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不是你想的那样困难啊”——10部打破科技束缚的开创性电影典范
2015-07-28 09:38
加微信送电影票和apple watch哦
电影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我们也从电影院里看到了越来越类目纷繁的视觉奇观。从20年前的侏罗纪公园到星际穿越,电脑特效都能完美的把存在于人脑想象中的场景还原到影像中来,并且越来越逼真,不仅如此,现在发展到可以用iPhone完全也可以制作一部正常时长的3D电影,这不得不说是电影技术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1895年第一部电影《火车大劫案》诞生开始,电影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冲破技术束缚的影片,下面电影国际给大家挑出近百年来十部用独特创新思维突破技术壁垒的的影片。
《橘色》(Tangerine)2015
“你要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
IMDB:7.1
特色:用iPhone5s拍的
圣丹斯电影节的展映影片《橘色》除了有着独立电影的元素以外,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它讲述了一个变性性工作者在洛杉矶的故事,故事的高潮是她因事进入监狱,然后又发现她的作皮条客的男朋友对她不忠…如此独特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完全独树一帜的《橘色》。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长篇电影就是完全在iPhone5s上拍摄的,这改变了我们惯有的电影制作的思维习惯。
“你要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橘子》编剧兼导演肖恩·贝克说。2015年,电影技术已然发展到在没有大预算的情况下也能给电影人很大的创作自由。因为你只需要四样东西——iPhone(贝克和他的团队使用了三个),一个被叫Filmic Pro的应用程序、摄影稳定器、还有一组附加到iPhone上的变形适配器镜头。
据导演透露最初这么拍本来是从预算考虑,但很快又发现这样出来的效果有着独特的审美,所以他就顺着这个思路积极的研究如何更完美的用手机来拍摄电影了。这种拍摄方式无疑给了主创人员很大的流动自由,摄影师可以带着手机在LA隐蔽拍摄。这样也就意味着橘色对LA是基于一个独特的对的视角拍摄的而且这也是以往电影不具备的。
《阿凡达》(Avatar)2009
“不希望等待科技来解决自己的难题”
IMDB:8.9
特色:开创3D电影新时代
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你都不能否认它彻底改变了3D电影。立体电影院或3D技术已然不新鲜,因为早在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就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得效果,随后在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操作方法就是你用两个摄像机左右按照眼睛的视角一边一个的拍摄。然后,当这些被投影放出来后 ,观众就会看到一个三维图像。
卡梅隆的做事风格是不希望等待科技来解决自己的难题,他在拍《阿凡达》时用了卡梅隆数字领域公司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这套3D摄影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两台索尼HDCF950HD摄像机,两台摄像机在现场就相当于人的眼睛为电影取材摄取了不同视角的画面。同时,卡梅隆还创新制出了3D电影的Perfcap-PerformanceCapture Workflow表演捕捉流程,用面部捕捉头戴设备和面部表演捕捉还原系统,最后他还建立了一个“能量”捕捉摄影棚(The Volume),它的大小相当于普通常规表演摄影棚的6倍,演员整个表演的完整细节都被位于棚顶的传感器采集收录;同时创建了虚拟摄影棚和虚拟摄影机,保证了第一时间通过拍摄现场的监视器看到拍摄所需的数字场景与演员的组合画面。
《阿凡达》或许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但是它却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潘多拉星球,并开创了3D电影新时代。
《28天后》2007
(28 Days Later)
“如果正确使用的话。MiniDV绝对是一种可行的拍摄方式”IMDB:7.0
特色:迷你DV格式复活僵尸一族
导演丹尼·博伊尔在他的英国科幻恐怖影片《28天后》中使用了数字模式,并用突破行业内的新技术——使用迷你DV格式复活僵尸一族。故事详细的讲述了高度传染性病毒经意外释放后,人们一经感染就会变成行尸走肉,然后社会引起恐慌然后崩溃的故事。
为了保持主演亚历克斯自然的发挥表演状态,导演博伊尔选择对主角进行DV拍摄。虽然听起来是有一个省预算的打算,但导演坚称这是为了艺术,他将影片拍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主义色彩,博伊尔亲自证明了如果正确使用的话。MiniDV绝对是一种可行的拍摄方式。
《诅咒》(Tarnation)2004
“拍电影不是你想的那样困难啊”
IMDB:7.2
特色:第一部用免费软件iMac iMovie剪辑制作
2004年,导演Jonathan Caouette凭借《诅咒》撼动了独立电影世界。这不仅仅是由于其用iMovie来制作电影思维很超前又奇特,更是因为这种创造性思维给了作品一个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故事本身通过照片和音频日记来讲述主角的成长以及他的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的故事——混杂的电影剪辑和拍摄技术呈现了20年来一些的家庭片段。
这是第一部使用免费软件iMac iMovie剪辑并制作的电影,总共花费的成本仅为218.32美元,如此低的预算也并没有影响它取得好评,本片在戛纳进行展映之前曾在圣丹斯电影节做了首映,期待要拿最佳纪录片奖的节奏。
“拍电影不是你想的那样困难啊”,Jonathan Caouette说。诚然,《诅咒》再一次证明最有创造力的电影技术其实触手可及。
《食人族大屠杀》(Tangerine)1980
“本片纯属虚构”
IMDB:6.0
特色:用假纪录片的方式让演员逼真的演出
1980年,导演Ruggero Deodato拍摄了一个被许多人视为是有史以来最具有争议的电影之一——《食人族大屠杀》。影片剧情采取倒叙的方式,描述几名摄影工作者深入亚马逊丛林,寻找消失的食人族部落,没想到却一去不回。一位教授在电视台资助下出发前往该丛林探究原因,最后带回一批影片,上面正是纪录了这些摄影者的整个探险过程:他们先侵害土族,然后遭到当地的原始部落食人族生吞活剥而死!
