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电影《蚀》试映交流会,郑大圣导演携主创团队与索尼孟总及星光影美蔺总再现电影《蚀》创作过程
2014-05-07 10:57
访谈对象: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市场部高级产品经理 孟建军,产品经理 李建新
星光影美影视器材公司总经理 蔺文杰
《蚀》导演 郑大圣,摄影指导 戴频勋,制片人 孙炎
郑大圣导演:我们经历了从胶片到数字影像,一步一步从比较原始,到优化,变的越来越好,在大家没法预期的速度之内,数字就已经大于等于传统胶片了,这个过程特别有趣。以后的电影工作人,也不会经历这个过程,比如说现在的电影学院,起手肯定是数字影像了。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挺有意思的,它可能会更丰富。我们确实处在一个变革时代。
选择F55的原因
拍摄系列电影《蚀》的预算并不是非常高,我们在制片上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由于要在电影频道的超高清频道播放,所以需要以4K的规格进行拍摄制作,考虑到要全流程4K拍摄,还要控制成本的情况下保证画面,我们在拍摄前期进行设备选择考量等工作,我自己也是个技术控,在测试了F55及XAVC编码系统后,决定双机位采用F55来拍摄,这一拍就是几个月,五部一气呵成。
此次能够这么大胆的拍摄五部标准时长的电影,得于星光影美的蔺总及索尼公司给予的大力支持,也有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孟建军: 从我的感觉也是这样,首先跟导演认识是在蔺总的办公室里,这个也算无巧不成书,非常巧合。然后就一块来探讨4K技术现实的情况,一些跟进。包括如何用在现有的节目制作当中,当时我们还做探讨。
现在几个月之后,我们就已经欣赏到拍摄的一些片花,非常激动,我觉得就像您说的,数字带来的变化,真是一场变革。它可能是由于网络的推进,使我们厂家更多的听到客户的声音,形成了一个很良性的反馈,包括蔺总给我们很多意见和指导,使得我们机器的成长和成熟,超过以往的发展。
我记得大概15年前,我们做中国第一部高清电视剧《大宅门》那个时代的感觉,好像又有一次变革的到来。所以说这次变革的快速,它非常快的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也是非常的诧异。当时吴桥老师用F900去拍茶马古道,当时觉得数字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还不如胶片,今天听到您说,现在已经到了大约等于胶片了,说明它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所以我们也是觉得,索尼公司能够莅临两次变革,而且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觉得非常荣幸。
蔺文杰:可以说4K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现在的4K片源需求越来越大,大家得加快步伐。星光影美现在拥有索尼4K前端设备已经达到几十套,用户反响也是特别好,这也得益于索尼庞大而完备的4K产品线。
《蚀》摄影指导戴频勋:我们拍摄之前对F55做了宽容度测试,索尼给的推荐是上7下7,但是我只做了上6下6,12档的宽容度已经足够用了, 所以没做14档测试。因为以前我们一直对索尼的印象是,它的暗度非常好,亮度总是觉得有点儿轮疵,但是这次用下来之后,F55的亮度,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上6档的情况下,层次非常舒服。不是说我上面这个斜率是这样的,它这个斜率保证让你觉得视觉能够识别出来反差,这个反差是很舒服的。
在拍摄的影像效果上,F55的高感、高宽容度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的便利。因为我们以前拍的话,对于室内外戏的平衡,我们即使把室内的人物主光打到曝光点上,但如果把室外平衡,我底子光还要打更多, 否则的话,里面的反射太大,外面反差太小,在以前我得打很多的底子光,现在底子光的量,只要一个KINO就基本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对工作时间上来说,也会快很多。
这点对于导演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导演可以有更大胆的创作想法,调度上可以不用去顾忌。表演空间上也可以更宽松,起伏段落也可以更长。同时不用担心摄影师在技术上能否实现出来。摄影师也可以大胆的拍摄,不用局限于光线不够或者反差太大而没法实现。
F55的XAVC编码是非常特别的地方,对于我们拍摄《蚀》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在没有庞大的数据量情况下帮你把影像质量做到最好,不像RAW那样繁琐的流程,对于中低成本的电影是非常好的选择,同时它对于影院标准来说也是够用的。完全可以不用专门建立DIT小组,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制作成本。
