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製作短期班 部分師資及課程介紹
2012-06-12 13:56
栗 憲 庭 電 影 學 校
獨立電影製作短期班 部分師資及課程介紹
主講教師:
馮豔
課程:紀錄片實踐與觀念、“發現”系列課程
1984年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學院日本文學專業。
1988年——2002年留學和工作於日本。
1994年起開始用超8和DV製作紀錄片。
曾翻譯《小川紳介的世界》、《收割電影》。
代表作:《長江之夢》(1997年)曾參展97年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199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柏林人類學電影節、第一屆雲之南電影節等,並獲1998年第一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優秀獎。
《秉愛》(2007年),參展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維也納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四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優秀紀錄獎、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單元小川紳介獎、社團電影獎。西班牙“觀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南特三大陸電影節銀氣球獎。比利時Filmer A Tour Prix電影節大獎。第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優秀紀錄片人道獎。
王我
課程:前後期設備應用、“發現”系列課程
曾就學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2003年,開始嘗試獨立電影創作。
代表作:《外面》(2005年):第47屆義大利波波裏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栗憲庭電影基金收藏;北京獨立電影論壇;第三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第11屆里昂文化電影節/最佳影片新聞獎/新亞洲電影單元公眾獎。
《熱鬧》(2007年):第四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2007年香港亞洲電影節。
《折騰》(2010年):第七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2010年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王宏偉
課程:銀幕表演、“發現”系列課程
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理論專業。
1997年主演的電影《小武》和2000年主演的《站臺》獲得眾多電影節獎項,成為中國獨立電影的標誌性代表作品。其後數年在從事影視策劃、製片工作之餘參加了十餘部電影的演出工作(《巴爾扎克和小裁縫》 /2000年;《任逍遙》/2002年;《世界》/2003年;《箱子》/2006年;《雞犬不寧》/2006年;《三峽好人》/2006年/)。
2005年開始紀錄片的獨立拍攝。
大塚龍治
課程:電影攝影創作、“發現”系列課程
1972年生於東京。日本大學理工科畢業後擔任電視臺導演。
2003年紀錄片《再見武士》第30屆日本有線電視臺競賽優秀獎;
2004年紀錄片《我們的世界遺產》第31屆日本有線電視臺競賽銀獎;
2005年開始在北京做中國電影;
2009年《透析》(攝影師)入圍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劇情片《玲玲的花園》(導演/攝影/編劇)榮獲第3屆德國科隆中國電影節觀眾獎;
2010年劇情片《橘子皮的溫度》(攝影師/剪輯)入圍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亦曾任中央戲劇學院《2008REAL日本紀錄片影像交流會》總策劃人;
楊瑾
課程:電影攝影創作、“發現”系列課程
山西平陸人,生於1982年。
1982年生。畢業於運城中學,後在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就讀,學習電視攝像。
2004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習編導,期間拍攝一些短片。
2002年3月《追夢的人》 紀錄片 35分鐘;2003年7月《小村人家》 紀錄片 48分鐘 ;
2004年4月《不關相親什麼事》紀錄片 15分鐘;
2004年8月中旬拍攝長片DV作品《一只花奶牛》 故事片 98分鐘,獲得第19屆瑞士弗裏堡電影節 “文化獎”和“唐詰可德”獎,第7屆新德里亞洲電影展“亞洲電影網路促進獎”;
2008年年完成長片《二冬》。
劉勇宏
課程:劉勇宏攝影工作坊、“發現”系列課程
生於中國河南洛陽。
1991年畢業於揚州大學建築系,開始從事建築設計。1997年考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2001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電視藝術系。
作為攝影指導,從1999年至今,先後參與拍攝了《北京的風很大》、《海鮮》、《盲井》、《唐詩》、《芒種》、《肥皂劇》等多部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中國獨立電影,同時還為當代最具活力的第六代導演和年輕的新銳導演掌鏡拍攝了《金門新娘》、《江城夏日》、《蒙娜莉薩》、《牛郎織女》、《租妻》、《鄉兮》等多部藝術電影。
2002年,獲第23屆MANAKI BROTHERS國際電影攝影師電影節競賽提名(《海鮮》);
