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专题]行业五大佬今天聚首聊了聊,他们对“电影资本”很乐观

2016-06-12 22:00
作者:cherry
不被资本爱上的行业不是好行业,被资本强奸的行业也不是好行业。从前电影不被资本垂青,而今资本不仅要买电影的现在,还要买电影的未来。保底发行,金融杠杆,包装套现,票房做高……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是440亿,今年,直逼世界第一市场北美。资本与电影的关系很微妙,理想中自然“相亲相爱”最好,但资本的权利属性却给电影带来一些并不顺遂的“副产品”。
6月12日,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电影与资本,相爱不相杀”开幕。
围绕这一主题,阿里影业CEO张强、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著名导演黄建新就中国电影行业的热门话题:资本泡沫、IP、保底发行等展开讨论。除此之外,还有博纳为何决定私有化、阿里万达以及华谊今后战略的关键布局,干货不要太多!
\"\"
(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强、曾茂军、于冬、叶宁、黄建新)

[b]一、资本给电影带来了什么?[/b]
资本与电影,相爱不相杀
去年电影市场是440亿票房,今年直逼世界第一市场北美。现在年电影票房产出在接近700部。如果平均每部电影制作成本2000万到3000万,每年仅仅是电影内容制作,就需要150到200亿左右的资金。中国电影要想进入全球化的竞争,就必须拍更多大制作电影,能够参与全球电影竞争的基本上制作成本都在一两亿美金以上的。没有资本介入,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说电影与资本“相爱”。
另外,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资本的介入可以快速完成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生态圈布局。但资本有另外一个属性,就是挣快钱的心态。前几年的资本介入是利大于弊的,但最近有一种趋势,一些挣快钱的资本进来以后,造成投资者心态的变化,这是不好的。所以说“相杀”。
挣快钱可能会导致精品减少,电影同质化,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如果说某一个资本介入电影,不是希望通过电影本身挣钱,而是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挣金融背后的钱贴补电影,于电影本身是有伤害的。所以关键是怎么把握金融和电影的关系。

于冬:博纳上市,选择了VC/PE海归派的沈南鹏投资,所以我们就布局了红筹结构到美国上市的路径。民营企业06、07年的时候,都遇到了资本瓶颈,融不到钱,资本在那时候是非常的稀缺。
5年过去,我们从美国再回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反而当时没被外来资本看好的公司后来居上,迅速发展壮大。可以说,这5年博纳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消失了。很不幸,去年宣布私有化以后又遇到了股灾,所以注定回归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但博纳为什么回来?因为我们长期被抛弃在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电影在今天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如果再停留几年,博纳可能就被万达收购算了。一个企业如果不能盈利,这个企业只能是最后被资本抛弃。但一个企业发展的时候,除了内生增长还有外部推手,这就是资本。所以中国资本市场也在回归价值投资的理性投资过程,相信好的公司会成长的更好。

互联网资本进入带来的不仅是钱,还有模式
张强:阿里在投资淘票票这一系列,其实体现了阿里一贯的思维——做平台、做渠道,帮助他人成功。我们要用互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去提高电影的效率,通过淘票票,和微票、糯米、猫眼大家一起,其实已经做到了第一步,让观众看电影更方便了。
我们未来想做的事情是,通过投资并购这种生态,让拍电影变的更容易。虽然我们名导演、大明星拍电影不缺钱,但我们很多新生导演是非常缺钱的。我们也正在寻求这样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看看发行方面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发行的更好。

隔绝一些非专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
黄建新:资本趋利是本质,所以造成了中国只要赚钱的电影就写,所以大家总说烂片多。但市场的特性就是这样,最好的电影不赚钱,最赚钱的电影不是最好的。
资本进入电影给电影带来了一个工业趋势,这跟传统电影也是冲突的。中国过去是导演中心制,而工业体系定位每一个职人中间的位置,所以引起了传统意义上导演的巨大反弹,导演作为第一位核心人物跟工业体系是有冲突的。
其次,我们一年电影大概投资成本有200亿,现在400亿票房才回了160亿,加上网络回收,其实电影整体没挣钱。资本以前不理我们,今天即使资本理了我们,我们行业的全部产值不如一个中移动或者中石化,他们一个企业600多亿,我们一个行业所有加到一块400亿。
我们在做电影制作过程中,其实会遇到两种资本的介入。一种是行家的资本介入,另一种就是完全不同的资本介入,因为资本带有权利,所以会衍生很多的跨界要求。现在一般电影圈里比较职业的人,是拒绝跟非职业的资金合作的。额外的利益都是跨越本行业规律的,只要开了一个戒就能带来十个百个这样的模仿,对行业有破坏。
所以资本跟创作之间,一致要找到一个限定,这个限定就是要以产品本身的稳定质量为前提。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价格卖给合适的企业
叶宁:中国现在的市场太好,未来三到五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资本力量的大潮要涌来了,这时候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职业的从业者来说,洞察、洞见和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有市场,有好的资本力量,再加上很好的产业和战略布局和洞察,有可能就占有未来。
华谊的国际化就是这样简单的逻辑,在合适的机会买对的东西。在中国电影工业刚刚开始的今天,中国和西方的结合一定是必由之路,未来一定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础所在。如果真要国际化,整合和并购是一个必由之路。但整合什么样的资产什么样的团队,整合了以后怎么融为母体,这是巨大的挑战。

