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调度之制片主任篇
2012-02-20 14:10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影学院”丛书官网(www.pmovie.com)
本文将从导演的角度,单方面对制片主任作出介绍。或许这是电影以导演为中心的又一例证。一些制片主任会告诉你,在片场一天天的运作中,他的职责是把导演所设想的剧本应该呈现的样子落实在画面中。但是,制片主任可不是导演雇佣的。如果有某个设想是可能完成的,而且只能把投资方的想法告诉导演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片主任是导演的良心。他们总是在想着同样一件事:别超预算。
规划拍摄项目对制片主任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个考验。制片主任可以纸上谈兵地按照预算规划拍摄,但在商业片拍摄过程中每天只有十小时工作时间,所以他还是要从每天的实际工作出发。在安排当天的拍摄计划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十小时。无论一个场景在剧本中是一页,还是十页,制片主任都要预估和合理安排控制每个场景的拍摄时间。整部电影的拍摄计划就是由这样许许多多的十小时规划组成的。
拍摄商业片的时候,制片主任要用最经济、高效的方式组织场景、演员和其他周边资源,以达到特定剧本的要求。比如,一座维多利亚时期的府第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两次。制片主任要把这两个镜头安排在同一天拍摄,而不是让摄制组人员跑两次。因为即使只有一小部分会在一个镜头中用到,也需要支付完整的十小时薪酬。整合拍摄工作是制订计划表的准绳。对制片主任而言,不按连贯的剧情安排拍摄场景是一项相当复杂和考验逻辑性的日常工作。就算一个最简单的镜头也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包括:工会准则、场地能不能租到、演员的档期、拍摄季节和导演的艺术需求等。
整合拍摄工作不仅能保证拍摄计划的连续性,对其他方面还有更多好处,比如安排每天要拍摄的镜头。比如可以加上照明,练习使用指向同一方向的摄影机拍摄远景、中景、特写镜头,然后调动摄影机环绕拍摄所有相反的角度。
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如动作段落),在整个规划拍摄中,最费时费力的是灯光和摄影。每次导演在拍摄现场临时要加拍一个新镜头,接下来的原定计划就都会被打乱。这需要耗费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一般总是会超出预期的时间。某些灯光、调度和拍摄方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如果导演没有把握,坚持要找各个机位、角度或拍摄每一位演员,那么将很大程度超时。有些导演习惯用单独的主镜头拍摄同一个场景,为了保险起见,再拍几个不同角度的镜头补充,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排演。
一个有经验的制片主任能合乎情理地精确预估调度特定场景所需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导演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而作出的临时拍摄决定,每一种特殊拍摄设备上的需求,每一种打光方式或其他技术需要,都会带来附加的时间成本。比如,制片主任得知现场临时需要拍一个升降镜头,他便立刻追加拍摄计划上安排的时间。如果这一升降镜头的运动很复杂,比如,要从十英尺高推到演员眼部的特写,制片主任则需要再追加一个小时。如果在镜头下降的过程中还需要演员移动到位,就更费时了,要想办法将多出的时间“塞进”原有的时间表里。
当然,在以上提到的情况中,我们假设要满足导演的任何临场决定。可实际上,整个规划拍摄计划和执行时,导演、执行制片(executive producer)、线上制片和制片主任四方一直处在博弈的状态中。有太多的导演抱怨博弈的结果总是为合乎预算而牺牲自己的艺术构想, 这或许真的是电影业的现实,在此不想再抱怨了。可也有太多的案例表明,通过这四方的博弈,最大化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结果大家都很满意。如果,你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就看看约翰·塞尔斯的电影吧。
一部影片的完成,不只是导演拼命地企图多花时间、精力和财力以求最佳效果,再由线上制片最终裁决。成熟的导演和线上制片知道如何避免争执,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来实现双赢。就拍摄的各个方面而言这都是一个真理,无论你是要选择在北卡罗来纳州那样订立工作权利法的地方拍摄,还是选择废弃的工厂并把它当做摄影棚。
在日复一日的置景和调度工作中,这种双赢模式也同样是真理。导演可能(或应该)对怎么拍摄大多数场景有一个计划,如果他对自己的才华信心十足,也可以临场改变、发挥,但就各个镜头间的协调连接,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从严格意义上讲,场面调度是个抽象的问题。比如,拍摄舞蹈场景,要同时完成太多复杂的动作,这往往需要演员和摄影机共同运动。再比如,拍摄户外场景,摄制组的进度会被一堆复杂设备的安装、移动不时打断。进一步说,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户外拍摄会受到很多实际条件的限制。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片厂为拍摄提供了很多方便,墙、灯、轨道和升降车等在大场面的拍摄中移动自如,其他额外所需的设备也随叫随到。
那些用惯了经典好莱坞时期摄影棚的导演,出了摄影棚就捉襟见肘。因为他们在摄影棚里学到并日趋完善的拍摄技术,到了自然环境的拍摄现场就不那么好使了。
简单地说,实地拍摄时摄影机运动和演员的动作编排难度比在摄影棚里大许多。如果拍摄现场的空间相对较小(如餐馆或家里),复杂的拍摄方案就更难实现。银幕上30秒的镜头有时要花上几个钟头去铺设推轨镜头的轨道。
在这种实际条件下,导演很有必要培养出一种判断力,从而预估怎样才能聚集各种短暂瞬间给场景增添意义。
对导演来说,在考虑场面调度的可行性时,需要在很多经济因素和美学因素中权衡把握。
- -----摘自后浪电影学院012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
