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光影诗人”——大峰对话李屏宾

2014-07-09 15:28
大峰传媒作为正在崛起的专业影视技术培训机构,致力于为影视传媒业界所有同仁以及资深爱好者搭建沟通的平台,搜集、整理和传播具有专业水平的影视技术资讯,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第一手的影视技术信息。大峰最近有幸邀请到摄影大师李屏宾进行了一次专访,在此整理成稿与您分享。感谢您的关注。
\"\"


“其实我一直在学”

大:李老师您好。在我们这些晚辈心目中,您是摄影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在您做电影的时间里,自己摸索和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李:其实时间真的过了很长了,开始做是很远的事了。但拍电影有一个过程,你每次又遇到不一样的导演,不一样的要求,不一样的目的,其实是一直在学。其实我今天人家叫我“光影诗人”、“大师”,其实都是很客气的话。我内心是很紧张的。因为不进则退嘛。当然我也不怕退,我只是觉得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继续往前走。

大:这次您拍摄的新片是和新导演合作,个人感觉如何?
李:跟很多新导演合作的时候,我都不可能让它变成我是不是(要这个)。毕竟我是要帮他们嘛,所以帮他们的过程里面他们有很多不成熟、或者是很新的想法,或者是很尝试性的东西,对我来讲,也是要面对这些东西。可能我会看到这里面的问题,所以在配合他们的过程中,我也在帮他们圆(解决)这些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现场我可能会多处理一些角度,或者多拍长一点什么的,等到他觉得真的有问题的时候,他会发现还有一个退路。这就是一个工作的合作方式了。那这个,比方说现在这个片子,对我来讲是比较新的,之前我用底片一直用到今年一月,之前拍过两部数位(数字电影),一个是《挪威的森林》,另外就是一小段叫《纽约,我爱你》。之后就都是用底片。现在转换成数位以后,我自己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打光的方式,新的设备的能力,拍摄起来更能发现它的优点吧。然后再把我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里面,然后再看怎么样可以更上一层楼这样。
\"\"


“数位没有文化,以后可能会有,但目前没有”

大:在您看来您觉得数位(数字化)以后,他的难点在哪?优点在哪?
李:数位其实是什么呢?第一个,我觉得他没有文化。以后可能会有,但目前没有。它的进步是整体性的。周边的东西进步了,它必须配合周边的进步,必须调整。比方像我们年轻时候学底片,相机这些东西本身是不重要的。而数位,谁拿都可以拍,那当然是好事啊。但是同样的,就像画画一样,每个人都可以画,但是如果我用毛笔画画,画中国山水,或用毛笔写字,一撇一捺都是我多少年累积的。而用圆珠笔、签字笔的时候,这些累积的东西就不存在了。一个不会用毛笔的人,你叫他去写毛笔字,他不知道怎么样去写,他会发抖,不知道怎么下那一笔。叫一个只会拍数位的人拍片,他不知道那个暗部的层次怎么呈现。我觉得底片和数位的差别在这。还有是就美学来讲。数位可能超越了底片某些地方的呈现能力、跟表现力、跟色彩的敏锐度,但是我觉的那是一种假美学,目前来讲。数位很容易拍的很亮丽,你随便一个很简单的不理想的光,它出来还是很……很有意思。我觉得数位拍出来的东西的迷人的程度不一样了,他没有那么迷人,对我来讲。它没有让我觉得“哇!”,觉得敬畏、觉得爱它。它可能帮我很多忙,但是我喜欢电影的那个魅力不见了。(笑)

大:但是那可能您也得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李:当然。

大:那您的态度是什么?
李:这个问题我跟朋友聊过好多次。其实我们是非常早的迎接数位,非常早,比别人早。我在2000年跟侯孝贤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叫《千禧曼波》。那个时候我就跟他讲,我们拍个数位电影,用底片拍个数位电影,要创造一个未来的数位色彩。如果你看过这部片那我这样讲你应该会有感觉。它有数位,不像胶片色彩的呈现。迎接来数位以后,我们发现它的能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希望等它能力再成熟的时候再用它。很多人说我在抗拒它,其实我不抗拒它,我很早就在等它,但等到它之后发现它出来的太草率了,出来得太突然了,太仓促了,所以我就不喜欢用它。后来我觉得底片困难度很高,冲印、订购、拍摄跟后期,太麻烦了,所以也不得不转到数位。那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既然数位我就数位到家,就不要再想底片了。但我毕竟还是拍电影嘛,我还是有我这样一个电影人对光影的认识,然后就任务是慢慢去找数位适用的方面来配合我的光影。
\"\"

[flash]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3OTk2Njcy.html[/flash]
“华丽的写实”

