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局的四象限模型 -凡影周刊NO.72-【一文】-

2015-12-03 15:36
\"\"


导语:

凡影调研成立以来,服务过的国产电影,在结局这项核心指标上观众的评价往往不高。本期【一文】将介绍关于电影结局的“故事/叙事”模型,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电影结局的特征有一定的帮助。【一图】则以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为例,解析开放式电影结局吸引观众的秘诀。最后,【一影】从经典电影第一帧与最后一帧画面的对比当中,窥探经典电影结局的魅力。


电影结局的四象限模型


策划:Iris

笔译:Caro, Iris

关于“结局”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种理解的方式,很难有绝对标准的定义。


结局可以是故事的结尾,有时会在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来;也可以是故事的高潮,或高潮后的收尾部分;还可以是观众起身离开影院前看到的最后部分,通常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或是演职员表或者还有彩蛋。


另一个问题是“结局”该如何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是“开放式结局”和“封闭式结局”。前者指的是主人公将来的故事是无法预测的,与此相对,后者指的是未来的故事可以预知。虽然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却没有哪个故事的发展是完全可被预测的,因为每个观众对结局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更何况有的电影结局中,主人公已经死了,故事本身却没有结束,例如六七十年代的意大利和法国政治惊悚片,就很难被简单地归于“开放式”或“封闭式”。


此外,“悬念”的设置也使得解读结局更加复杂。悬念常被设置在系列电影结尾的最后几秒,用以为下一部续集埋下伏笔,例如007系列。同样地,很难说这种结局到底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美国电影学者理查德•纽珀特提出电影中有“故事”和“叙事”两个元素。“故事”由角色、行为和事件构成,并在观众的主观解读中重构“叙事”则由技术性的部分都成,比如剪辑和配乐,可能形成特定的风格。

根据这种二元划分,电影可以分类四种类别:全封闭式(故事和叙事均为封闭式)、故事开放式(故事开放式且叙事封闭式)、叙事开放式(故事封闭式且叙事开放式)、全开放式(故事和叙事均为开放式)。


全封闭式电影



经典叙事是一连串由主角欲望驱使的趋向最终结局的事件。被定型的主人公想要获得某种新的东西或寻求恢复原来的状态,此为显而易见的目标导向型故事。


影片的结局往往会消除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威胁并重建秩序,主人公也将达成目的。叙事方式旨在反映故事,并在叙述完成时将影片收尾。古典好莱坞时期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如此。

以古典好莱坞时期的《蓬门今始为君开》(1952年)为例:影片讲述美国拳击手肖恩回到出生地爱尔兰的故事。影片结束时,他不仅迎娶了美丽的邻居玛丽·凯特,还被村里人接纳,克服了在美国时的心理创伤。所有故事线相互关联,并都在影片结尾得到揭示。


为了在影片最后强调肖恩的成功,每个故事线都有上扬的结果:他的目标(在爱尔兰落户)得到了保障;他得到了一个本地妻子;民众接受他;他也克服了曾经的心灵创伤。

传统的封闭式电影满足了个人和社会对道德权威的欲望,是对生活稳定性的有目的的诠释。全封闭式电影通过加强每一个叙事维度的封闭性来提高其完整性,让交错的故事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关联,从而加强了故事逻辑性。


故事开放式电影



故事开放式电影属于非经典叙事,它们往往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主人公们没有明确目标或有模糊的目标,但最终未被达成,问题最终也没有得到解决。


在松散的故事里,事件接连发生,但一些看起来很重要的行为或事件却不会被重提。这类电影更重视故事,叙事方式相对更为常规,是线性或封闭式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故事开放式电影比较常见。特吕弗的《四百击》是新浪潮电影早期代表作之一。影片描绘了一个受到家庭冷落的男孩安东尼的生活:安东尼和绝情的母亲以及继父生活在一起。在学校闯祸后逃跑,然后被关进少管所。从少管所逃出后依旧对生活和未来一片茫然。


影片的最后,画面定格在安东尼在海边的迷茫失措,安东尼直视着镜头,表示观众偷窥安东尼的经历已经结束,影片开头安东尼相关的主题音乐在结尾时又再次呈现,使得电影在情绪上有一个闪回。

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没有解决问题,与之前发生的一些重要行为也没有明显联系。


叙事开放式电影



至于叙事开放式电影,其故事是封闭的,但叙事是开放的,不去拓展新的故事内容或是发展主要的故事线。不同的是,在封闭式的叙事中经常会利用大广角镜头或者配乐来结束,但开放式叙事不会使用任何这些技巧,只是戛然而止,来加强情绪的落差。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观众自己会根据影片结尾时的画面,与之前结束的故事情节做对比和进行联想,并且观众的主观感受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类电影视为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法,但并不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



