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几句如何增强《后会无期》的故事性
2014-07-30 13:43
【整体评价:一部好电影,可惜不是好在故事上】
面对着基友们疯狂的评价,可能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因而对《后会无期》的直观感受没有那么“燃”。但我仍然是正面的肯定评价,毕竟电影体现出了较高的审美水准,一定的诗情画意,以及正面的青年价值观(笑)。
整个电影确实体现出了韩寒一贯的人生态度,把小说和微博中的点滴性格也带进了电影里,那些俏皮话和小聪明,谈不上有多高深的技巧,但运用起来自然流畅,确实讨人的喜欢。这么看来,韩寒外表孤傲,其实也是很会迎合受众的,他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更知道别人需要什么火候,后面一点尤为重要。
虽然影片主线如此松散,但把它当成一个优秀段子手所创作的心灵鸡汤小品式大拼盘,倒也能让绝大多数的观众们获取满足,确实算是一部值得看看的电影。但是可能我关注的点主要在故事上,因而在这里聊聊如何增强《后会无期》故事性的问题,只是旁观者的一种观点吧。
【衡量公路片故事性的三个指标,《后会无期》完成了刚好一半】
个人觉得衡量公路片故事创作优劣有三个重要指标,可以包含了构成一个好故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细节”“情怀”“结构”。为了简洁,这样命名可能有点草率,情怀、主题、价值观都是一家子,在《后会无期》里除了观点稍显散乱外,还是有着显著的让人能认同的倾向的,基本无大碍。
在细节的问题上,或许应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与剧情有关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涵盖了所处时空环境的真实,例如季节,民风,独特的文化环境。在《后会无期》中,剧情细节显然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算是完成了上一半。
但作为一个公路片而言,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化显著的国家,《后会无期》做的显然还不够,可能一方面是受制于演员和拍摄条件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作者体验不够,主动务虚吧。也许增添一些地理标识,一些方言,一些风土人情并努力把这些和情节相关联,会增强电影的真实性,真实才能感人嘛。
而相对前两点,《后会无期》的显著弱项是节奏、线索和结构。这里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后会无期》毕竟是处女作,韩寒虽然很下苦功夫,但对长片的把控多少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后半段故事的失控崩落就可以看出来。而另一方面,这确实也和片子的类型有关,公路片嘛,散一点可以理解,《逍遥骑士》也是这个吊样。
但是公路片显然也是要有结构和节奏的,打个比方,如果大情节电影的结构看上去象一只浑然粗壮的玉米棒子,那么公路片至少也应该是一根零落有致的糖葫芦,多少个山楂(片段化故事素材),多少糖(情怀和闲笔),竹签总是要的(人物情感线索,旅途线索),这在《后会无期》里是个弱项,后面会再说说。
【把段子变成整体:增强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后会无期》里,每个小故事中小俏皮话和小感悟是不错,一些金句台词也比较抓人,这几乎是所有文学性影片的必备优势,但大都是停留在每个情节片段甚至是场内的作用范围里,而毕竟电影还是个剧情长片,情节弱没事,但是精神线或情绪上还是需要统一,堆砌的素材也应该进一步筛选和取舍。目前来看,《后会无期》里几个故事彼此的联系和照应还是不够和谐,通篇价值观散乱了一些。似乎什么都想说,但是彼此之间高搭配的太过随意。
同样是段子戏,随便以《破碎之花》为例,或者带上在后会无期里客串了的贾老师《天注定》,在这样的电影中,几个段落水准是大致相当的,并且能够共同作用,体现出精神主旨或者相互照应。但是在《后会无期》中,无论是拍摄还是素材本身的原因,几个故事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篇看下去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胡生作为引言出现却有始却无终(据说剪掉了?),替身演员的段落意思对的,但是处理较为轻柔。王珞丹的故事算是有特色,但是略长,笔友的故事本应是电影的重要节点,关系一个主角的人物走向,重中之重效果却没处理好。相对而言,骗子的故事最佳,总算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既不是榜样,也不是说教,半正半邪,真真假假,让观众自己判断,有点美国独立电影的味道。
导致电影整体性弱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主要人物塑造,2个主角作为失落旅行者的效果基本出来了,但还不够好,可能是两个人性格的区分度不太够的原因吧,现在看简直就是韩寒自己的分身。如果冯绍峰的角色能攻击性能稍微强一点,而陈柏霖稍微再娘炮一点,自然就会产生更强的张力与冲突,二人在几个故事里的情感积累和矛盾埋伏也会多一点,可能在故事后段的正面爆发就会合理很多。
