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做了三个字:产业链-上影集团跨入改革创新快车道
2014-06-26 15:42
来自:上海电影集团
2014年6月26日 讯
漕溪北路595号,老上海人熟悉的“上影厂”,去年5月以崭新面貌迎接市民。说“迎接”,恰如其分。主体建筑之一上海电影博物馆开业以来客来客往,上海电影的历史与现在、光荣与梦想在这栋三层建筑中得到最集中展现。
“派拉蒙、迪士尼与英国松林的老板都来谈生意。”2013年底,595号里,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的办公室很热闹,一周之内就有数家好莱坞大公司掌门人前来拜访。“上影集团到了开足马力的时候了。”任仲伦回顾,这10年来,上影改革脚步未停过。2004年转企,从传统文化单位向企业转变。2009年转制,向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影业集团进发。2012年,上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发展迈出更关键一步。上影集团随着中国电影的潮起潮落,从爬坑到爬坡,如今转到快车道,要发力了!”
穷则思变后的另类路径
“十年做了三个字,产业链。”任仲伦这样形容上影发展之路。十年改革,三级跳远:转企、改制与上市。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从传统文化事业单位朝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影业集团发展。改革的最大变化是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和2004年转企前相比,集团实际资产增加80多个亿,年利润翻了100多倍,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两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上影集团的“穷”则思变之路,一反惯常思路,不是固守制片业,而是把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作为重点战略,尤其是克服产业布局的“短板”,从下游溯流而上。“最初,我们从下游开始发力,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与控制力为核心,从而支撑整个制片业。按理说,电影厂是制片单位,应该从上游出发。但当时,制片业处于低迷期,全国票房只有9个多亿,上影人才由于流失,需要时间集结。而电影充分市场化后,竞争变得十分残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提高两个竞争力:制片与市场,但优先控制市场。”
学好莱坞、做产业链,院线、影院优先发展——当时业内有人不解:制片厂应该以内容为王,电影院由文化局去造。在十年后来看,这恰恰是战略先行并赢得战略胜利的关键一步。上影联和院线年票房从1.4亿元成长为2013年的20亿元,占全国1/10强,在23个省市、85个城市拥有240多家影院、1300多块银幕,地位仅次于地产大佬万达。
拥有院线,不仅能从电影放映中获得稳定分账,还能为出品电影优先排定档期和银幕数。上影抢先发展的市场板块,为今天的制片和制片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条从下游上溯的产业链由此打通。上影的制片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出品的《三峡好人》、《风声》、《大灌篮》、《东京审判》、《辛亥革命》、《高考1977》,以及电视剧《亮剑》、《心术》、《开天辟地》、《神话》等,在国内外重要奖项中屡屡获奖。目前,上影集团以产业链最为完整、企业效益明显增速著称全国影业。
借开放之利水涨船高
2003年,上影集团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建造中国首家合资电影院永华电影城,此后连续三年,永华排名内地单影院票房首位。任仲伦说,上海优势是开放。开放就是强调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上影集团先后与美国华纳、环球、特艺等公司,加拿大IMAX,韩国CJ,及香港英皇、寰亚等公司形成深层合作,混合股份制公司占到制片公司的60%以上。