2003年,獲第5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盲井》)
2005年獲第2屆東京SKIPCITY國際數碼電影節獲最佳技術獎(《銀飾》);
2007年,劉勇宏擔任第4屆中國獨立影像節(CIFF)評委。
2010年,作為導演和製片人拍攝(劇情片)處女作電影《夜郎》(2010)。
吳昊
課程:電影聲音的製作
1982年本科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
1990年赴德進修一年。
1982年至今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任教。
代表作:《師魂》 、《葛老爺子》 、《黑駿馬》 、《突破重圍》 。
崔子恩
課程:電影理念
導演/製片人,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研究員,國家一級電影編劇。已經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論說著作16部。
代表作:《丑角登場》第32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RIFF) 等;《舊約》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PANORAMA參賽/TEDDY長片獎提名作品 等;《臉不變色心不跳》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哎呀呀,去哺乳》第8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PIFF) 等;《夜景》第34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RIFF) 等;《死亡的內景》2006 新加坡亞洲電影論壇 等;《霧語》第23屆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VIFF);《星星相吸惜》第6屆義大利羅馬Asiaticafilmmediale電影節 等;《石頭和那個娜娜》2005巴西Mix國際電影節(Festival Mix Brazil );《WC呼呼哈嘿》2007 德國杜塞爾多夫Made in China電影節 等;《少年花草黃》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 等;《短句》2006 德國柏林 Made in China 藝術節 等;《副歌》第59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IFFL) 等;《我如花似玉的兒子第2屆義大利羅馬電影節(LFF);《獨生子,向上向下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第12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PIFF)等;《我們是共產主義省略號》2008 柏林亞洲熱門電影節。
個人獲獎記錄:《舅舅的人間煙火》(小說),德國之聲文學大獎2001/05;美國IGLHRC緋利帕(Felipa)獎,2002/04;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議會獎,2002/05;美國紐約赫爾曼/哈梅特國際文學獎,2007/01。
個人影展:A.2003/06/21~29 崔子恩專題影展 2500裏文化傳播中心(北京);B.2003/10/07~11/06 美國10所名校電影巡展:放映影片有《丑角登場》《舊約》《臉不變色心不跳》《哎呀呀,去哺乳》《夜景》《霧語》《死亡的內景》;C.2004/01/02~01/10 崔子恩專題影展 東大名藝術中心(上海);D.2005/04 崔子恩酷兒專題影展 美國夏威夷大學(檀香山);E.2006/05 崔子恩主題影展 美國加州大學三所校區——UCLA.UCSB.UCSC;F.2006/10 對話崔子恩專題影展,第50屆英國倫敦電影節(LFF),放映影片《星星相吸惜》和《少年花草黃》;G.2006/10~11崔子恩主題影展,第11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PIFF),放映影片《星星相吸惜》、《少年花草黃》和《副歌》;H.2007/04崔子恩主題影展,第22屆義大利都靈GLBT電影節(TGLBTFF),放映影片《少年花草黃》和《副歌》。
應亮
課程:認識電影、短片創作與實戰、“發現”系列課程
1977年出生於上海。一位以四川自貢為基地的劇情電影作者,也是一名年輕的電影教員和策展人:2002年,任周傳基老師助教。2008年起,擔任重慶民間映畫交流展的節目總策劃;2009年起,在北京的栗憲庭電影學校任主講教師;2010年,成為中國紀錄片交流周選片人、“大聲展”電影部分策展人,也為重慶民間映畫交流展在中國各地以及倫敦、加的斯等地策劃了近十個巡迴展。
代表作:《背鴨子的男孩》(2005年) 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三藩市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SKYY獎;香港國際電影節數字競賽最佳影片金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另一半》(2006年):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全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印尼日惹亞洲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紐約“新導演/新電影”影展;臺北金馬影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代亞洲”影展開幕電影;北京獨立電影論壇(宋莊)劇情片開幕電影;紐約林肯中心“在邊緣”中國獨立影展開幕電影。
《好貓》(2008年)布裏斯班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慰問》(2009年)(短片)2010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金虎獎
