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谷雨》导演阐述
2012-02-14 10:20
存档。限于应用背景,有苦中作乐,自吹自擂成分,观者自甄。(花前)
《谷雨》的片名我想了许久才定下来,缘于农村成长的经历,我对诸如节气、农谚、植物、昆虫、鸟类都有莫名的情感,亲切而温暖。近几年时常想起童年的乡村生活,人说回忆童年说明潜意识逃避当下,也证明已经老了,或许或许,两者都有道理,起码已未老先衰。
读一下“谷雨”这个词儿,心里便觉得柔软,仿佛已看到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大片的新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鼻子里似乎已嗅到新翻泥土的芬芳,耳边也恍惚响起“布谷布谷”的鸟鸣和细雨如蚕食的沙沙声,这就是定下《谷雨》片名的初衷——故事是早已写就的,但起名需要一种活色生香立体感的打动,这个名字未必多么好,也未必能打动观众,这些本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且遵从自己的感觉罢。
当然,“谷雨”的名字从影片主旨上来说还有些或许不太高妙的喻意,我在片名之后的题记中有标明:“农历三月中,斗指辰,为谷雨节气,时节至此,降水增多,百谷萌生”。影片中的主角支教老师名字就叫谷雨,而桃花峪小学唯一的学生叫春苗,这个小姑娘身世凄凉、孤苦无依,谷雨老师的到来对她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剧本最初的构思来自于一则新闻报道,贵州某地一名支教女大学生被落石击中失去生命。这种生命的无常促使我试图探究支教青年的经历和心理发展过程,在寻找资料时,我发现,类似的影片虽不是汗牛充栋,也算司空见惯,雷同的内容太多了。于是便打算把支教环境设置的极端些,极端的困苦也不少见,几乎所有的支教影片都在大篇幅描述边远农村生活的困苦,以及由此给支教老师带来的打击。我只好转换另外一个角度,生活条件当然仍是艰苦的,否则就无须支教了,但这并非关键,也不必去铺陈,我要思考的是支教老师遇到精神的孤寂会怎么办?这种孤独感和她崇高的理想角力,谁会是获胜的一方?如果理想能获胜,又是凭借什么获胜?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还是因为别的变数?得承认,的确会有人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战胜自我,但总归是极少数,否则,我们就不会对英雄模范顶礼膜拜了。如果顺着普遍的人性向下探究,多半还是别的变数汇合了意志的力量把理想推向了崇高的殿堂。谷雨不是极少数的模范,而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她不是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一位在意自己感受也在意别人感受的普通女孩,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前史,她来支教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对于影片来说并不重要——实现理想?一时冲动?逃避什么?失恋?抑或其他种种。甚至谷雨同意把春苗送人都有自己想逃离桃花峪的私心在里面——如果我们尚有未被扭曲的价值观的话,这些原因都不会抵消谷雨最终为救春苗而献出生命的那种伟大,这种有人性瑕疵的而非高高在上的伟大,这是人的伟大,而非神的。
基于上述原因,影片中设置了只有春苗这一个学生的桃花峪小学,并且,春苗孤苦伶仃,无可依赖,又曾被三四个老师抛弃,谷雨老师的到来令她喜出望外,并很快在心灵上对谷老师产生了依赖。对谷雨而言,一个人的学校绝对出乎她的意料,生活上的困窘她早有准备,但空旷学校对她造成的精神上的孤寂令她无所适从,很快她就想到了离开,这应该是一个普通支教老师乃至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无可指责。可是她面对的是一个如此渴望亲情友情和知识的、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春苗,她忍心走吗?更要命的是春苗善良热情、勤快可爱,她的懂事和早熟令人心疼,她对谷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令人感动。故事就在谷雨这种想走又不能走,想留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中展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敏感而聪慧的春苗对谷老师的矛盾心态是有所感知的,她打动谷雨的所作所为全然出自本真,这让谷雨在金钱构筑的经济荒漠和钢筋水泥长成的城市丛林之外觅到一抹绿意,其被需要的感觉也是她有生以来未曾体验过的,这对于一个姑娘来说,似乎尤为重要,因为对方是个孩子,便更能激发起谷雨的母性。就这样,谷雨和春苗结成了亦师亦友亦亲的关系。
本片是典型的情感类文艺片,单线叙事,节奏缓慢,淡化情节,侧重情感,不恶搞,不商业,不粗俗。它无意于宏大叙事,也非流行的喜剧搞笑题材,更不涉及时髦的凄婉爱情故事,而是实实在在讲述一大一小两个陌生女孩在孤独中慢慢建立起来真挚友情甚至亲情的动人故事,藉此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需求的美好情感,并对农村中的“空巢”现象和山东民俗有所涉及。
囿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十一天零一早晨的拍摄周期导致了一些遗憾,这些只能由观众在观影是自己甄别评判了。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片中的一句话作为本片所反映的主旨:“我们都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着才能飞翔”。在资源严重匮乏、恶性竞争加剧、信任缺失的当下,这种情感关系难能可贵却极其需要,由此,我相信本片或许能给观众带来一点心灵上的触动。
