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网公开课]韩小凌:电影制片人是融会贯通的杂家(现场图文)
2014-02-10 17:51
了解一下 关于这堂课及演讲老师...
懒得看图文,直接观看课堂视频...
说在前面的话,为什么制片人更应该懂技术?
我先说一下,我为什么会来到今天这个地方,因为我在电影学院青岛有一个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教课,在那碰到了我一个师哥,就是录音师王丹戎老师,他也在这讲过课,后来跟录音系的主任吴昊老师,我们三个人就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对于技术标准认同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行业特别热,随便一个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板块在聊传媒、聊电影,但是这么多聊这个话题的媒体之中,去聊技术的是非常少的,仿佛有一个感觉,就是说这个行业里,技术这件事只跟技术人员有关。只跟录音师、摄影师、灯光师、美术师和后期的人有关,似乎制片什么的这些人,其他人都是不关心这个的,然后我说那肯定不是,因为在我们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我们都经历过技术上的问题,以及由于技术问题带来的极大的风险。我跟王丹戎在华谊工作的时候,因为放映的声音问题,导致王丹戎,几乎没有一场的红地毯走成过,都是因为在马上要走之前,这个声音问题是不得不去解决,而且非常紧急,紧急到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救场的时候,我只能把他从红地毯那边给拽过来,现场去救急。然后你就想,一个准备走红地毯的一个帅哥,忽然把礼服脱了,在放映间里头在那焊那种焊点,就是这种问题的出现,听起来都很像一个笑话。因为当年能投资这么大的电影项目,居然到公映的那一天,有这么多的问题出现,就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其实对于技术的关注,可以说这十几年,随着市场化以后,是越来越差了。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候,每年放映单位有年检,有放映技术大考核、大考评、大比武这些活动,某一种程度上,都敦促了整个行业执行一个相对的技术标准,现代因为民营公司越来越多,包括民营院线,包括多种资本结构进入这个行业,那么好处是带来了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问题也来了,就是因为这些投资人并不是对这个行业有真正系统了解的投资人,所以他把钱放在,你们如果在这个圈子里做的人你会看到,某某某公司花几百万挖一个高管,经常的事儿,但是你让他去花几百万去搞一套技术的东西,他可能觉得电影需要技术吗?会有这种问题。
因为我是做发行出身,发行的工作,说白了,甭管你多大的腕儿,你交给我手里的时候,要不然是一套分本分离拷贝,要不然就是一块硬盘,你给我的其实就是这么一坨东西,你跟我说,这是一个大师,你说你是伍迪·艾伦也好,你是滕华涛也好,到我手上,其实都是这么一块硬盘而已。那我关心的能不能放出去,就是这块硬盘的技术指标合格不,至于你这个里头,内容是不是有趣,能让人哭,还是让人笑,你首先得放得出来,你要连放都放不出来的时候,这个事儿就瞎掰了。所以我相信你们如果去关注一些微博,发声放映这个行业同事的微博,你经常会看到,他们今天就疯了,什么密钥出问题了,然后观众闹事了,我们听到最著名的事情,《阿凡达》上IMAX的时候,东莞万达的影院设备出现故障,然后没能如期放映,因为当时在广东,只有东莞有IMAX,广州和深圳都还没有。所以两地有钱人,纷纷带着女朋友驱车到东莞,就去看一场电影,那你看不出来的时候,人家是当然不愿意退票的,最后导致这个年轻的影院经理24岁小伙子,就是怎么好说歹说都解释不通这件事儿,最后是下跪,变成一个社会事件,那说到根上是什么原因呢?是个技术问题,一个技术故障。但是作为老的发行放映工作者,你说影院出现技术故障,这些所有的问题,包括说,如果有经验的话,在这种大片到来之前,做必要的技术检查,去再次确认你的放映系统是不是安全,这个都是职业习惯,像当年我们在(这说起来十七八年前了吧)放《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胶片的年代,胶片一旦要是磨损消耗了,那你比这个数字还要糟糕,因为你几乎是没有时间再去洗一个出来给他的,那个时候,那所有的老发行放映人员,都会很有经验,他提前会做设备的检修,因为谁都知道,这个片子是赚钱的片子,那种声势已经告诉你这个信息了,大家会把这个工作做到头里,但是现在这种问题频出。对于电影制作其实也一样,所以我很愿意来分享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唯一看到的,那么多微信上关注的,跟电影有关的公众号里头,唯一有一个叫做影视工业,它更像一个技术概念的东西,它是一个实打实的东西,而且我也问了一下之前来讲课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个行业里的技术人员。
电影技术远比艺术更可以学习
我觉得技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技术的了解,也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技术往往又是最可以学习的东西,他远远比你的艺术要可学习,因为我想,你像咱们今天讲课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工科很有名,当然在之前清华的文科也很有名,只不过后来慢慢发展演变的结果。但是它的工科可以说在全世界都算是好的。就是因为它是有标准的一种科学体系。那么这些东西是可以学的,可是你们听说过哪个学校保证教出来艺术家来吗?我们现在能知道的艺术家梵高也好,贝多芬也好,哪个是学校教出来的呀,艺术本身就不是学得出来的。一个小孩子的艺术素养,他是从小熏陶和慢慢慢慢积累出来的,这事儿真的不归学校管,是他们父母对自己的一种影响,和他们自己后天慢慢的积累。所以作为一个电影的几只脚之一,相对来讲技术是更可复制、可学习,也可以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我非常愿意来这讲这些东西。
至于我在这讲的所谓的定义,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不能代表,不是标准答案,我在学校考试,我也不会告诉学生,说什么叫制片人,以韩老师的标准为准,我不会这样定义,我觉得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电影的很多东西,更像一个统计学的概念,你说类型电影,你有多少分,这就叫做喜剧,多少分这就叫做黑色喜剧,这怎么分呢?其实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量化的,说59%就不对,60%就对,不是这么回事,它是一个相对的统计学的概念,就是说具备某些元素的电影,在市场上经过多少年的案例积累,它形成了一个统计学的趋势,或者一个规律,它就成为了类型电影,那在这个前提下,实际上类型电影在中国也是可以有中国特色的。因为中国的文化跟美国的不一样,而类型电影这个观念,在美国形成的那个年代,跟今天的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也不一样,比如美国购物片最繁华那个年代,和中国今天的环境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诸如此类的。我个人更愿意把一些看上去都很含糊的东西。首先做一个定性的分析,如果有可能做定量的时候,我更愿意去做一个定量的分析, 因为我觉得这样更清晰,这种知识也更具备传播的意义,我可以证明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为什么这么想,而不是说简单的说,我感觉,我觉得我们做制片这个工作,做发行工作的人,我们不是大师,我们没有自负到说,我觉得什么就都是对的,我更愿意拿的是一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跟大家分享。
