特效,插回时间线中,这过程很费功夫但是很值。都是很有感情的镜头,加强了场景的张力。我对最终效果还是很满意的。”
“《火星救援》绝对是一部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的华丽影片。”皮耶特罗总结道。他本人最喜欢的一场戏同样适合作为本文结尾:马克·沃特尼离开生活舱,开始了他横穿火星的漫长旅程,英雄的史诗感,“虽千万人吾往矣”。
本文为作者 Avid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