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导演的情怀还是它换了一种姿态从生—黑白电影背后的玄机

2015-07-30 17:46
\"\"
自1932年「三色特艺」的技术诞生之后,彩色电影带起一股热潮,至今彩色电影一直是主流。科技更是发达的现代,3D、4D电影也纷纷出现。然而,有些导演选择踏上寻根之路,找回当初黑白电影时期的初衷,也许在充满彩色幻觉的现代,黑白色调的使用反而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就如同1939年的电影《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使用彩色来对比黑白,梦境与现实的差异性。

美国影评人兼剧本作家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曾于1989年发表过一篇〈著迷于黑白电影的理由〉(Why I Love Black and White)之言论,其中写到「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著本质上的美学问题。颜色总是能与我们产生共鸣,像是红色代表著热情,黄色代表著希望,绿色则代表著阴沉等。适当地处理电影色彩必画龙点睛,但一不小心就成画蛇添足之举,或是像早期「三色彩艺」的技术发达之后彩色电影沦为商业性质的产品。然而,现今的电影世界似乎有意地忽略黑白电影。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皆为彩色,相较之下黑白电影更显得梦幻、纯净,使整部电影结构单纯地以动作及光影呈现。彩色电影本身即可自行发光,但是黑白电影需要藉外来发光。当在拍摄彩色电影之时,你皆可于任何地方打光,观众自己会透过颜色来区分物品,以及分辨前景与后景。如果换成黑白电影的话,假如你没有细腻地调整光线与阴影,萤幕所呈现的画面会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通常藉由光影的处理模式来建立不同层面的价值观世界。」(收录至《Awake in the Dark: The Best of Roger Ebert》,内容多为他40年以来的电影评论及採访资料,罗杰伊伯特谈论《北非谍影 Casablanca》有时候,一部电影以黑白方式呈现更胜过彩色的品质。

我们都知道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oderbergh)有一份专属的「电影口袋名单」(暂译,Cultural Diet),记录自己每天所观赏的影片、书籍以及电视节目,并且附注次数。于他2011年4月至5月的列表中,仅仅六天内就观赏其1981年作品《法柜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的黑白版本至少三次。

原始版本的《法柜奇兵》是以彩色呈现,但他却不停地欣赏黑白版本,可想而知,斯皮尔伯格本人更中意该版本的色彩模式。网友Jason Bailey得知导演斯皮尔伯格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也开始好奇电影《法柜奇兵》的黑白版本是否真的更胜于彩色版本,为此製作一段影片,并选取内心认定最适合使用黑白为效果的电影片段做诠释,最终他也认同斯皮尔伯格的想法。以下为他自製的影片。

自1932年「三色特艺」的技术诞生之后,彩色电影带起一股热潮,至今彩色电影一直是主流。科技更是发达的现代,3D、4D电影也纷纷出现。然而,有些导演选择踏上寻根之路,找回当初黑白电影时期的初衷,也许在充满彩色幻觉的现代,黑白色调的使用反而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就如同1939年的电影《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使用彩色来对比黑白,梦境与现实的差异性。
美国影评人兼剧本作家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曾于1989年发表过一篇〈著迷于黑白电影的理由〉(Why I Love Black and White)之言论,其中写到「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著本质上的美学问题。颜色总是能与我们产生共鸣,像是红色代表著热情,黄色代表著希望,绿色则代表著阴沉等。适当地处理电影色彩必画龙点睛,但一不小心就成画蛇添足之举,或是像早期「三色彩艺」的技术发达之后彩色电影沦为商业性质的产品。然而,现今的电影世界似乎有意地忽略黑白电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皆为彩色,相较之下黑白电影更显得梦幻、纯净,使整部电影结构单纯地以动作及光影呈现。彩色电影本身即可自行发光,但是黑白电影需要藉外来发光。当在拍摄彩色电影之时,你皆可于任何地方打光,观众自己会透过颜色来区分物品,以及分辨前景与后景。如果换成黑白电影的话,假如你没有细腻地调整光线与阴影,萤幕所呈现的画面会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通常藉由光影的处理模式来建立不同层面的价值观世界。」(收录至《Awake in the Dark: The Best of Roger Ebert》,内容多为他40年以来的电影评论及採访资料,罗杰伊伯特谈论《北非谍影 Casablanca》
有时候,一部电影以黑白方式呈现更胜过彩色的品质。我们都知道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oderbergh)有一份专属的「电影口袋名单」(暂译,Cultural Diet),记录自己每天所观赏的影片、书籍以及电视节目,并且附注次数。于他2011年4月至5月的列表中,仅仅六天内就观赏其1981年作品《法柜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的黑白版本至少三次。原始版本的《法柜奇兵》是以彩色呈现,但他却不停地欣赏黑白版本,可想而知,斯皮尔伯格本人更中意该版本的色彩模式。网友Jason Bailey得知导演斯皮尔伯格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也开始好奇电影《法柜奇兵》的黑白版本是否真的更胜于彩色版本,为此製作一段影片,并选取内心认定最适合使用黑白为效果的电影片段做诠释,最终他也认同斯皮尔伯格的想法。以下为他自製的影片。


