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网公开课]周铁东(二)《京华烟云》与“文化变译”
2014-08-14 17:23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周铁东:“文化鱼刺、文化变译与电影观众”——全球视野下的电影价值取向
课堂视频上线啦!
本期主讲嘉宾:周铁东老师
周老师不仅仅是大家所熟知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的译者,还是:
■ 自1984年以来,对国内外电影产业进行过全方位的研究,并于1995年到2005年在好莱坞工作十年,实地学习并考察了好莱坞成功的运作方式,对好莱坞电影具有比较精深的了解。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电影集团负责电影进出口工作,曾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历时八年。
■ 30年来,为国内外电影报刊撰写长短文章600余篇,出版译著和著述达15部,翻译和撰写的文字累计约800万字。
■ 所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被艺术院校定为教材并成为业内人士的必读书,电影产业理论专著《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亦广受业内外好评。
■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多所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
(二)《京华烟云》与“文化变译”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U1NDY0ODYw/v.swf[/flash]
所以我们现在讲得具体一点,《京华烟云》与文化变异。大家都知道《京华烟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京华烟云》是一本翻译的小说。它是用英文写的,而且中文版的不是林语堂,是别人给他翻译的。
所以这本书在1939年出版以后,变成最畅销书。在《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排行榜上排了47书,卖了五万多册。时代周刊给他极高的评价,它的续集被誉为中国的票。后来另外一个续集加起来合为《民事三部曲》。1975年的时候,就因为1939年出版的《京华烟云》,它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它的成就,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这句话:
The book was written in English for a U.S. audience, yet bas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作为电影人,我们必须用我们的电影镜头来捕捉我们的中国梦并将其彰显于世界,像林语堂那样以“文化变译”的方式用国际话语来讲述我们自己的“京华烟云”。)
因为他写的时候,就不是为中国人写的,不是为中国读者写的。就是为外国人写的,他的定位特别明确。
也就是说他在用康德的话语,用西方人听得懂的康德的话语来讲述中国的孔子。康德是哲学家,孔子也是哲学家,但是这两面化体系不一样。所以根据这个,我早在十多年前就提了一个,我们必须用国际化来讲述我们自己的《京华烟云》。我总结出,中国电影为什么走不出去,或者是能够走出去。无非那十二个字“故事策略、话语方式、价值取向”。林语堂写《京华烟云》的时候,他身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完全是走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完全用西方语言,面向西方受众来讲述着他心目中的《京华烟云》。