今天大概有几个内容,我所理解的制片人的概念,做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的条件与素质,还有如何通过学习。因为你做制片人,其实有很多途径,和每个人不同的,你不同的学习背景决定了你可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学习肯定是一个其中的步骤。最后在中国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时期,制片人可能的位置和机会。后面会留出时间来,跟大家有些交流。
提纲要领:
我昨天稍微搜了一下,网上会有很多老外对制片人这个概念,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定义。
这部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就是说它的经验,在这个领域的经验,不是一夜而来的,那翻译过来,就是你需要时间去积累,这个积累可能是一个全流程的从头到尾你做制片人的工作,然后一次两次三次,你不断的在总结经验,还有可能你把整个制片人的这个工作,分了不同的段,你这次去练这部分,下次你练那部分,慢慢的把整个流程就摸通了,这个就比较像我个人成长经历,我是发行出身,我是从后往前走的,然后发行、宣传、团队的管理,因为制片人很大的工作是在管理上面。然后你再进入到前面项目的策划和前期的工作上。那有的人是从前往后走的,中国多数的制片人是从前往后走的,有的人是导演出身,他自己兼做制片人,有的人是编剧,还有的人原来是制片主任,他辅助别人做这个工作,但是慢慢的他想往更全面的来走。
第二个无论是创意和技术部分的know-how,这个know-how的意思,我想大家就明白了,它不是简单的你背了一两个词,你知道这一两件事儿就行了,你一定要知道,如何清楚的去把握这件事情,因为制片人像一个家长,当所有人这件事儿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或者说他们打起来的时候,你得有主意,你得有解决方案,你不能说,我也不知道这个事儿该怎么办的那个人。所以这个know-how就很重要,但是know-how怎么来的呢?肯定是你自己过往的经验,和你的一些综合判断能力决定的,当然不是说你所有的判断都一定会正确,有些判断你也会出昏招,那结果是什么呢?制片人可能是最后一个要去承担这个决策责任的人,所以意味着要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很有可能你这个错误背后,你要承担那个结果,你要堵这一把,能不能你这把是对的,很有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第三,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Love,就是你一定要很爱这个事儿,而不能简单的把它当做一个Job,为什么这么说呢?做一个电影从创意开始,到最后这个片子上画,顺利的话,就是中间没有拍摄故障,后期顺利完成,送审通过,影片排映一切顺利,两年很正常,你一辈子有多少两年呢?我看你们今天在座的多数还是挺年轻的人,你可能觉得两年、四年、八年,都不是很远,像我现在40多岁,我觉得两年,我没有那么多两年了,那我要把两年花在一件事儿上,那得多爱这件事儿,你谈个女朋友,我估计你要不够爱她,你都没有耐心陪她两年,而且这个过程中,是无限的各种折磨、各种纠结的事情会出现,不是说天天都很快乐的。所以这里头一定要有很大的热情和爱在里面,否则你很难坚持下来。你自己松懈的话,团队一定会松懈。所以我对于制片人工作的感受,它特别像一个爹妈养孩子那种感觉,你生他养他,然后中间这个孩子调皮捣蛋,犯各种事儿,你说你恨不得扔了不管他,有没有这个心?可能有。但是你之后转念一想,谁都不管他,你也得管他,你还得咬牙,明天继续把这个事儿做下去,是这么一个工作。所以这是一个老外的介绍。当然他也讲到,说这里面,一开始从剧本开始,到最后字幕都完成,包括你还要有去选人的能力,要去解决资金等等这些能力,我为什么比较喜欢用老外这个概念呢?因为他比较接近于我对制片人工作的理解,而不是像国内现在某些人的观念,我比较认可他,因为你看他强调了技术这个因素,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在制片人概念会强调技术。我也参加过一些所谓制片人的活动,然后他们的概念就是,制片人就是圈来钱,圈来钱容易,怎么花呢?花哪呢?花多少叫对呢?多长时间能做完呢?然后怎么还这个钱呢?还得了吗?所有问题都不用想了吗?如果只是空手套白狼,那就不叫制片人了,对吧?这就叫掮客了。
制片人的工作更像是项目管理
我觉得制片人的工作,更像是项目管理,它就是以一个项目为核心的管理工作,这个管理里头,有所有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包括人的选派,时间的管理,预算的管理,所有项目管理跟电影制片工作都很像,但是它跟企业管理有点儿不一样,因为它只是以一个项目为核心的。所以我是两边都做过,我也做过电影公司的总经理,我也做过项目的制片人,有不同的地方,项目管理往往你用的人,每次是临时的,是根据你这个项目需要,你去选的人,你这次你说你拍一个喜剧片,下次拍一个动作片,你用的很多团队都是不同的,因为动作片,一定有它的特殊要求,预算规模也不一样,等等。
很简单,在中国拍戏,你今天外景,你是在福建,你可能需要找一个熟悉福建的制片主任,因为在当地的很多问题,会容易帮你搞定,会解决很多具体问题。那么他跟公司管理不同就在这,公司的管理团队是相对稳定的人,所以这个也挺训练人的一种灵活机动的能力,每次去跟一批人进行不同的合作,当然最终目标是完成你心目中的标准。一个电影的制作完成,就是你的沟通能力要非常重要,因为你们之间没有默契,最起码在刚开始是没有默契的,你可能做完了,你们也成为很有默契的朋友,以后还能再合作,但是跟公司不一样,像我在公司里的,跟我最长的人,前前后后算起来也快十年了,他跟你的默契,不用言语的,一个眼神就全明白了,但是你在项目管理,或者你在制片这个团队里,往往不一定有这样的伙伴跟你在一起。当然项目管理这个理论,在现代管理学上已经非常成熟了,尤其工程类领域,是非常成熟的一个专业,它有很多配套的软件,可以提供一些支持。中国在我们制片管理角度上,应该说跟真正工程领域的项目领域差距很大,任重道远吧。
这个项目管理,这些软件,其实美国也有用于制片领域的一些软件,关于电影预算和电影周期的两个软件,在国外,如果有人在美国学习过都知道,但是我曾经想过把这个软件弄中国来。一是我看到的只能是给学生的试用版,你可以看,可以模拟,但是你不能最后输出。第二个,当然正版需要付费,另外它的很多判断,是基于一个数据库基础的,就是它前面的经验值作为参考,而这个经验值,又是各大studio自己的一个商业秘密,所以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照搬美国判断的依据,所以我也就没有再蓄谋把这个事儿弄下去,但是我觉得这个事儿,是挺值得学习的一个工作方法。
这里头制片人涉及工作的几大部分,这也是我今天比较想跟大家分享的东西,我为什么特别强调技术,如果你们见过一个完整制片预算表,这个预算表里头,有一部分是线下预算,不是算大卡斯、大明星这部分人的,都在线下里头,线下里头包括你的器材,包括你用的技术制作,包括跟这些技术来的跟机员所有人工的钱,这些所有的钱,在线下部分。客观的说,一部电影,当他的剧本确定以后,他的分镜头剧本出来以后,他的线下预算是可以确定的。不能确定的是线上的部分,你用章子怡,跟你用一个不太知名的女演员,那成本肯定不一样。但是在拍摄部分,没有太大差别,实际拍摄部分不会有太大差别,今天我坐在这说话,你架这个机器拍,跟章子怡坐这拍,可能章子怡对灯的要求高一点,她希望把她自个儿拍的漂亮一点,那也就加一个灯的成本,不会因为这个有任何其他更大的成本改变,当然章子怡出场费高,就这么个例子。
所以,实际上在电影预算里头,最最看得清楚的,明确的,可实现确定的成本是在线下部分,而线下部分里头,很大一部分都是跟技术相关的费用,比如你的摄影,你的灯,你的摄影器材,像以前有胶片,你可以算出来,你的片比多少,多少的胶片,然后你的录音器材。
