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电影序 — 我们时代的电影
2014-12-20 14:58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世纪1:3》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创世纪1:4》
110年前,或许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帝云游到法国,看见了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木头匣子拍摄出来的《火车进站》。神说,要有电影,就有了电影。神看电影是好的,就把电影传播开来了,让世人都能够接受电影的光。这只是我臆想的电影创世纪,不过我认为电影是存在神性的。
从我开始接触到电影,继而有幸去法国学习电影,再到我自己拍电影,不停地有人问我“电影是什么”。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鲁·巴赞的著作《什么是电影》第一篇文章提到,电影跟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禁锢时间的工具。简单的说,躺在木棺里面的木乃伊跟拍摄在胶片上的人物具备同样留住时间的功能,区别是前者不能活动,
而后者可以运动,更可以创造戏剧故事。
电影是什么?对我来说,就像神创造万物一样,电影是神赋予我们人类开发创造性极限的工具,通过这种创造人类可以达到与神的相通。最近很火爆的《星际穿越》通过电影制作展现人类对于宇宙的终极幻想,描画高维度空间的可能形态,电影人在此意义上也成为创造之神。历史长河中某场著名战役,虚构的浪漫爱情,阴谋诡谲的名利场,宇宙中的生死之战等等,都被投影在银幕上,于是电影成为我们人类创造力的集合。
这也是为什么我给这个公众号取名为《要有电影》。我不愿意把电影神圣化或者宗教化,但是我认为电影是有那么一丝神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雕塑可以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性;爵士年代,文学跟音乐把一战后的阴霾全部扫除;在今天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时代,唯有电影艺术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注释。
有了神性,我们必须要严肃地从事电影工作。然而眼下许多人,却并没有认真地制作电影。对于中国的电影人或者影迷,现在是电影最好和最坏的时代。这的确是最好的时代,首先摄像录音设备史无前例的普及。今天一部数码相机即可拍出效果不俗的影片,甚至功能强大智能手机也可以完成影片,例如《寻找小糖人》有百分之十的素材使用iPhone拍摄,还有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也以iPhone拍摄了恐怖短片《波澜万丈》。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摄像机变得更加轻巧,肩扛摄像机的出现,便催生了新浪潮运动及其一批伟大而有创造性的导演。
其次网络平台提供了电影新的播放媒介,催生了大量的原创影片。网络是适用于所有创作者的平台,许多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创意,完成了从草根影像到院线电影的逆袭。在中国,网络影视的两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一是草根原创的电影化,第二是电影制作的媚俗化。无论哪种趋势,可以看到电影是比以往更加进入普通大众。有人可能会说那些网上的视频不能称之为电影,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电影会来自这些原创视频。
这个时代应该是大师诞生的年代,但也许最坏的年代!商业化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尤其是电影这种一出生就是在商业化体系中成长的艺术。在中国,主流电影制作者的老师是好莱坞,显然目前在电影艺术性上追上好莱坞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中国已经与其相差无几。在这种商业氛围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开拓市场,也前所未有的在艺术上迷茫。据报道,北京电影学院在最近十年内已经少有让人惊艳的年轻导演诞生了,比起他们的学长贾樟柯等,新一代的导演仿佛在商业化的今天集体迷失了。同样的,近十年来,也少有中国电影能够在世界电影节的舞台上得到认可。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时代的问题。
不应该过多的埋怨时代,当代中国电影工业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金。站在一个在国外生活过的电影人来看,中国的电影水平没有完全反映出中国电影工业的水平。大量的资金,只需要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用来培独立思考的年轻电影人,未来的中国影坛就会迎来全新的风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商业化造成制作者短视,年轻导演没有选择,只能被迫抛弃独立性来获取拍摄的机会。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国电影也在这个浪头上“大跃进”,人人都想进入导演圈子分一杯羹。作家和演员摇身一变成为吸金导演,进而再从商业价值判断上成为主流导演。当年有电影界人士请大作家倪匡来指导电影,想来好事一桩,未想到倪匡大骂此人“你是要害我吗”,做导演是折寿的。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拍电影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现在没有人再愿意踏踏实实地把电影当艺术来做,做电影的人,要不是引观众来电影院消费,要不就是在电影院消费观众。拍商业电影低俗拜金,拍艺术电影苦大仇深,沽名钓誉。
