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如何拍一部没有大场面和感情戏的奥斯卡提名影片?专访《聚焦》导演托马斯·麦卡锡

2016-02-24 18:26
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的《聚焦》,改编自《波士顿环球报》“聚焦”特别报道小组的记者调查马萨诸塞州天主教性丑闻的故事。影片避开了经典情节剧的手法,鲜少有对立冲突,转而投入记者艰苦卓绝的调查过程。曾创作《心灵驿站》、《不速之客》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以其一贯的写实主义,让影片呈现出冷静克制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本身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电影首映地之一也选在了意大利(从来没有人能在意大利把梵蒂冈性虐待丑闻搬上银幕)。

\"\"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
影视工业网编译,原文网址:http://variety.com;http://collider.com 翻译:吴子熙

问:你成长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又去了波士顿学院,可以说受了耶稣会的教育。为何想去执导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小城市,引发了一场冲击(马蒂•巴伦从迈阿密来到波士顿环球报,对整个报纸、整座城市乃至全国造成了无不可估量的冲击)。我的其他电影也都是关于异乡人的。我被此深深地吸引,并且想“挖得更深一点”。我本身在爱尔兰裔的美国天主教家庭长大和在波士顿生活的经历,让我有很多共鸣点。
当布里埃•福斯特和尼克尔•罗克林带着剧本找到我时,第一个坐下来谈的人是我爸爸,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我告诉他我一定要拍这部电影。我跟他说,当声明发出去后,你和妈妈一定会听说的。果不其然,他们的朋友们不断打来电话问“为什么他要做这个”“就不能不做吗?“。但是他们听了我为什么想做的理由,也同意了。

问:这是一部典型的基于真实故事的电影,如同《总统班底》一样。所以你还是从叙事以及美学的方向偏移了一下。你之前的电影都是《鞋匠人生》、《双赢》、《人生访客》和《心灵驿站》这样的。拍《聚焦》算是一个挑战吗?
从某种程度来说,主角决定了一部片子的美学。我同意你的说法,这是一部典型的真实故事电影。有些未经修饰的元素在里面,摄影机也没有侵略性。我们试着不去掌控。我们的主角是记者和他们的报道,这意味着“我们只是在展现事实”,这种电影形式以后也不大可能出现了。

\"\"
(“聚焦”特别报道小组于2002年1月6日发表在《波士顿环球报》上的文章)

问:电影的筹备过程是怎样的?
我和另一位编剧乔希•辛格大约在2012年的时候着手开始。从第一天我和乔希(合作编剧)去波士顿开始,我们和每个人都聊过:律师、幸存者、家庭成员、前任记者、编辑、出版人,以尝试不同的叙事角度和那个时候的《波士顿环球报》。记者是最难搞的人,他们都不喜欢被采访。
他们还发行了一本关于这个调查的书,但内容是接续在电影结束后,有点像是电影的“产物”。很可惜并没有正常出版。实际上电影是基于数百个小时的谈话——不仅仅是记者,还有律师,前任编辑和出版人,任何我们能找到的人。所以这很快变成我们调查他们的调查了。

问:在好莱坞,拍这部没有大场面和感情戏的电影应该很困难吧。
太可怕了。这部电影死了三次——我意思是,死在桌上。就算是这样的演员阵容和非常出色的剧本,以及所有的制片人和工作室都充满激情,在当今的文化下依然非常难以将其搬上银幕。我们的统筹制片人麦克•柏德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保证片子的制作,好几次片子要流产的时候我问他,你在干什么呢,他都在去往多伦多堪景的路上。他垫了好多钱,那会儿负债累累,直到投资进来。

\"\"

问:影片的信息量很大,如何做到让观众吸收?

在电影如何展现大量信息这方面,我们有一点专横。我们发现在谈话中,记者们一直在互相不断重复、共享信息,他们用这种合作方式来寻找关联。这非常吸引我们。这很搞笑——有时候我们排练的时候,演员会说,“我在重复他在6页前说过的话。”这个拼凑的过程,就像在黑暗中等待光明。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观众理解才这么做,我们是为了让记者们能把点连成线。
另一方面,我不需要观众每一步都紧跟着这样的节奏。实际上,对这样一部电影来说这也不可能做到。名字、事件还有角色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关键在于如何能让他们处在正确的位置上。我相信聪明的观众们会喜欢它的。

问:有没有一幕觉得很难从片子里剪掉?
我们第一版粗剪有2小时18分钟,最终版是2小时7分钟左右。我们不用剪掉太多。有个场景是罗比和吉姆•沙利文打完高尔夫球后,罗比的妻子接走了罗比。罗比说吉姆已经知道了调查。这一幕其实非常干净整洁,但是我们还是觉得有些多余——两个男人在球场已经有过交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我讨厌这一幕”之类,也没有什么需要变更的故事线,相反我们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呈现整个案件调查过程。删去的都是一些反复出现的内容,从创作来说这也算是压缩了剧本。

\"\"

问:电影是在为网络时代消逝的老派调查报道正名吗?
当然。过去10年,新闻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不是很确定公众们知不知道他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波士顿环球报》是一份本地报纸,而非《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全国性报纸。我觉得很多故事只有在本地报纸上才有价值。虽然这个故事最后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轰动,但它最开始发源于一份地方性报纸。我不确定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会说“哇哦!这已经不存在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这些报纸都已经消失了,他们已经被这个新媒体的时代蚕食。
本文为作者 余亭陵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