这样就没有文化折扣,尽管他讲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但是跟受众没有隔阂,因为他进行了文化变异,文化变异这四个字到现在我还都不知道怎么样翻译成英文,怎么跟外国人介绍。上次我参加一个国际论坛,推出这个概念,我用了两个词:translation and operation,或者说成海归作家。我们不仅是向外国人讲述,我们向我们观众讲述的时候,必须要有一种观众的定位意识,也就是要用变异的意识。我们心目中有一个故事,我们心目中的故事只是在我们的心目中,我们用什么话语方式来讲,非常重要。其实这种东西已经在我们文化中有的。你看我们中国人的手法,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就是话语方式,因为我今天在讲这个课,我面对的是专业人士,我就只能用专业的话语方式来讲。
我在博物馆讲课那天,有老太太有小孩,是一个影迷俱乐部。我就不知道怎么讲,我上来就说,不知道能够用小朋友听懂的话,让我讲观众。所以我就特别费劲,我必须要改变我的话语方式。之所以讲林语堂只是一个引子,是为了讲后面。可能大家关注我的人,能看到。因为我给银皮书写了一篇特别长的文章,15000字的文章,阐述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国际交流一些情况,那文章后来也在电影学刊上戏那个学报上面发了。里面有两部分,一个部分是写到《一代宗师》,一部分写《白日焰火》,我现在跟大家分享。
《一代宗师》与“文化鱼刺”
《一代宗师》这个文化语词就是我观察到《一代宗师》的时候我提出来的,就这么一个概念。《一代宗师》是这样的,在美国的情况跟大家分享一下,关心的人也肯定都知道。它在美国和近年来,最好的是及《卧虎藏龙》、《英雄》、《霍元甲》之后,票房最好的中国电影。但是现在古装武侠在西方主流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它在美国六百多万票房,再加上其他的好莱坞票房,应该是王家卫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一个。因为王家卫很少给投资人带来利益,这个至少让多少投资人没有赔钱。为什么?我们往下走。
在美国发行以后,评论界愤怒了,急了。资深影迷也急了,说,我们对美国观众智商的侮辱,它原来是130分钟,然后最后改成108分钟了。这丢失的22分钟就是原来的米莱克斯的老板,现在是温斯坦兄弟的老板。他就说习惯于对所有的进口影片进行了随意的删减。我们分享一下:《少年足球》被减了20分钟;《英雄》被减了20分钟;《无极》被减了24分钟;成龙的一系列影片没有他不减,甚至有的是从新剪辑。就连宫崎峻的《幼年公主》在美国是完全美国化重新剪辑,美国版跟原版基本不一样了,就连近期发行的《雪国列车》,那样的影片他发行的时候,也都特别剪了一个美国版,这是背景。
前面那句话是美国一个影评家写的,美国版是一个被降至,被屠宰的惨不忍睹的版本。画面被重新剪辑和删改,增添了画外音和字幕解说,贯穿始终的由纪录片风格的人物识别说明。就好比幼儿园阿姨,在不厌其烦的教小朋友如何看图识字。没有故事转折,没有人物出场,没有字幕标识,生怕美国观众不明白。这个我讲《赤壁》要提到。
《赤壁》放了以后我跟一个美国朋友交流,我说你觉得《赤壁》怎么样,他说《赤壁》我没看明白,我不但没看明白,里面的人都不认得,就是认不清楚,一会儿周瑜,一会儿赵云。而且外国人听中文的周瑜、赵云,差别不大;外国人看中国人的面孔,尤其是比较娘泡的帅哥,都是一张脸分不开,唯一认识的就是那个大胡子乍乍呼呼的。我说,那是张飞。对,张飞我认得。其他我不认得,但是我看电影的时候,我恨不得每一个人胸前都有一个标牌。我不认得他们,所以为了吸取教训,我们的王导每一个人物出来,贴一个名字,每一个人物出来贴一个名字,生怕人混淆。就怕人家看不懂故事,就经常加字幕还特别让梁朝伟用英文配了英文解说。这个我们来分享一下。
你看那个什么,到了宫二的诊所,已经在到了宫二的诊所,然后这块荧幕上出一个宫二的诊所,生怕外国人看不明白这是宫二的诊所。你知道十年前发生了什么?然后镜头马上闪回到十年前,马上字幕出现十年前,生怕观众不知道这是十年前的闪回。诸如此类特别多特别多,所以美国人特别愤怒,而且这种删减是王家卫自己的决定,他说我理解。因为这里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外国人不可能明白。我必须要给以足够的说明信息,让他们进入故事,让他们跟上情节。而且为了让外国人息怒,我还特意把梁朝伟和章子怡情绪,接受日本华尔街的采访,这是一个在为了你们好,不要说我们是为了你们好,是专门为你们特供的,这样的话你们就能更容易明白我们的故事了。