《食人族大屠杀》里面充斥着强奸、谋杀、酷刑、猥亵、种族灭绝、阉割、甚至包括死刑怎么执行的真实新闻画面,其中还有让人最不忍直视的就是面对镜头对野生动物进行屠杀。导演据说走的是“猎奇电影”的路线,自己在片中创造一个仿真的食人族,并以“假纪录片”的方式让饰演食人族的演员逼真地演出“肚破肠流”的恶心镜头。由于拍得太逼真,以至导演因本片面临法律起诉。他无法让意大利政府相信“本片纯属虚构”,间接证明本片在特技化妆、摄影、剪接等方面的确表现出凌厉的效果。票房爆冷的美国独立电影《女巫布莱尔》就是模仿本片的“做纪录片”模式而成功,在1999年的圣丹斯获得好评,并引领了一段时间的潮流。
《开往荣耀》(Bound for glory)1976
IMDB:7.4
特色:斯坦尼康
在1975年之前,拍电影的话,摄像机只能安装在移动摄影车上或者让摄影师把摄像机扛在身上。尽管今天这些现象仍然是常见的,但在美国人Garrett Brown发明斯坦尼康(摄影稳定器)后就给摄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斯坦尼康从本质上讲,就是结合了传统的三脚架和移动摄影车, 把前者的流畅摄影和后者的轻便灵活摄影结合在一起,这一发明改变了全球电影及录影的动态拍摄习惯。
《计算机制作的手》(A Computer AnimatedHand)1973
“第一次用电脑建模制作的有关于人手模型的动画”
IMDB:6.1
特色:为CGI电影奠定了一个基础。
第一个用计算机建模制作影像是1973年的二维动画《西方世界》(west world),故事以一个机器人牛仔的视角拍摄的。但在这之前,也就是1972年,皮克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埃德温·凯特摩和制片人弗雷德帕克创建了一个项目,把短片《A Computer AnimatedHand》作为一个研究生课程项目的一部分。此短片被认为是人类第一次用电脑建模制作的有关于人手模型的动画,有一分钟长短,里面用手表演了旋转、张开和握紧、还有用手指向观众等动作。
在这部动画片里,手的动作看起来比现在一般的动画要粗糙很多,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突破性的技术了。可以说,正是凯特摩和帕克制作动画的技术为包括在《西方世界》之后所有的CGI电影奠定了一个基础。
《巴格达大盗》(The Thief of Bagdad)1940
”第一个使用抠蓝和色度键技术的影片“
IMDB:7.6
特色:后期特效突破时代障碍
有些人可能会说,《巴格达大盗》里使用的抠蓝技术没让里面的飞行物体飞起来像本来应该的那样毫不费力,但他们错了。拉里•巴特勒监督的特殊的后期特效突破了技术障碍,让视觉方面不漏瑕疵。这部电影是第一个使用抠蓝和色度键技术的,对于现有的“活动遮片”是很大的提高。
在著名的有关精灵的一场戏中,,精灵是由在阿布塔(萨布)通过一个光学打印机结合,并且距离阿布几百英尺远的地方靠近。
这种技术已经成为分离演员和他们的背景屏幕元素的标准化流程所需的必背技能,以及为了实现特殊效果将其放在新背景。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
“任性的炫耀对three-strip减色法的熟练运用”
IMDB:8.1
特色:从黑白到彩色的里程碑
影片讲述了美国堪萨斯州小姑娘多萝西被龙卷风带入魔幻世界,在“奥兹国”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后最终安然回家的故事。影片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的了不起的跨越,而且获得了第1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彩色片最佳摄影奖、最佳特效的提名奖。从技术上讲,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就。
《绿野仙踪》运用three-strip减色法,在画面的每一帧都强调丰富的光谱颜色。这个新鲜的酷炫技能通过电影里小姑娘穿的小红鞋表现了出来,因为在最初的小说里小姑娘穿的银色的鞋子,改变这个颜色没别的,就是任性的炫耀对这个技能的熟练运用。
所以,尽管今天彩色摄影是理所当然的,但在1939年《绿野仙踪》能有那么明亮的色彩绝对是很超前的事。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1927
“第一部有声电影”
IMDB:6.9
特色:第一个使用华纳兄弟的影音分离技术的长篇电影
有声电影始于艾伦·克洛斯兰的1927的《爵士歌王》。电影根据Samson Raphaelson的剧本改编,是第一个使用华纳兄弟的影音分离技术的长篇电影。当时男主角乔尔森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随口说了两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后期制作时,这两句台词被无意中保留下来,于是,影片就这样“误打误撞”地成了“有声电影”。虽然对话虽然仅限于几句话,但足以让当年的观众大吃一惊。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Al Jolson)大享盛名,并彻底改变整个电影业的轨迹。
