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全画幅微单™A7S《十八步岛》创作手记
2015-11-30 18:55
作者:丁洁
动机:“十八步岛”的内容是热门话题——“出租车与打车软件”。因为还没有正式上线,这里就不过多剧透了。虽然如此,其实我一直并不在乎内容的话题性,甚至有过刻意避免。如果我要拍一部片子,一定来自对题材本身的兴趣。拍电影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消耗很大的事情,如果言不由衷或对自己想要说的事儿没有共鸣,那会是很折磨的体验,所以针对这个稍显敏感的话题也确是有感而发。
(剧组成员在讨论剧本)
剧作:故事来源于网友亲身经历,不同的是我把视点切换到出租老司机的身上。很长时间没坐过正规出租车,为了解师傅们对打车软件的态度,以及目前行业的状况,我花了几百块钱打了几趟车。这让我对剧情细节的把控、对白的编写,以及拍摄过程中的演员指导有了更大的把握。片中很多生动的对白甚至直接就是司机的原话。关于故事以及表达的讨论,我们可以等片子上线之后再具体展开。
拍摄:当决定采用这个故事(甚至在剧本完成之前),黑色电影(film noir)的风格就基本定下来了。全夜景,低照度,大光比,动态光效——关于影像风格的基调也随之确立。以我们的预算和客观条件,放在传统电影工艺的年代,甚至再早个两三年,这样风格的车戏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重中之重就是对摄影机的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索尼全画幅微单™A7S。
索尼A7S在低照度上优异表现让我选择了这款机器
现场光线条件很一般
除了第一场和最后一场戏(其实是一个场景,分开剪在了片头片尾)所有场景都在行车中拍摄,因此主要光源都来自路灯。考虑到时间、交通状况、制片便利,尤其是照度的要求,我们跑遍了成都,最后综合各方因素选择了天府大道南延线作为主要拍摄道路。
可翻转液晶屏给低角度拍摄带来很大便利
片子几乎都是车戏,但我们却没有使用车拍架,因为我希望视点保持在车内。这让我们拍摄主角老刘的角度变得非常有限,当要拍他特写的时候几乎都是从副驾拍他的右侧脸。前面说到大光比带逆光的效果,我希望他近端这侧的脸(也就是右脸)是暗的,远端那侧脸被路灯打亮。于是我们让A7S做它最擅长大事——把ISO调大(大概整个片子的ISO从800——4000都有使用到),将车用遮光板贴在副驾窗户以及前挡右侧的玻璃上,以此降低右脸的照度。这完全得益于A7S极高的感光度,在多数人的印象里,ISO1600-ISO3200已经是极限了,但索尼全画幅微单™A7S的可用感光度可高达ISO12800,不愧于于低光杀手锏的称号。不愧于于低光杀手锏的称号。在测试中,我们发现ISO12800仍然没有什么明显噪点,在照度这么低的情况下,居然没有补光却将光线遮掉,这可是过去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但现在技术发展成这样,我们就该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由于是全画幅,画面非常干净,没有看到噪点,超强高感表现作为索尼A7S主打,自然在同等价位的其他机器是很难望其项背的。当然,我们其实也是补了一点点光的。我们用PVC管和一组USB接口的LED阅读灯做了这么一个小装置,像半个劣质的螺旋桨一样伸出天窗,专门有一个童鞋在下面“撸管”,负责加强特写镜头中的逆光动态光效。从结果看来,最后的效果是相当好的。
PVC管加一组USB接口的LED阅读灯,索尼A7S的高感还是让人很放心的
说到天窗,似乎有些露馅儿,一般来说出租车很少有天窗版车型的,至少成都应该是没有。车内的戏,我们其实拍了两次,第一次效果不好,拍费了,一方面是镜头组织不清楚(我作为导演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下雨导致接戏有问题,再有就是原来使用的是真实出租车,车型是捷达,空间非常狭小,尤其我们的演员公老师是个大块头。所以第二次拍摄我们改换了一辆老款天窗版马六,把它布置成出租车的样子,这样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取景空间。这样狭小的空间对于A7S这样小巧的设备来说十分合适,机身不足500g的重量让我们减少了很多负担。同时wifi监看和翻转屏幕的功能也特别关键,这让那个仰拍的全景镜头得以实现。