最近《爸爸去哪儿》,我看了他们的工作照,那根本就是一个录音器材展示会,一排三四十台的摄像机,是高清的,然后录音话筒,一排举话筒的,三四十个人一块在举着话筒,那个画面太有震撼力了,所以这是电影预算里构成非常大的一部分的成本。然后现在因为数字拍摄的技术,数字中间片,无论你前期是胶片拍,还是数字拍,从数字中间片这个环节开始,后面所有的环节,基本上都是在数字这个平台上完成的。而这个平台它的可计算性就更强了,因为它跟机时有关,任何一种特效计算都跟运算的速度有关,它都可以量化,一旦量化的时候,它的成本相对也是清晰的,相对是清晰的,我说的相对清晰是什么呢?你不会拍着拍着下雪了,棚压了,三天就不能拍戏了,不会出这个问题,因为你在机房里,肯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这部分成本,现在在整个 电影制作运算里头,占的越来越多,就是从周期上,也比以前占的越来越长,现在电影的后期时间,比原来传统电影后期时间,也延长了,就是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在后期的特效完成,所以作为制片人来讲,如果你不了解技术,或者说你不知道技术在你这里头的分量,是不是应该得到一个合理保障的话,那你在预算控制上,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因为本来演员的档期这种事儿是最没谱的事儿。
简单说,人家回来给你赶拍,飞机延误了,北京雾霾了,然后他万一要是连续飞几个地方,他要赶场,这是很正常的,演员中间有时候去赶场,A地飞B地,那有一场商业秀,B地转C地,结果赶上每个地方都延误了,这在中国是太正常的一件事儿了,然后那您三天就没了,但是对于这样的演员来讲,特别贵的演员来讲,三天就是很大的一笔钱,但是对于技术部门来讲,相对来讲,没有这种风险。
像丁晟拍《警察故事》拍摄期才50天,他后期光剪辑,剪辑了五个多月,而那里头特效量其实挺大的,做的比较细,因为他自己广告导演出身,所以你从周期控制上,你能看到很明显的,跟技术有关的时间和相应的成本越来越大,占的比重。真正人拍,实拍只有50天,所以在这个里头,为什么我特别强调对于技术的了解。
技术是最容易学的部分,有书,有机器,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不知道这里在座有多少人,是以后有兴趣说,我去做制片人,或者说我想往这个方向走,如果这样的话,我非常支持大家,先从技术这部分学起,因为这部分最容易学的,有书,有机器,然后你可以跟着去练,这个活相对它也没那么多人际交往,更多的就是不断去摸索的问题。这块应该说最最基础,但是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你们知道奥斯卡全称它是技术与科学。
我们中国动不动就是,我上学的时候,说电影就是艺术,是宣传工具,电影的几个功能什么的,还考试呢,文艺小百科考试。但是现在无论你把它当做一种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是商品,它的技术属性是不能够否认的。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关注技术的原因,是因为如果大家回顾电影史的话,电影从它诞生那一天,为什么是那一天诞生,就是它作为一个,在巴黎大咖啡馆的一次公开放映,决定了电影这种娱乐形式,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存在了,之前这种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的娱乐形式,其实早就有,中国的跑马灯什么的,都早就有了。但是那一天作为一个电影放映诞生日,就是因为它的这个技术,决定了它能够成为一个公众放映的形式存在,而之后的每一次技术的变革,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都提供了电影创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当然很多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了。
不了解技术,你的创作思路是局限的
前一阵有一个电影,讲一个电影演员的那个故事,他也面临从无声到有声过程转换这件事儿,其实是一个世界电影史缩影的价值。这些年的变化,比如说3D,比如说我看了一个朋友,他们弄那个棚就是3D捕捉的技术,实景合成,今天我坐在这给你们讲课,它实景合成出来,你看到的可能是我坐在拉斯维加斯一个赌场,你在监视器上看到的时候,我已经跟那个场景合成在一起了,现在很多这种技术的出现,如果你不知道,你还在用传统方式去制作,可以不可以?可以。但是第一,有可能你的创作思路就被局限了,因为你认为做不到,原来传统工艺上做不到,所以你不敢想,从编剧阶段你就不敢想,从导演阶段,你也不敢这么干,你就不了解。另外从制片人的角度,可能因为这个,你的成本会增加,因为你一定要去实拍,这件事儿,成本就大了去了,而且风险很大,可是如果有这些技术的话,实际上很多现在都不需要去实拍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如果大家有志于,或者有兴趣对电影有更深入的,尤其不是电影学院,不是什么所谓跟文艺沾边的这些学生,我觉得你不用有任何的心理障碍,你有的你的长处,所谓这些文艺青年们不具备的长处,那你从你的长处做起,可能技术这部分的学习,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清晰又标准的一件事儿吧。
从商业层面讲,对投资预算和周期的管理职责
第二部分,从制片人来讲,他肯定要考虑到商业的问题,因为你要找资金,你要对投资预算和周期有管理的责任,你要最终把它推向市场,得到个良性循环,主观意愿是这样的,但是目前在中国,显然不是那么多片子都能做到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涉及的知识,都比较商科类的,现在很多电影基金,基金一定会跟你谈的都是金融的词,他要的各种东西,你要听不明白的话,可能就有点儿累的慌了,他也觉得跟你聊的累的慌。
比如我曾经帮一个朋友,推我一件事儿,找的还就是清华的一个基金。清华这边说,那你让他给我交一个商业计划书出来,我就把原话转给了对方,对方就说,商业计划书怎么写,我当时就想,这个事情很纠结,因为我只是帮他忙,我也不是很了解那个事儿是怎么回事,我就清华那边说,我说他们搞这个的,不太会写商业计划书,人家回答特痛快,那就算了,说连这个都不明白,我怎么跟董事会解释啊,我想也对。人家投资人凭什么要了解你们每个行业具体的东西呢?你连商业计划书都写不出来,也是有问题的。当然这个在电影行业特别普遍,因为尤其在我们过去老的,大概一二十年以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知识结构是非常单一的,它接触的圈子也非常单一。你让他做一点圈子之外的事儿,对他来讲太难以理解了,匪夷所思,无法明白你在说什么东西。那财务肯定的,因为拍摄剧组过程中,财务问题非常多。而且以中国这种税务管理来讲,永远在打架。因为剧组它有很多,不那么容易严丝合缝的事儿,在处理上就会有很多问题。
然后市场营销,因为现在的投资,很多人都会先问你,你这个片子能做多少钱,为什么?你最起码你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对你影片的前景和市场方向要有所判断。当然你也可以凭空胡说八道,但是你就看你的运气,你的胡说八道能不能蒙来钱,你要是自己有一定的概念,你能够非常清楚的说明白,我为什么做这样的题材,为什么这样的演员组合,为什么我看好这个题材,拿出一套东西出来,会比较有说服力。这个思维本身就是市场营销的概念。
第三,国际贸易,就是因为现在有很多的片子其实是做合拍,合拍的话,就涉及到国际贸易问题,你说我们是小打小闹合作,也一样涉及这个问题,像我之前有谈过,跟欧洲。很简单,你涉及到另外一种货币,这种货币之间,你们钱的支付,很多的费用,包括哪部分怎么做,怎么设定这件事儿,就决定了你最后一个结果。因为我们本来项目就不是很大。那点儿利息的差别,或者说这些东西的差别,可能就决定了,你是否还能有点儿盈利空间,包括各地方的税收,国外的税收,国外针对于电影行业的税收政策,每个国家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新西兰对于电影的退税,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个省的政府,还有不同层级的退税,还有针对不同板块的退税,比如你在加拿大做一个项目,你符合联邦退税,你符合BC省退税,然后你还有部分特效在那做,你还符合特效退税,每一部分税的累计,有的是择高,有的是说你只能占一下,有的是你三项都可以占。然后又涉及到资金的问题,有的是你要先付到后退,有些是直接怎么折算,你制片人都要想这个问题,你听起来很疯狂,我跟加拿大电影委员会开会的时候,人家拿出来,关于加拿大整个电影产业政策的一个表,是一张大表,密密麻麻的表格,我估计电影行业里的人,多数人拿到这张表,不用看内容就已经疯了,因为我们这行的人,多数他们是痛恨表格的,对于数字和表格,他们本能的就反感,就恐惧。