曾茂军:现在中美已经是全球第一第二的电影市场,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要想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走出去是不可避免。最近几年万达在国际化方面是有一些经验的,如果整合的好,很快会具备盈利能力。
中美电影市场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0岁出头,而美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是40多岁,所以中美电影市场其实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我觉得并购要完成的好,首先要有互补,其次要做好文化的整合。
万达并购海外企业的逻辑是,并购以后主要推行一些激励们手段激发他的内在潜力。
未来万达的并购主要是以两个核心展开:
第一个是围绕IP,未来万达影业集团要做360度IP转换,在中美市场上寻找一些优质的内容公司做并购,并购以后围绕内容产业,进行IP向电影,向游戏,向主题公园360度的转换。
第二个逻辑,是围绕着会员进行精准化营销。中国银幕数到今年年底会到4万块左右,两年以后可能会到5.5-6万块,这时候很多电影会具备分线发行、分区发行的特点。精准化的制作、内容化的制作和精准化排片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个趋势是需要大数据支持的。这次并购传奇影业以后,传奇有一个60人的团队开发了一套基于新媒体大数据挖掘的工具,下一步我们之间会做一个整合,把分析工具更加精准化的把会员价值挖掘到最大。

[b]二、资本给电影业带来泡沫了吗?[/b]
票房泡沫?
\"\"

张强:我不认同有票房泡沫,票房是真实的。资本泡沫可能有的。确实,去年高票房和票补措施有很大的关系。去年通过线上售票,刺激了大量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今年力度在减弱,同时刚好这段时间,片子不是特别好,因为看电影这个东西不是刚性需求,有这种季节性的变化非常正常。
大体上讲,票价越来越便宜,大家收入不断提高,票房未来五年左右都会持续增长。去年接近50%有它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于去年大量的线上售票刺激。但未来中国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未来5年都是可期待的。

曾茂军:由于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终端的发展也很快。前年5070多块。2014年5700多块,去年中国的新增荧幕是8035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中国贡献了全球新增银幕数的80%以上。但中国影院的建设其实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过剩,有的地方还不足。影院的建设跟购物中心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有泡沫的话也是因为购物中心的发展。有个别城市已经开始出现了饱和,最典型的中国购物中心严重过剩的两个城市,排名第一的是沈阳,别人开个玩笑说,别人家是下楼逛超市,沈阳的人民是下楼就逛购物中心。第二个过剩的是成都。
判断电影院的数量多还是少有一个指标,就是万人拥有荧幕数。美国万人拥有荧幕是1.33块左右,我们有很多城市影院的建设数量还是有空缺,尤其是三四线四五线的城市,万人拥有荧幕数是偏少的。未来中国荧幕总体的数量超过7万块以后,中国电影院的高速发展会走下坡路。今年开始零售的行业已经开始出现经营上的下滑,未来两年购物中心的建设有滞后的效应。按全年新增荧幕在七千块以上算,今年年底中国的荧幕总数会接近4万块,达到美国水平。
我觉得中国如果能够保持荧幕数在八万块左右,应该是比较理想的。8万块以上,电影院的发展速度会急剧下滑。一些选址非常不规范的地方,比如说购物中心的劣势很明显的。以及硬件建设非常差的影城,将来被新技术尤其被VR技术淘汰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中国去年电影院总和6千多家,其中前1000家的票房是在1000万出头,但同时票房在100万以下的就超过了1000多家。后者在未来一定会被淘汰。