本文将从导演的角度,单方面对制片主任作出介绍。或许这是电影以导演为中心的又一例证。一些制片主任会告诉你,在片场一天天的运作中,他的职责是把导演所设想的剧本应该呈现的样子落实在画面中。但是,制片主任可不是导演雇佣的。如果有某个设想是可能完成的,而且只能把投资方的想法告诉导演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片主任是导演的良心。他们总是在想着同样一件事:别超预算。
规划拍摄项目对制片主任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个考验。制片主任可以纸上谈兵地按照预算规划拍摄,但在商业片拍摄过程中每天只有十小时工作时间,所以他还是要从每天的实际工作出发。在安排当天的拍摄计划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十小时。无论一个场景在剧本中是一页,还是十页,制片主任都要预估和合理安排控制每个场景的拍摄时间。整部电影的拍摄计划就是由这样许许多多的十小时规划组成的。
拍摄商业片的时候,制片主任要用最经济、高效的方式组织场景、演员和其他周边资源,以达到特定剧本的要求。比如,一座维多利亚时期的府第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两次。制片主任要把这两个镜头安排在同一天拍摄,而不是让摄制组人员跑两次。因为即使只有一小部分会在一个镜头中用到,也需要支付完整的十小时薪酬。整合拍摄工作是制订计划表的准绳。对制片主任而言,不按连贯的剧情安排拍摄场景是一项相当复杂和考验逻辑性的日常工作。就算一个最简单的镜头也有太多的因素要考虑,包括:工会准则、场地能不能租到、演员的档期、拍摄季节和导演的艺术需求等。
整合拍摄工作不仅能保证拍摄计划的连续性,对其他方面还有更多好处,比如安排每天要拍摄的镜头。比如可以加上照明,练习使用指向同一方向的摄影机拍摄远景、中景、特写镜头,然后调动摄影机环绕拍摄所有相反的角度。
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如动作段落),在整个规划拍摄中,最费时费力的是灯光和摄影。每次导演在拍摄现场临时要加拍一个新镜头,接下来的原定计划就都会被打乱。这需要耗费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一般总是会超出预期的时间。某些灯光、调度和拍摄方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如果导演没有把握,坚持要找各个机位、角度或拍摄每一位演员,那么将很大程度超时。有些导演习惯用单独的主镜头拍摄同一个场景,为了保险起见,再拍几个不同角度的镜头补充,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排演。
一个有经验的制片主任能合乎情理地精确预估调度特定场景所需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导演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而作出的临时拍摄决定,每一种特殊拍摄设备上的需求,每一种打光方式或其他技术需要,都会带来附加的时间成本。比如,制片主任得知现场临时需要拍一个升降镜头,他便立刻追加拍摄计划上安排的时间。如果这一升降镜头的运动很复杂,比如,要从十英尺高推到演员眼部的特写,制片主任则需要再追加一个小时。如果在镜头下降的过程中还需要演员移动到位,就更费时了,要想办法将多出的时间“塞进”原有的时间表里。
当然,在以上提到的情况中,我们假设要满足导演的任何临场决定。可实际上,整个规划拍摄计划和执行时,导演、执行制片(executive producer)、线上制片和制片主任四方一直处在博弈的状态中。有太多的导演抱怨博弈的结果总是为合乎预算而牺牲自己的艺术构想, 这或许真的是电影业的现实,在此不想再抱怨了。可也有太多的案例表明,通过这四方的博弈,最大化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结果大家都很满意。如果,你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就看看约翰·塞尔斯的电影吧。
一部影片的完成,不只是导演拼命地企图多花时间、精力和财力以求最佳效果,再由线上制片最终裁决。成熟的导演和线上制片知道如何避免争执,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来实现双赢。就拍摄的各个方面而言这都是一个真理,无论你是要选择在北卡罗来纳州那样订立工作权利法的地方拍摄,还是选择废弃的工厂并把它当做摄影棚。
在日复一日的置景和调度工作中,这种双赢模式也同样是真理。导演可能(或应该)对怎么拍摄大多数场景有一个计划,如果他对自己的才华信心十足,也可以临场改变、发挥,但就各个镜头间的协调连接,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从严格意义上讲,场面调度是个抽象的问题。比如,拍摄舞蹈场景,要同时完成太多复杂的动作,这往往需要演员和摄影机共同运动。再比如,拍摄户外场景,摄制组的进度会被一堆复杂设备的安装、移动不时打断。进一步说,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户外拍摄会受到很多实际条件的限制。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片厂为拍摄提供了很多方便,墙、灯、轨道和升降车等在大场面的拍摄中移动自如,其他额外所需的设备也随叫随到。
那些用惯了经典好莱坞时期摄影棚的导演,出了摄影棚就捉襟见肘。因为他们在摄影棚里学到并日趋完善的拍摄技术,到了自然环境的拍摄现场就不那么好使了。
简单地说,实地拍摄时摄影机运动和演员的动作编排难度比在摄影棚里大许多。如果拍摄现场的空间相对较小(如餐馆或家里),复杂的拍摄方案就更难实现。银幕上30秒的镜头有时要花上几个钟头去铺设推轨镜头的轨道。
在这种实际条件下,导演很有必要培养出一种判断力,从而预估怎样才能聚集各种短暂瞬间给场景增添意义。
对导演来说,在考虑场面调度的可行性时,需要在很多经济因素和美学因素中权衡把握。
- -----摘自后浪电影学院012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
本文为作者 后浪出版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263
后浪出版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 年,出版类别包含人文社科、电影、摄影、艺术、经管及生活等。后浪出版公司具有二级批发资质,设有选题策划、编校加工、设计制作、营销发行、电子书出版、读者服务与销售、媒体与公共关系、物流仓储、拍电影网、培训、电影书店等围绕图书出版的各个业务部门,建立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年轻高效的专业团队,现拥有各类专业人才70 余人。
扫码关注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