目前看,是否及时入职没有成为争执的重点,观众看不到陈柏霖入职的迫切需求和必要性,而他们对王珞丹的态度也没有什么大的争议,到最后二人却莫名其妙的打了一架,非常草率且突兀,自然也只好用火箭爆炸嘭的一声的外力来收场了。
【个人观点:增强《后会无期》故事性的一种可能】
如果是调整这个故事的节奏和结构使之更好地话,我觉得临时演员和见笔友两个段子都是见妹子,在性质的属性上稍显雷同,拍法又都是含蓄的。如果保留,则应该把差异和对比强化,一个冯绍峰如此不珍惜,另一个则非常惦记却失落。但是毕竟是两人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陈柏霖很难参与到2个故事中,不如删掉临时演员段落,恰好应该是开篇二十分钟铺垫伏笔和点明主题情怀的位置,最好选择能和旅行的意义或者人生的意义之类有点呼应的事情。
王珞丹的故事比较出彩,基本问题不大,但应该在长短上节俭一点,这可能是为了突出大咖贾樟柯吧,但半夜追车飞机场的事情完全可以删了,这完全是韩寒自己的恶趣味。而胡生的信息还是要交代的,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放在结尾。
笔友的故事有利有弊,主要是信息量太大空口无凭很难让人信服,毕竟嘴上说的要比眼见为实可信度要弱。如果非要留着老爸没死人生观崩塌的大狗血,那么前情烘托足一点,把观众和主角的期待拉高,让情绪转换再激烈些。
偷车贼的故事没问题,现在就很好了,只是在偷车贼出现之前,随着困难增加,应早点开始铺垫二人潜在的分歧,为故事的结尾做好准备。目前电影后面30分钟基本是崩落状态,温水煮青蛙的段落虽然有些趣味,但稍显得过于做作,如果要将其保留,应该放到偷车贼之前。在后面要选择一个更高级的更激烈的事情去表现,从而让几个故事的情绪越走越高而不是过早退下来。
至于“现在时”段落的结尾,个人觉得纯属画蛇添足,人们其实不关心主角是当了老师还是作家,而是关于人物的内在精神,或者说性格刻画上,人物的成长和上升空间。比如《摩托日记》中的格瓦拉从个人冒险到麻风村见闻上升到社会责任,《阳光小美女》一家子屌丝终于凝结成了一股绳子,是有一个升格的。
而《后会无期》目前来看在结尾人物基本没啥升级或者感悟,屌丝的来,屌丝的走,这让那些情怀和感悟也显得毫无意义。随便扯个例子,比如结尾让陈柏霖不教书了去四处游荡写小说勇敢泡妞,而冯绍峰一路要追求事业发财升官之类,最后反而留在了那个学校;或者冯绍峰仍然是失踪,但是岛上的导游换成了胡生,变得聪明圆滑的讲述起倒塌房子的故事,让电影有头有尾,照样后会无期。
我的豆瓣主页: http://www.douban.com/people/liyishu/
面对着基友们疯狂的评价,可能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因而对《后会无期》的直观感受没有那么“燃”。但我仍然是正面的肯定评价,毕竟电影体现出了较高的审美水准,一定的诗情画意,以及正面的青年价值观(笑)。
整个电影确实体现出了韩寒一贯的人生态度,把小说和微博中的点滴性格也带进了电影里,那些俏皮话和小聪明,谈不上有多高深的技巧,但运用起来自然流畅,确实讨人的喜欢。这么看来,韩寒外表孤傲,其实也是很会迎合受众的,他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更知道别人需要什么火候,后面一点尤为重要。
虽然影片主线如此松散,但把它当成一个优秀段子手所创作的心灵鸡汤小品式大拼盘,倒也能让绝大多数的观众们获取满足,确实算是一部值得看看的电影。但是可能我关注的点主要在故事上,因而在这里聊聊如何增强《后会无期》故事性的问题,只是旁观者的一种观点吧。
【衡量公路片故事性的三个指标,《后会无期》完成了刚好一半】
个人觉得衡量公路片故事创作优劣有三个重要指标,可以包含了构成一个好故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细节”“情怀”“结构”。为了简洁,这样命名可能有点草率,情怀、主题、价值观都是一家子,在《后会无期》里除了观点稍显散乱外,还是有着显著的让人能认同的倾向的,基本无大碍。
在细节的问题上,或许应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与剧情有关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涵盖了所处时空环境的真实,例如季节,民风,独特的文化环境。在《后会无期》中,剧情细节显然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算是完成了上一半。
但作为一个公路片而言,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化显著的国家,《后会无期》做的显然还不够,可能一方面是受制于演员和拍摄条件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作者体验不够,主动务虚吧。也许增添一些地理标识,一些方言,一些风土人情并努力把这些和情节相关联,会增强电影的真实性,真实才能感人嘛。