目前从大盘来讲,中国的电影院还谈不上太多的泡沫,但是一些低端的电影院要趁早做出选择,要不卖掉,要不关掉。尤其是今年开始有资本的介入,过去资本只是介入内容,今年已经介入电影院。这些资本的目的只有一个——买下来以后尽快打包卖掉,最好是买下来马上就找到买家,溢价50%-100%卖出去。这样的资本的介入在电影院里可能会出现泡沫。中国电影未来更多的泡沫不是电影本身,是电影背后带来的衍生的产品。

IP泡沫?
关于IP中国电影发展速度太快,没有发展出自己电影系列。所以我们被迫去买互联网IP,我以前说它叫情感众筹,有大量的粉丝用户,已经做了情感众筹,帮助电影做下一步的选择。
叶宁:实际上电影IP对于大电影公司非常重要的,我们注重产品化和高产品化的能力。IP所说的泡沫是来自于所谓的文学IP、游戏IP。而电影IP首先是好的电影。
真正冷静有洞察的从业者,每天在反复看和讨论剧本,真的就冲一件事情,发现可以做一个好电影的可能性。但作为一个大概念的电影,支撑你的力量不仅仅是创作,还有很多系统化的配合。包括导演对于技术的应用,还要平衡预算和演员的表演。非常复杂。

导演、演员价格虚高?
黄建新:我们刚才在谈资本对内容的介入,其实内容的小聪明是——用比较少的钱买一个IP,但不拍,是用来估值套资本的钱的。同样地,在工业里有一个概念叫库存,就是这个电影拍烂了绝对不放,就是往库存里一搁永远不亏本。
我们有一个缺憾,在电影工业建立的过程中,没有行业工会,只有行业协会。无法建立严格的工会制度, 这件事就交给了政府,但是政府又没办法管得很具体。所以我们一直呼吁要给行业协会更大的权利,能帮助行业建立一些规矩。比如说制片人行业要建立投资结构的规矩,导演工会有建立导演的规矩。协会之间进行联网,大家尊重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不是不涨,是合理的涨。行业才能良性增长。
在我的经历里,有一些戏非常好的剧本被迫放弃明星。可能这个戏只能投4000万,但是两个主演就开到了全成本的价,就没有办法。但有些戏又不是文艺片,不能用新演员,所以就产生这种尴尬。
现在中国中间成本的电影越来越少,要么大投资要么小成本,中间断裂的这些电影,靠创意赢取市场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这都是不正常的。

[b]三、资本进入电影业的未来[/b]
\"\"
中国电影市场有可能从80%票房收入走向30%吗?
曾茂军:有可能。但首先要解决好第一个问题,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在电影内容,也在衍生品的保护方面,最近正在热映的《魔兽》,上映前《魔兽》的衍生品在中国的销售就已经超过了1个亿。如果说知识产权保护不跟上,后面就会有大量的仿制的产品。今年起衍生品的比例会逐步的提高,包括电影视频点播、音乐版权、影游互动和主题公园。但如果不做知识产权保护,那我们永远也很难突破这个瓶颈/很多人拿到的是免费的午餐,对于上游的内容制作方来讲就很不平等。

保底发行的未来?
于冬:以前的保底发行其实是出一份钱,也就更有责任心。但最近的保底发行变成溢价。从投资开始,比如片子本来投资一个亿,后来变成三个亿,最后卖了六个亿,导演、制作人觉得赚少了,所以也要参股、分红,就逐渐变成一种股份制的项目合作。这样一来就没有责任人了,电影还没上映就可以分钱,这种方式对影片是不利的。

叶宁:我觉得这个是短期的现象。核心的问题是大家都寻求一个安全感,当行业不成熟,工业体系不成熟的时候,把钱压在这,是最直接的。但要获得中长期的利益一定不是采取这种方式。
所以回到今天说的课题本身。不管是资本角逐还是泡沫,大家因为信任这个市场,所以都想来参与,怕失去这个伟大的未来。但我希望不要把投资变成一个单纯的投资,特别是电影行业,它的风险很大。要真正做出一个好电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希望资本去看的是有没有去创作和持续创作电影产品的能力。资本应该投资电影的价值。但是现在很多资本不懂电影,缺乏电影的专业化。在美国,资本是很懂电影的,有完片担保制度,有一帮专业的人在为资本服务,所以才形成工业化的系统。中国缺这些,又拿着钱,那就保个底吧。这是不成熟的市场,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本文为作者 余亭陵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