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体》制片人手记(5):没有万全的准备,总有意外

2015-04-01 01:46
《掩体》是一部十集网剧,但我更愿意称她为电影。因为我们始终在用电影的标准制作她,从剧本的打磨开始,场景、服装的创意,电影镜头的选择,灯光的配置,景别与镜头的设计,机位的选择,演员的调度……林林总总,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导演和摄制团队的心血。

《掩体》的摄影指导毛渭清毕业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6年的专业学习造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美学思维,他追求具有极致美感的构图,这一点与导演老鹰的想法不谋而合。《掩体》里有很多动作戏,为了拍摄运动镜头,我们从预算中挤出两万元购买了陀螺仪。在郭勇审问海琳、保镖追逐人群等几场戏里,陀螺仪的运用让画面极具创造性,给了《掩体》更上乘的气质。

在开拍前一个月,准备工作进入倒计时,摄影指导渭清,执行导演司宁越来越频密地来公司与我们一起工作。
司宁有一项重要工作,他要带领着公司的文案闫丹在开拍前完成整个拍摄的统筹安排。老鹰写剧本的特点,一个10个场景的剧本,最后经过统筹的抽丝剥茧,可以校正出50个场景。经过前两次拍摄的合作,司宁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做剧本统筹的第一件事,就是校对场景。由于拍摄地远在山东诸城,虽然之前去堪过景,但并没有确定全部的场景,这给统筹工作带来了实际的困难。

司宁和闫丹,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整理工作,为拍摄时灵活的调节打下了基础。在此,我必须向年轻的执行导演司宁的敬业和努力表达敬意,在开拍两三天后,他开创性的提出了在大场景里分区拍摄的方案,大大提高了拍摄进度,从而确保了《掩体》最终能够提前杀青。

准备工作似乎永远也做不完,其中最重要也最让人头疼的是主场景的电力供应。

后来圈内的朋友提示我,如果在山东诸城拍戏,发电车应该成为标准配置。因为不象北上广,也不能和省会城市相比,我国四线城市的市政供电很不稳定,普通的LED灯和低色温灯影响不大,但如果是6K以上的灯,电压会导致这些灯光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而我们的灯光设备里,恰恰有2台6K,2台12K。

噩梦在置景期间就开始了。

从旁边工厂接过来的动力电无法稳定带动6k和12k,旁边空置小区的供电也不行;我们将电缆截短,减少电流传输的距离以尽量避免线损、购买调压器增压器以稳定电压、将电路分流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不能让灯光正常工作。12月的天光本来就短,夜晚大量的时间因为灯光的原因无法拍摄日戏,宝贵的时间在流逝……因为拍摄进度缓慢,因为统筹的无法面面俱到,因为团队之间的协调磨合,因为天气寒冷,因为部分演员的故意刁难,因为电力灯光等问题……拍摄的前几天,主创甚至和导演为了保前五集还是保十集而发生激烈争执,整个剧组士气低沉,从而导致演员都忧心忡忡。那时候我和导演心揪着,每天都沉甸甸的,感觉整个剧组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导演坚持着,主创们也在坚持,最终,我们熬过了那黑暗的前五天。

到今天我仍然庆幸,在开机后的第二天,我就果断地决定从青岛调来一台影视专用发电车。在发电车刚刚入场时,我们还期盼解决好本地的电力供应后就可以让它回去,但事实上行不通。这辆发电车几乎从开机一直跟到杀青,每天的租金加油费将近2000多元的费用,仅这一项就导致整体预算超出近6万元。但是确实保证了灯光器材的正常工作,从而保证了拍摄计划的执行。

服装、道具以及部分场景材料都是在北京制作或采购后运到诸城的,但是大量置景工具、材料、道具以及制作还需要在诸城当地解决,比如主场景床体所用的锅炉,木材、石膏板、各种工具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和诸城的各种市场各种设备供应商打交道。

在此要特别感谢《掩体》的外联制片殷大哥,从我们的置景师进场开始,殷大哥就全职投入到《掩体》的前期工作中,询价、比价、采购,寻找、管理工人,清理场景地为置景做准备,场景地的安全保卫,以及对工作人员日常生活的安排和照顾,都是他一个人在忙前忙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象《掩体》拍摄地的大管家,没有他,《掩体》不可能如期顺利地完成摄制。

2014年11月30日,《掩体》剧组一行50余人按计划抵达诸城。当晚,先期抵达已经在此工作十余天的美术指导带着主创团队去看主场景,当现场的灯光亮起,两排半圆形状的床体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散发着蓝色冷光,看起来冰冷遥远而又美丽。


爱默威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商务合作:13501019791
微信联系:@junling1972
电子邮箱:shaojunling@139.com

\"\"
本文为作者 邵峻岭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