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影周刊NO.10-【一文】-独立电影的前世今生
本文首发于【凡影周刊】微信公共账号:fweekly,更多文章,欢迎关注。
注:任何形式的转载请注明来源,以及原作者、译者、校对者的姓名,请尊重这些整理知识的努力。凡影周刊是由一支25人的翻译团队倾力维护的公众号,只为给中国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带来更多更专业的全球市场信息。关注我们,收获的将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资讯。
-----------------------------------------------------------------------------------------------
导语:
七月正值电影暑期档,是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发力的好时节,但是本期的凡影要跳脱主流大片的圈子,关注与高票房娱乐电影分庭抗礼的美国独立电影。
电影不仅是一种媒介,同时也有着娱乐商品的属性,当存在票房需求时,那么就需要和大众的观影能力相互妥协。在成熟市场中,大部分电影为了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在电影本体的创新上,是相对比较保守的。而一部分电影人,为了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一直游离在大的制片公司之外,利用极少的投资,在不断探索电影形式的未来,同时也在不断发掘常规的娱乐性电影很少关注到的题材。
这些电影人既是电影市场的叛逆者,也是电影市场的先锋者,他们的努力和尝试事实上是在逐渐拓宽电影的多元化道路,今天我们看到的主流商业电影中,很多元素最初的形态都是来自于独立电影的探索。
本期凡影将先概述独立电影的历史,以后会将独立电影作为一个系列专题,继续与大家一起探讨独立电影在融资、制作、发行、放映方面的问题。
正文:
作者:佚名
翻译:Sonnie 校对:一一
走出垄断的独立电影人
1908年,托马斯·爱迪生创立了电影专利公司(又称为爱迪生信托公司)。这可谓是当时第一大电影公司,不仅如此,它与多家知名电影公司都有合作,还拉拢到当时最大的影像上市公司(柯达公司)、以及最大的电影发行商(乔治克雷公司)作为加盟伙伴。本质上说,爱迪生正企图打造电影龙头企业,垄断整个电影市场。
同年,独立电影运动也正如火如荼兴起。一部分推崇独立电影的导演突然意识到与爱迪生合作的潜在危险,这将会严重威胁到他们作品呈现的独立完整性。而在那个时候,爱迪生已经独占了绝大部分用于电影制作的设备和器材,包括胶片相机、投影仪,原始胶片等。这一切将他推向了事业巅峰,成为了第一个垄断电影市场的巨头。
1900年初期,几乎没有独立电影人想与爱迪生合作。因此,他不断地向那些无法负担起电影设备费用的电影人发起抨击,提交诉讼,试图通过法律操控他们。
然而,即便爱迪生充当着一个挤兑小成本电影人的坏蛋角色,也丝毫没有削弱到他对电影行业带来的积极效应,即推动了电影独立运动的发展——为摆脱爱迪生的操控继续完成拍片梦想,独立电影人纷纷踏上了由西部向南加州迁移的征程。加州不仅为电影人提供了天然的辽阔土地、山川河流、荒原沙漠、舒适宜人的气候,更重要的是,加州第九区法院非常支持独立电影运动,它曾经为保护独立电影人的合法权益,向爱迪生的电影专利公司提出反对诉讼。
独立电影人回避了与爱迪生公司的合作,在加州继续展开独立创作,在那个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令人咋舌的是,几年之后,这些所谓的“独立”电影人却在好莱坞开辟了第二大电影工业。“好莱坞之王”路易士·梅耶,华纳兄弟,以及六大电影公司的先锋者们纷纷联合起来,以“独立”电影人的身份,为争取电影市场龙头地位,开始与爱迪生势力进行较量。
1917年,爱迪生的电影专利公司基本大势已去。他的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消费者经济能力的误判、美国1912年以及1915年关于取消爱迪生公司专利的一系列决策等。最终,《谢尔曼反垄断法》彻底瓦解了爱迪生的垄断生涯。
欧洲独立电影对美国的影响
某些纽约东部的投资商和企业家们发觉到,加州的确是块发展电影行业的风水宝地,于是通通决定将资金和公司都往西部迁移。1923年华纳兄弟在好莱坞创立了电影公司,就这样,华纳取代了爱迪生的位置,新的第一大电影公司就这么诞生了。
与此同时,欧洲电影行业也在发生微妙变化。1924年10月25日,一小部分电影人在英格兰成立了伦敦电影协会。他们在伦敦摄政街的新画廊电影院举办了第一次会议。会议旨在振兴电影艺术产业,发扬电影文化。这是第一个保护电影文化产权的官方协会,并诞生了第一批独立电影权益的捍卫者。
