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遗”专题系列纪录片:用镜头记录文化原生态

2014-06-19 08:40
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4日是我国的第九个“文化遗产日”。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
海南不但拥有丰富的文物遗迹,还有大量存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已经跻身世界级别,如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也不在少数,如琼剧、椰雕、八音;省级和市县级的,更是数不胜数。
2009年,黎锦成为世界非遗,让海南岛在文化层面再次进入国际视野。而今年4月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系列非遗纪录片,则在全球华人圈激起非同一般的反响。
没有恢弘大气的场面,没有炫彩华丽的转接,有的,只是朴实的镜头,不急不慢地讲述着现在和曾经发生在这个海岛上的故事,原生态地还原一场场属于民间百姓的文化盛宴。
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黄金时段连续数日播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系列纪录片引起关注,一段段饱含真挚情感的本土文化视频,让更多来自世界的目光投向了海南。
精彩“非遗”遗珠民间
“海南本土文化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如果没有深入基层,没有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间,就不会真正了解,那些传承数百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百姓将之保存得多么完好,谁说海南是文化沙漠,我都会跟他争论这个观点。”制作这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系列纪录片的编导、国家一级导演李明从小在新疆长大,如今对海南这片热土饱含情感。
这部由海口广播电视台摄制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系列纪录片共13集,包括《府城换花节》、《海南椰雕》、《斋戏》、《祭海》、《舞虎》、《军坡节》、《琼剧》、《公仔戏》、《海南八音》、《海南民歌》等,讲述了20多个海南“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特点、现状、发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经典故事,有些故事鲜为人知,有些则已广为流传,每段视频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令人感叹。
为拍摄这部专题系列纪录片,摄制组从2010年开始筹备、调研、拍摄,经历两年多时间,先后深入到18个市县90多个村镇,完成搜集影像资料13800多分钟(约230个小时)和文字资料6万多字,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海岛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海南军坡节人们纪念冼夫人的传统为例,一般每年大家看到广场上热闹的表演,以为看完就完了,事实上,老百姓每年从初六到十二,甚至用更长的时间就开始准备了,大家从卜选婆头、封斋、退绳、开光、招兵、装军、出游,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很认真,就好像当年真的随冼夫人出征时一样,仪式隆重、庄严,代代相传。”李明说,因为以前很少有人去关注、挖掘,所以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东西都遗落在民间,依靠一小群人默默地将之传承下去。
还有一些,例如发源于文昌的盅盘舞、麒麟舞等,“在政府层面、文化单位还来不及梳理、挖掘和保护的时候,仅仅依靠民间的几个老艺人默默传承,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一系列片是海南第一次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比较系统的将20多个海南“非遗”地方文化项目搬上荧屏,是全国首次将“非遗”文化项目通过媒体平台逐个全面、生动的介绍和解析,也是第一部反映海南地方文化的系列纪录片,将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促使人们去认真审视、思考海南地域文化的个性、特点和它的丰富性,以及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海南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它的繁荣与灿烂。
艰苦拍摄却感动常在
为抓紧拍摄,摄制组成员不仅前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拍摄过程更是马不停蹄,“有时早上还在文昌的某个村庄拍摄镜头,晚上就得赶到儋州拍另一组画面”。由于经费有限、车辆老化、设备和人员紧张等,拍摄条件十分艰苦,拍摄过程几次面临中断,但老百姓的执着、真挚和热情一直感动着大家。
“一次次采访都是净化心灵的过程,让我们越来越感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李明说,在决定拍临高人偶戏的时候,当时的一个木偶戏团正面临解散,演员们已经没有生活来源,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都是临时搭建的棚,一到下雨天就漏风漏雨,地面泥泞不堪,但即便这样,这群演员也还在坚持着,不愿解散。“问她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一个女演员说:‘不能放弃啊,临高木偶戏全国就海南临高这个地方有了,如果我们撤了,这个戏就失传了!’”说这话时,在场的人眼泪都流了下来。
在三江拍摄舞虎队时,80多岁的老人冯尔训也让摄制组成员感慨万千。这位退休的老人,为让舞虎的技艺传承下去,不仅自己掏腰包贴钱,还满腔热情地办起了舞虎培训班;在文昌拍摄盅盘舞,有一位教师,为让原始的舞蹈传承下去,一直坚持着,一遍又一遍地教授她的学生。
李明说:“一遇到这样的故事和人,就会立马让人心潮澎湃。”事实上,摄制组因为车辆抛锚等问题数次停滞在半途中,有时是驻扎在某个山区的小村庄一拍就是数日,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一想到那些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坚持和守候的人们,心里就特别感动,“再苦再累也就觉得不算什么了”。
这部13集的海南“非遗”专题系列纪录片,不仅获得了2013年海南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扬,并已入选2014年度优秀精神文明产品奖即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这部本土制作的专题系列纪录片在央视四套节目黄金时段每天一集连续播出后,使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岛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那些用生命、用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守护本土文化的传承人,感动了许多人。
拟做“非遗”专题
舞台节目,让文化传承
然而,与此同时,如何挖掘、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也摆在许多人的面前。李明说,这部13集的专题系列纪录片做完后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海口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关于“非遗”文化工程的第二部分计划将海南“非遗”文化搬上演出大舞台,通过舞台表演和视频切换等多媒体艺术手段将海南“非遗”流传几百年、上千年的海南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对海南“非遗”文化的进一步解读、挖掘,揭示其精神文化内涵。
“她演绎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海南历史的认识和尊重,是在城市喧闹和浮躁中的一席宁静,远古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美、生动美带来的享受和感动……”李明介绍,海南“非遗”电视专题舞台节目的计划将在2015年前完成,目前已邀请了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国内知名的创作人员、主持人、舞台设计人员和相关表演团队等加盟创作和演出,以确保演出品质,将海南本土最动人的文化元素集结,做成经典,永远流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一大批真正的文化人沉下心来做事,耐心、细心,需要执着的精神。”李明说,如果没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没有那些执着的民间艺人带来的感动,挖掘、拍摄、录制、创作、演出,这一系列需要付出大量辛勤和汗水的工作,都无法坚持下来。
然而,只要坚持下来了,再回首,一切都是值得的,幸福与感动常在。
那一幕幕展现海南人民真诚、热情、乐观和自强不息精神的镜头,让更多人开始认识海南,并从此喜欢上这个地方,为她的魅力无穷感叹。(转自:海南在线)
更 多信息请登陆:www.goldav.com
本文为作者 北京金色号角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1368

北京金色号角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金色号角的主营业务包括:企业宣传片;产品服务宣传片、广告片;城市形象宣传片;会议 庆典、大型公关活动视频服务;个人影像服务;网络视频服务;频道栏目品牌策划及整体包装; 前期拍摄、现场转播服务;制片服务;前后期影视设备租赁;后期机房服务;动画设计;后期合成包装;配音、配乐、音乐合成;出版级VCD、DVD制作、复制;视频网络发布等。电话:4006000905
扫码关注
北京金色号角影视策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