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球》导演手记(二)+制作特辑(一)

2012-08-13 21:34
\"\"
        在《混球》这个项目的计划开始的时候我最先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能拍烂片。也正是这一句话在推动着整部影片的项目运作,在我们剧本选择、剧本改编、剧本确定、分镜头设计、场地、美术、演员和拍摄的整个过程中,我都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我长期拍片积累下来的经验。
       第一次我选择的剧本是《六个赛车手》,我首先觉得这个剧本不错,然后给我们的摄影师丘九墉看,他也觉得挺有意思,这个剧本会在时空、叙事和视觉效果上取得一些不错的效果,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吸引观众,但是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剧本在时空的处理上是有致命缺陷的,而且故事本身也有完全立不住的地方,这当然可能是我对剧本理解和原作者有出入导致的。在加上我身在海南炎热夏天,难以找到那种悬疑的感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无奈的放弃了这个剧本而选择了改编《买人上坟》。
      《买人上坟》的编剧自己曾经导演过这个剧本,我也在网络上找到并看了这个短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团队在改编剧本思路上非常坚定要大改,甚至完全重写的原因。我几乎重新写了一个故事,重新创造了一个故事,但是还是非常感谢原剧本中的很多优秀的点子带给我的刺激和冲击。在剧本的改编中我吸收了很多东西,这其中包括我一向推崇的编剧法结构,包括《诗学》中行动单一化、炫技段落的剔除、人物性格的统一等等,也包括一些实验戏剧的形式等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在极少的场次和极少的对白基础上将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主要是在探索父子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我非常注重影片的真实性,中国化等等。在《过年》中其实我已经开始在探索一些属于东方属于中国的一些情感表达方式,包括在摄影上的一些中国美学元素。我极力去找到那种属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语言组织结构,口语。我的亲身体验带给我很多东西,虽然我和我父亲关系非常好,但是我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得到如果父子隔阂和距离感产生在其中会是怎样的状况,表达方式会发生什么细微变化。也正是这样的情感体验使得我在表达上非常中国化,节制内敛。另一方面我觉得剧中的人物必须是活生生的人,必须有思考,有独立表达的能力,就像我们在看《教父》、《无间道》这样的影片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剧中人物个个都很聪明,这就是编剧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人物不会像偶像剧中的人物那么没有城府,浅白可笑。而我发现其实中国人表达情感的这种节制内敛和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神秘感其实能够天然的结合,这会自然的给人物带来性格。
       剧本写完之后我将剧本给了我们的顾问,纪录片《余光之下》的导演邓伯超看,希望得到一些意见,然后他告诉我没有意见,我很沮丧,觉得他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但是后来他解释说他和他现在的制片人都聊过这个事情,很认真的考虑之后,就是没有意见。然后我说好吧,那我们开干吧!
\"\"
       我和我的团队合作了三年了,大家彼此之间非常熟悉,能力上、想法上都有极深的默契,所以大家对我的感觉也非常信任,当然我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征求大家的意见,已达到减少影片遗憾的效果。我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激情、整体宏观上的理性和细节上的感性很好的平衡,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影片的拍摄中能够在整体结构、叙事节奏上不出差错,同时将叙事时间和感受时间很好的把握。
       从剧本出发我们确定了《混球》这个影片基本的现实主义风格,然后我们同时确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不会为了讨好观众而“炫技”或者故意将影片的画面和光影做到直观上的“漂亮”。我们将色调基础定为了冷色调,所以在我们的影片中偏蓝偏冷是整体的调子。同时影片中会出现一些场面调度非常含蓄的长镜头,我觉得这非常冷静,而冷静是我所拥有最锋利的武器,我非常需要。当时在影片设备选择上,我就说尽量减少辅助设备,不会有广角镜头,不会有轨道摇臂的镜头,因为我不需要,我们通过安静的镜头去表达我们本身就朴实无华的内容,那便最好了。
       美术上我们花了一些功夫,将两个完全荒废的地方变成了生活场景,是有那么一段时间里面我都非常信任这个生活场景,觉得这本来就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这太好了。整个剧组的人员不超过十人,但是大家合作非常默契,这对我们在室内拍摄有很大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严格按照我内心设想的样子发展,即使我们的非专业演员会有一些无法改善的东西,但是我还是常常觉得这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听很多导演说过自己的戏怎么拍摄都不如预期里面的好,而我常常相反,我觉得不是如此,我看着拍摄出来的内容觉得很满足,这比预想的要好,要实在。
       “真实”、“自然”、“生活化”这几乎是我说得最多的几个词语,在拍摄中我反反复复的提到这些,包括美术设计上,演员表演中都是这样的要求。在这个影片中我们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巴赞、贾樟柯他们所提倡的那种东西,我们希望抓住生活本身的力量,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冲击力,我们无需去创造一个时空,也无需去改变时间轴线,甚至连交叉剪辑我们的考虑从中抽走,用极为简单的光影风格,极为简单的叙事线索,极为简单的摄影方式,极为简单的剪辑风格和极为生活的表演去抓住生活本身的厚度,去抓住生活的拳头,然后拳拳到肉的冲击内心,让观众在某一刻也许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中年时代可能将要到来,然后自己会慢慢老去。自己也会有一个女儿,然后也会陌生,产生距离。我相信生活本身有足够有力的拳头,我希望去扑捉到它。
\"\"
       几个小时后,初剪完成的时候,我发现故事清楚,思路清晰,但是音效有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影片的节奏很“缓慢”,这种缓慢是在动作和情绪之间的时差,让我感觉好像全身都不自然。经过两天的调整我剪辑出了初版,我对摄影师说,这个片子比《过年》好,于是我们去喝酒了。我把初版给顾问邓伯超看,他看完后说“之前我一直擔心故事撐不起來,現在這個疑慮打消了,故事本身就很深刻、很有力”之外还有一些建议,于是我们又去喝酒了。之后我和团队有聊了一次关于这个片子以及我们应该吸收的经验,这次我们没有之后去喝酒,因为这次我们是喝酒的时候聊的。
       我的老师诗人王小妮和她的先生徐敬亚老师之前在和我交流的过程中也特别提到了对生活的观察这个问题,他们特别提醒我注重观察生活。而在一次看到岩井俊二导演的讲座时他也着重提到了人生体验对于创作的作用。这次拍摄《混球》我便希望将这种对于生活本身的观察,对生活本身的力量找寻出来,我觉得这比什么的靠谱。
       我希望最后音乐响起之前一切是无比沉静的,而音乐响起的时候所有东西都能释放出来。
     下面是关于《混球》剧本的一个制作特辑
[flash]http://www.tudou.com/v/sjYQIkakpN8/&rpid=34170837&resourceId=34170837_04_05_99/v.swf[/flash]
本文为作者 余庆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