我在中影公司的时候,就很有名的“表妹”,因为我很喜欢做表,领导各种数据分析,把我叫去,让大学生过来,让她弄这个东西还可以。但是这些东西,你作为制片人,你都得了解,你说一退,退10%几的税,现在电影利润空间能有那么大吗?除了个别黑马项目,多数项目真正的收益率也就这么多,你在一个税上,足以就回来了。为什么像卡梅隆的片子,在新西兰一直在做下去,它整个针对于后期产业的政府退税的政策,退回来的税,都是以亿计的,那他为什么不呢?他当然在那做,而且它本身又是最好的,它整个工作室和后期公司,全世界公认最好的。所以人家合情合理啊!对吧?所以这部分,也是要特别清楚的。
那法律就不用说了,无论你跟你整个团队签的合同也好,还是你销售版权,你买这个小说版权,所有各种的法律合同。我原来手下有一个助理,每次让他处理一项工作,他就决定要学一门,就要改专业。因为他外语很好,是处理国际方面事情的。后来有一天,就是因为我们跟海外销售,签了一份合约,合约这个工作过程当中,结果他突然跟我说,我决定了,我以后要学法律,我说你是打算留学学法律?对。英文虽然很好,但是用英文去看合同,他依然觉得那个是天方夜谭,说的就不像人话,我不知道你们看过英文合同嘛,那个句子超长,一个句子没逗号,三行很正常,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非常严密的表述,不能有任何的点在里头,非常之严密,所以当你涉及到这种合作的时候,据我的印象中,包括跟香港有些公司,最终落笔的合同,都是以英文为准的。我做过日本的片子,就是因为这是两种语言,我们最终认定的法律文书也是以英文为准的,所以这就涉及到以哪个诉讼的地点为准的问题,是日本,是中国,还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某一地,这些都是要处理的法律问题。
从艺术表达及哲学层面来讲
第三条,电影最终它涉及到艺术和哲学的一些东西,所以这三块,应该说是电影制作,或者电影制片人,他一定会涉及的三个领域,只不过,从我个人经验来说,他的知识结构也是一个金字塔,只不过技术在最下面,它是最扎实的,也是最科学的,就是你可一清二楚的,看得清楚技术是什么。其次是商业,商业也可学,你读商科的书,看市场营销的书,看什么的,但商业有一条,它需要你实践,不是说你把那些marketing的词都背下来了,理论都考过了,你就能用好了,不是这么回事。那个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另外,商业一定有人和人打交道的问题,所以你如何以你的个性去建立起你的朋友圈子也好,或者行业圈子也好,来有助于你更好的做好这件事情。那肯定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事情。
关于艺术和哲学这部分。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靠读书摸机器就能学得来的,它更多的是人很长时间历练,甚至于从小就开始的一些影响,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导演的作品,其实始终都跟他年轻,或者是少年的时候,成长经历是脱不开的关系,他想脱都脱不开的关系。中外都一样,美国有一批导演,他们都是意大利后裔,所以他们拍电影里头,他们会潜移默化的都在用意大利的元素,因为我去过意大利以后,我才发现那些美国电影里,有那么浓厚的意大利元素,包括电影那个故事,可能根本不是讲意大利的人和事,但是音乐也好,一些美学上小的地方,他就无时无刻的,因为那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他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是他妈妈,因为意大利人也跟中国人一样,是大家庭生活的方式,他会潜移默化的,受他那种文化的影响,这种东西,这种素养,就不是说你上一个电影学院,或者说你上清华经管读了MBA,不是靠这能学来的,这就是你自己的一种素养。
至于为什么要谈哲学问题呢?
最近有些片子,所谓成熟商业片导演的片子,商业上都不太成功,那么制作各种问题不说了,各种吐槽,各种互相对骂也都不用提了。但是剥开以后,其实有一个价值观问题在里头,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创作者,你要讲什么东西,你要讲对一个事儿什么态度,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那么你这个价值观,跟社会大众,能够建立沟通和认可的时候,再加上你有各种形式、明星,好看的、热闹的东西,你就能够有比较好的成功。但是如果你不是,即便你是大导演,这个也不会那么简单的就得到这个成功。
好的故事就是在传达一种价值观
因为这个问题,在近几年其实特别突出,包括前一阵,麦基不是讲了一个编剧课吗?我没去听,但是好多周围朋友去听了,他们有把上课的记录拿回来。其实麦基也在强调,包括《故事》这本书里一直在强调,就是抛开技巧不谈,就是好的剧本,好的故事就是在传达一种价值观,那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这件事儿,大家往往说,我们是创意产业,价值观这件事儿,其实不太需要创意,价值观就是你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人性的看法,这个东西几乎是亘古不变的,从古希腊到现在,除了有个别的,比如说中世纪的宗教黑暗时期,那个时候价值观可能不太一样的,但是之后,应该说从文艺复兴到现在,西方启蒙主义之后,这几百年,整个世界的价值观没有太大变化,一直是一个比较一致的一种状态,反而是中国这些年价值观在变化的过程中,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大家对很多东西,从一种没想过到忽然意识到这件事儿很重要,然后到忽然开始质疑,这件事儿真的这么重要吗?中国是这么一个阶段。从整个世界来说,中国其实也无非只占了五分之一的空间,剩下的五分之四里头,基本上没变的。比如说最基本的,所谓什么叫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尊重家庭,有责任,尊重个人的人本主义,尊重每个个人生存的权力,和他的意志,鼓励个人的努力。你说美国梦,美国梦为什么美国的电影,拿过来永远会票房好,美国梦难道不是中国梦吗?大家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更美好吗?不希望通过你的努力,去追上你爱的女孩,跟她能够幸福的在一起吗?但是我说的这个故事,其实也就是白雪公主嘛,从童话到古希腊戏剧,到现在的电影,到美国翻拍的无数版故事,一样的,其实这就是一点人性的本能而已,没有什么更高深的东西。
所以现在中国电影,因为我参加过一些海外影展,我非常能够明确的感觉到,我们电影走出去的困难在哪儿。就是价值观这个问题上,大家差别比较大,因为老外他固定在这种状态下,也有几百年了,所以他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能这么想这个事儿。当然没关系,如果你的电影只是给中国观众看的,你在中国社会观众下,能够认可你的价值观,那也就OK,反正中国市场现在第二大市场,中国你把钱捞回来了,你也算是赚回来了。但是问题是说,我们把电影的商业属性,我承认它有商业属性,作为制片人,他有责任回收成本,但是电影还有一条,我相信你们很多人不是学电影,不是干电影的,为什么会大冷天跑这来坐着,还是因为电影对你们有一种吸引力,尤其是有些经典的电影,给了你一些刻骨铭心的影响。那么什么东西会成为经典的?你们自己其实可以回头去想一想,哪些东西曾经感动你,让你觉得对电影这种东西,进行深刻的研究。这样的电影魅力在哪,这就是电影另外一个属性,它有影响人的力量,这是它跟任何其他的商品不太一样的。
好的电影可以影响人生
你说我这瓶水我喝了,我解渴,我挺感谢它的,但是它不会让我一生一世的难以忘记,除非我今天在沙漠里,我几乎死了的时候,有人递我一瓶水,那我会很感谢那个人。但是电影往往有的时候,会起到这种作用,就是在你某一种特定的状态下,看到某一个电影,他影响了你的人生,有些电影是可以做到这种效果的。这也是我心目中好电影的概念,除了赚钱,赚钱这是一个商业概念,除此之外,如果你的电影可以影响另外一些人,影响他对于世界,对于生命的态度,我觉得这种电影也同样值得你花生命去做的,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两年的时间,你干点儿什么不好啊,你炒个股,你挣点儿钱,你上哪旅行,你干任何一件事情,你两年都可以过得轻松而愉快,你为什么要拼死拼活的去做一个电影啊?
