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怎样去拍老人?
2012-06-21 23:42
我拍摄的纪录片《唐老师》在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放映结束后,有一位叫苏聪的同学提问,他想拍摄自己的祖父辈,因为我的纪录片也是在讲一位老人,所以,想问怎样去拍老人?拍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到他。时间仓促,可能回答的不够全面,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写成下文,与大家分享。
引子:
我的纪录片马上剪完,想邀请一位教影视创作的老师来观看
给她发短信:老师,我的纪录片《唐老师》即将放映,您有时间可以来观看吗?
她回:好的 是珠海唐家那位老先生吗?
我答:是啊
她回:我已经看过三个关于他的纪录片了(她的学生拍摄的)。
一
我觉得,每个老人的一生都有很多的故事,走进他的人,只要耐心,他会跟你讲他经历的事情,把他叙述的故事串起来做成一个片子。
但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比如说大家去拍同一个老人,你的视角怎么能够不类同于别人的?你的思考怎么能够不止于表面?哪些是你能做到的而别人做不到的?
比别人更足的耐心,不打断老人,让他自由的讲述,有些故事的细节就能在等待中被老人讲出来。
比别人更多的关心,我们不是去“抢银行”,这个老人有故事,我去拍他,然后拍屁股走人了,把老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与老人除了拍摄和被拍摄的关系以外,多关心一下老人的生活。
比别人更强烈的热心,老人身体不是很好,想出门买点东西或是找别的朋友拿东西都不是很方便,热心的去跑上跑下,完成一些我们随手能完成的事情,让老人觉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关心不是只是出于索取的目的。
保持一颗平常心,谁也不比谁重要,每个个体都有他的存在的必要,不是因为你是大官我去关注,你是个平民百姓我就不关注,平常心的去看待老人,站在老人的视角去观察,去体会。
还有一点,老人的故事固然重要,他的现在呢?他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做到上面我写的四个心后,你的影片里呈现的老人打动了观众的话,作为一个观众,融入到老人的生活的话,他必然会去想老人现在怎样了?老人的子女孝顺么?老人的朋友多么?老人靠什么生活呢?回答观众所想的问题,使观众在影片中得到答案。
我很喜欢一位年轻导演罗兵的片子《罗家屋我和任定其》。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片子是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老人通过自己书写的一本回忆录讲述出过去,但是,在现实中,老人的回忆录却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他人对于回忆的支支唔唔或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在过去他们做了什么,这点也会让观众产生反思,现实是未来的过去,在现实中不去对自己所做的每个决定负责,在未来,怎么可能问心无愧的去回忆过去呢?
我的片子《唐老师》是拍一位九十岁的老人,我想的落脚点就是,老人,不管他过去的历史坎坷也好,辉煌也罢,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他要经历的是渐渐老去的过程,作为一个朋友关心他现在的生活,他给我带来的感触。
二
首先设备不重要,我用的机器就是松下的家用级DV,有部分素材是用松下的DVC180。画质是720X576.后期处理后,投影播放,效果还过得去。
其次,拍摄时面对拍摄对象不要先入为主。我的第一个纪录片拍摄的主角是我爸,利用寒假,拍了一个月。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家会认为亲人是熟悉的人,但当你回看摄像机所拍摄的素材时,却会发现很不一样。不要认为你对他很熟,而打断他的讲话。不要这样,比如他在讲述他的一段经历,你打断他说,你这个经历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换一段别的讲吧。这样是对被拍摄对象的一种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到被拍摄对象的情绪。
第三,是为一种私影像。拍摄自己的亲人将拍摄者自己的生活搅了进去。去掉了纪录片被预先植入的所谓客观,所谓的人性关怀。你就是拍你周边的故事。拍摄的时候中也带有自我疗伤功能,你和你的亲人在探讨本家族因为某一个事情带来荣兴或是衰落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自我梳理。
第四,为什么你拍一个亲人,别人会有感触?纪录片作者虽然拍摄的是个人生活,但是,个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人们也在关注个人生活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以《老张》为例,父亲当过兵,在国企内退,面临中年危机,这些在中年人之中是有普遍性的。金融危机造成经济不景气,造成父亲的公司举步维艰,有些贸易行冒风险大量囤货,这些都反映出当下的社会背景,父亲对于《百年孤独》的解读,也很有意思,《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父亲从这本书中读出了物极必衰,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过一段萧条时期。
最后,不要担心,拍摄了我的亲人,别人会嘲笑他。你的记录是有意义的,比如我拍了50岁时候的父亲,50岁时在他身边发生的事情永远不会重来。
在我拍的时候,我不可能知道拍一个老人要拍多久,说不定他在某一天就不在了,我唯有在我有限的时间里多拍多思考。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打住就可以了。我们拍纪录片不单纯是为了一种索取,更多的是完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影像的方式去完成。
我还是想说的是,我们在老人身上获取的,远远比我们付出的多得多。
引子:
我的纪录片马上剪完,想邀请一位教影视创作的老师来观看
给她发短信:老师,我的纪录片《唐老师》即将放映,您有时间可以来观看吗?
