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一唠为国际著名导演拍片的那点事

2015-03-09 18:42
年初有幸和著名的法国纪录片导演Yann Arthus-Bertrand合作,担任他新片《Terra》中国部分的摄影师。
Yann导演的作品《鸟瞰地球》、《家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

这部新片《Terra》依然是讲述自然的故事,片子现在制作已经进入了尾声,据说会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展映。

去年下半年,此部分拍摄项目提上日程,yann导演需要一些蒙古马在雪地飞奔的镜头。
筹备战线拉的比较长,有几个月时间,
期间主要靠Email和电话沟通,导演把想要的内容、气氛都比较明确的告诉我,所以在拍摄前,要拍什么镜头,
都已经传达的非常清楚了。这种明确是精确到镜头的时长、运动方向、出画入画等。
导演会告诉我,哪些方面,是他一定需要的,哪些方面是可以我自己来发挥的。
另外还有设备的整备,因为这部片子是全球拍摄项目,在不同的国家由多名摄影师完成,
就要求摄影机的参数相同。这次使用的是RED EPIC机身。
因为拍摄是在锡林郭勒盟最冷的季节,了解到当地往年的最低气温能达到 -40度,所以这次设备整备都是按照 -40度低温能正常工作来准备的。 期间要感谢好友摄影师孙少光帮忙提供了很多极地低温拍摄的经验。

下面是此次拍摄的设备清单:
1 RED EPIC (主机)
2 RED EPIC(备机)
3 ANGENIEUX OPTIMO 24-290MM
4 ARRI 45-250MM
5 ANGENIEUX 2倍增距镜
6 笔记本电脑
7 硬盘
8 RED USB 3读卡器
9 HD 控制屏幕
10 7寸机头监视器
11 O’Connor 2575d 云台
12 高/中/低 脚架
13 遮光斗、跟焦器等套件
14 滤镜(TIFFEN ND0.3/0.6/0.9 、CPL、渐变软0.6/0.9、渐变硬0.6/0.9)
15 存储卡
16 电池
17 导演监视器
18 暖宝宝
19 电池保温套
20 电池保温箱

此次带了两台EPIC机身,就是为了在低温环境下以防万一,如果机器出现故障,还有备机能立马顶上。
这个配置后来确实起到了作用,在拍摄的最后一天,画面中出现了一个黑点,分别排除了镜头和2倍镜上的问题后,
判断应该是主机的COMS被污染了,用气罐清理后依旧不行,就迅速换了备机拍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实际拍摄中,锡林郭勒的今年算是暖冬,所以气温基本在 -20度到-30度,没有预期的那么冷,
但体感上一样不好受。手机拿出来,基本不多久,就会冻的自动关机了。眼镜上的哈气,也会迅速结霜。
低温拍摄对设备影响比较明显的首先就是电池,所以我们准备了比平时多一倍的电池。
并给电池做了保温套,保温套内贴上暖宝宝,让电池尽量不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还带了一个保温箱放电池,保温箱中扔了多片暖宝宝。
\"\"

另一个影响比较大的是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严重的拖尾,使用目镜能减轻这种问题。
还有各种线材,目镜与机身连接线会冻的很硬,这些线材我们都会带的有备份,想从目镜换监视器时,
就需要换一根线,因为正在使用的线已经冻的很硬,变不了造型了,需要拔下拿回车里在暖风口吹一会才会变软。
这个问题在出发前少光兄也给我提到,他原来在低温环境拍摄时,给大监的SDI线会迅速冻硬,收线时比较麻烦。
所以这次我专门带的是比较贵的SDI线,实践证明,确实没怎么冻硬。