当然有人说我这个电影,我赌它能成为下一个《泰囧》,然后这个片子,我就能赚多少多少钱。如果是出于这种目的去做的人,我也不太相信他能做出《泰囧》来。因为《泰囧》的编剧束焕是我的好朋友,他从来不是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认认真真做他的事情,专注于他的创作,对朋友很好,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来没有想过,说我可以靠我写这么一个本子,一夜致富,然后一夜致富以后我就开始多牛,一点都不是这样,是一个特平和的人,现在他还是给蔡明,他本身一直帮蔡明写小品,他也是《葛二蛋》的编剧,就是他在那一年里头,他的小品,他的电视剧,他的电影全火了,你觉得是偶然吗?是命好吗?肯定不是。所以我非常坚信,谁赌了说,我这一把拍完了,我就赚十倍的钱,凡是这么想的人,基本上也赚不着这个钱。所以倒不如目的单纯一点,认认真真的说,你想你一个电影,真正能够让观众喜欢的东西在哪,这个蛮重要的。
至于其他,我为什么放个其他在这呢,我相信大家肯定挺关心,现在各种市场数据的,你们不觉得中国电影的类型特别单一吗?就在市场能看到的电影特别单一。包括所谓商业成功的电影特别单一,比如我们没有科幻片,我们所谓的惊悚片,大家天天都在骂,说电影局审查问题,惊悚片难道除了闹鬼就没有东西可以让你惊悚吗?能够让你感觉到恐惧的东西,难道只有闹鬼,一惊一乍吗?不是吧。很多题材,为什么呢?
文理分班对我们成长过程的影响
因为我自己个人,因为我做这一行,我也做公司,也教书,我的感觉是这样,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在以前,是一个非常窄的行业,从业的人员是特别相似的一群人,在我上学的时候,1990年的时候,电影学院基本上只招文科生,我那一年刚刚开始在某些戏招理科生,所以这个行业,传统上来讲,只有文科生,你才能考,理科生就不能考,我们那年刚刚开始,而且只有北京考生可以考,所以他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非常单一,他们对某些领域东西完全无知,完全不知道,我给你举个例子吧,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曾经限电,就是限制每屋的电压,因为怕用电炉嘛。然后我们决定在宿舍里吃涮羊肉偷电,从电灯上拉电这个事儿,我们班男生没人敢干,我干的。为什么?他们是文科的,我是理科的。我非常明白这个并联线路,串联线路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我也知道这件事儿没那么大风险,220伏能怎么着,关了电,然后把线一接,甩下来我就开始吃涮羊肉了,然后就说谁干的这件事儿,我记得有一次谁的灯绳坏了,就是接灯绳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儿,它明明是不导电的嘛,男生说,别别别,别电着了,我说怎么可能电着,你离我远点儿就行,万一我电着,不会传你就行了,他完全不理解。这就是电影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跟男女无关,只是跟你的知识结构有关,他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所以你想这些人以后搞创作,你让他去找创作题材,他横是不能找出跟科学有关的题材来,他也不看啊!他没有这个知识的积累,他怎么可能去看这种东西呢?
就比如说像法国拍这个《海洋》,《迁徙的鸟》,然后他们为了拍这些东西,都发明了一种专门的拍摄装置,因为特殊的拍摄环境,他要跟着大雁一起飞,匀速,然后不要影响鸟类,这是科技发明,但是目的是为了派这些东西。这种事儿以我了解,中国的创作团队,第一没人去干,第二也想不出来怎么干,因为他不具备这个基本知识,这是我们整个行业,现在人的知识结构决定的。当然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好的消息,我再青岛教课,最近他们青岛搞一个微电影大赛,得大奖的那个团队,是一票青岛海洋大学毕业的人,他们当年上学的时候是话剧社爱好者,然后他们一直毕业以后,几个年轻人一块合作,我一问专业,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生物,连摄影全是学这个专业出身的,没有一个是跟艺术有关的专业,全是纯的这种工科,而且特别专的,专门在海里找矿的这类专业的人。所以我跟他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有特别好的一条。
第一,知识面广。就是一个理科生,理科男,但是他很喜欢,你可以喜欢文科和艺术的东西,这是个人爱好问题,没关系,但是知识结构里非常好的理工科训练的东西,逻辑非常清楚。然后有非常好的学习能力,因为理科训练,他是有学习方法训练在里头的,不像文科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再有一个就是说,因为他们是理科出身,所以他们很善于去解剖分析各种东西,他其实也没上过任何视听语言的课,但是他们可以自个儿去读解一段片子,把这段片子给肢解了,用理科解构的方式,不是我们读文本的解构方式,它是理科式的解构,然后一点一点分析,这个光怎么回事,他拍的东西很精致,我们当时知道这帮人的背景的时候,非常震惊,海洋大学的?海底下的,他怎么都拍地面上的事儿了呢?而且光什么的都做的非常好,我们当时以为灯光摄影总该是学出来的吧?也不是。我说你们怎么做出来的呢?我们全靠自个儿琢磨,我说怎么琢磨的?就看哪个片子好,我们就一点一点分析,怎么分析?就一点一点的,因为没有人教他们。所以我觉得,因为他们开始拍短片和纪录片出身的,所以他们开始进入到这个行业,而且我相信在全国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现在中国的纪录片频道什么的,慢慢也在成长,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多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这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东西。
因为我实在很厌烦,永远在那跟你说,姐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完全不着边,也没法落地。你天天都在跟一些有想法,但是不能着边落地的人在一起,你会很崩溃的,然后他还觉得你不理解他,然后他觉得你不帮他,你完全制片人应该帮,我怎么帮你呢?我对他们的形容,非线性不相关,你说这件事儿,我怎么给你串成一个90分钟呢?你刚才跟我说,三个故事拍成一个电影,成为可能,都不是三个故事,它是无数个片段,这怎么能串成一个东西呢?串不出来,很痛苦,而且他完全也不考虑怎么执行这件事儿。所以我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期待,有一些不同知识结构的人进入这个领域,而且我也看国外很多制片人也好,大导演也好,你会发现他们的知识,是跟我们中国的大导演和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詹姆斯·卡梅隆,非常擅长潜水,而且他对水下的研究,应该说世界领先级别的,所以他可以发明去拍马里亚纳海沟那个深浅装置,因为我本身潜水,我知道那个装置的技术含量一定特别高。否则的话,你根本不可能达到那个深度。他对于材料科学,很多东西都要专门的研究。这是一个导演干的活吗?在中国你觉得可能吗?不可能。
李安为了拍《少年派》去学潜水,当然他可以找一个潜水员帮他把水下的这种东西,各种素材把它拍上来,然后你帮我看,没问题,作为导演可以用这种方式。但是他为什么要去潜呢?因为你只有自己体会了,你才能找到那种细微的感觉。人在水下一方面你会特别有一种在空气里没有的自由感,当你能够掌握中性浮力的时候,你是有一种像鱼一样的自由感的,你的呼吸就可以决定你的起伏的时候,你是很自由的感觉。但是同样一方面,你非常知道,潜水危险的时候,又有一种恐惧感和一种绝望感。你到那个时候,你觉得世界特别公平,你任何一个错误的操作,或者一个紧张,你憋一口气,你都可以命丧大海。所以这种体验,一定不是一个水下摄影师,帮他拍素材就可以有的东西。但是这对于导演的创作非常重要,他才能有这种体会。但是中国的导演,我想第一,你跟他提这个事儿,我潜水干吗啊?那多危险啊,我不去,那你就永远拍不出这种出来,你没有真切的感受。或者说,翻译过来,我认为是缺乏对这个世界,不同领域,不同空间的一种好奇心,这个就成为我们现在创作,特别局限的一个问题。
我还曾经做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在《步步惊心》火了很久以后,我才看见这个电视剧,然后我就觉得挺好看的,这是什么东西?一看这就是传说中的穿越剧,然后我又去论坛,看了看它原著的连载,我又看了一下贴吧里头粉丝的留言,我就研究这件事儿,怎么会是这么一件事儿,怎么会突然出了这么一个东西,横空出世,我也承认他做的确实做的也不错,无论是小说,还是作为电视剧的制作,都是很好的东西。怎么会这个人做了这么一个东西,北大学金融的,然后我研究了一下,很多网络上,应该说我们从专业角度上,得承认他做的不错的东西。这些人的知识背景,有学医的,有学金融的,有学理工的,没有一个是跟文艺有关的。但是你能否认他们对于人性的刻画,对于剧情悬念,故事的推进,比现在的职业编剧差吗?我认为都不差,非常好。而且这个故事明摆着是编的,也不是他个人亲身经历,对吧?