《谷雨》的片名我想了许久才定下来,缘于农村成长的经历,我对诸如节气、农谚、植物、昆虫、鸟类都有莫名的情感,亲切而温暖。近几年时常想起童年的乡村生活,人说回忆童年说明潜意识逃避当下,也证明已经老了,或许或许,两者都有道理,起码已未老先衰。
读一下“谷雨”这个词儿,心里便觉得柔软,仿佛已看到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大片的新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鼻子里似乎已嗅到新翻泥土的芬芳,耳边也恍惚响起“布谷布谷”的鸟鸣和细雨如蚕食的沙沙声,这就是定下《谷雨》片名的初衷——故事是早已写就的,但起名需要一种活色生香立体感的打动,这个名字未必多么好,也未必能打动观众,这些本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且遵从自己的感觉罢。
当然,“谷雨”的名字从影片主旨上来说还有些或许不太高妙的喻意,我在片名之后的题记中有标明:“农历三月中,斗指辰,为谷雨节气,时节至此,降水增多,百谷萌生”。影片中的主角支教老师名字就叫谷雨,而桃花峪小学唯一的学生叫春苗,这个小姑娘身世凄凉、孤苦无依,谷雨老师的到来对她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剧本最初的构思来自于一则新闻报道,贵州某地一名支教女大学生被落石击中失去生命。这种生命的无常促使我试图探究支教青年的经历和心理发展过程,在寻找资料时,我发现,类似的影片虽不是汗牛充栋,也算司空见惯,雷同的内容太多了。于是便打算把支教环境设置的极端些,极端的困苦也不少见,几乎所有的支教影片都在大篇幅描述边远农村生活的困苦,以及由此给支教老师带来的打击。我只好转换另外一个角度,生活条件当然仍是艰苦的,否则就无须支教了,但这并非关键,也不必去铺陈,我要思考的是支教老师遇到精神的孤寂会怎么办?这种孤独感和她崇高的理想角力,谁会是获胜的一方?如果理想能获胜,又是凭借什么获胜?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还是因为别的变数?得承认,的确会有人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战胜自我,但总归是极少数,否则,我们就不会对英雄模范顶礼膜拜了。如果顺着普遍的人性向下探究,多半还是别的变数汇合了意志的力量把理想推向了崇高的殿堂。谷雨不是极少数的模范,而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她不是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一位在意自己感受也在意别人感受的普通女孩,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前史,她来支教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对于影片来说并不重要——实现理想?一时冲动?逃避什么?失恋?抑或其他种种。甚至谷雨同意把春苗送人都有自己想逃离桃花峪的私心在里面——如果我们尚有未被扭曲的价值观的话,这些原因都不会抵消谷雨最终为救春苗而献出生命的那种伟大,这种有人性瑕疵的而非高高在上的伟大,这是人的伟大,而非神的。
基于上述原因,影片中设置了只有春苗这一个学生的桃花峪小学,并且,春苗孤苦伶仃,无可依赖,又曾被三四个老师抛弃,谷雨老师的到来令她喜出望外,并很快在心灵上对谷老师产生了依赖。对谷雨而言,一个人的学校绝对出乎她的意料,生活上的困窘她早有准备,但空旷学校对她造成的精神上的孤寂令她无所适从,很快她就想到了离开,这应该是一个普通支教老师乃至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无可指责。可是她面对的是一个如此渴望亲情友情和知识的、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春苗,她忍心走吗?更要命的是春苗善良热情、勤快可爱,她的懂事和早熟令人心疼,她对谷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令人感动。故事就在谷雨这种想走又不能走,想留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中展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敏感而聪慧的春苗对谷老师的矛盾心态是有所感知的,她打动谷雨的所作所为全然出自本真,这让谷雨在金钱构筑的经济荒漠和钢筋水泥长成的城市丛林之外觅到一抹绿意,其被需要的感觉也是她有生以来未曾体验过的,这对于一个姑娘来说,似乎尤为重要,因为对方是个孩子,便更能激发起谷雨的母性。就这样,谷雨和春苗结成了亦师亦友亦亲的关系。
本片是典型的情感类文艺片,单线叙事,节奏缓慢,淡化情节,侧重情感,不恶搞,不商业,不粗俗。它无意于宏大叙事,也非流行的喜剧搞笑题材,更不涉及时髦的凄婉爱情故事,而是实实在在讲述一大一小两个陌生女孩在孤独中慢慢建立起来真挚友情甚至亲情的动人故事,藉此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需求的美好情感,并对农村中的“空巢”现象和山东民俗有所涉及。
囿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十一天零一早晨的拍摄周期导致了一些遗憾,这些只能由观众在观影是自己甄别评判了。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片中的一句话作为本片所反映的主旨:“我们都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着才能飞翔”。在资源严重匮乏、恶性竞争加剧、信任缺失的当下,这种情感关系难能可贵却极其需要,由此,我相信本片或许能给观众带来一点心灵上的触动。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