影音同步的技术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它影响了叙事、整体风格等,记录了当下电影的真实表现。例如,1931年Fritz Lang的《M》(如果你没有看,那你亏大了)就第一次使用吹口哨的来加剧电影的戏剧化,增强人物的戏剧冲突。
转载请注明”电影国际film_inter“出处。
电影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我们也从电影院里看到了越来越类目纷繁的视觉奇观。从20年前的侏罗纪公园到星际穿越,电脑特效都能完美的把存在于人脑想象中的场景还原到影像中来,并且越来越逼真,不仅如此,现在发展到可以用iPhone完全也可以制作一部正常时长的3D电影,这不得不说是电影技术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1895年第一部电影《火车大劫案》诞生开始,电影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冲破技术束缚的影片,下面电影国际给大家挑出近百年来十部用独特创新思维突破技术壁垒的的影片。
《橘色》(Tangerine)2015
“你要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
IMDB:7.1
特色:用iPhone5s拍的
圣丹斯电影节的展映影片《橘色》除了有着独立电影的元素以外,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它讲述了一个变性性工作者在洛杉矶的故事,故事的高潮是她因事进入监狱,然后又发现她的作皮条客的男朋友对她不忠…如此独特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完全独树一帜的《橘色》。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长篇电影就是完全在iPhone5s上拍摄的,这改变了我们惯有的电影制作的思维习惯。
“你要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橘子》编剧兼导演肖恩·贝克说。2015年,电影技术已然发展到在没有大预算的情况下也能给电影人很大的创作自由。因为你只需要四样东西——iPhone(贝克和他的团队使用了三个),一个被叫Filmic Pro的应用程序、摄影稳定器、还有一组附加到iPhone上的变形适配器镜头。
据导演透露最初这么拍本来是从预算考虑,但很快又发现这样出来的效果有着独特的审美,所以他就顺着这个思路积极的研究如何更完美的用手机来拍摄电影了。这种拍摄方式无疑给了主创人员很大的流动自由,摄影师可以带着手机在LA隐蔽拍摄。这样也就意味着橘色对LA是基于一个独特的对的视角拍摄的而且这也是以往电影不具备的。
《阿凡达》(Avatar)2009
“不希望等待科技来解决自己的难题”
IMDB:8.9
特色:开创3D电影新时代
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你都不能否认它彻底改变了3D电影。立体电影院或3D技术已然不新鲜,因为早在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就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得效果,随后在1953年5月24日立体电影首次出现,操作方法就是你用两个摄像机左右按照眼睛的视角一边一个的拍摄。然后,当这些被投影放出来后 ,观众就会看到一个三维图像。
卡梅隆的做事风格是不希望等待科技来解决自己的难题,他在拍《阿凡达》时用了卡梅隆数字领域公司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这套3D摄影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两台索尼HDCF950HD摄像机,两台摄像机在现场就相当于人的眼睛为电影取材摄取了不同视角的画面。同时,卡梅隆还创新制出了3D电影的Perfcap-PerformanceCapture Workflow表演捕捉流程,用面部捕捉头戴设备和面部表演捕捉还原系统,最后他还建立了一个“能量”捕捉摄影棚(The Volume),它的大小相当于普通常规表演摄影棚的6倍,演员整个表演的完整细节都被位于棚顶的传感器采集收录;同时创建了虚拟摄影棚和虚拟摄影机,保证了第一时间通过拍摄现场的监视器看到拍摄所需的数字场景与演员的组合画面。