你说《山楂树之恋》,还有个人亲身经历在里头,而这个完全就是一个编出来的东西,可以做得这么好。这就让我觉得说,其实他的知识基础和他原来的训练,加上他个人的兴趣和素养的积累,对他搞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这也给我一个启示,未来做电影的人,包括制片人,很有可能来自于其他的行业背景。因为我罗列的这些知识,你可能原来是做金融的,那么你有什么放这,你缺什么补什么,你不了解技术,你去了解技术,你不了解拍摄,你跟拍摄去学习。你说你是学法律的也可以,其实这么多点里头,你任何一个点,或者几个点,你已经掌握的时候,都是你的一个优势,然后在这个优势基础上,你去补足你所不足的部分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纯的,很年轻的,就像我在电影学院教本科生,他一张白纸,那你就一步一步来,从最基础的一步一步走起,什么时候去实习,什么时候去锻炼自己,那么如果你具备其他方面,这个其他比如说你是一个科学怪才,你对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非常有兴趣。那很有可能就是你未来,你最能做擅长的那一方面,因为那是别人都不懂的一个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其他也挺重要的。因为中国你看这一年,来来回回就这点儿东西,题材上,可以说以中国的文化也好,以中国的社会这么大,变动中,这么丰富也好,怎么都说不通这件事儿,就是类型如此单一,没有办法。而且你说观众就没有需求吗?你看网上,那些各种点击率高的网络作品,涉及的类型和题材,其实挺广的,这说明普通消费者,对于文化需求,他是有多样性需求的,但是我们做电影的人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窄,不是因为观众窄。这一点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我的人生就是从“小表妹”变成“大表妹”的过程
这个就比较琐碎,比如说制片人工作里头,会有前期跟剧本有关的,买剧本也好,写剧本也好,怎么着也好,接着是找资金,这个事儿也比较麻烦,但是现在在中国反正找资金听起来不难,但是你找靠谱的资金很难,靠谱资金的意思,我的概念是,除了钱以外,它应该有别的资源,或者有别的支持,如果这人说,我就给你钱,什么我都不管,这种钱最好别拿。因为没有任何监管,这件事儿不是一个好事儿,因为他往往会过高的估计电影的投资回报,或者带来的名利这些东西,把它想的太简单了,而缺乏一种专业的监督。当然有些匪夷所思的,乱七八糟的条件,带有这种条件的资金,那最好也别拿,因为你肯定有做不到,当然如果你抱着蒙一把就走的态度,那你就另说了,那就啥钱都可以拿,只要你走的痛快,别让人逮着就行。
然后人员在前期要选人选演员,包括定导演、摄影,制片团队这些,跟人的管理有关。然后预算,做制片计划。这几部分,它有一个逻辑结构的,你一定是剧本确定以后,你才可能确定你整个的预算是多少,包括人员确定以后,你才能有。因为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谁要拍一个什么东西,大概多少多少钱,我问剧本有了没?没剧本。我说你怎么定出来的预算呢?就差不多,我说为什么差不多呢?你同样拍一个电影,举例说,恨不得说同一个故事,我放在意大利拍,跟我放在香港拍,或者我放在台北拍,同样是两个地方追杀的一个故事,肯定会不一样的,这个预算怎么可能随便就定了呢?所以没有在出完整剧本之前,你只是有一个不到一页纸的故事大纲,我也挺不能理解,现在怎么会有人给这种钱的,最终越做越细,预算和周期的时间表,以及完整的制片计划这些工作。所以为什么制片人工作,更多的像一个项目管理者,到这个时候,你觉得他跟艺术没啥关系,天天还是做表的工作,只不过你手下有一个小姑娘帮你在做表,你自个儿得看明白这个表对不对而已,我的人生就是从“小表妹”变成“大表妹”的过程。
制作阶段相对来讲,监督这个是两个,一个是时间表的完成和预算执行的情况。解决一些剧组内部的沟通问题,人在一起永远是有矛盾的,所以还是个大家长,经常要去抹稀泥,真的很棘手的问题,也要拍板去解决等等,这是制作阶段。我没有真跟Studio工作过,但是我大概知道一些他们的规矩,如果真的跟Studio工作,真的涉及到的完全担保,那你这个事儿责任就大了去了,你不能如期完成,都会被炒掉的,那管理的要求更严格。
最后这个后期阶段,这个后期阶段我要特别强调一条,它跟我们常规以为的后期,我把影片后期做完,在中国来讲做完,送审通过叫完成,不是,制片人的工作不只是这部分,他有其中一条,你要跟发行商合作,在后期阶段就要跟发行商来确定,你的发行上映的营销宣传和发行事宜。因为你所有前面的制作,是为最终能上画为做准备的,那在你定检这个阶段,之前其实这些工作都要完成,所以这是制片人要做的,在中国传统的很多制片主任出身的制片人里头,他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他的概念就是,电影局上映许可证给了,通过令给了,然后工作拷贝交了,过去有规定给资料馆的工作拷贝嘛,所有该交的东西我交完了,我走人了,你再找他都找不着了,他认为这叫完成,不是的,那叫制片主任工作完成。制片人这个时候,后面还有一大堆活要干呢。
你如果看过写李安的那本《十年一觉电影梦》,里头讲到他的制片人詹姆斯,在他《卧虎藏龙》得完奖以后,这个制片人拖着李安跑了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卖片子,李安那时候也疲于奔命,说我能不能去,他就,你要是能去的话,这个地方可以多卖十万美金,李安一咬牙就跟着去了,这是制片人该做的工作。但是中国可以说,目前很多叫制片人的还是没有这个意识,他觉得我交活就算不错了,准时给你交活就算完成,后面的事儿跟我没关系了,但是为什么有这个观念呢?跟我们在计划经济时候的体制有关,计划经济的时候,制片厂就是拍完就完事儿了,后面的宣发呢,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交给中影公司的,它的真正发行是交给中影公司的,所以确实他们习惯于交活就完事儿,就开始干下一部戏了,不太考虑这个片子在全国上的怎么样这种事儿。制片厂的宣发处,在那个时候只是一个对接部门,它帮你去准备拷贝、海报,准备这点儿东西,而且那个时候海报和宣传片非常单一,我工作的时候,国产片提供给我们的东西还是八张剧照,一张海报呢,你看现在各种热热闹闹的宣传片,在不到20年以前,国内多数的传统制片厂出来的人,他还习惯八张剧照,一张海报就完了,就没了。所以也是这种传统,可能影响了后来中国很多制片行业的人,他习惯于后面这个片子营销和上市跟我没关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更愿意引用西方概念的原因,因为本身制片人的概念,更多的来自于好莱坞的一种概念。中国过去的体制,是前苏联体制,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确实在从理念上,我们原来不太具备这一条。
制片人的素质与价值观
那制片人的素质,刚才我说的那些,都是你该具备的知识。素质这一条,你没这个素质,能不能干这个活,可能也能干,但是你有这个素质,应该说你能干的更好一点,比如说你作为拿了投资人钱的一个人,往少了说一千万,现在最起码得一千万做个片子,往大了说上亿,你最起码有一个概念投资回报,你得给人家投资人一个说法吧,这个投资回报包括财务上现金的,也可能是综合的,比如说对它品牌的影响,对它企业商誉的影响这些东西,因为有些企业它投片子,并不是完全为了财务回报,它有一些商业综合的东西考量。