栗憲庭 栗憲庭電影基金創辦人
1949年生于吉林省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中國著名的藝術批評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靈魂人物,被西方稱為中國現代藝術的“教父”。
栗憲庭對與中國現代藝術影響頗深,“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豔俗藝術”等觀念都是他最先提出的。
1979—1983年任《美术》杂志编辑,正值中国刚刚改革开发,力图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当代艺术的新变化。推出“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和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上海十二人画展”、“星星美展”等。并在杂志上组织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艺术中的抽象” 等理论讨论。
1985—1989年任《中国美术报》编辑,并把该报改变成为推介新思潮和新观念的主要阵地。诸如推出“’85 美术思潮”、“新文人画” 等艺术思潮 。同时对一些敏感的艺术观念问题,如“后现代主义”、“大灵魂和语言纯化”、“现代设计”、“城市雕塑”等艺术问题组织过讨论。
自1979至1989,主要通过编辑刊物和报纸,对新艺术的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配合这些工作,发表过多篇艺术批评文章,有文集《重要的不是艺术》。
1990年以来以独立批评家和策划人的身份活动至今。
2006年10月 創立中國第一個非盈利的電影基金會栗憲庭電影基金。
報名聯繫方式:
地 址: 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小堡北街126號 郵編:101118
網 站: http://www.lixianting.org Tel:+86 10 80856827 ext 101 咨询QQ:1789472040
Email :lxtfilmschool@qq.com
聯系人:刁先生 手机:186-1189-1932 闵女士 手机:186-1816-8220
更多資訊詳情敬請關注:栗憲庭電影基金 官方網站 http://www.lixianting.org/
栗憲庭電影基金 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lixiantingfilmfund
栗憲庭電影基金 豆瓣小站 http://www.douban.com/host/lxtff/
栗憲庭電影基金 現象網 http://fanhall.com/g/lxtfilmfund
栗憲庭電影基金 人人网 http://zhan.renren.com/lxtfilmfund
栗憲庭電影基金 时光网 http://group.mtime.com/lixiantingfilmfund/
獨立電影製作短期班 部分師資及課程介紹
主講教師:
馮豔
課程:紀錄片實踐與觀念、“發現”系列課程
1984年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學院日本文學專業。
1988年——2002年留學和工作於日本。
1994年起開始用超8和DV製作紀錄片。
曾翻譯《小川紳介的世界》、《收割電影》。
代表作:《長江之夢》(1997年)曾參展97年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199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柏林人類學電影節、第一屆雲之南電影節等,並獲1998年第一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優秀獎。
《秉愛》(2007年),參展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維也納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四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優秀紀錄獎、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單元小川紳介獎、社團電影獎。西班牙“觀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南特三大陸電影節銀氣球獎。比利時Filmer A Tour Prix電影節大獎。第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優秀紀錄片人道獎。
王我
課程:前後期設備應用、“發現”系列課程
曾就學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2003年,開始嘗試獨立電影創作。
代表作:《外面》(2005年):第47屆義大利波波裏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栗憲庭電影基金收藏;北京獨立電影論壇;第三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第11屆里昂文化電影節/最佳影片新聞獎/新亞洲電影單元公眾獎。
《熱鬧》(2007年):第四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2007年香港亞洲電影節。
《折騰》(2010年):第七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2010年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王宏偉
課程:銀幕表演、“發現”系列課程
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理論專業。