我们时代的中国电影需要一股新鲜的风潮,它可以是二十年代德国的表现主义,可以是三十年代的苏俄实验电影,可以是五十年代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可以是六十年代法国的新浪潮,可以是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可以是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可以是九十年代“道格玛95”,可以是旧的思想,也可以是新的潮流,在操作上必须能够突破现有商业模式的局限,题材上挖掘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生活。
有人说中国电影是逃避现实的,因为我们的国情不允许,但是我看到了《白日烟火》和《无人区》中萧条苍凉的城市;有人说中国电影观众的素质是不够的,但是观众对《星际穿越》表现出了强大的求知欲望,以及当年《让子弹飞》引发了观众对电影大量的解读;有人说中国电影是不注重个体的,但是我看到了《推拿》中对情感的描述,对个体的强烈关怀。然而那些导演是现在,并不是未来。未来应该由年轻一辈承担,他们应该对未来的观众负责任。中国电影的未来不应变成宝莱坞,自娱自乐;而应该成为世界电影的旗帜,输出中国文化及价值观。
文化艺术发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变会爆发,升华,达到它演进的“奇点”。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兼容并包之前全部的艺术门类。文学,戏剧,美术,音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为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做准备。“如果你有幸成为电影行业中的一员,你应该是充满野心的,很大的野心”,这是我编剧老师第一节课时候对我们的鼓励,“因为这是一门艺术,价值近千亿美元的艺术”。到底,我们不会去否定商业,但是在商业的热带丛林中,请赶紧吹来一阵清爽的风,吹散这沉积已久的湿热。
理性来看,电影工业的新风潮是不可能从民间自发产生的,因为缺乏理论和资金。现有的电影制作体制应该提供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来促使新风潮的实现,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已经成名的明星和作家身上。在海外有许多年轻人导演,能够独立思考及拍摄,然而在国外的体制下拿到投资非常困难,国内的资金也没有提供支持;在国内也不乏大量的年轻电影人有表达的诉求,但是过度的市场化和生活压力磨灭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有拍摄电影的机会。
我们时代的电影,应该由年轻世代来决定!
林思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创世纪1:4》
110年前,或许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帝云游到法国,看见了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木头匣子拍摄出来的《火车进站》。神说,要有电影,就有了电影。神看电影是好的,就把电影传播开来了,让世人都能够接受电影的光。这只是我臆想的电影创世纪,不过我认为电影是存在神性的。
从我开始接触到电影,继而有幸去法国学习电影,再到我自己拍电影,不停地有人问我“电影是什么”。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鲁·巴赞的著作《什么是电影》第一篇文章提到,电影跟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禁锢时间的工具。简单的说,躺在木棺里面的木乃伊跟拍摄在胶片上的人物具备同样留住时间的功能,区别是前者不能活动,
而后者可以运动,更可以创造戏剧故事。
电影是什么?对我来说,就像神创造万物一样,电影是神赋予我们人类开发创造性极限的工具,通过这种创造人类可以达到与神的相通。最近很火爆的《星际穿越》通过电影制作展现人类对于宇宙的终极幻想,描画高维度空间的可能形态,电影人在此意义上也成为创造之神。历史长河中某场著名战役,虚构的浪漫爱情,阴谋诡谲的名利场,宇宙中的生死之战等等,都被投影在银幕上,于是电影成为我们人类创造力的集合。
这也是为什么我给这个公众号取名为《要有电影》。我不愿意把电影神圣化或者宗教化,但是我认为电影是有那么一丝神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雕塑可以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性;爵士年代,文学跟音乐把一战后的阴霾全部扫除;在今天信息爆炸,全球化的时代,唯有电影艺术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注释。
有了神性,我们必须要严肃地从事电影工作。然而眼下许多人,却并没有认真地制作电影。对于中国的电影人或者影迷,现在是电影最好和最坏的时代。这的确是最好的时代,首先摄像录音设备史无前例的普及。今天一部数码相机即可拍出效果不俗的影片,甚至功能强大智能手机也可以完成影片,例如《寻找小糖人》有百分之十的素材使用iPhone拍摄,还有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也以iPhone拍摄了恐怖短片《波澜万丈》。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摄像机变得更加轻巧,肩扛摄像机的出现,便催生了新浪潮运动及其一批伟大而有创造性的导演。
其次网络平台提供了电影新的播放媒介,催生了大量的原创影片。网络是适用于所有创作者的平台,许多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创意,完成了从草根影像到院线电影的逆袭。在中国,网络影视的两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一是草根原创的电影化,第二是电影制作的媚俗化。无论哪种趋势,可以看到电影是比以往更加进入普通大众。有人可能会说那些网上的视频不能称之为电影,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电影会来自这些原创视频。