第二就是你的价值观,这事儿我为什么又拎出来说呢?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刚刚管理系成立,我记得我们学校老师就说,你们这个班以后会跟其他那些班打架,因为他们都是创作类的人,编导摄录美,只有管理是干制片干发行的人,说你们就是以后会打架的,当时不太明白为什么,因为在现场,制片人永远跟导演打架,导演老想多拍两条,制片人老不让他拍,导演老觉得这些东西,应该再多花点儿钱,制片人老得让他省,你们天生安在一起,就是当矛盾使的。为什么呢?当我真正去做这件事儿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当你脑子里有一个投资概念的时候,你会本能的判断,多这场戏,多这个半天,多花这些钱,我值吗?你脑子里会搬弄值与不值,那我相信,这个值与不值的判断,我和另外一个人,还有可能我们比如四个人,都是制片人这个身份,我们四个人角度是不一样的。可能在我想一想值,我认了,在他就觉得说能有多大差别,就这么着吧。就是每个人角度会不一样,做这类判断的时候,其实有你价值观体现在的。
因为他基于你对于一个好电影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何构成一个好电影的理解。就是说什么东西是必备的,在这个必备的前提下,你就要承受更大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那么这个就是基于你自己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最后是有代价的。
我举个例子,就是我到华谊那年,正好发《夜宴》,没定检呢,在小刚工作室那看样片,看两个版本,有一个长一个短,当时只有我是没看过前面的,我的脑子是新的,说让我坐前头,说你仔细看,我想为什么呀?这么多人,两边出品的,寰亚的老板和这边老板都在,为什么要让我呢?我看完以后说,你说长版短版,我觉得压力好大,一堆人在背后看着我,当时因为没有想特别多,反而非常单纯,我说那长版。为什么?我说因为那个短版有点儿没交待明白,就是以我们这种专业干这个的,我都觉得没交待明白,那还是长版交待的清楚一点。然后寰亚那边也跟着表态,他们也觉得长版更清楚。但是,小刚他也很明白,那你们可想好了,长版就意味着,大概差不多多出一本,等于他那个长度,刚好是在6本到7本的边界上,如果多了,那一段就变成7本了,那会儿还胶片呢,7本,那你的洗印成本就上去了。
当时洗400多个拷贝,你算算,光洗印费增加多少。然后因为这个片长的变化,我一天会少拍一场,我们做发行的,其实我很算每天场次的,就是综合来讲,我增加的都是成本风险。在这个面前,他再问你一遍,你觉得还选长版吗?嗯!选长版。其实我那会儿我心里也知道,这意味着我们成本增加了,但是依然会做这个决定,然后中磊他们也都支持我这个决定,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做制片人也会有这个问题,你究竟要保留影片中多少的内容,要砍掉还是要保留,这种取舍永远是会打的,而且那个时候,你经常自个儿左脑和右脑在打架,心里两个小人在打架,这样怎么好,那么怎么好,心里其实都明白,一定是各有利弊,但是你最终就要做这个决策,而且这个是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的问题,有的时候你跟摄影打,有的时候你跟美术打,跟美术打的时候也多,美术花钱也多,还有导演,都会有打。所以这个时候,一方面你如果能够充分理解这些创作者,他为什么这样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好的沟通,如果你确实说,你理解,但是不能接受,那你可能有助于你跟他们互相协商,我非常理解你们为什么,想多拍,想怎么怎么样。
但是基于什么原因,还是得用原方案,这种情况也是经常会发生的。所以这个就是挺重要的一个技能,你一定要具备这么一种,你自己心里得有一个谱,有一个基本的准绳,你才有可能,在你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处理好。所以值与不值,现在如果老师告诉你说,这样就值,那样就不值,60分就对,59分不对,到现场都不是这么回事。包括前一阵儿,说过《浮城迷事》里的删减镜头这个问题,当然导演他会认为说,血腥的镜头,他觉得这样够狠,够有力度,但是审查认为你过度渲染暴力了,那制片人怎么看这个事儿,等于就是有一票是明确反对的,导演有他的理由,制片人怎么看,你要权衡吧?你是说服导演说,你已经表达青春了,还是说你支持导演,咱们跟他硬干到底。还是说你想办法去斡旋,你真的觉得导演这件事情特别成立,你应该想办法去斡旋,有多大斡旋的可能性,其实你就要做这个工作,要去平衡这件事情,想解决这件事情。所以这个就是很典型的,其实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换了我,因为那个制片人伊莎是法国人,她跟我俩再熟,我们俩在细微的感觉上,还会不一样的。
在财务数字与艺术表达之间辗转反侧
第二个就是说,你特别煎熬的,你在财务数字,和你的艺术所谓的感性中间,你其实自己最煎熬,因为你会看到每天的支出在走,你也看到,因为做这一行的制片人,多少还有一点浪漫艺术想法的人,他不可能纯粹是个商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自己内心也在煎熬,也在琢磨,往往自己是双重人格,一方面觉得我就特别牛逼,特别美,结果等到一个月以后,一看报表就疯了,怎么超这么多啊,自个儿就觉得,怎么会这样呢?或者觉得,怎么这事儿变成一个完全不赚钱,倒亏的一个事儿呢?自个儿开始拧吧。但是您忘了,一个月以前,high的时候也是你啊,你不能high的时候没有代价吧,所以这个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做这个工作,因为周期蛮长的,往往你是最早进入,最后一个撤出的人,我经常会提醒自己,莫忘初衷,你做这件事儿的时候,你是为了财务目的做的,说这个项目就是一个赚钱的项目,我们算好了它的盈率,还是说我这个是带着我一个理想梦想,带着我一种内心坚持的东西,如果是后者,我其实心里一开始就没想着它是要赚钱的,所以我一定实时提醒自己,不要看到别人赚钱了,心里就痒痒,但往往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我都经历过这种事情,一开始大家谈的都是热血沸腾的理想,结果片子走到一半的过程中,片子也不错拍的,这个时候周围出现了好几个赚钱的项目,立马心就痒痒了,人家那个片子也这么多投资,人家项目怎么怎么着,咱们这个怎么怎么着,不是一个东西,你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它,你记住了,你一开始做这件事儿的原因是什么,千万别忘了。要不然你自个儿会把自个儿给活拧吧了。
我们所受的教育对于这个行业的影响