但是这个对资深网粉确实是一个侮辱。往下看定位了。因为资深影迷之所以看外国片,他就是要看到那些不熟悉的东西。要看到那些意志文化元素的东西,那些语言行为和系数,给他们带来一种他的版本不同的感受。陌生的异国情调,开启一道闪现未知视野的窗口,而不仅仅是另一面自我关照的镜子,这是我自己的描述。但是资深影迷确实是一个极小极小的群体。商业化的主流观众确实是一个懒得思考的群体,对复杂叙事和历史文化元素缺乏关照之心和解读之意。
像当年《让子弹飞》上映的时候,上映了以后,我一个导演朋友,年轻的、独立的导演朋友找到我。他说,周老师,连姜文都烂了,现在什么不烂。他觉得,就说太烂了。姜文拍这样的片子。我说,姜文他只不过是为影院观众拍了一个片子,你就那么愤怒,但是姜文拍《鬼子来了》的时候,姜文拍的《阳光灿烂日子》的时候,你到电影院去看了吗?你没看,你那么欣赏他,你看的是盗版,你没有为姜文贡献过一份钱的票房,你没有资格说姜文烂,姜文为自己,为他自己的观众,为他的影院观众拍片子。你们这些人就是说,你们追捧姜文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为姜文贡献过票房。他只不过是为影院观众拍片子的,所以这些资深影迷,这些高端影迷,他绝对不会去支撑一个导演的艺术生涯。他支撑不了。也就是说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欧洲电影讲流派,美国电影讲类型。讲流派的欧洲电影,到70年代的时候,让欧洲各国政府形成了共识,欧洲电影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欧洲电影人将不可能存活。
讲类型的美国电影,统领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讲流派的欧洲电影或者讲流派的非好莱坞电影,拿到了全国80%以上的电影奖项。但是这个拿到全球80%以上电影奖项的电影人,他必须靠政府扶持才能存活,因为他们的观众是不可能养活他们的。所以这就是个定位,看你怎么样去定位。在这个时候,我就把鱼刺概念运用而生了。这就好比吃鱼,小众的资深影迷喜欢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带刺的全鱼;而习惯了囫囵吞枣的,至上的主流观众更愿意直接享用无刺的鱼片,甚至是参照了其他原料的鱼味,保留鱼的味道。但是那就不是鱼了,这也就是一个文化还是市场的区别。要文化还是要市场,要艺术还是要商业。这的确是一个两极之分,和两难之选。
王导的自攻行为,也就是像林语堂的文化变异一样,无非是一个面向市场的妥协之举。美国主流市场的定位观众剔除影片中有可能存在的文化鱼刺,省得咔住他们的喉咙。他如果不剔除这些鱼刺,他不可能有六百多万的票房,尽管资深影迷那么愤怒。这是我最后的结论。
于是乎在美国主流观众眼中,《一代宗师》变成了一道美轮美奂,味道浓郁奢靡腐化的甜点一样。既无营养也无热量,低碳环保宜情养眼,神话般的宏大规模。像花样年华的无能软语,与李小龙的重传怒吼相结合。其小众化的视觉风格,完全包裹在大众化的五项类型之中,取得了卓著的效果,没办法只能妥协。他如果继续玩儿花样年华,那还是花样年华。所以,《一代宗师》它用大众化的武侠,包装了小众化的视觉服务。
《白日焰火》与“文化变译”
这回到了刚才提到的文化变异的话题——《白日焰火》,我们先看一段描述。我看了这个电影,是在香港看的,看的应该是国际版,不是国内的删减版。看的时候我就这样的感想,《白日焰火》的主题词是分尸,其故事结构亦可用这自相关的“分尸”一语以蔽之。完全的中国故事,完全的中国人物,完全的中国事件,完全的中国成就;用的却是完全的西式刀法,刻意分尸裁减。用好莱坞的黑社电影制片,装上了中国后工业化之就,作者号称致敬。实者是对好莱坞黑社电影经典的平移,甚至是山寨。故事会设高深,营造出凛冽、诡异和险恶的氛围,以及故设迷局的情节和草根化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不乏苦设幽默的荒凉悲观的侦探故事。对类型元素和类型手法的玩弄,为影片赋予了一种风格化的强劲张力,恰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不经意间采用了文化变异的方式,用西式话语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于是乎西方媒体便把《白日焰火》誉为本界柏林电影节上最有创意的中国电影,并以双雄为证。