另一个需要特别提一下的就是A7S的对焦功能。全画幅传感器一旦结合大光圈镜头拍摄时,景深非常浅,此时机器的对焦速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A7S除峰值辅助对焦以及扩展对焦等传统的功能以外,其自动对焦的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全程手持拍摄,手动跟焦。A7S有个功能不错:在拍摄的时候可以放大对焦,这个在准确对焦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方法很简单,将快门旁边的C1/C2键设置成一键放大对焦,你就可以很方便的对焦了,只要拍摄对象在画面中央对焦基本都能跟上。
小巧的机身让车内拍摄轻松自如
总体来说摄影机是一分钱一分货,剧组配置其实又何尝不是。小型摄影机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陷,比如码率,操作,稳定性等等。但如果剧组的预算本身就屌丝,我们心中对艺术效果又有着某种执念,那最好还是用高性价比的轻量化设备来当作自己的武器。整部片子即使是第一场戏,河边室外夜景的大全景,最大的灯也只用到了2.5k,其他大多数是各种size轻便的led。顺便弱弱地为灯光租赁的未来操把心——是不是秋天来了?
影片目前还在后制当中,剪辑是用新出的macbook本做的,很方便。最后调色和混音会到宾格影业的专业棚里过。8bit的素材目测是没有太大的空间,好在我觉得不需要太大的改动。我不是个技术指标控,甚至对于影像质量(不是风格)有时会比较宽容。手上的素材对于我来说噪点已经控制得很好了,当然,对于很多影像洁癖的朋友可能还嫌不够干净,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我一直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内容和风格本身的控制,至于噪点,色彩,锐度……这些标准,配置上去了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么?所以还是先拿着小机器享受着当屌丝的自由,开心的玩儿起来吧。
动机:“十八步岛”的内容是热门话题——“出租车与打车软件”。因为还没有正式上线,这里就不过多剧透了。虽然如此,其实我一直并不在乎内容的话题性,甚至有过刻意避免。如果我要拍一部片子,一定来自对题材本身的兴趣。拍电影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消耗很大的事情,如果言不由衷或对自己想要说的事儿没有共鸣,那会是很折磨的体验,所以针对这个稍显敏感的话题也确是有感而发。
(剧组成员在讨论剧本)
剧作:故事来源于网友亲身经历,不同的是我把视点切换到出租老司机的身上。很长时间没坐过正规出租车,为了解师傅们对打车软件的态度,以及目前行业的状况,我花了几百块钱打了几趟车。这让我对剧情细节的把控、对白的编写,以及拍摄过程中的演员指导有了更大的把握。片中很多生动的对白甚至直接就是司机的原话。关于故事以及表达的讨论,我们可以等片子上线之后再具体展开。
拍摄:当决定采用这个故事(甚至在剧本完成之前),黑色电影(film noir)的风格就基本定下来了。全夜景,低照度,大光比,动态光效——关于影像风格的基调也随之确立。以我们的预算和客观条件,放在传统电影工艺的年代,甚至再早个两三年,这样风格的车戏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重中之重就是对摄影机的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索尼全画幅微单™A7S。
索尼A7S在低照度上优异表现让我选择了这款机器
现场光线条件很一般
除了第一场和最后一场戏(其实是一个场景,分开剪在了片头片尾)所有场景都在行车中拍摄,因此主要光源都来自路灯。考虑到时间、交通状况、制片便利,尤其是照度的要求,我们跑遍了成都,最后综合各方因素选择了天府大道南延线作为主要拍摄道路。
可翻转液晶屏给低角度拍摄带来很大便利