纯黑白的方式
通常一部电影决定以纯黑白作为背景色调,该片著重的是电影叙事。有著五颜六色的电影色调的确极具特色,但往往我们会受之感染或是分心,而忘记导演想要述说的故事。而叙事的内容各有不同,有可能是一段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或是人性背后的阴暗面貌,导演想要透过单独黑白两色的方式来传达重要的理念。

\"\"

1994年的电影《疯狂店员》(Clerks)被视为独立电影中的传奇之一,当初仅仅只有近3万美元的预算、16mm的黑白胶片、21天的拍摄时间以及唯一的背景─美国纽泽西州一家Quick Stop的便利商店。与现今庞大的成本电影相比该电影根本不足称奇,当时于美国上映之后却造就了320万美元的票房(以成本效应来说算是大获利),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黑白电影。

一通被老板临时叫去上班的电话,布莱恩·奥哈罗兰(Brian O’Halloran)饰演的店员Dante即使不情愿也只有接受事实的命运,透过他与杰弗·安德森(Jeff Anderson)饰演的隔壁出租店店员Randal的对话以及便利商店中各种怪诞离奇的事件,反映出普遍上班族的遭遇。尽管当初是因成本考量而选择黑白胶片,使该电影具有故事性及流畅度或许正是黑白画面的功劳。另外2006年上映的续集电影《疯狂店员2》(Clerks II)则回归现实的彩色世界。
\"\"
2013年的电影《纽约哈哈哈》(Frances Ha)讲述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饰演二十七岁的Frances,立志要成为职业舞蹈家而至今只是个临时舞团的演员,而且居无定所,流浪于美国纽约各地。快过三十岁大关仍无任何稳定关系的伴侣。电影剧情以主角Frances为视野,像一部人生纪录片,每个人都可能有过与她一样的心境,黑白的模式使得角色的性格更加鲜明,更触动观众的内心。
\"\"
另一部2013年的电影《内布拉斯加》(Nebraska)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最新的作品,该电影延续他一贯的黑色幽默之风格。讲述一对父子为了一张中了百万美元的传单而踏上这趟公路之旅。前往的路途中,他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包括亲戚及朋友,其剧情还谈及父子之间的情感,孩子透过此旅程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导演不单是传达人性的贪婪,也流露亲情的温暖,黑白画面之下展现出其坚强的叙事效果。

片段黑白的方式
现今电影的剪接技术如此发达,色彩与黑白交错放映并不是件困难之事。然而,导演选择这样的手法通常都有基本定律─向观众说明两种不同的情境。而此「情境」的定义可以分很多种,像是时间性的差异,心境上的转换,或是回忆中的故事,不管哪种用途都是想要让观众理解电影中每场画面所代表的意涵。
\"\"
\"\"
1998年的电影《美国X档案》(American History X)使用黑白画面来表示爱德华·哈里森·诺顿(Edward Norton)饰演的Derek过去的故事─幼年时期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遭受黑人枪杀之后,便成为新纳粹主义者,并且鄙弃黑人等种族歧视之举。他因为射杀了两名黑人而入狱,身上的新纳粹图腾使他在狱中成为黑人的眼中钉。然而,有时候事实并非为表面所认知的,因为工作需求而与黑人有了接触,Derek渐渐地了解黑人的另一面,并开始反省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导演托尼·凯耶(Tony Kaye)使用两条交错的时间线来叙事:黑白画面代表著主角迷惘的过往与主观的视野,彩色画面则代表著主角厘清后的现在与开阔的心境,这样的呈现手法清楚 地交代出剧情的走向。
\"\"
\"\"
2000年的电影《记忆拼图》(Memento)奠定了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于好莱坞电影世界中一线导演之位。这部电影的时间线以画面色彩来做区分,黑白画面为直述的方式,而彩色画面以倒叙法告诉观众时间的走向,并以交叉式出现来模糊时间点。导演想要透过此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呈现盖·皮尔斯(Guy Pearce)饰演的伦纳德(Leonard)的断续性记忆,也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记忆障碍以及紧凑的剧情。
\"\"
\"\"
2003年的电影《追杀比尔》(Kill Bill Volume 1)融合港式武打、日本武士道与义大利式西部片的风格,亦为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暴力美学」之代表作品。该电影具有鲜明的色调,其中也穿插了两次黑白画面。一次是电影的开头画面,以黑白的方式回忆乌玛·瑟曼 (Uma Thurman)饰演的「新娘」之「过去」,通常是一段灰暗的故事。另一次则是剧中一场与党羽的战斗,巧妙地运用关灯的动作将电影色彩转换成黑白色,砍杀上百人之后再安排开灯的动作回复原先的色彩。或许是因场面过于血腥而以黑白的方式呈现,但黑白画面下有著「概略叙述」的意涵,象征主角以残暴的手段杀尽全场。