它其实就是讲的一个中国故事,讲着一个比如说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环境中底层人物的底层故事。如果这个故事用中国化的方式来讲,他的话语方式,他的价值取向完全是中国化的《泰囧》那样的话,它也就是一个《泰囧》。它只不过是黑社一点的《泰囧》,但是手法是借用西式的话语方式,它采用了很多很多的不经意的文化电影的方式。我们下边再具体分析一下,它借的是人家的瓶子,装的是中国的酒,他把场景进行颠覆,设置在中国的社会底层。对外国观众来说,具有浓烈的文化猎奇效应。因为中国之所以被关注,人家肯定是为了一种猎奇。西方的主流观众,以及非主流观众,他们已经被科技习惯,心灵已经被撞击的百孔千疮。所以他时而为了文化多样性,为了松驰,为了舒缓,寻求一种多样性的文化奇观,或者是人文奇观,来弥补被科技奇观撞击的心灵的缺失。
所以他刻意强调了一些深猛的意向。大家去看,在西方观众眼中,尤其是在西方高端影迷的眼中,它具有另人痴迷神往的魅力。我是这么描述的,为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底层环境和生活形态,赋予了一种游离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独一无二的电影空间。玩儿电影的,喜欢电影的,或者号称玩儿电影的。他肯定会喜欢这些东西。这个大家一目了然,里面我们就是说借用、直进、甚至抄袭。给人一种不可预料的诡异感觉。不惜转移视线,着力去风格化,本来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很简单的事儿。就是好好的故事,他绝对不好好讲。在艺术情节和类型定位之间,他非常的纠结,正是这种纠结杂糅,为影片赋予了一种特别的魅力。严格说起来,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他的纠结让商业和艺术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这是赶巧了,绝对不可能是刻意而为的。
诸如此类,在艺术情节和市场定位之间的纠结于挣扎,反而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类型片与艺术片杂糅的诡异魅力。这样,把大众市场和小众市场,都沾了点边。关键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看了以后,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形式大于内容。由于影片沉溺于形式化与风格化的追求,表演和造型过于外化,其形式又大于内容,甚至由形式来决定内容之间。最终使形式本身变成了内容,以至于对人文奇观冷漠的知性好奇,远远高于对人物死活命运的温情关照。结果是内容和人物被认为道具,形式化和风格化的道具。哪怕是一个煤车这样纯粹的的形式,都被赋于了诸多含韵深厚的象征意味,于是乎便扭曲了类型片的现行趋势。使整个影片被拼出为一个故做神秘高深而又风格独特的马赛克结构,大大削弱了故事情景了。糟践了刻意营造的背景氛围。也就是说戏台比戏要好。
这个影片全球的发行,最近我还跟那个老板有过交流,我问这个影片卖得怎么样,他说毕竟是小众,基本上都卖了。但是卖不出大钱都是小钱,但由于墙内开花墙外香,拥有柏林的双雄,这是近期中国电影市场上,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我刚才讲的,他在小众和大众之间游走,所以说他把一部分小众吸引进了影院,把一部分大众也吸引进了影院,这就解释超过一亿的票房。我觉得如果情节更为连贯,更把观众放在眼里。故事讲述更具深化,电影中通过文化变异方式,呈现非比寻常的中国内容,将会更具不可抵御的倾向。
他这个影片就是故意让观众看不懂,我让你一眼看懂了就显得我没有文化了。正因为故意让观众看不懂,就有故意看不懂的观众,故意为了看不懂非得去看。而且看不懂还不能告诉人家我看不懂,假装已经看懂了,这也就是这类艺术片带刺的鱼的效果。我明明不知道这个鱼叫什么名字,不知道这鱼该怎么吃,但是既然大家都吃,我也吃。大家都说好,我也说好,就这样。这就是文化鱼刺,这是在外国西方的小众观众接受,就是采用了文化变译的方式,如果是传统的趋势,在中国活动肯定外国人肯定不会太喜欢。
课堂视频上线啦!