片子几乎都是车戏,但我们却没有使用车拍架,因为我希望视点保持在车内。这让我们拍摄主角老刘的角度变得非常有限,当要拍他特写的时候几乎都是从副驾拍他的右侧脸。前面说到大光比带逆光的效果,我希望他近端这侧的脸(也就是右脸)是暗的,远端那侧脸被路灯打亮。于是我们让A7S做它最擅长大事——把ISO调大(大概整个片子的ISO从800——4000都有使用到),将车用遮光板贴在副驾窗户以及前挡右侧的玻璃上,以此降低右脸的照度。这完全得益于A7S极高的感光度,在多数人的印象里,ISO1600-ISO3200已经是极限了,但索尼全画幅微单™A7S的可用感光度可高达ISO12800,不愧于于低光杀手锏的称号。不愧于于低光杀手锏的称号。在测试中,我们发现ISO12800仍然没有什么明显噪点,在照度这么低的情况下,居然没有补光却将光线遮掉,这可是过去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但现在技术发展成这样,我们就该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由于是全画幅,画面非常干净,没有看到噪点,超强高感表现作为索尼A7S主打,自然在同等价位的其他机器是很难望其项背的。当然,我们其实也是补了一点点光的。我们用PVC管和一组USB接口的LED阅读灯做了这么一个小装置,像半个劣质的螺旋桨一样伸出天窗,专门有一个童鞋在下面“撸管”,负责加强特写镜头中的逆光动态光效。从结果看来,最后的效果是相当好的。
PVC管加一组USB接口的LED阅读灯,索尼A7S的高感还是让人很放心的
说到天窗,似乎有些露馅儿,一般来说出租车很少有天窗版车型的,至少成都应该是没有。车内的戏,我们其实拍了两次,第一次效果不好,拍费了,一方面是镜头组织不清楚(我作为导演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下雨导致接戏有问题,再有就是原来使用的是真实出租车,车型是捷达,空间非常狭小,尤其我们的演员公老师是个大块头。所以第二次拍摄我们改换了一辆老款天窗版马六,把它布置成出租车的样子,这样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取景空间。这样狭小的空间对于A7S这样小巧的设备来说十分合适,机身不足500g的重量让我们减少了很多负担。同时wifi监看和翻转屏幕的功能也特别关键,这让那个仰拍的全景镜头得以实现。
另一个需要特别提一下的就是A7S的对焦功能。全画幅传感器一旦结合大光圈镜头拍摄时,景深非常浅,此时机器的对焦速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A7S除峰值辅助对焦以及扩展对焦等传统的功能以外,其自动对焦的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全程手持拍摄,手动跟焦。A7S有个功能不错:在拍摄的时候可以放大对焦,这个在准确对焦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方法很简单,将快门旁边的C1/C2键设置成一键放大对焦,你就可以很方便的对焦了,只要拍摄对象在画面中央对焦基本都能跟上。
小巧的机身让车内拍摄轻松自如
总体来说摄影机是一分钱一分货,剧组配置其实又何尝不是。小型摄影机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陷,比如码率,操作,稳定性等等。但如果剧组的预算本身就屌丝,我们心中对艺术效果又有着某种执念,那最好还是用高性价比的轻量化设备来当作自己的武器。整部片子即使是第一场戏,河边室外夜景的大全景,最大的灯也只用到了2.5k,其他大多数是各种size轻便的led。顺便弱弱地为灯光租赁的未来操把心——是不是秋天来了?
影片目前还在后制当中,剪辑是用新出的macbook本做的,很方便。最后调色和混音会到宾格影业的专业棚里过。8bit的素材目测是没有太大的空间,好在我觉得不需要太大的改动。我不是个技术指标控,甚至对于影像质量(不是风格)有时会比较宽容。手上的素材对于我来说噪点已经控制得很好了,当然,对于很多影像洁癖的朋友可能还嫌不够干净,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我一直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内容和风格本身的控制,至于噪点,色彩,锐度……这些标准,配置上去了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么?所以还是先拿着小机器享受着当屌丝的自由,开心的玩儿起来吧。
本文为作者 微视界 动态影像体验站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