这个时代应该是大师诞生的年代,但也许最坏的年代!商业化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尤其是电影这种一出生就是在商业化体系中成长的艺术。在中国,主流电影制作者的老师是好莱坞,显然目前在电影艺术性上追上好莱坞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中国已经与其相差无几。在这种商业氛围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开拓市场,也前所未有的在艺术上迷茫。据报道,北京电影学院在最近十年内已经少有让人惊艳的年轻导演诞生了,比起他们的学长贾樟柯等,新一代的导演仿佛在商业化的今天集体迷失了。同样的,近十年来,也少有中国电影能够在世界电影节的舞台上得到认可。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时代的问题。
不应该过多的埋怨时代,当代中国电影工业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金。站在一个在国外生活过的电影人来看,中国的电影水平没有完全反映出中国电影工业的水平。大量的资金,只需要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用来培独立思考的年轻电影人,未来的中国影坛就会迎来全新的风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商业化造成制作者短视,年轻导演没有选择,只能被迫抛弃独立性来获取拍摄的机会。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国电影也在这个浪头上“大跃进”,人人都想进入导演圈子分一杯羹。作家和演员摇身一变成为吸金导演,进而再从商业价值判断上成为主流导演。当年有电影界人士请大作家倪匡来指导电影,想来好事一桩,未想到倪匡大骂此人“你是要害我吗”,做导演是折寿的。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拍电影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现在没有人再愿意踏踏实实地把电影当艺术来做,做电影的人,要不是引观众来电影院消费,要不就是在电影院消费观众。拍商业电影低俗拜金,拍艺术电影苦大仇深,沽名钓誉。
我们时代的中国电影需要一股新鲜的风潮,它可以是二十年代德国的表现主义,可以是三十年代的苏俄实验电影,可以是五十年代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可以是六十年代法国的新浪潮,可以是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可以是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可以是九十年代“道格玛95”,可以是旧的思想,也可以是新的潮流,在操作上必须能够突破现有商业模式的局限,题材上挖掘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生活。
有人说中国电影是逃避现实的,因为我们的国情不允许,但是我看到了《白日烟火》和《无人区》中萧条苍凉的城市;有人说中国电影观众的素质是不够的,但是观众对《星际穿越》表现出了强大的求知欲望,以及当年《让子弹飞》引发了观众对电影大量的解读;有人说中国电影是不注重个体的,但是我看到了《推拿》中对情感的描述,对个体的强烈关怀。然而那些导演是现在,并不是未来。未来应该由年轻一辈承担,他们应该对未来的观众负责任。中国电影的未来不应变成宝莱坞,自娱自乐;而应该成为世界电影的旗帜,输出中国文化及价值观。
文化艺术发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变会爆发,升华,达到它演进的“奇点”。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兼容并包之前全部的艺术门类。文学,戏剧,美术,音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为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做准备。“如果你有幸成为电影行业中的一员,你应该是充满野心的,很大的野心”,这是我编剧老师第一节课时候对我们的鼓励,“因为这是一门艺术,价值近千亿美元的艺术”。到底,我们不会去否定商业,但是在商业的热带丛林中,请赶紧吹来一阵清爽的风,吹散这沉积已久的湿热。
理性来看,电影工业的新风潮是不可能从民间自发产生的,因为缺乏理论和资金。现有的电影制作体制应该提供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来促使新风潮的实现,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已经成名的明星和作家身上。在海外有许多年轻人导演,能够独立思考及拍摄,然而在国外的体制下拿到投资非常困难,国内的资金也没有提供支持;在国内也不乏大量的年轻电影人有表达的诉求,但是过度的市场化和生活压力磨灭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有拍摄电影的机会。
我们时代的电影,应该由年轻世代来决定!
林思
本文为作者 要有电影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8308
要有电影
点击了解更多
要有电影是一群热爱影视的年轻人创建的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立志成为海内外电影人交流的平台。我们发布新鲜辛辣的影视评论,发布最新的海内外电影资讯,推荐新奇特别的电影。
扫码关注
要有电影
要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