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用过的机器】---Sony DSR-PD150,DSR-PD190

2014-05-25 11:53
\"\"
相信提到索尼的PD150和PD190,从事影像工作的朋友再熟悉不过了吧?这两款专业DV机可谓是专业DV器材界中的“街机”了,在影像制作及新闻拍摄的现场随处可见。并且是生命力超强的两员猛将,在影像制作行业里纵横十余载,至今余威尚存,在中小城市留有小部分应用。
索尼公司2001年推出DSR-PD150P后,以其优良的画质及专业紧凑的机身设计,及合适的价位瞬间在全行业里推开,在专业广电、高校及影视制作行业中赢得了大量用户认可。此后索尼于2004年在PD150的基础上改进推出DSR-PD190(海外称PD170),吸纳用户们的建议主要增大了寻像器、提升了手柄空间,并在手持柄上加入了变焦及录制按扭使其在工作时操作更加合理方便。
这两款机器在影像制作数字化时期中承载了无数影像人美好的创作记忆,伴随着无数影像创作及制作者从影像制作技术的入门与提高,最后成为精英人才的成长历程。在DV器材史上创造出了机型应用与销量的奇迹,最后因没有维修配件而停产,索尼公司为了延续PD190的余温,推出了DSR-PD198来满足后来对PD190有需求的用户。
多角度怀旧:
\"\"
影像大咖们的怀旧语录: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学部实习实验中心工程师---王林蕃 :
说到PD150,190,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耐用了,我们这的150机器在教学实践中用了十几年,直到今年才全部报废,让它们成为广院的历史怀旧机型。PD150,190伴随着十多届的广院同学的影像创作实践活动,无数同学用着150,190踏上了影像创作的道路,在影视制作一线中的成为出色的导演,摄影师。
电影、MV导演---杨原硕(杨望):
PD150,一提到它立马就被带回了学生时代。记得当年拍学生作业最开始是大1/2的机器,笨重机身,模拟信号,后期对编,让很多创作和想法受到局限。而后来学校进了一批150,那可给我们带来了创作的春天,那种惊喜绝对不亚于前两年5D2带来的惊喜!小巧紧凑的机身,实用的变焦镜头,3ccd的感光原件,媲美大机器的画质,1394直接数字采集后期非线……等等。上学时的创作以及得到的各个奖项,都是在它的陪伴下。而190则是我大四那年父母送我的毕业礼物。比起150,在人体工学设计上,低照度表现上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附带了一只广角附加镜,使用起来效果非常好。当年除去之前用过的一台从模拟到数字过渡的家用数字8毫米,190算是我拥有的第一台真正的DV。她不但伴随我完成了毕业作品,同时完成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支MV,开启了我的职业导演之路。
国立华侨大学 新闻传播系副主任---黄志浩:
2003年8月,我带着刚拆封的SONY PD150到海南,记得当时蹲在博鳌论坛附近的一个沙洲上拍海浪,冷不丁一个浪头冲来,把人和机器都淋湿了,急忙关机摔掉海水,并用纸巾擦干,开机,嘿,没问题!一直到现在,除了机身外表磨损,换过一次电源开关,修过一次话筒线外,依然可正常拍摄。十年期间,不知经过多少学生“铁手”的蹂躏却依然坚挺,这就是150!
浙江传媒学院 摄影系教师---余源伟:
03年第一次使用PD150拍摄纪录片,低照度拍摄能力让人印象深刻,按键位置的安排很合理,小巧的机身和较高的画面品质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非常符合纪录片创作灵活性和一定程度隐蔽性的需求,所以后来给电视台拍摄一些片子也经常用台里的Digital Betacam DVW-790和PD150双机拍摄,在注意参数设置统一性的前提下,素材混剪在一起也不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大众DV》杂志 执行主编---郝大鹏:
索尼150是我在电视台接触的第一台手持式摄像机,后来又用到了传奇的190,它们俩就差提梁手柄的REC键,另外眼罩尺寸不一样。当然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有一年我在陕北的靖边电视台看到了奇葩机,一台190全身的按键基本所剩无几,但是依然有人在使用它。带仓键是一个窟窿,需要用刀尖探进去别一下才能打开带仓。真牛逼呀。不过这台机器的若干按键布置在机尾,手持操控不方便。好在瑕不掩瑜,这么抗造的机器,要不是到了高清时代,淘汰了它,还真不知道会不会传世呢?


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0518
“影像探索”联盟是中国影像技术行业中介于影像技术媒体,影像器材厂商、经销商及影像技术应用机构、影视制作团队或影视制作从业者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推广、交流机构。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