改编《蚀》的缘由
《蚀》改编于茅盾先生的小说三部曲,故事讲述一群年轻人在民国时期的成长历程,也是茅盾先生的处女作,由知名导演郑大圣执导,制片方为作家出版社及电影频道,也是电影频道即将要推出的超高清频道首映电影;
《蚀》是茅盾先生的处女作,当时他30岁, 那么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呢?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描写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大学毕业前后典型的年轻人的成长和裂变,就是校园时代将要结束,将要迈入,甚至脚步踉跄的跌进成人社会,是这样一个成长最惨烈的挣扎的一个过渡期。我们再重温这个小说的时候,我们非常感触深的是,我们发现为什么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因为那个感受,那个挣扎,那个裂变,那个痛楚,是85年以前,50年以前,30年以前,5年以前,两年以前,今年,包括未来,所有的大学生都要经历的,我们现在读起来感同身受,觉得像是写身边人的故事,或者说我们自己,一茬一茬人经历过的故事。它虽然是发表在20年代末的一个小说,但是我们现在读起来,当代感,代入感还是特别强,这个是改编的初衷。
改编及拍摄电影《蚀》得到作家出版社和电影频道的支持。因为作家出版社,应该说是中国最资深的纯文学出版社之一,他们有大量的非常好的文学作品和小说作家的资源。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中国电影史上的名作、佳作,大半来自于小说的改编。
作家出版社它有非常丰厚好小说,经典小说,名家名作的资源,他们有一个长线的改编计划, 从自己的文学宝库里,拿出现当代的小说资源,把它改编成,改造成电影。
还有一个就是电影频道,CCTV6电影频道正在筹建超高清频道。就委托我们这个系列影片,先行做一个技术尝试,所以我们是超高清电影频道第一个4K项目,我们这个系列电影是5个,把茅盾先生的三个小说,三部曲,改编成5个,90到95分钟长的电影,这5个片子各自能够成章,但是5个又有人物关系和大脉络的关系,所以这5个片子,是可以被大家看的,整合起来又是一个成长的历程。 我们还会做剧场版的编辑,做成上下两部篇,走的发行的路线,以艺术电影独立放映的形式。因为从前年下半年,去年以及今年的形式,从创作群到观众群,对独立的中低成本的艺术片定位的国产片呼声越来越高,有很多人都愿意致力于创造及维护尽可能的放映和观看的平台,所以我们的剧场版,会编辑成上下两部走艺术院线。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市场部高级产品经理 孟建军,产品经理 李建新
星光影美影视器材公司总经理 蔺文杰
《蚀》导演 郑大圣,摄影指导 戴频勋,制片人 孙炎
郑大圣导演:我们经历了从胶片到数字影像,一步一步从比较原始,到优化,变的越来越好,在大家没法预期的速度之内,数字就已经大于等于传统胶片了,这个过程特别有趣。以后的电影工作人,也不会经历这个过程,比如说现在的电影学院,起手肯定是数字影像了。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挺有意思的,它可能会更丰富。我们确实处在一个变革时代。
选择F55的原因
拍摄系列电影《蚀》的预算并不是非常高,我们在制片上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由于要在电影频道的超高清频道播放,所以需要以4K的规格进行拍摄制作,考虑到要全流程4K拍摄,还要控制成本的情况下保证画面,我们在拍摄前期进行设备选择考量等工作,我自己也是个技术控,在测试了F55及XAVC编码系统后,决定双机位采用F55来拍摄,这一拍就是几个月,五部一气呵成。
此次能够这么大胆的拍摄五部标准时长的电影,得于星光影美的蔺总及索尼公司给予的大力支持,也有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孟建军: 从我的感觉也是这样,首先跟导演认识是在蔺总的办公室里,这个也算无巧不成书,非常巧合。然后就一块来探讨4K技术现实的情况,一些跟进。包括如何用在现有的节目制作当中,当时我们还做探讨。
现在几个月之后,我们就已经欣赏到拍摄的一些片花,非常激动,我觉得就像您说的,数字带来的变化,真是一场变革。它可能是由于网络的推进,使我们厂家更多的听到客户的声音,形成了一个很良性的反馈,包括蔺总给我们很多意见和指导,使得我们机器的成长和成熟,超过以往的发展。
我记得大概15年前,我们做中国第一部高清电视剧《大宅门》那个时代的感觉,好像又有一次变革的到来。所以说这次变革的快速,它非常快的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也是非常的诧异。当时吴桥老师用F900去拍茶马古道,当时觉得数字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还不如胶片,今天听到您说,现在已经到了大约等于胶片了,说明它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所以我们也是觉得,索尼公司能够莅临两次变革,而且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觉得非常荣幸。