本期主讲嘉宾:周铁东老师
周老师不仅仅是大家所熟知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的译者,还是:
■ 自1984年以来,对国内外电影产业进行过全方位的研究,并于1995年到2005年在好莱坞工作十年,实地学习并考察了好莱坞成功的运作方式,对好莱坞电影具有比较精深的了解。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电影集团负责电影进出口工作,曾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历时八年。
■ 30年来,为国内外电影报刊撰写长短文章600余篇,出版译著和著述达15部,翻译和撰写的文字累计约800万字。
■ 所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被艺术院校定为教材并成为业内人士的必读书,电影产业理论专著《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亦广受业内外好评。
■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多所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
(二)《京华烟云》与“文化变译”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U1NDY0ODYw/v.swf[/flash]
所以我们现在讲得具体一点,《京华烟云》与文化变异。大家都知道《京华烟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京华烟云》是一本翻译的小说。它是用英文写的,而且中文版的不是林语堂,是别人给他翻译的。
所以这本书在1939年出版以后,变成最畅销书。在《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排行榜上排了47书,卖了五万多册。时代周刊给他极高的评价,它的续集被誉为中国的票。后来另外一个续集加起来合为《民事三部曲》。1975年的时候,就因为1939年出版的《京华烟云》,它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它的成就,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这句话:
The book was written in English for a U.S. audience, yet bas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作为电影人,我们必须用我们的电影镜头来捕捉我们的中国梦并将其彰显于世界,像林语堂那样以“文化变译”的方式用国际话语来讲述我们自己的“京华烟云”。)
因为他写的时候,就不是为中国人写的,不是为中国读者写的。就是为外国人写的,他的定位特别明确。
也就是说他在用康德的话语,用西方人听得懂的康德的话语来讲述中国的孔子。康德是哲学家,孔子也是哲学家,但是这两面化体系不一样。所以根据这个,我早在十多年前就提了一个,我们必须用国际化来讲述我们自己的《京华烟云》。我总结出,中国电影为什么走不出去,或者是能够走出去。无非那十二个字“故事策略、话语方式、价值取向”。林语堂写《京华烟云》的时候,他身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完全是走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完全用西方语言,面向西方受众来讲述着他心目中的《京华烟云》。
这样就没有文化折扣,尽管他讲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但是跟受众没有隔阂,因为他进行了文化变异,文化变异这四个字到现在我还都不知道怎么样翻译成英文,怎么跟外国人介绍。上次我参加一个国际论坛,推出这个概念,我用了两个词:translation and operation,或者说成海归作家。我们不仅是向外国人讲述,我们向我们观众讲述的时候,必须要有一种观众的定位意识,也就是要用变异的意识。我们心目中有一个故事,我们心目中的故事只是在我们的心目中,我们用什么话语方式来讲,非常重要。其实这种东西已经在我们文化中有的。你看我们中国人的手法,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就是话语方式,因为我今天在讲这个课,我面对的是专业人士,我就只能用专业的话语方式来讲。