《阿凡达》或许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但是它却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潘多拉星球,并开创了3D电影新时代。
《28天后》2007
(28 Days Later)
“如果正确使用的话。MiniDV绝对是一种可行的拍摄方式”IMDB:7.0
特色:迷你DV格式复活僵尸一族
导演丹尼·博伊尔在他的英国科幻恐怖影片《28天后》中使用了数字模式,并用突破行业内的新技术——使用迷你DV格式复活僵尸一族。故事详细的讲述了高度传染性病毒经意外释放后,人们一经感染就会变成行尸走肉,然后社会引起恐慌然后崩溃的故事。
为了保持主演亚历克斯自然的发挥表演状态,导演博伊尔选择对主角进行DV拍摄。虽然听起来是有一个省预算的打算,但导演坚称这是为了艺术,他将影片拍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主义色彩,博伊尔亲自证明了如果正确使用的话。MiniDV绝对是一种可行的拍摄方式。
《诅咒》(Tarnation)2004
“拍电影不是你想的那样困难啊”
IMDB:7.2
特色:第一部用免费软件iMac iMovie剪辑制作
2004年,导演Jonathan Caouette凭借《诅咒》撼动了独立电影世界。这不仅仅是由于其用iMovie来制作电影思维很超前又奇特,更是因为这种创造性思维给了作品一个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故事本身通过照片和音频日记来讲述主角的成长以及他的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的故事——混杂的电影剪辑和拍摄技术呈现了20年来一些的家庭片段。
这是第一部使用免费软件iMac iMovie剪辑并制作的电影,总共花费的成本仅为218.32美元,如此低的预算也并没有影响它取得好评,本片在戛纳进行展映之前曾在圣丹斯电影节做了首映,期待要拿最佳纪录片奖的节奏。
“拍电影不是你想的那样困难啊”,Jonathan Caouette说。诚然,《诅咒》再一次证明最有创造力的电影技术其实触手可及。
《食人族大屠杀》(Tangerine)1980
“本片纯属虚构”
IMDB:6.0
特色:用假纪录片的方式让演员逼真的演出
1980年,导演Ruggero Deodato拍摄了一个被许多人视为是有史以来最具有争议的电影之一——《食人族大屠杀》。影片剧情采取倒叙的方式,描述几名摄影工作者深入亚马逊丛林,寻找消失的食人族部落,没想到却一去不回。一位教授在电视台资助下出发前往该丛林探究原因,最后带回一批影片,上面正是纪录了这些摄影者的整个探险过程:他们先侵害土族,然后遭到当地的原始部落食人族生吞活剥而死!
《食人族大屠杀》里面充斥着强奸、谋杀、酷刑、猥亵、种族灭绝、阉割、甚至包括死刑怎么执行的真实新闻画面,其中还有让人最不忍直视的就是面对镜头对野生动物进行屠杀。导演据说走的是“猎奇电影”的路线,自己在片中创造一个仿真的食人族,并以“假纪录片”的方式让饰演食人族的演员逼真地演出“肚破肠流”的恶心镜头。由于拍得太逼真,以至导演因本片面临法律起诉。他无法让意大利政府相信“本片纯属虚构”,间接证明本片在特技化妆、摄影、剪接等方面的确表现出凌厉的效果。票房爆冷的美国独立电影《女巫布莱尔》就是模仿本片的“做纪录片”模式而成功,在1999年的圣丹斯获得好评,并引领了一段时间的潮流。
《开往荣耀》(Bound for glory)1976
IMDB:7.4
特色:斯坦尼康
在1975年之前,拍电影的话,摄像机只能安装在移动摄影车上或者让摄影师把摄像机扛在身上。尽管今天这些现象仍然是常见的,但在美国人Garrett Brown发明斯坦尼康(摄影稳定器)后就给摄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斯坦尼康从本质上讲,就是结合了传统的三脚架和移动摄影车, 把前者的流畅摄影和后者的轻便灵活摄影结合在一起,这一发明改变了全球电影及录影的动态拍摄习惯。
《计算机制作的手》(A Computer AnimatedHand)1973
“第一次用电脑建模制作的有关于人手模型的动画”
IMDB:6.1
特色:为CGI电影奠定了一个基础。
第一个用计算机建模制作影像是1973年的二维动画《西方世界》(west world),故事以一个机器人牛仔的视角拍摄的。但在这之前,也就是1972年,皮克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埃德温·凯特摩和制片人弗雷德帕克创建了一个项目,把短片《A Computer AnimatedHand》作为一个研究生课程项目的一部分。此短片被认为是人类第一次用电脑建模制作的有关于人手模型的动画,有一分钟长短,里面用手表演了旋转、张开和握紧、还有用手指向观众等动作。
在这部动画片里,手的动作看起来比现在一般的动画要粗糙很多,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突破性的技术了。可以说,正是凯特摩和帕克制作动画的技术为包括在《西方世界》之后所有的CGI电影奠定了一个基础。