1997年主演的電影《小武》和2000年主演的《站臺》獲得眾多電影節獎項,成為中國獨立電影的標誌性代表作品。其後數年在從事影視策劃、製片工作之餘參加了十餘部電影的演出工作(《巴爾扎克和小裁縫》 /2000年;《任逍遙》/2002年;《世界》/2003年;《箱子》/2006年;《雞犬不寧》/2006年;《三峽好人》/2006年/)。
2005年開始紀錄片的獨立拍攝。
大塚龍治
課程:電影攝影創作、“發現”系列課程
1972年生於東京。日本大學理工科畢業後擔任電視臺導演。
2003年紀錄片《再見武士》第30屆日本有線電視臺競賽優秀獎;
2004年紀錄片《我們的世界遺產》第31屆日本有線電視臺競賽銀獎;
2005年開始在北京做中國電影;
2009年《透析》(攝影師)入圍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劇情片《玲玲的花園》(導演/攝影/編劇)榮獲第3屆德國科隆中國電影節觀眾獎;
2010年劇情片《橘子皮的溫度》(攝影師/剪輯)入圍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亦曾任中央戲劇學院《2008REAL日本紀錄片影像交流會》總策劃人;
楊瑾
課程:電影攝影創作、“發現”系列課程
山西平陸人,生於1982年。
1982年生。畢業於運城中學,後在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就讀,學習電視攝像。
2004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學習編導,期間拍攝一些短片。
2002年3月《追夢的人》 紀錄片 35分鐘;2003年7月《小村人家》 紀錄片 48分鐘 ;
2004年4月《不關相親什麼事》紀錄片 15分鐘;
2004年8月中旬拍攝長片DV作品《一只花奶牛》 故事片 98分鐘,獲得第19屆瑞士弗裏堡電影節 “文化獎”和“唐詰可德”獎,第7屆新德里亞洲電影展“亞洲電影網路促進獎”;
2008年年完成長片《二冬》。
劉勇宏
課程:劉勇宏攝影工作坊、“發現”系列課程
生於中國河南洛陽。
1991年畢業於揚州大學建築系,開始從事建築設計。1997年考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2001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電視藝術系。
作為攝影指導,從1999年至今,先後參與拍攝了《北京的風很大》、《海鮮》、《盲井》、《唐詩》、《芒種》、《肥皂劇》等多部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中國獨立電影,同時還為當代最具活力的第六代導演和年輕的新銳導演掌鏡拍攝了《金門新娘》、《江城夏日》、《蒙娜莉薩》、《牛郎織女》、《租妻》、《鄉兮》等多部藝術電影。
2002年,獲第23屆MANAKI BROTHERS國際電影攝影師電影節競賽提名(《海鮮》);
2003年,獲第5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盲井》)
2005年獲第2屆東京SKIPCITY國際數碼電影節獲最佳技術獎(《銀飾》);
2007年,劉勇宏擔任第4屆中國獨立影像節(CIFF)評委。
2010年,作為導演和製片人拍攝(劇情片)處女作電影《夜郎》(2010)。
吳昊
課程:電影聲音的製作
1982年本科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
1990年赴德進修一年。
1982年至今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任教。
代表作:《師魂》 、《葛老爺子》 、《黑駿馬》 、《突破重圍》 。
崔子恩
課程:電影理念
導演/製片人,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研究員,國家一級電影編劇。已經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論說著作16部。
代表作:《丑角登場》第32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RIFF) 等;《舊約》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PANORAMA參賽/TEDDY長片獎提名作品 等;《臉不變色心不跳》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哎呀呀,去哺乳》第8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PIFF) 等;《夜景》第34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RIFF) 等;《死亡的內景》2006 新加坡亞洲電影論壇 等;《霧語》第23屆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VIFF);《星星相吸惜》第6屆義大利羅馬Asiaticafilmmediale電影節 等;《石頭和那個娜娜》2005巴西Mix國際電影節(Festival Mix Brazil );《WC呼呼哈嘿》2007 德國杜塞爾多夫Made in China電影節 等;《少年花草黃》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 等;《短句》2006 德國柏林 Made in China 藝術節 等;《副歌》第59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IFFL) 等;《我如花似玉的兒子第2屆義大利羅馬電影節(LFF);《獨生子,向上向下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第12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PIFF)等;《我們是共產主義省略號》2008 柏林亞洲熱門電影節。
個人獲獎記錄:《舅舅的人間煙火》(小說),德國之聲文學大獎2001/05;美國IGLHRC緋利帕(Felipa)獎,2002/04;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議會獎,2002/05;美國紐約赫爾曼/哈梅特國際文學獎,2007/01。