这些创始成员包括英著名小说家乔治威尔斯、英剧作家萧伯纳、导演安东尼安斯奎斯、伯恩斯坦、蒙塔古等。第一次会议出席成员包括著名短片导演保罗·莱尼(作品《蜡像馆》)、为人熟知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试着想象一下,乔治威尔斯、萧伯纳围着一张圆桌,津津有味地说笑道卓别林的电影情节。
这些大师们对电影艺术怀着不可磨灭的热情,他们并不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因电影垄断企业的出现而被冷落、被孤立、被搁置一旁。他们推崇许多外国优秀的作品,如俄国导演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和《罢工》。这些电影先驱者们开创性地引入了新的拍摄技巧与理念,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像我们熟知的蒙太奇和场景联结等,都为电影艺术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国独立电影势力同样不可小觑。1920年,他们创造了恐怖悬疑电影,全片充斥着灰暗沉重的元素,拍摄以写实的交替场景为主,重视演员的内在表现。这些不同类型的电影组成了独立电影的主力军,与好莱坞当时主打的英雄主义故事片形成鲜明对比。
纵观20年代、30年代,欧洲电影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消息很快就蔓延到了加州,这些协会的出现对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发展和繁荣造成了巨大冲击。如早期独立电影导演路易斯布鲁奈尔和达利共同拍摄的16分钟短片《一条安达鲁狗》,深受业界一致好评。这些导演并不奢求靠票房来赚钱,他们通常选择相对小的“艺术工作室”拍摄电影,因为他们的电影制作成本很低,所以有些时候,甚至会有些许的盈利。
二战期间,独立电影产业发展变得缓慢起来。欧洲电影人都忙于生存,美国电影人不是奔赴战场,就是忙于料理战后的事。这段时间,电影胶片和电影产品设备大量的流失,机组人员和服务设施也极其稀缺。每个公民只盼望着战争的胜利和自由的权利。
独立电影类型化发展
二战结束后的几年,美国观众开始迷上像演员约翰维恩、奥迪墨菲这样,以硬朗军人形象出现在银屏的战争电影。他们渴求有更多关注人文社会方面的文化电影,而其他别国独立电影人却并不害怕与主流电影背道而驰,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独立电影之梦。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了《罗生门》,讲述了一个妇人经过一片丛林时,不幸被强暴谋杀的故事。这部电影精彩在于,它通过各种不同角色的观点去陈述妇人所遭遇的事情,让观众无法顺利获悉谁说的才是真相,最后留下悬念,令人无限遐想。
到了1950年,由于电视行业在美国迅速的发展,电影市场进入了瓶颈。这些好莱坞的大公司想尽一切办法引诱观众离开自己的沙发,放下手中的遥控器,重新走进电影院去观看他们新推出的彩色电影。与此同时,独立电影人开始制作起成本较低的外星人题材电影。有些电影名垂千古,有些则遗臭万年。其中一部是克里斯·尼比导演执导的《魔星下凡》,这部电影堪称独立电影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科学家在北极考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艘外星飞船坠毁在冰川上。这部片子当时受到鬼才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的提点与指导,他同时也是当时好莱坞四大著名导演之一。
虽然霍克斯产出许多脱离主流文化的经典作品,例如《疤面煞星》(1932年)、《天使之翼》(1939年)、《江湖侠侣》(1944年),但这些片子始终难逃脱好莱坞制片的陈规约束,艺术创作的限制始终不能避免。而《魔星下凡》恰恰给了霍克斯施展拳脚的机会,他运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着力突出人物特点和对白,使整个场面调度和节奏都非常流畅自然。即便是在好莱坞体制内的导演,他们都渴望能拍摄一部真正的独立电影,不受商业价值所操控。
属于独立电影的电影节
“电影艺术节”的概念其实早在电影工业出现的时候就存在了,但是真正意义上开始发展是在六七十年代。当时独立电影人开始意识到,通过举办比赛拿到奖金这种方式,可以激发他们创作热情与斗志。这也意味着,独立电影人们有机会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扩大知名度,而不单单只是在小剧场充老虎了。