全开放式电影



在全封闭式电影中,叙事反映并服从于故事。而在全开放电影中,叙事变成了故事之外的独立存在


它有四个主要特点:缺乏叙事的线性缺乏叙事的拟真性缺乏叙事的目标前设、缺乏叙事连续的时间及空间设定

以戈达尔的《周末》为例,影片以经典叙事开始,为主人公建立目标和最后期限:科琳娜和罗兰准备在周末旅行,并都计划在旅途中杀死对方。这个设置让观众以为故事将围绕两个主人公展开,然而,故事却是以旅途如何被打断为中心的。一些除了打扰二人旅程之外没有别的功能的角色贯穿整部影片,使得故事结构相当松散。

戈达尔的全开放式叙事,既给观众以距离感,又让他们参与其中。观众被迫放慢脚步,试图在诸多碎片式的情节中找到一条故事线,而这过程需要更积极的观察:当观众不知道电影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哪些内容对后续发展是关键的。

《周末》的全开放式叙事体现在其视角和多人称叙事方式上,在传统的电影中,焦点都在主人公身上。而《周末》的叙事并不仅仅专注于两个主人公周遭的环境,也不仅仅专注于和她们的旅途相关的事物。因此,在影片的最后,观众看到了一系列看起来与主人公毫无联系的场景,但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最终会帮助观众构建起整个影片的文本。


总结:



不同类型的电影和电影制作模式下,对于结局的观念也不相同。故事文本的线索、叙事通用规则和演员(明星或非明星,这种取舍在经典好莱坞电影时代尤其显著)都能起到对结局的预示作用。通过运用上述的“故事/叙事”模型,可以把一系列电影化的元素转化成对电影结局的理解,并可由此一窥电影结局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Catalin Brylla,“How are film endings shaped by their socio-historical context?”Image and Narrative. Open Humanities Press. Volume 4(2), Spring 2004.
  
    
      
        导语:
    
  
  
    
    
  
  
    

凡影调研成立以来,服务过的国产电影,在结局这项核心指标上观众的评价往往不高。本期【一文】将介绍关于电影结局的“故事/叙事”模型,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电影结局的特征有一定的帮助。【一图】则以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为例,解析开放式电影结局吸引观众的秘诀。最后,【一影】从经典电影第一帧与最后一帧画面的对比当中,窥探经典电影结局的魅力。

  
  
  



    

电影结局的四象限模型



策划:Iris

笔译:Caro, Iris

关于“结局”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种理解的方式,很难有绝对标准的定义。


结局可以是故事的结尾,有时会在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来;也可以是故事的高潮,或高潮后的收尾部分;还可以是观众起身离开影院前看到的最后部分,通常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或是演职员表或者还有彩蛋。


另一个问题是“结局”该如何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是“开放式结局”和“封闭式结局”。前者指的是主人公将来的故事是无法预测的,与此相对,后者指的是未来的故事可以预知。虽然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却没有哪个故事的发展是完全可被预测的,因为每个观众对结局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更何况有的电影结局中,主人公已经死了,故事本身却没有结束,例如六七十年代的意大利和法国政治惊悚片,就很难被简单地归于“开放式”或“封闭式”。


此外,“悬念”的设置也使得解读结局更加复杂。悬念常被设置在系列电影结尾的最后几秒,用以为下一部续集埋下伏笔,例如007系列。同样地,很难说这种结局到底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美国电影学者理查德•纽珀特提出电影中有“故事”和“叙事”两个元素。“故事”由角色、行为和事件构成,并在观众的主观解读中重构“叙事”则由技术性的部分都成,比如剪辑和配乐,可能形成特定的风格。

根据这种二元划分,电影可以分类四种类别:全封闭式(故事和叙事均为封闭式)、故事开放式(故事开放式且叙事封闭式)、叙事开放式(故事封闭式且叙事开放式)、全开放式(故事和叙事均为开放式)。



    
      全封闭式电影
  




经典叙事是一连串由主角欲望驱使的趋向最终结局的事件。被定型的主人公想要获得某种新的东西或寻求恢复原来的状态,此为显而易见的目标导向型故事。


影片的结局往往会消除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威胁并重建秩序,主人公也将达成目的。叙事方式旨在反映故事,并在叙述完成时将影片收尾。古典好莱坞时期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如此。