学习好莱坞等运营逻辑,还包括对制片主导的认识。上影集团利润节节增长后,独资影片却减少了,人们由此产生疑问。其实,从传统的制片厂向现代影业集团转变,在制片战略上也会发生转变。“美国主要制片集团,一般直接出品的影片占50%左右,其余靠投资获得版权或发行权,以增加出品数量,更主要是增加投资效益。中国电影30年来制作成本增加100倍。全额制作单部影片越来越少,合作制片越来越普遍,主要是规避风险。在考察一部影片是否主导与原创时,不再看导演、演员是否是本公司的,而是看出品权与版权收益,以及制作控制是否占有主导地位。除了积极主导影视作品制作以外,还参与其他公司的影片。主要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可以通过参与投资,获得在发行、放映、设备与片场提供上的优先权,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利润空间,这也是单一制片企业与拥有全产业链企业不同的经营之道。”
曾有媒体形容上海电影“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蹲着也是”,而如今,在数一数二的市场板块之下,人们也更期待上海电影涌现更多优秀人才和作品。“这是我们最为重要的责任。电影产业化后,由于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全国性的行政资源、媒体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形成富有活力的‘北漂现象’。相对来讲上海的创造活力不够,上海的优秀人才不够。我们采用本土人才和选用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王家卫、李安、贾樟柯和上影集团都有长期合作,上影集团的主创如王丽萍、郑大圣、梁山、傅东育、速达等一批年轻力量已经崛起。现在,到了集体发力的阶段了。由于上海具有的开放优势,越来越多的国际高端影业集团纷纷到上海合作。迪士尼、梦工厂、特艺,以及将落地上海的派拉蒙、英国松林等,可以预期,这些国际强势影业与本土企业融合集聚,将令上海出现与北京两雄矗立的格局。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影也到了发力之时。”
珠峰战略下的制度配置
“如果以平均攀登海拔2000米的能力来讨论明年的目标,可能有人说黄山,有人说泰山。如果以五年目标去规划战略,讨论爬哪座山,一定是珠穆朗玛峰。一年欢呼一次平均海拔2000米的登顶和五年登上最高峰欢呼一次,哪个质量更高?”答案不言而喻。
战略的实现,主要是深化改革和人才配置。任仲伦说,从根本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提高原创能力与市场控制力这两大核心竞争力,是上影集团未来几年发展的最大任务。目前,上影集团以上影股份上市为突破点,纲举目张地推动整个集团的制度变革与整体上市。“过去我们提倡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现在我们还要提倡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在文化创意领域中,更要重视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这种价值远远超过其他生产资料带来的价值。要通过制度安排,让劳动者更深度参与利益分配。同时,在企业经营上,我们过去比较注重主创人才,现在是主创和经管人才并重。上影在重点强化建设五到八个制作公司,容许主创人员和经营人员个人持股,形成出资人与劳动者、尤其是与复杂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从调整生产关系角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上影集团在制片上,一个规模超过50亿元的基金正在酝酿之中。在经营上,由单一票房向全版权经营发展,并酝酿收购美国发行公司,推进市场板块上市。任仲伦说,社会资本大举进入文化行业,对传统大国企来说,是挑战亦是变革的动力。“从战略角度上来说,发展现代影业集团的目标不变,但发展方式与运营模式等必然发生大的变革。上影集团,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2014年6月26日 讯
漕溪北路595号,老上海人熟悉的“上影厂”,去年5月以崭新面貌迎接市民。说“迎接”,恰如其分。主体建筑之一上海电影博物馆开业以来客来客往,上海电影的历史与现在、光荣与梦想在这栋三层建筑中得到最集中展现。
“派拉蒙、迪士尼与英国松林的老板都来谈生意。”2013年底,595号里,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的办公室很热闹,一周之内就有数家好莱坞大公司掌门人前来拜访。“上影集团到了开足马力的时候了。”任仲伦回顾,这10年来,上影改革脚步未停过。2004年转企,从传统文化单位向企业转变。2009年转制,向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影业集团进发。2012年,上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发展迈出更关键一步。上影集团随着中国电影的潮起潮落,从爬坑到爬坡,如今转到快车道,要发力了!”