我在博物馆讲课那天,有老太太有小孩,是一个影迷俱乐部。我就不知道怎么讲,我上来就说,不知道能够用小朋友听懂的话,让我讲观众。所以我就特别费劲,我必须要改变我的话语方式。之所以讲林语堂只是一个引子,是为了讲后面。可能大家关注我的人,能看到。因为我给银皮书写了一篇特别长的文章,15000字的文章,阐述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国际交流一些情况,那文章后来也在电影学刊上戏那个学报上面发了。里面有两部分,一个部分是写到《一代宗师》,一部分写《白日焰火》,我现在跟大家分享。
《一代宗师》与“文化鱼刺”
《一代宗师》这个文化语词就是我观察到《一代宗师》的时候我提出来的,就这么一个概念。《一代宗师》是这样的,在美国的情况跟大家分享一下,关心的人也肯定都知道。它在美国和近年来,最好的是及《卧虎藏龙》、《英雄》、《霍元甲》之后,票房最好的中国电影。但是现在古装武侠在西方主流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它在美国六百多万票房,再加上其他的好莱坞票房,应该是王家卫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一个。因为王家卫很少给投资人带来利益,这个至少让多少投资人没有赔钱。为什么?我们往下走。
在美国发行以后,评论界愤怒了,急了。资深影迷也急了,说,我们对美国观众智商的侮辱,它原来是130分钟,然后最后改成108分钟了。这丢失的22分钟就是原来的米莱克斯的老板,现在是温斯坦兄弟的老板。他就说习惯于对所有的进口影片进行了随意的删减。我们分享一下:《少年足球》被减了20分钟;《英雄》被减了20分钟;《无极》被减了24分钟;成龙的一系列影片没有他不减,甚至有的是从新剪辑。就连宫崎峻的《幼年公主》在美国是完全美国化重新剪辑,美国版跟原版基本不一样了,就连近期发行的《雪国列车》,那样的影片他发行的时候,也都特别剪了一个美国版,这是背景。
前面那句话是美国一个影评家写的,美国版是一个被降至,被屠宰的惨不忍睹的版本。画面被重新剪辑和删改,增添了画外音和字幕解说,贯穿始终的由纪录片风格的人物识别说明。就好比幼儿园阿姨,在不厌其烦的教小朋友如何看图识字。没有故事转折,没有人物出场,没有字幕标识,生怕美国观众不明白。这个我讲《赤壁》要提到。
《赤壁》放了以后我跟一个美国朋友交流,我说你觉得《赤壁》怎么样,他说《赤壁》我没看明白,我不但没看明白,里面的人都不认得,就是认不清楚,一会儿周瑜,一会儿赵云。而且外国人听中文的周瑜、赵云,差别不大;外国人看中国人的面孔,尤其是比较娘泡的帅哥,都是一张脸分不开,唯一认识的就是那个大胡子乍乍呼呼的。我说,那是张飞。对,张飞我认得。其他我不认得,但是我看电影的时候,我恨不得每一个人胸前都有一个标牌。我不认得他们,所以为了吸取教训,我们的王导每一个人物出来,贴一个名字,每一个人物出来贴一个名字,生怕人混淆。就怕人家看不懂故事,就经常加字幕还特别让梁朝伟用英文配了英文解说。这个我们来分享一下。
你看那个什么,到了宫二的诊所,已经在到了宫二的诊所,然后这块荧幕上出一个宫二的诊所,生怕外国人看不明白这是宫二的诊所。你知道十年前发生了什么?然后镜头马上闪回到十年前,马上字幕出现十年前,生怕观众不知道这是十年前的闪回。诸如此类特别多特别多,所以美国人特别愤怒,而且这种删减是王家卫自己的决定,他说我理解。因为这里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外国人不可能明白。我必须要给以足够的说明信息,让他们进入故事,让他们跟上情节。而且为了让外国人息怒,我还特意把梁朝伟和章子怡情绪,接受日本华尔街的采访,这是一个在为了你们好,不要说我们是为了你们好,是专门为你们特供的,这样的话你们就能更容易明白我们的故事了。
但是这个对资深网粉确实是一个侮辱。往下看定位了。因为资深影迷之所以看外国片,他就是要看到那些不熟悉的东西。要看到那些意志文化元素的东西,那些语言行为和系数,给他们带来一种他的版本不同的感受。陌生的异国情调,开启一道闪现未知视野的窗口,而不仅仅是另一面自我关照的镜子,这是我自己的描述。但是资深影迷确实是一个极小极小的群体。商业化的主流观众确实是一个懒得思考的群体,对复杂叙事和历史文化元素缺乏关照之心和解读之意。