個人影展:A.2003/06/21~29 崔子恩專題影展 2500裏文化傳播中心(北京);B.2003/10/07~11/06 美國10所名校電影巡展:放映影片有《丑角登場》《舊約》《臉不變色心不跳》《哎呀呀,去哺乳》《夜景》《霧語》《死亡的內景》;C.2004/01/02~01/10 崔子恩專題影展 東大名藝術中心(上海);D.2005/04 崔子恩酷兒專題影展 美國夏威夷大學(檀香山);E.2006/05 崔子恩主題影展 美國加州大學三所校區——UCLA.UCSB.UCSC;F.2006/10 對話崔子恩專題影展,第50屆英國倫敦電影節(LFF),放映影片《星星相吸惜》和《少年花草黃》;G.2006/10~11崔子恩主題影展,第11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PIFF),放映影片《星星相吸惜》、《少年花草黃》和《副歌》;H.2007/04崔子恩主題影展,第22屆義大利都靈GLBT電影節(TGLBTFF),放映影片《少年花草黃》和《副歌》。
應亮
課程:認識電影、短片創作與實戰、“發現”系列課程
1977年出生於上海。一位以四川自貢為基地的劇情電影作者,也是一名年輕的電影教員和策展人:2002年,任周傳基老師助教。2008年起,擔任重慶民間映畫交流展的節目總策劃;2009年起,在北京的栗憲庭電影學校任主講教師;2010年,成為中國紀錄片交流周選片人、“大聲展”電影部分策展人,也為重慶民間映畫交流展在中國各地以及倫敦、加的斯等地策劃了近十個巡迴展。
代表作:《背鴨子的男孩》(2005年) 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三藩市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SKYY獎;香港國際電影節數字競賽最佳影片金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另一半》(2006年):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全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印尼日惹亞洲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紐約“新導演/新電影”影展;臺北金馬影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代亞洲”影展開幕電影;北京獨立電影論壇(宋莊)劇情片開幕電影;紐約林肯中心“在邊緣”中國獨立影展開幕電影。
《好貓》(2008年)布裏斯班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慰問》(2009年)(短片)2010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金虎獎
栗憲庭 栗憲庭電影基金創辦人
1949年生于吉林省
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中國著名的藝術批評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靈魂人物,被西方稱為中國現代藝術的“教父”。
栗憲庭對與中國現代藝術影響頗深,“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豔俗藝術”等觀念都是他最先提出的。
1979—1983年任《美术》杂志编辑,正值中国刚刚改革开发,力图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当代艺术的新变化。推出“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和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上海十二人画展”、“星星美展”等。并在杂志上组织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艺术中的抽象” 等理论讨论。
1985—1989年任《中国美术报》编辑,并把该报改变成为推介新思潮和新观念的主要阵地。诸如推出“’85 美术思潮”、“新文人画” 等艺术思潮 。同时对一些敏感的艺术观念问题,如“后现代主义”、“大灵魂和语言纯化”、“现代设计”、“城市雕塑”等艺术问题组织过讨论。
自1979至1989,主要通过编辑刊物和报纸,对新艺术的发展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配合这些工作,发表过多篇艺术批评文章,有文集《重要的不是艺术》。
1990年以来以独立批评家和策划人的身份活动至今。
2006年10月 創立中國第一個非盈利的電影基金會栗憲庭電影基金。
報名聯繫方式:
地 址: 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小堡北街126號 郵編:101118
網 站: http://www.lixianting.org Tel:+86 10 80856827 ext 101 咨询QQ:1789472040
Email :lxtfilmschool@qq.com
聯系人:刁先生 手机:186-1189-1932 闵女士 手机:186-1816-8220
更多資訊詳情敬請關注:栗憲庭電影基金 官方網站 http://www.lixianting.org/
栗憲庭電影基金 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lixiantingfilmfund
栗憲庭電影基金 豆瓣小站 http://www.douban.com/host/lxtff/
栗憲庭電影基金 現象網 http://fanhall.com/g/lxtfilmfund
栗憲庭電影基金 人人网 http://zhan.renren.com/lxtfilmfund
栗憲庭電影基金 时光网 http://group.mtime.com/lixiantingfilmfund/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