以古典好莱坞时期的《蓬门今始为君开》(1952年)为例:影片讲述美国拳击手肖恩回到出生地爱尔兰的故事。影片结束时,他不仅迎娶了美丽的邻居玛丽·凯特,还被村里人接纳,克服了在美国时的心理创伤。所有故事线相互关联,并都在影片结尾得到揭示。


为了在影片最后强调肖恩的成功,每个故事线都有上扬的结果:他的目标(在爱尔兰落户)得到了保障;他得到了一个本地妻子;民众接受他;他也克服了曾经的心灵创伤。

传统的封闭式电影满足了个人和社会对道德权威的欲望,是对生活稳定性的有目的的诠释。全封闭式电影通过加强每一个叙事维度的封闭性来提高其完整性,让交错的故事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关联,从而加强了故事逻辑性。



    
      故事开放式电影
  




故事开放式电影属于非经典叙事,它们往往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主人公们没有明确目标或有模糊的目标,但最终未被达成,问题最终也没有得到解决。


在松散的故事里,事件接连发生,但一些看起来很重要的行为或事件却不会被重提。这类电影更重视故事,叙事方式相对更为常规,是线性或封闭式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故事开放式电影比较常见。特吕弗的《四百击》是新浪潮电影早期代表作之一。影片描绘了一个受到家庭冷落的男孩安东尼的生活:安东尼和绝情的母亲以及继父生活在一起。在学校闯祸后逃跑,然后被关进少管所。从少管所逃出后依旧对生活和未来一片茫然。


影片的最后,画面定格在安东尼在海边的迷茫失措,安东尼直视着镜头,表示观众偷窥安东尼的经历已经结束,影片开头安东尼相关的主题音乐在结尾时又再次呈现,使得电影在情绪上有一个闪回。

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没有解决问题,与之前发生的一些重要行为也没有明显联系。



    
      叙事开放式电影
  




至于叙事开放式电影,其故事是封闭的,但叙事是开放的,不去拓展新的故事内容或是发展主要的故事线。不同的是,在封闭式的叙事中经常会利用大广角镜头或者配乐来结束,但开放式叙事不会使用任何这些技巧,只是戛然而止,来加强情绪的落差。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观众自己会根据影片结尾时的画面,与之前结束的故事情节做对比和进行联想,并且观众的主观感受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类电影视为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法,但并不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




    
      全开放式电影
  




在全封闭式电影中,叙事反映并服从于故事。而在全开放电影中,叙事变成了故事之外的独立存在


它有四个主要特点:缺乏叙事的线性缺乏叙事的拟真性缺乏叙事的目标前设、缺乏叙事连续的时间及空间设定

以戈达尔的《周末》为例,影片以经典叙事开始,为主人公建立目标和最后期限:科琳娜和罗兰准备在周末旅行,并都计划在旅途中杀死对方。这个设置让观众以为故事将围绕两个主人公展开,然而,故事却是以旅途如何被打断为中心的。一些除了打扰二人旅程之外没有别的功能的角色贯穿整部影片,使得故事结构相当松散。

戈达尔的全开放式叙事,既给观众以距离感,又让他们参与其中。观众被迫放慢脚步,试图在诸多碎片式的情节中找到一条故事线,而这过程需要更积极的观察:当观众不知道电影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哪些内容对后续发展是关键的。

《周末》的全开放式叙事体现在其视角和多人称叙事方式上,在传统的电影中,焦点都在主人公身上。而《周末》的叙事并不仅仅专注于两个主人公周遭的环境,也不仅仅专注于和她们的旅途相关的事物。因此,在影片的最后,观众看到了一系列看起来与主人公毫无联系的场景,但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最终会帮助观众构建起整个影片的文本。



    总结:   




不同类型的电影和电影制作模式下,对于结局的观念也不相同。故事文本的线索、叙事通用规则和演员(明星或非明星,这种取舍在经典好莱坞电影时代尤其显著)都能起到对结局的预示作用。通过运用上述的“故事/叙事”模型,可以把一系列电影化的元素转化成对电影结局的理解,并可由此一窥电影结局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Catalin Brylla,“How are film endings shaped by their socio-historical context?”Image and Narrative. Open Humanities Press. Volume 4(2), Spring 2004.



本文为作者 凡影周刊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3018

凡影周刊

点击了解更多
凡影Weekly 是陪伴电影从业者和观察者的学习助手。我们每周梳理全球优质的文化产业知识,解读当下电影行业现象,希望能够协助优秀的您变得更好。关注我们,您收获的将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资讯。
扫码关注
凡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