像当年《让子弹飞》上映的时候,上映了以后,我一个导演朋友,年轻的、独立的导演朋友找到我。他说,周老师,连姜文都烂了,现在什么不烂。他觉得,就说太烂了。姜文拍这样的片子。我说,姜文他只不过是为影院观众拍了一个片子,你就那么愤怒,但是姜文拍《鬼子来了》的时候,姜文拍的《阳光灿烂日子》的时候,你到电影院去看了吗?你没看,你那么欣赏他,你看的是盗版,你没有为姜文贡献过一份钱的票房,你没有资格说姜文烂,姜文为自己,为他自己的观众,为他的影院观众拍片子。你们这些人就是说,你们追捧姜文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为姜文贡献过票房。他只不过是为影院观众拍片子的,所以这些资深影迷,这些高端影迷,他绝对不会去支撑一个导演的艺术生涯。他支撑不了。也就是说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欧洲电影讲流派,美国电影讲类型。讲流派的欧洲电影,到70年代的时候,让欧洲各国政府形成了共识,欧洲电影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欧洲电影人将不可能存活。
讲类型的美国电影,统领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讲流派的欧洲电影或者讲流派的非好莱坞电影,拿到了全国80%以上的电影奖项。但是这个拿到全球80%以上电影奖项的电影人,他必须靠政府扶持才能存活,因为他们的观众是不可能养活他们的。所以这就是个定位,看你怎么样去定位。在这个时候,我就把鱼刺概念运用而生了。这就好比吃鱼,小众的资深影迷喜欢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带刺的全鱼;而习惯了囫囵吞枣的,至上的主流观众更愿意直接享用无刺的鱼片,甚至是参照了其他原料的鱼味,保留鱼的味道。但是那就不是鱼了,这也就是一个文化还是市场的区别。要文化还是要市场,要艺术还是要商业。这的确是一个两极之分,和两难之选。
王导的自攻行为,也就是像林语堂的文化变异一样,无非是一个面向市场的妥协之举。美国主流市场的定位观众剔除影片中有可能存在的文化鱼刺,省得咔住他们的喉咙。他如果不剔除这些鱼刺,他不可能有六百多万的票房,尽管资深影迷那么愤怒。这是我最后的结论。
于是乎在美国主流观众眼中,《一代宗师》变成了一道美轮美奂,味道浓郁奢靡腐化的甜点一样。既无营养也无热量,低碳环保宜情养眼,神话般的宏大规模。像花样年华的无能软语,与李小龙的重传怒吼相结合。其小众化的视觉风格,完全包裹在大众化的五项类型之中,取得了卓著的效果,没办法只能妥协。他如果继续玩儿花样年华,那还是花样年华。所以,《一代宗师》它用大众化的武侠,包装了小众化的视觉服务。
《白日焰火》与“文化变译”
这回到了刚才提到的文化变异的话题——《白日焰火》,我们先看一段描述。我看了这个电影,是在香港看的,看的应该是国际版,不是国内的删减版。看的时候我就这样的感想,《白日焰火》的主题词是分尸,其故事结构亦可用这自相关的“分尸”一语以蔽之。完全的中国故事,完全的中国人物,完全的中国事件,完全的中国成就;用的却是完全的西式刀法,刻意分尸裁减。用好莱坞的黑社电影制片,装上了中国后工业化之就,作者号称致敬。实者是对好莱坞黑社电影经典的平移,甚至是山寨。故事会设高深,营造出凛冽、诡异和险恶的氛围,以及故设迷局的情节和草根化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不乏苦设幽默的荒凉悲观的侦探故事。对类型元素和类型手法的玩弄,为影片赋予了一种风格化的强劲张力,恰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不经意间采用了文化变异的方式,用西式话语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于是乎西方媒体便把《白日焰火》誉为本界柏林电影节上最有创意的中国电影,并以双雄为证。
它其实就是讲的一个中国故事,讲着一个比如说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环境中底层人物的底层故事。如果这个故事用中国化的方式来讲,他的话语方式,他的价值取向完全是中国化的《泰囧》那样的话,它也就是一个《泰囧》。它只不过是黑社一点的《泰囧》,但是手法是借用西式的话语方式,它采用了很多很多的不经意的文化电影的方式。我们下边再具体分析一下,它借的是人家的瓶子,装的是中国的酒,他把场景进行颠覆,设置在中国的社会底层。对外国观众来说,具有浓烈的文化猎奇效应。因为中国之所以被关注,人家肯定是为了一种猎奇。西方的主流观众,以及非主流观众,他们已经被科技习惯,心灵已经被撞击的百孔千疮。所以他时而为了文化多样性,为了松驰,为了舒缓,寻求一种多样性的文化奇观,或者是人文奇观,来弥补被科技奇观撞击的心灵的缺失。
