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仪式般的自我超脱

2015-07-07 23:47
片头的一场已然奠定了全篇的“仪式化”基调:一双温暖的手抚慰着太平间的尸体,划过她苍白而细腻的脖颈,腿,像是对青春的一种无声“祭奠”。紧接着李箫峰用一个简单干净的超现实时空转换镜头拉开了电影的序幕,“快人一步”的李小路形象“跃然纸上”在泛起昏黄阳光的图书馆追忆这王晓兵的身影。
迷影符号化的情节:1.马
\"\"

\"\"
《白日焰火》中也曾出现无人认领的马

\"\"
刁亦男另一部作品《夜车》也出现了一匹被人丢弃的鲜血直流的野马

作为影评人出身的李霄峰,在《少女哪吒》中处处闪烁着对迷影文化的推崇,在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与《夜车》中,“马”隐喻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安,这一点在《少女哪吒》中同样适用,而在本片中更多的则是展现“马”的不羁与挣脱的天性,片尾李小路放生野马,似是对于命运的无声抗战。

迷影符号化情节:2.枪

\"\"

\"\"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枪”这个概念被反复使用,更多情况下,他体现着强权的意识形态

片中的一场剪辑尤为精彩,当王晓冰第一次与男人牵手时却被李小路枪声带来的“弦外之音”而打破,当然王晓冰与李小路的感情裂变从那本三毛文集的“易主”就已初见端倪,原本的精神寄托却发生崩塌,王晓冰此时便是如履薄冰,而枪的隐喻再次加大了强权势力对王晓冰的“胁迫”。

仪式化的情节符号:舞台剧般的布景,美术,灯光处理

这是一部集体智慧结晶的作品。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一鸣惊人。但经过这支年轻团队的支持,《少女哪吒》在美术,灯光,摄影方面的优点都是可圈可点的。但略显执拗的台词与稚嫩的表演只能说是精神有余但力度赏浅。这将注定成为少数人追捧却被大部分人冷落的作品。

\"\"

少女晓冰在“众亲人”面前大喊着虚伪,这是她生前对于这个虚无社会的最后一次反击,但最终依然以闹剧收场,灯光组在这个场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强有力的轮廓光将在场人物的现实面与阴暗面打的分外透亮,此情此景更像是一场在舞台上上演的舞台剧,群戏的参演在台词文本上苦下功夫,戏剧冲突尤为明显。

\"\"

《少女哪吒》的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在《亲切的金子》中,朴赞郁用一种诡异的“黑色幽默”演绎着“杀戮演绎”前的紧张与不安,同样是大全景的群戏演绎,非常有力道。

\"\"

横竖对称的队列却因为王晓冰的愤然离去而产生了一种勇于挑战秩序的勇气与敬畏之情。

\"\"
在《少女哪吒》中,这是最令我感到的一场戏,我是哭着看完的这段,为什么感到?因为她“真”因为她“简单”地不着痕迹,在这个场景中,李箫峰将所有的视觉元素进行主观排斥,王晓冰被“孤立”“排挤”在外,这似乎是对她最为精准的人物定位,导演用戏剧舞台光将她的前方照亮,光束随她慢慢移动,王晓冰在此实现了人生最后一次救赎。

看到最后一幕我不禁感叹,上帝本没有光圈,光圈只是世俗人的赋予,光圈加足了,再平凡的人也可能成为上帝;但只要去了光圈,上帝也会发现他与凡人没有两样。因此并不用妄自菲薄或是嘲笑曾经的人生,要知道,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

本文为作者 于宏照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