镜头方面,这次使用的是ANGENIEUX OPTIMO 24-290MM镜头,并加了2倍增距镜。
因为拍摄动物,很多时候不能离的很近,所以需要一颗长焦镜头。
并且这次基本全程使用了2倍镜。使用2倍镜,还是对画质会有一些损失。
为了弥补2倍镜的损失,当然要使用最好的镜头。
现在最好的变焦头,当然就是24-290无疑了,
安琴生产的这支变焦头,这些年一直是高品质影像制作的标配,
这两年为了适应比35MM更大的成像面的出现(比如红龙6K,佳能5D2),
安琴又推出了一只24-290的替代产品,28-340MM。
这两只头本质一样,理论上画质基本一致。
340焦段在使用中不会感觉比290多太多,但24广角端比28广的还是比较明显的。
并且28-340最大光孔为T3.2,而24-290为T2.8,28-340在这方面又是小了1/3档。
所以28-340为了扩大成像面而妥协了一些参数,但在现在的35MM制作中,这大出来的成像面却是无用的。
所以现在来看,在正常的35MM 4K拍摄中,24-290还是高品质制作最好的选择。
另外又带了一只45-250镜头做备用,也是基于安全生产的考虑,怕24-290出现进雾气等意外,
但是在合理操作下,这种意外基本不会出现,所以就选择45-250这只便宜镜头做备用,估计基本不会用到。
实际使用情况也确实如此。
24-290使用的是派力肯镜头箱,为了避免从户外进入室内巨大的温差而产生雾气,
所以收工进入宾馆箱子始终就不打开,避免潮气进入,派力肯确实密闭性做的不错,
拍摄的几日镜头始终没有出现起雾问题。

\"\"


关于人员保温方面,就不多讲了,反正就是,穿厚点,穿厚点,把所有裸露皮肤的地方尽量都包上就好了。
助理每天装镜头的时候,都要脱掉手套,装完之后,感觉手已经没知觉了。
还好这次一直用变焦,如果用定焦,需要经常换镜头,那肯定会比较受罪。

拍摄的内容是蒙古马万马奔腾踏起飞雪的画面。
马在这种低温条件下,奔跑出汗后,马鬃很快会结霜打结,就会影响奔跑起来的美感。
所以同一群马,能跑的次数也就几遍,必须在这几遍中迅速拍到导演想要的东西。
所以每天拍摄前,都会计划,哪个镜头是在第一遍跑拍的,哪个是第二遍拍的,
一二百匹马组织跑一起,确实声势浩大,但也确实不易,没那么多机会让你反复拍摄。
为了保证成功率,拍摄前要选好点,预判好太阳的走位,让马能按照你计划的路线跑。
每天收工回去,会把当天的素材全部看一遍,然后挑出一些觉得还不错的给导演看,
导演会提一些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调整第二天的拍摄。

来两张拍摄素材的截图吧:

\"\"

\"\"

拍摄的几日,都还比较顺利,按计划拿到了所有想要的镜头。
和国外组合作的最大感受就是:轻松。
我们在国内练就的随便就16小时不眨眼工作制,遇到了每天工作就六七个小时时,
突然感觉这哪是拍摄,这就是休假嘛。
记得几年前去法国拍个小片,在巴黎偶遇当地的一个小组,真的是小组,一看设备啊配置啊,都不是那种大阵势的。
但人家依旧在箱车边放了两张长桌,上面有各种吃的喝的零食什么的,拍累了渴了,就吃点喝点。
这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劳动力的能力现在明显赶不上我们啊。

另外,作为一个深度器材党,这次用的24-290镜头,是我自己刚买的,能把新镜头的处破在自己手里,也算圆满。都说玩单反穷三代,我现在都开始玩电影镜头了,先是买了套UP,这又买了24-290和MP,刚又买了45-250,看来,不知道要穷到啥时候了。。。
也给自己做个广告吧,这么多镜头,自己明显用不过来啊,欢迎朋友们拍片的时候找我用设备,
我在不扰乱市场的情况下给你们最低价啊。
我微信:7591023,欢迎加了唠嗑。


本文为作者 郑忆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