穷则思变后的另类路径
“十年做了三个字,产业链。”任仲伦这样形容上影发展之路。十年改革,三级跳远:转企、改制与上市。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从传统文化事业单位朝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影业集团发展。改革的最大变化是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和2004年转企前相比,集团实际资产增加80多个亿,年利润翻了100多倍,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两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上影集团的“穷”则思变之路,一反惯常思路,不是固守制片业,而是把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作为重点战略,尤其是克服产业布局的“短板”,从下游溯流而上。“最初,我们从下游开始发力,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与控制力为核心,从而支撑整个制片业。按理说,电影厂是制片单位,应该从上游出发。但当时,制片业处于低迷期,全国票房只有9个多亿,上影人才由于流失,需要时间集结。而电影充分市场化后,竞争变得十分残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提高两个竞争力:制片与市场,但优先控制市场。”
学好莱坞、做产业链,院线、影院优先发展——当时业内有人不解:制片厂应该以内容为王,电影院由文化局去造。在十年后来看,这恰恰是战略先行并赢得战略胜利的关键一步。上影联和院线年票房从1.4亿元成长为2013年的20亿元,占全国1/10强,在23个省市、85个城市拥有240多家影院、1300多块银幕,地位仅次于地产大佬万达。
拥有院线,不仅能从电影放映中获得稳定分账,还能为出品电影优先排定档期和银幕数。上影抢先发展的市场板块,为今天的制片和制片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条从下游上溯的产业链由此打通。上影的制片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出品的《三峡好人》、《风声》、《大灌篮》、《东京审判》、《辛亥革命》、《高考1977》,以及电视剧《亮剑》、《心术》、《开天辟地》、《神话》等,在国内外重要奖项中屡屡获奖。目前,上影集团以产业链最为完整、企业效益明显增速著称全国影业。
借开放之利水涨船高
2003年,上影集团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建造中国首家合资电影院永华电影城,此后连续三年,永华排名内地单影院票房首位。任仲伦说,上海优势是开放。开放就是强调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上影集团先后与美国华纳、环球、特艺等公司,加拿大IMAX,韩国CJ,及香港英皇、寰亚等公司形成深层合作,混合股份制公司占到制片公司的60%以上。
学习好莱坞等运营逻辑,还包括对制片主导的认识。上影集团利润节节增长后,独资影片却减少了,人们由此产生疑问。其实,从传统的制片厂向现代影业集团转变,在制片战略上也会发生转变。“美国主要制片集团,一般直接出品的影片占50%左右,其余靠投资获得版权或发行权,以增加出品数量,更主要是增加投资效益。中国电影30年来制作成本增加100倍。全额制作单部影片越来越少,合作制片越来越普遍,主要是规避风险。在考察一部影片是否主导与原创时,不再看导演、演员是否是本公司的,而是看出品权与版权收益,以及制作控制是否占有主导地位。除了积极主导影视作品制作以外,还参与其他公司的影片。主要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可以通过参与投资,获得在发行、放映、设备与片场提供上的优先权,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利润空间,这也是单一制片企业与拥有全产业链企业不同的经营之道。”
曾有媒体形容上海电影“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蹲着也是”,而如今,在数一数二的市场板块之下,人们也更期待上海电影涌现更多优秀人才和作品。“这是我们最为重要的责任。电影产业化后,由于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全国性的行政资源、媒体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形成富有活力的‘北漂现象’。相对来讲上海的创造活力不够,上海的优秀人才不够。我们采用本土人才和选用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王家卫、李安、贾樟柯和上影集团都有长期合作,上影集团的主创如王丽萍、郑大圣、梁山、傅东育、速达等一批年轻力量已经崛起。现在,到了集体发力的阶段了。由于上海具有的开放优势,越来越多的国际高端影业集团纷纷到上海合作。迪士尼、梦工厂、特艺,以及将落地上海的派拉蒙、英国松林等,可以预期,这些国际强势影业与本土企业融合集聚,将令上海出现与北京两雄矗立的格局。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影也到了发力之时。”
珠峰战略下的制度配置
“如果以平均攀登海拔2000米的能力来讨论明年的目标,可能有人说黄山,有人说泰山。如果以五年目标去规划战略,讨论爬哪座山,一定是珠穆朗玛峰。一年欢呼一次平均海拔2000米的登顶和五年登上最高峰欢呼一次,哪个质量更高?”答案不言而喻。
战略的实现,主要是深化改革和人才配置。任仲伦说,从根本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提高原创能力与市场控制力这两大核心竞争力,是上影集团未来几年发展的最大任务。目前,上影集团以上影股份上市为突破点,纲举目张地推动整个集团的制度变革与整体上市。“过去我们提倡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现在我们还要提倡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在文化创意领域中,更要重视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这种价值远远超过其他生产资料带来的价值。要通过制度安排,让劳动者更深度参与利益分配。同时,在企业经营上,我们过去比较注重主创人才,现在是主创和经管人才并重。上影在重点强化建设五到八个制作公司,容许主创人员和经营人员个人持股,形成出资人与劳动者、尤其是与复杂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从调整生产关系角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上影集团在制片上,一个规模超过50亿元的基金正在酝酿之中。在经营上,由单一票房向全版权经营发展,并酝酿收购美国发行公司,推进市场板块上市。任仲伦说,社会资本大举进入文化行业,对传统大国企来说,是挑战亦是变革的动力。“从战略角度上来说,发展现代影业集团的目标不变,但发展方式与运营模式等必然发生大的变革。上影集团,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本文为作者 行业观察团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