黑白含局部色彩的方式
当整片黑白的画面中埋藏几种单一颜色,不仅显现电影的冲突性,还可能是关键性的讯息。不同于纯黑色的电影,其剧情更具戏剧性及张力,它可能代表著角色的性格,或是一种特定的标竿。该呈现手法打破黑白电影仅是叙事用途的既定印象,却又不失其黑白色的本质性。
\"\"
曾获七个奥斯卡金像奖的1993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中仅有的色彩填满于一位「红衣女孩」身上,她的两次出现代表著连姆·尼森(Liam Neeson)饰演的主角辛德勒(Schindler)的心境转变。第一次是在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时,她逃命的身影被主角撞见。第二次则为其中一名被焚烧的尸体并再度映入辛德勒的眼帘,这次注目时的情绪却有了变化。主角本来只是个贪图名利的商人,对迫害犹太人的举动不以为然,但经过「红衣女孩」那次的逃跑激起了他的恻隐之心,虽然该女孩最终难逃一死,却深深地影响了辛德勒的为人处世。因此「红色」素材成为该电影重要的讯息之一,不仅是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也是让观众省思战争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之最简易方式。
\"\"
1998年的电影《欢乐谷》(Pleasantville)为一部美国的奇幻喜剧片,讲述1950年代的美国黑白电视连续剧因为一对龙凤胎姐弟的不请自来,将其黑白的生活逐步地上了色彩。「欢乐谷」原先是一个似乌托邦的世界,它们只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情,却因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饰演的姐姐詹尼弗(Jennifer)的「尝舔禁果」之举解放其市民,而这些被解放的人们开始有了「色彩」的化学反应。导演加里·罗斯(Gary Ross)以逐点色彩的方式来传达思想的转变,并反映出角色之间的 冲突,也因为有这些「色彩」的差异性使得世界充满着多样性。
\"\"
2005年的电影《万恶城市》(Sin City)改编自美国黑马漫画(Dark Horse Comics)所出版的同名漫画,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与原画家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采用其原汁原味的「黑白」漫画风格,并添加色彩于角色的发型及服装上来对比电影画面。毕竟该片偏向「暴力美学」之类的电影,但在黑白色的渲染之下也使几幕血腥的场面变得如此恶趣、夸张,像一场闹剧。不同于电影《欢乐谷》的黑白世界,《万恶城市》的世界无非黑即白的道理,亦没有所谓的正派或反派。然而,穿戴色彩的角色们都有著其独特的性格,「黑白」暴力背后所寓含的生存意义也是该电影的核心论点。有趣的是,「暴力艺术化」之称的昆汀·塔伦蒂诺曾担任其特别客串导演来执导其中一幕场景。而2014年上映的续集电影《万恶城市2:红颜夺命》(Sin City: A Dame to Kill For)依旧延续首集的制作手法及灰暗风格。

这个社会就如同电影色彩之间的关系,黑白与彩色彼此相辅相成,两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这也是黑白电影永久不灭的重大因素。彩色电影带给观众视觉特效的惊奇,黑白电影则给予观众耐人寻味的后劲,当两种效果集合而成又是另一种惊人的效应。因此,并没有区分何种做法才是完美之说法,当你手裡握著不一样的故事,这时电影色彩就是协助你挑选最佳叙事手法的帮手。换作是你,心中有过黑白版本更胜于原始彩色版本的电影名单吗?对我而言,2014年的电影《黄金时代》(The Golden Era)适合以黑白的方式呈现,其中「对镜独白」的画面以彩色表现更可以拉大电影中演员与角色相互转换的反差。

本文为作者 Cgangs(强氧科技旗下网站)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7905

Cgangs(强氧科技旗下网站)

点击了解更多
Cgangs.com,强氧科技旗下网站。为用户提供新鲜的行业资讯、创意灵感、高端作品赏析、分享交流机会众多视频教学。
扫码关注
Cgangs(强氧科技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