而相对前两点,《后会无期》的显著弱项是节奏、线索和结构。这里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后会无期》毕竟是处女作,韩寒虽然很下苦功夫,但对长片的把控多少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后半段故事的失控崩落就可以看出来。而另一方面,这确实也和片子的类型有关,公路片嘛,散一点可以理解,《逍遥骑士》也是这个吊样。
但是公路片显然也是要有结构和节奏的,打个比方,如果大情节电影的结构看上去象一只浑然粗壮的玉米棒子,那么公路片至少也应该是一根零落有致的糖葫芦,多少个山楂(片段化故事素材),多少糖(情怀和闲笔),竹签总是要的(人物情感线索,旅途线索),这在《后会无期》里是个弱项,后面会再说说。
【把段子变成整体:增强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后会无期》里,每个小故事中小俏皮话和小感悟是不错,一些金句台词也比较抓人,这几乎是所有文学性影片的必备优势,但大都是停留在每个情节片段甚至是场内的作用范围里,而毕竟电影还是个剧情长片,情节弱没事,但是精神线或情绪上还是需要统一,堆砌的素材也应该进一步筛选和取舍。目前来看,《后会无期》里几个故事彼此的联系和照应还是不够和谐,通篇价值观散乱了一些。似乎什么都想说,但是彼此之间高搭配的太过随意。
同样是段子戏,随便以《破碎之花》为例,或者带上在后会无期里客串了的贾老师《天注定》,在这样的电影中,几个段落水准是大致相当的,并且能够共同作用,体现出精神主旨或者相互照应。但是在《后会无期》中,无论是拍摄还是素材本身的原因,几个故事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篇看下去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胡生作为引言出现却有始却无终(据说剪掉了?),替身演员的段落意思对的,但是处理较为轻柔。王珞丹的故事算是有特色,但是略长,笔友的故事本应是电影的重要节点,关系一个主角的人物走向,重中之重效果却没处理好。相对而言,骗子的故事最佳,总算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既不是榜样,也不是说教,半正半邪,真真假假,让观众自己判断,有点美国独立电影的味道。
导致电影整体性弱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主要人物塑造,2个主角作为失落旅行者的效果基本出来了,但还不够好,可能是两个人性格的区分度不太够的原因吧,现在看简直就是韩寒自己的分身。如果冯绍峰的角色能攻击性能稍微强一点,而陈柏霖稍微再娘炮一点,自然就会产生更强的张力与冲突,二人在几个故事里的情感积累和矛盾埋伏也会多一点,可能在故事后段的正面爆发就会合理很多。
目前看,是否及时入职没有成为争执的重点,观众看不到陈柏霖入职的迫切需求和必要性,而他们对王珞丹的态度也没有什么大的争议,到最后二人却莫名其妙的打了一架,非常草率且突兀,自然也只好用火箭爆炸嘭的一声的外力来收场了。
【个人观点:增强《后会无期》故事性的一种可能】
如果是调整这个故事的节奏和结构使之更好地话,我觉得临时演员和见笔友两个段子都是见妹子,在性质的属性上稍显雷同,拍法又都是含蓄的。如果保留,则应该把差异和对比强化,一个冯绍峰如此不珍惜,另一个则非常惦记却失落。但是毕竟是两人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陈柏霖很难参与到2个故事中,不如删掉临时演员段落,恰好应该是开篇二十分钟铺垫伏笔和点明主题情怀的位置,最好选择能和旅行的意义或者人生的意义之类有点呼应的事情。
王珞丹的故事比较出彩,基本问题不大,但应该在长短上节俭一点,这可能是为了突出大咖贾樟柯吧,但半夜追车飞机场的事情完全可以删了,这完全是韩寒自己的恶趣味。而胡生的信息还是要交代的,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放在结尾。
笔友的故事有利有弊,主要是信息量太大空口无凭很难让人信服,毕竟嘴上说的要比眼见为实可信度要弱。如果非要留着老爸没死人生观崩塌的大狗血,那么前情烘托足一点,把观众和主角的期待拉高,让情绪转换再激烈些。
偷车贼的故事没问题,现在就很好了,只是在偷车贼出现之前,随着困难增加,应早点开始铺垫二人潜在的分歧,为故事的结尾做好准备。目前电影后面30分钟基本是崩落状态,温水煮青蛙的段落虽然有些趣味,但稍显得过于做作,如果要将其保留,应该放到偷车贼之前。在后面要选择一个更高级的更激烈的事情去表现,从而让几个故事的情绪越走越高而不是过早退下来。
至于“现在时”段落的结尾,个人觉得纯属画蛇添足,人们其实不关心主角是当了老师还是作家,而是关于人物的内在精神,或者说性格刻画上,人物的成长和上升空间。比如《摩托日记》中的格瓦拉从个人冒险到麻风村见闻上升到社会责任,《阳光小美女》一家子屌丝终于凝结成了一股绳子,是有一个升格的。
而《后会无期》目前来看在结尾人物基本没啥升级或者感悟,屌丝的来,屌丝的走,这让那些情怀和感悟也显得毫无意义。随便扯个例子,比如结尾让陈柏霖不教书了去四处游荡写小说勇敢泡妞,而冯绍峰一路要追求事业发财升官之类,最后反而留在了那个学校;或者冯绍峰仍然是失踪,但是岛上的导游换成了胡生,变得聪明圆滑的讲述起倒塌房子的故事,让电影有头有尾,照样后会无期。
我的豆瓣主页: http://www.douban.com/people/liyishu/
本文为作者 李亦树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