所以他刻意强调了一些深猛的意向。大家去看,在西方观众眼中,尤其是在西方高端影迷的眼中,它具有另人痴迷神往的魅力。我是这么描述的,为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底层环境和生活形态,赋予了一种游离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独一无二的电影空间。玩儿电影的,喜欢电影的,或者号称玩儿电影的。他肯定会喜欢这些东西。这个大家一目了然,里面我们就是说借用、直进、甚至抄袭。给人一种不可预料的诡异感觉。不惜转移视线,着力去风格化,本来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很简单的事儿。就是好好的故事,他绝对不好好讲。在艺术情节和类型定位之间,他非常的纠结,正是这种纠结杂糅,为影片赋予了一种特别的魅力。严格说起来,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他的纠结让商业和艺术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这是赶巧了,绝对不可能是刻意而为的。
诸如此类,在艺术情节和市场定位之间的纠结于挣扎,反而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类型片与艺术片杂糅的诡异魅力。这样,把大众市场和小众市场,都沾了点边。关键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看了以后,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形式大于内容。由于影片沉溺于形式化与风格化的追求,表演和造型过于外化,其形式又大于内容,甚至由形式来决定内容之间。最终使形式本身变成了内容,以至于对人文奇观冷漠的知性好奇,远远高于对人物死活命运的温情关照。结果是内容和人物被认为道具,形式化和风格化的道具。哪怕是一个煤车这样纯粹的的形式,都被赋于了诸多含韵深厚的象征意味,于是乎便扭曲了类型片的现行趋势。使整个影片被拼出为一个故做神秘高深而又风格独特的马赛克结构,大大削弱了故事情景了。糟践了刻意营造的背景氛围。也就是说戏台比戏要好。
这个影片全球的发行,最近我还跟那个老板有过交流,我问这个影片卖得怎么样,他说毕竟是小众,基本上都卖了。但是卖不出大钱都是小钱,但由于墙内开花墙外香,拥有柏林的双雄,这是近期中国电影市场上,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我刚才讲的,他在小众和大众之间游走,所以说他把一部分小众吸引进了影院,把一部分大众也吸引进了影院,这就解释超过一亿的票房。我觉得如果情节更为连贯,更把观众放在眼里。故事讲述更具深化,电影中通过文化变异方式,呈现非比寻常的中国内容,将会更具不可抵御的倾向。
他这个影片就是故意让观众看不懂,我让你一眼看懂了就显得我没有文化了。正因为故意让观众看不懂,就有故意看不懂的观众,故意为了看不懂非得去看。而且看不懂还不能告诉人家我看不懂,假装已经看懂了,这也就是这类艺术片带刺的鱼的效果。我明明不知道这个鱼叫什么名字,不知道这鱼该怎么吃,但是既然大家都吃,我也吃。大家都说好,我也说好,就这样。这就是文化鱼刺,这是在外国西方的小众观众接受,就是采用了文化变译的方式,如果是传统的趋势,在中国活动肯定外国人肯定不会太喜欢。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3633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点击了解更多
旨在集合影视制作工业化流程中最优秀的创作者,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思考;
我们期待这样的分享传播能够给行业带来工业化制作的基本常识;同时期待能够在国内推动对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认知和尊重;
以期对国内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