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之“请求参赛”段落拉片分析

2014-09-28 14:43
此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文章的网页链接。

一、分镜头分析


\"\"

二、镜头画面

\"\"
\"\"
\"\"
\"\"
\"\"
\"\"
三、机位图
\"\"
\"\"
四、段落分析

《小鞋子》这部影片是伊朗电影的典型代表之一。尤其是在其儿童电影当中,它是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此片有很多地方值得来探究和学习。片中“请求参赛”这一段落在整部影片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就简要地分析一下阿里恳求老师批准其参赛的这一段。

1、剧作分析。

“请求参赛”这一段落是从阿里的一个中近景镜头开始的,即上面“镜头画面”中的镜头1。结束的镜头是老师测试完阿里的水平后露出满意的微笑,即镜头20。这一段的内容其实起着启下的作用。下文(阿里奔着季军参加比赛不料夺了冠军)的发展全都由这一段引出。所以这一段落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它属于典型的戏剧性剧作结构。在叙事时空上,完全属于时空顺序式。因此,就能够通过“三幕剧结构”看待此片。影片开始,阿里把妹妹的鞋拿去修补,后来买土豆时把鞋弄丢了。为了不让爸爸操心,于是阿里要求妹妹穿着自己的鞋去上学。这应该是影片的建置阶段,即开端。后来先上完课的妹妹穿着阿里的鞋跑去让阿里换上。阿里为了不迟到,穿上鞋后也飞快地跑着去学校。他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家庭上的经济压力。随后的情节是妹妹发现了另一个女孩穿着自己丢失的鞋子,于是叫上哥哥去找那个女孩。发现那女孩的家境和他们的差不多,甚至还更遭(那女孩的父亲是瞎子)。所以就没要回鞋子。这是对抗阶段。结局阶段是阿里参加马拉松比赛,得了第一,不是季军,没能赢得一双球鞋,很失望。后来爸爸给儿子和女儿两人都买了鞋子,放在自行车后架上,正准备带回家。

由此可知,“请求参赛”这一段落处于对抗阶段和结局阶段交接处。故此段落是一个重要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它可以是人物的出现,也可以是事变或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为叙事提供新的戏剧冲突的动因以推进叙事的发展与前进。而此段落满足情节点的所有条件。在这段中,老师贴出的告示上说明了马拉松比赛季军奖品有一双球鞋。这就是一个提供新的戏剧冲突的动因。所以它可以证明此段落是一个情节点。

2、剪辑分析。


这段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中近景镜头:阿里坐在教室里眺望窗外。第二个镜头的内容是楼下老师正在检测学生的跑步水平。这两个镜头是通过视线匹配原则组接到一起的,即第二个镜头中的内容是阿里的主观视角所看到的场景。这符合观众心理和画面逻辑。后面第三和第四个镜头是前两个的重复。在第四个镜头中,伴随着画面的音响是学生的跑步声。于是导演就在这里做了点文章。第五个镜头里,阿里妹妹从巷子深处向镜头跑来,音响也是跑步声。所以,导演就运用声音匹配的原则将镜头5接到镜头4后面,靠声音的连续性来跳切。如此一来,不会使观众觉得切的很唐突。其实,运用声音匹配原则(声音的连续性)来剪辑镜头,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当属李安拍摄的《饮食男女》中开头第20个镜头与第21个镜头的剪接。两个切菜的镜头,画面音响都是匀称的切菜声。李安通过这种节奏性强的、连续的声音来跳切,同时还保持了摄影机拍摄高度的一致,使得画面过渡得天衣无缝。

\"\"

\"\"

第七个镜头——阿里提着书包向巷子的另一端跑去,所使用的音响不仅有跑步声,还有淡入的下课铃声。下个镜头开始部分是学生们下课,音响则是淡出的下课铃声。所以,镜头7、8 之间的剪接体现了声画分立的声画关系。将下一个镜头的音响提前到前一个镜头的落幅,这样做的原因是发挥声音衔接画面,转换时空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电视剧中也经常看到。

这个段落的第17、18个镜头的拍摄运用了三角机位拍摄方法。它们是一对在180°轴线同一侧拍摄的正反打镜头。

3、场面调度分析

由于上文已画出机位图,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

4、表演分析

《小鞋子》这部影片之所以会成为儿童片中的上乘之作,一个关键原因便是男女主人公精湛的表演。而在此段,只有阿里的戏份。在看过这部电影后,感觉他的表演让人看了很舒服。一点都不夸张也不木讷,十分到位。真心觉得很有潜力。 从他的动作、表情、语言上看,都是自然的表现,把控得恰到好处。整部影片中,我认为他的最有挑战性的,也是表演得最好的一个场戏,就是他在老师办公室乞求老师让他参赛的那场戏。尤其是那个哭泣的特写镜头,让我看到了其扎实、深厚的功底。

\"\"

本文为作者 欧文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