蔺文杰:可以说4K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现在的4K片源需求越来越大,大家得加快步伐。星光影美现在拥有索尼4K前端设备已经达到几十套,用户反响也是特别好,这也得益于索尼庞大而完备的4K产品线。
《蚀》摄影指导戴频勋:我们拍摄之前对F55做了宽容度测试,索尼给的推荐是上7下7,但是我只做了上6下6,12档的宽容度已经足够用了, 所以没做14档测试。因为以前我们一直对索尼的印象是,它的暗度非常好,亮度总是觉得有点儿轮疵,但是这次用下来之后,F55的亮度,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上6档的情况下,层次非常舒服。不是说我上面这个斜率是这样的,它这个斜率保证让你觉得视觉能够识别出来反差,这个反差是很舒服的。
在拍摄的影像效果上,F55的高感、高宽容度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的便利。因为我们以前拍的话,对于室内外戏的平衡,我们即使把室内的人物主光打到曝光点上,但如果把室外平衡,我底子光还要打更多, 否则的话,里面的反射太大,外面反差太小,在以前我得打很多的底子光,现在底子光的量,只要一个KINO就基本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对工作时间上来说,也会快很多。
这点对于导演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导演可以有更大胆的创作想法,调度上可以不用去顾忌。表演空间上也可以更宽松,起伏段落也可以更长。同时不用担心摄影师在技术上能否实现出来。摄影师也可以大胆的拍摄,不用局限于光线不够或者反差太大而没法实现。
F55的XAVC编码是非常特别的地方,对于我们拍摄《蚀》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在没有庞大的数据量情况下帮你把影像质量做到最好,不像RAW那样繁琐的流程,对于中低成本的电影是非常好的选择,同时它对于影院标准来说也是够用的。完全可以不用专门建立DIT小组,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制作成本。
改编《蚀》的缘由
《蚀》改编于茅盾先生的小说三部曲,故事讲述一群年轻人在民国时期的成长历程,也是茅盾先生的处女作,由知名导演郑大圣执导,制片方为作家出版社及电影频道,也是电影频道即将要推出的超高清频道首映电影;
《蚀》是茅盾先生的处女作,当时他30岁, 那么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呢?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描写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大学毕业前后典型的年轻人的成长和裂变,就是校园时代将要结束,将要迈入,甚至脚步踉跄的跌进成人社会,是这样一个成长最惨烈的挣扎的一个过渡期。我们再重温这个小说的时候,我们非常感触深的是,我们发现为什么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因为那个感受,那个挣扎,那个裂变,那个痛楚,是85年以前,50年以前,30年以前,5年以前,两年以前,今年,包括未来,所有的大学生都要经历的,我们现在读起来感同身受,觉得像是写身边人的故事,或者说我们自己,一茬一茬人经历过的故事。它虽然是发表在20年代末的一个小说,但是我们现在读起来,当代感,代入感还是特别强,这个是改编的初衷。
改编及拍摄电影《蚀》得到作家出版社和电影频道的支持。因为作家出版社,应该说是中国最资深的纯文学出版社之一,他们有大量的非常好的文学作品和小说作家的资源。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中国电影史上的名作、佳作,大半来自于小说的改编。
作家出版社它有非常丰厚好小说,经典小说,名家名作的资源,他们有一个长线的改编计划, 从自己的文学宝库里,拿出现当代的小说资源,把它改编成,改造成电影。
还有一个就是电影频道,CCTV6电影频道正在筹建超高清频道。就委托我们这个系列影片,先行做一个技术尝试,所以我们是超高清电影频道第一个4K项目,我们这个系列电影是5个,把茅盾先生的三个小说,三部曲,改编成5个,90到95分钟长的电影,这5个片子各自能够成章,但是5个又有人物关系和大脉络的关系,所以这5个片子,是可以被大家看的,整合起来又是一个成长的历程。 我们还会做剧场版的编辑,做成上下两部篇,走的发行的路线,以艺术电影独立放映的形式。因为从前年下半年,去年以及今年的形式,从创作群到观众群,对独立的中低成本的艺术片定位的国产片呼声越来越高,有很多人都愿意致力于创造及维护尽可能的放映和观看的平台,所以我们的剧场版,会编辑成上下两部走艺术院线。
本文为作者 邓建平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