1978年,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举办了犹他州电影节。它最初是由杨百翰大学的一名电影专业研究生斯特灵和犹他州电影协会理事约翰厄尔共同创立的。电影节开展了长达一星期的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讨论会、独立电影经典回顾放映、举行比赛,给那些不知名却才华横溢的美国独立电影人一次同台竞技的机会。他们的目的在于吸引投资制片商来到这里,为这些有梦想的电影人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投入。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一场小小的电影节,到后来却演变成为举世闻名的重大电影节之一。
1985年,美国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和他的圣丹斯研究院接管了犹他州电影艺术节的所有事务。几年后,他们将其改名为“圣丹斯电影节”并且养活了一批从影工作者。节日举办的地点也从原来的盐湖城搬到了帕克城(著名滑雪胜地)。节日的时间从原来的九月份变成了一月份,活动时间也从原来的七天增加到十天。投资方和各界媒体纷纷开始关注这个重大盛世,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也慕名而来。
好莱坞明星和电影公司渐渐意识到圣丹斯节日带来的商业价值,事情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圣丹斯电影节真正开始腾飞于九十年代。吉姆·贾木许、凯文·史密斯、昆汀·塔伦蒂诺等许多著名导演都是从这个小电影节走出来,跃居到好莱坞一线的。
如今,电影艺术节基本上是为独立电影的发展而专门服务的。六大电影公司纷纷专设了“独立电影”部门,专门制作参赛影片,每年艺术节都会有一匹黑马入围获奖提名。像圣丹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西雅图电影节,这些不仅是各界媒体的焦点,也是电影公司牟取名利的“肥肉”,他们需要这部分奖金去平衡公司每年15%-17%的投资份额。
独立电影与大制片厂的互动关系
正当这些叼着雪茄数着钞票电影大亨们靠投资小型独立电影捞钱的时候,又一股新势力崛起,这就是特效电影。在过去的十年里,先进的电影设备和电脑特效为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这些影像设备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价格也不再像过去如此昂贵。一个人制作一部电影需要的所有设备成本大概在一万美元左右。现在几乎人人都可以制作电影,只需投入一点点资金,再加上一点点创意,科技的进步让用观影讲故事变得更加简单。
如今独立电影圈仍然活跃在各大电影节上,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人拍片用于参赛,希望在这片丰富多元的艺术领域上占有一席之位。好莱坞大明星和“六大”的独立电影圈也许会得到大部分媒体的重视和关注,但这对默默无名的小型独立电影而言也并不见得是件坏事。
当电影节的聚光灯照亮好莱坞的同时,余光也许会轻轻扫过那些低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成为最美丽的点缀。因此,独立电影行业和“六大”所谓的独立电影圈其实是相互排斥,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关系正如大卫和歌莉娅,需要彼此的包容和谅解。还有一种更为恰当的比喻,就像河马和背上的蜱鸟,河马需要蜱鸟清理身上的虫子,蜱鸟需要依靠河马的威武强壮免遭掠食者的杀害,不过别忘了,没有这样的利益关系,蜱鸟随时可能成为河马的“盘中餐”。
-----------------------------------------------------------------------------------------------
欢迎关注【凡影周刊】微信公共账号:fweekly,有任何合作、咨询或者文章相关疑问以及建议,都期待您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您的消息。
同时欢迎关注【凡影周刊】新浪微博“凡影Fannink”,有任何合作或者咨询或者文章相关疑问以及建议,都期待您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您的消息。
凡影周刊
点击了解更多凡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