大:当您在拍《海上花》的时候,您说过一个概念叫“华丽的写实”。我觉得您是把好莱坞的戏剧光效和法国新浪潮做了一个整合。我们在看《挪威的森林》的时候,这里面都有一种非现实的现实。那在拍摄的时候可能要做一些手脚(处理手法)在里面,那您通常在做这些手脚的时候大概有些什么窍门,或者您的方法是什么?
李:其实我自己喜欢观察光,喜欢看光在变化,我也喜欢想象演员进入到我的光里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很少依据演员去打光,常常是依据环境去打光。那用环境打光后,这么多年的经验里我就慢慢发现,我的光很好的时候其实自然会有一种美感,就像加了柔焦镜一样,所以我拍电影几乎不加柔焦片。在早期的时候有用过,那时候流行嘛,什么物镜啊,那时候用这个,其实你后来发现光好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用这个。所以我的器材单里都没有跟柔焦有关的东西。那我就要面对我自己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在现场这个演员没睡好,眼袋很大,那我就要靠光去辅助他。这些东西越做其实越会遇到更多困难,但有了这些困难,你才会慢慢发现,有很多方式、不是一种方式来处理,直到很多情况你都可以去处理。那这个过程,我觉得,就是你懂得光的过程,你慢慢了解光、慢慢认识光,你就会在遇到一个新的环境时想到要给他什么光,才是很真实的……
\"\"
大:电影拍摄还有个困难,就是我们预期的光效是一种样子,但现实情况,比如天气,却让你无法实施。那这样情况下你怎么去平衡这样的关系?
李:我觉得你要看自己有多大本事,有多少预算。你有很大的梦想,但是没有钱,那么当然还是要顺天而行,顺势而行,不能埋怨谁。如果真的有比较大的预算,那参考具体的情况,你就要做出相应地调整。我自己是顺着自己的心意来。我每天到现场,看到这里有什么,就在这里寻找最好的感觉,寻找最合适的角度。我不会因为这个景很美就拍一个大的环境,一个全景……我喜欢在表现故事过程里面,把环境带出来就好了。但我们也常常拍全景,但不是为拍全景而全景。而很多年轻导演和摄影师都会被现场的场景骗了,觉得“哇,场景很漂亮”,其实那漂亮的全景跟你的戏是没有关系的。

大:那么我理解“华丽的写实”依靠的是局部的镜头、镜头移动、光线变化,而不是被一个全景所迷惑。
李:是,是一部分吧。有些东西是我很多年累积的,这些累积的东西并不是意外来的,也不是突然发现,我在里面付出了很多心血。那这就要讲究一个方式,如果别人想知道,就需要用一些方式训练自己。比方说刚看到有一个青花瓶,我拿进去放在桌子上,那也是训练我的眼力,训练我的审美。我常常去一些不同地方买一些工艺品啊这样,有时候去刻意地看一些东西啊什么的。(笑)
\"\"


“要懂得光”

大:从目前这个阶段来说,中国的电影业这么繁荣了,您对现在的摄影师有什么想要传授的?想告诉他们的?
李:我觉得做摄影师第一个就是基础,要培养自己的基础实力。这个基础不光是机器的认识跟镜头的运用,而是你在每一次工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的积累。每一次产生的状况都有可能会对你产生打击,基础东西不够的话就可能会受到重重的一击。所以我觉得实力很重要,实力就是靠自己积累而成,不能觉得了解机器就够了。现场发生的各种状况的处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它不光是靠经验的积累,自己还要有一个态度。有了这个态度,当事情来的时候你才会更加从容的面对。另外就是,现在很多年轻摄影师毕业就出来做摄影师,其实他们是没有现场这方面的经验,那么应对很多现场状况就是比较弱的一环。还有一环,就是一定要懂光。因为摄影师不是一个职位,就像画家一样,他不是被叫做“画家”就满足了,他是要画出成名的画,是吧。所以说你是个画家但你画出来的画没人看,那这个画家也没意义。所以一个摄影师一定要懂光,要练习去看光,了解光,运用光,处理光,什么样的光用在什么地方合适,什么样的光是最恰当的用在不同地方。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当助理的阶段也去当灯光助理啊去学灯光。如果你不懂光,你所有的想法,在现场都被一个灯光师统统给你改了。而数位以后,我们多了一个调光师这么一个人,如果你不懂灯光的话那你作为摄影师就完全被动了,被牵制了。你所有的拍摄前的会议、筹备、理想,到最后都被这个强力的调光师给改了,那你还有什么意思。不懂就只有依赖别人,那这个电影做出来什么地方是你的呢?电影需要各部门合作,懂光你就可以要求,甚至明白地告诉他们怎么去处理,这样大家才会更进步嘛。还有一个,不要忘了所有的结果都是好多人在帮你忙,不是你一个人。你觉得摄影师这个位置很高,一人之下,但事实上你什么都不是。如果你不懂,对周边人又不好,那调光师到后期给你处理掉了,在现场被灯光师就给压制掉了,那你还神气什么呢?如果你做这个工作不是因为爱它,只是可能觉得这个工作有意思,可能收入不错什么的,那你和我的电影观点就是不同的。我觉得我们电影人在年轻的时候想做电影的那种冲动和喜欢,是使我们一直走到了现在的动力。
大:谢谢您接受访谈!
[flash]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4MDA0MjA4.html[/flash]
\"\"
本文为作者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2147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扫码关注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