《巴格达大盗》(The Thief of Bagdad)1940
”第一个使用抠蓝和色度键技术的影片“
IMDB:7.6
特色:后期特效突破时代障碍
有些人可能会说,《巴格达大盗》里使用的抠蓝技术没让里面的飞行物体飞起来像本来应该的那样毫不费力,但他们错了。拉里•巴特勒监督的特殊的后期特效突破了技术障碍,让视觉方面不漏瑕疵。这部电影是第一个使用抠蓝和色度键技术的,对于现有的“活动遮片”是很大的提高。
在著名的有关精灵的一场戏中,,精灵是由在阿布塔(萨布)通过一个光学打印机结合,并且距离阿布几百英尺远的地方靠近。
这种技术已经成为分离演员和他们的背景屏幕元素的标准化流程所需的必背技能,以及为了实现特殊效果将其放在新背景。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
“任性的炫耀对three-strip减色法的熟练运用”
IMDB:8.1
特色:从黑白到彩色的里程碑
影片讲述了美国堪萨斯州小姑娘多萝西被龙卷风带入魔幻世界,在“奥兹国”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后最终安然回家的故事。影片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的了不起的跨越,而且获得了第1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彩色片最佳摄影奖、最佳特效的提名奖。从技术上讲,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就。
《绿野仙踪》运用three-strip减色法,在画面的每一帧都强调丰富的光谱颜色。这个新鲜的酷炫技能通过电影里小姑娘穿的小红鞋表现了出来,因为在最初的小说里小姑娘穿的银色的鞋子,改变这个颜色没别的,就是任性的炫耀对这个技能的熟练运用。
所以,尽管今天彩色摄影是理所当然的,但在1939年《绿野仙踪》能有那么明亮的色彩绝对是很超前的事。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1927
“第一部有声电影”
IMDB:6.9
特色:第一个使用华纳兄弟的影音分离技术的长篇电影
有声电影始于艾伦·克洛斯兰的1927的《爵士歌王》。电影根据Samson Raphaelson的剧本改编,是第一个使用华纳兄弟的影音分离技术的长篇电影。当时男主角乔尔森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随口说了两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后期制作时,这两句台词被无意中保留下来,于是,影片就这样“误打误撞”地成了“有声电影”。虽然对话虽然仅限于几句话,但足以让当年的观众大吃一惊。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Al Jolson)大享盛名,并彻底改变整个电影业的轨迹。
影音同步的技术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它影响了叙事、整体风格等,记录了当下电影的真实表现。例如,1931年Fritz Lang的《M》(如果你没有看,那你亏大了)就第一次使用吹口哨的来加剧电影的戏剧化,增强人物的戏剧冲突。
转载请注明”电影国际film_inter“出处。
本文为作者 威锐(北京)影业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7756
威锐(北京)影业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锐影VR
是威锐影业(VRision)旗下VR教育和资源平台。通过“VR知识媒体”,“培训课程”和“资源交流”三个板块,为国内VR从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资源,提升VR内容制作质量以及拓展VR行业的商业应用领域。
锐影VR拥有完善的网络课程和线下WORKSHOP培训体系,并针对行业和公司进行定制培训模块。
威锐影业
是一家国际化的VR内容制片,制作和发行机构,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广州、潍坊、纽约和曼谷设立分支机构。威锐影业提供国际顶尖的电影级全流程VR内容制作服务,致力于高品质VR内容的创意生产。威锐作为诺基亚OZO和行业中高端VR拍摄制作设备代理商,提供全线VR制作解决方案。威锐也是VR内容商业应用开发商,为VR旅游、VR展览展示、VR广告、VR博物馆、电影VR体验等行业内容提供创意开发,制作,发行和商业营销。
扫码关注
威锐(北京)影业有限公司
威锐(北京)影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