她回:好的 是珠海唐家那位老先生吗?
我答:是啊
她回:我已经看过三个关于他的纪录片了(她的学生拍摄的)。
一
我觉得,每个老人的一生都有很多的故事,走进他的人,只要耐心,他会跟你讲他经历的事情,把他叙述的故事串起来做成一个片子。
但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比如说大家去拍同一个老人,你的视角怎么能够不类同于别人的?你的思考怎么能够不止于表面?哪些是你能做到的而别人做不到的?
比别人更足的耐心,不打断老人,让他自由的讲述,有些故事的细节就能在等待中被老人讲出来。
比别人更多的关心,我们不是去“抢银行”,这个老人有故事,我去拍他,然后拍屁股走人了,把老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与老人除了拍摄和被拍摄的关系以外,多关心一下老人的生活。
比别人更强烈的热心,老人身体不是很好,想出门买点东西或是找别的朋友拿东西都不是很方便,热心的去跑上跑下,完成一些我们随手能完成的事情,让老人觉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关心不是只是出于索取的目的。
保持一颗平常心,谁也不比谁重要,每个个体都有他的存在的必要,不是因为你是大官我去关注,你是个平民百姓我就不关注,平常心的去看待老人,站在老人的视角去观察,去体会。
还有一点,老人的故事固然重要,他的现在呢?他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做到上面我写的四个心后,你的影片里呈现的老人打动了观众的话,作为一个观众,融入到老人的生活的话,他必然会去想老人现在怎样了?老人的子女孝顺么?老人的朋友多么?老人靠什么生活呢?回答观众所想的问题,使观众在影片中得到答案。
我很喜欢一位年轻导演罗兵的片子《罗家屋我和任定其》。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片子是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老人通过自己书写的一本回忆录讲述出过去,但是,在现实中,老人的回忆录却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他人对于回忆的支支唔唔或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在过去他们做了什么,这点也会让观众产生反思,现实是未来的过去,在现实中不去对自己所做的每个决定负责,在未来,怎么可能问心无愧的去回忆过去呢?
我的片子《唐老师》是拍一位九十岁的老人,我想的落脚点就是,老人,不管他过去的历史坎坷也好,辉煌也罢,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他要经历的是渐渐老去的过程,作为一个朋友关心他现在的生活,他给我带来的感触。
二
首先设备不重要,我用的机器就是松下的家用级DV,有部分素材是用松下的DVC180。画质是720X576.后期处理后,投影播放,效果还过得去。
其次,拍摄时面对拍摄对象不要先入为主。我的第一个纪录片拍摄的主角是我爸,利用寒假,拍了一个月。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家会认为亲人是熟悉的人,但当你回看摄像机所拍摄的素材时,却会发现很不一样。不要认为你对他很熟,而打断他的讲话。不要这样,比如他在讲述他的一段经历,你打断他说,你这个经历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换一段别的讲吧。这样是对被拍摄对象的一种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到被拍摄对象的情绪。
第三,是为一种私影像。拍摄自己的亲人将拍摄者自己的生活搅了进去。去掉了纪录片被预先植入的所谓客观,所谓的人性关怀。你就是拍你周边的故事。拍摄的时候中也带有自我疗伤功能,你和你的亲人在探讨本家族因为某一个事情带来荣兴或是衰落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自我梳理。
第四,为什么你拍一个亲人,别人会有感触?纪录片作者虽然拍摄的是个人生活,但是,个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人们也在关注个人生活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以《老张》为例,父亲当过兵,在国企内退,面临中年危机,这些在中年人之中是有普遍性的。金融危机造成经济不景气,造成父亲的公司举步维艰,有些贸易行冒风险大量囤货,这些都反映出当下的社会背景,父亲对于《百年孤独》的解读,也很有意思,《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父亲从这本书中读出了物极必衰,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过一段萧条时期。
最后,不要担心,拍摄了我的亲人,别人会嘲笑他。你的记录是有意义的,比如我拍了50岁时候的父亲,50岁时在他身边发生的事情永远不会重来。
在我拍的时候,我不可能知道拍一个老人要拍多久,说不定他在某一天就不在了,我唯有在我有限的时间里多拍多思考。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打住就可以了。我们拍纪录片不单纯是为了一种索取,更多的是完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影像的方式去完成。
我还是想说的是,我们在老人身上获取的,远远比我们付出的多得多。
本文为作者 新伟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