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一个混淆视听的名词
2015-05-09 19:27
首先从文艺青年说起,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今年32岁,出版过《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等小说,主编了杂志《岛》,导演电影《小时代》。以简历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名文艺青年,然而我们更愿意称他为成功的商人。
郭敬明《小时代》
同样32岁的鲁迅,已经写出了《狂人日记》、《风波》,出版了小说集《呐喊》,显然他也是文艺青年。鲁迅学医出生,但毫无疑问他是名伟大的作家。
鲁迅《阿Q正传》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文艺”这个词语是不能用来区别商业和艺术的。喜欢艺术,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人都可以是文艺青年。同样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第七艺术),从广义上说,所以电影都是文艺的。
前段时间,由《何以笙箫默》引出的文艺片与商业片的争论,在语义上就是不成立的,因为文艺片本身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定义。例如去年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白日焰火》深刻探讨了扭曲的人性,并且故事充满悬念和强烈的警匪元素。它是文艺片,也是悬疑片和侦探片。在国内,有些人因为这部电影在欧洲拿了奖就把它简单地划归为文艺片,这很幼稚。
刁亦男《白日焰火》
以文艺片作为商业电影的对立面是不对的。在法国商业电影叫做“cinéma commerçant”,与之对立的是艺术电影“cinéma d’art”,法国人以电影制作的目的分类。商业电影首要目的是赚钱,追求商业价值;而艺术电影的目的艺术创作,追求美学意义:精彩的故事、美丽的画面、独特的表演等等。
当然,艺术和商业是可以完美结合的。许多艺术电影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如《辛德勒的名单》,如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艺术家》。这两部电影不论从故事还是拍摄手法上都有艺术追求和创新。用“文艺片”来标榜这些电影不如艺术电影来的准确。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艺术家》
我们到IMDb官网上看电影分类,有家庭片(Family)、爱情片(Romance)、剧情片(Drama),而文艺片这种分类是不存在的。相反国内电影网站基本都存在文艺片这一分类,这一名称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我反对使用文艺片来称呼一类电影。像前段时间大家讨论“中国文艺片现状“更换说法为“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或许使人更好理解。王小帅的《闯入者》在院线沦陷是中国艺术电影的悲哀。而我们认为是商业片的《何以笙箫默》、《左耳》和《万物生长》,以国际标准来看其实是文艺片,就像法国电影《巴黎野玫瑰》,它们都是从严肃小说改编而来。只不过中国影片更倾向追求商业价值,而不是艺术。再次声明”文艺“这个词无法区分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
文艺片《万物生长》
从制片角度,与商业电影对立的是独立制片人电影。国内每年前20名票房的电影都由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等大制片公司制作。一般情况下,艺术电影观众群小,难以获得大制片商青睐,独立制片人就成为其归宿。独立制片的电影拍摄方式比较自由,题材也不受限制,只要能够通过审查,一样可以在院线上映。多年前,刘德华的“新星导计划”就是一次独立制片试验,成就了《疯狂的石头》等成功的电影。
宁浩《疯狂的石头》
《何以笙箫默》由光线出品,《万物生长》由劳雷影业出品,它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商业电影。而《闯入者》是由王小帅的妻子刘璇担任制片人,由他们自己的公司冬春文化出品,是独立制片电影。
王小帅《闯入者》
公共知识分子被妖魔化,文艺青年被妖魔化,现在文艺片也与闷片划上等号,所以我们有必要禁用”文艺片“这个词。文艺是个广义且中性的概念,形容文化与艺术。我们一直讨论电影文艺不文艺,毫无意义,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个命题。我们更应该去讨论电影的艺术性。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电影人的艺术追求与创作在哪里?
版权信息,本文为要有电影(微信号:Be_Cinephile)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要有电影ID
本文为作者 要有电影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4324
要有电影
点击了解更多
要有电影是一群热爱影视的年轻人创建的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立志成为海内外电影人交流的平台。我们发布新鲜辛辣的影视评论,发布最新的海内外电影资讯,推荐新奇特别的电影。
扫码关注
要有电影
要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