第三,最后一条,我写了一个文理。是因为,我在教一个学期的过程中,我真的发现,中国教育体制,别的行业我不了解,因为我一毕业就做这个行业,我觉得最起码对电影行业,真的是祸患无穷,我在电影学院讲了一点关于电影技术的课,因为发行跟技术是有关的,我们最终你接收所有的物料素材,无论是声音标准,还是画面标准,都是有一些技术标准的,所以一定会讲到胶片原理,和光学摄影的这些原理,讲原理就得讲到光学,讲到物理,原来胶片的时候,它物理跟机械的传动。现在数字的话,它就是数字信号的传输,如何还原,还原成光学信号。讲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讲的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因为我觉得,又是图示,又是样本,准备的自个儿可高兴了,回头一看,一屋子茫然的小眼神,这什么情况,怎么都这表情看着我啊?听懂了吗?我说为什么呀?有什么问题吗?连问题都问不出来。后来我就忽然意识到,你们是不是都文科的啊?只有一个男生,老师我理科的,我听懂了,剩下的人全都听不懂,因为你要讲胶片的原理,你一定要讲到加色减色法的问题,光谱,它通过加色和减色,在洗印的过程中调光,以及卤化银的感光这些原理,我觉得作为通识的基础去讲的东西,他真听不懂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讲了。因为你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知识单位,他都没法理解的时候,你就很痛苦,你没法再把它往下讲了,我不能把初中物理给补了吧?所以我就意识到,你说这些孩子在其他的学习上非常非常努力,非常用心的小孩。
当然我不知道你这里有多少人有理科背景,刚才有一个人跟我打招呼,他是学工科的,我特高兴。以后多点儿这样的人进来,这行业最起码能听懂话了。要不然真的很痛苦。因为我自己亲自处理过问题,就是胶片的时候,洗印的问题,然后出现过拷贝分本问题,这个分本导致了丢一句台词,因为声画不同步的,声画不同步呢,它正好分本分到最后一本上,就有一本的尾端,一旦切换早了,就丢台词,这个台词又是重场戏的台词,分之前没有人注意这件事儿,分完了,开始洗印了,我们在院线放映的时候,有院线的人提出来,说好像丢了一句话。我说不会啊,我说我记得我之前看有啊!台本上也有,我说那什么原因呢?就倒过来查,你记得是在多长时间的时候?说好像40分钟左右,那可能是第二本,那我们倒回去看,分到哪的问题,那怎么办呢?全国都已经开始洗了,发运了,你也改不了啊,这个时候只能写一个通知,给全国所有的影院,关于这个影片放映的说明,在第几本到第几本切换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个提示符的倒几切,早切了就丢台词,要写这么一个通知,最后我那个搭档过来跟我说,说你来写吧,只有你能写明白,因为你是要给全国的放映员看明白,你要不懂放映机,你不知道怎么放映这件事儿,你怎么能跟他说明白呢?我还好,就是我上学的那个年代,电影学院有一年的电影技术课,就是电影技术概论,就是基础课,因为我是理科生,我所有技术课都学的不错,35毫米放映机,松花江5505,我可以做到闭着眼睛挂片放映,刚好是我一个长项,所以我就变成,写了一个,放映一部电影,第几本的切换说明,这也是我干的这辈子干的最逗的一件事儿,就是发片子,发片子,还给人家放映员写封信,那没办法,后来这个事儿就反映给胡晓峰了,就是这次《私人定制》也是他是制片人,胡晓峰还蛮重视的,那为什么呢?你们找着原因了吗?我找到原因了,我给你写个邮件说清楚,哦,知道了,那下次就注意,不把重场戏,不放头尾了。那是胶片的年代有这个问题,数字相对这个问题就没有了。
但是数字也有它的问题,就是每一种技术,它一定有它的局限性,和你要注意的一些东西。你连懂都不懂,一旦出了事儿,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事儿怎么出的。我基本上在我一年多发行,在华谊这一年里头,我天天都在处理,因为技术出现的,必须去解决,不是给谁面子的事儿,谁的面子都给不了,它就是有问题了,技术问题最糟糕就在于它谁的面子都不给,你说冯小刚不高兴,谁爱高兴不高兴,它反正就出不来了。它跟别的活不一样,别的事儿你多花点儿钱,给个面子,找个关系,可能还都能搞定,该这个技术的事儿,死活搞不定,所以这也是我后来做制片人的时候,我比较重视这件事儿的原因。因为无论你拍什么,最终你是要为发行服务的,你不能到了发行那,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像我当时那会儿,天天都是这个问题,怎么办怎么办,各种崩溃。
那会儿,我把我上学时候的一些技术类的书,都已经泛黄了,重新又翻出来,放在办公室,作为时不时查阅用的一个东西。因为基本的光学,机械很多东西是没有变的,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有些变动更自动化一点,原理没变。所以这一点,也是在制片人的准备上要做的东西。因为我关注过这个影视工业网,像陶经,还有像丹戎,他们这些人,音乐我也认识,他们都是纯的技术类的人员,尤其像丹戎,人家是精神洁癖,我觉得王丹戎是技术洁癖的人,他要求非常之高,非常之苛刻。我在跟他工作过程当中,他经常跟谁耿耿于怀的事儿,都是因为别人不理解他对于技术上的苛求,然后他就觉得他很郁闷,跟我来诉诉苦,说小凌你觉得我这个事儿对吗?我说对,那为什么他们觉得我过分?我说他们不懂。其实很可怜,因为他对于一件事儿的孜孜不倦的认真,别人觉得他个性有问题。但是实际上,你说他这么做以后,他个人落什么好了吗?也没有,他给自个儿找罪受呢,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他是这样的,就是因为不了解技术标准的严苛所在。
审查制度真的会限制我们创作吗?
在中国当然就多这么几条,第一你得了解行业的法规、制度、流程,包括立项送审,包括现在属地审查,你的审查流程是怎么回事,你涉及到某些体裁,你相应的要经过哪些部门的审查,然后这些制度吧,我从来都不觉得说,当然我也支持分级制,因为这是对于社会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制度。但是我倒不太觉得创作很多问题,是由于审查造成的,因为举个例子说,比如说美国,它每年年产量的电影,跟现在中国年产的数量也差不多,真正在里面成功的电影,票房和综合评价都成功的电影,你仔细看看,其实也都是审查能过的,多数来讲,除了极个别有些东西,多数来讲也是能过的。那为什么呢?其实就是说真正的大电影,一定是具有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它反映的价值观和东西,和包括这种表现手段,是符合人类多数人的标准的,所以符合多数标准的东西,不管是中国的审查制度,美国的分级制度,还是某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上都是一个常规,并不是说那个局限就把你的自由度全砍没了,不是那么回事。当然你要做非常偏的东西,非常小众的,非常个人化的,甚至于是一个非主流的东西,那你可能觉得审查制度对你有影响。
但是如果你是在美国,或者欧洲你做这种东西,你可能不受审查制度的影响,但是你受融资环境,和你放映的影响,因为你一样进不了院线,肯定进不了。因为你一旦分类分成那个级别的时候,你就进不了商业院线,进文艺片院线的话,就意味着你的规模是一定特别小的,它是一种完整的商业逻辑,就是说,你一旦做这个,你就是小众的,一旦是小众的,你就只能进艺术院线,或者只能在艺术电视台放映,你根本就没有进院线的机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一定注定是小投资的东西,因为你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是一个大的戏院电影,那如果这样的话,就决定了你所有创作的规模,和你们能用的技术手段一定是受局限的,它就是这么一个循环。你要做这个体裁,他就这么想,然后你走的渠道就这么窄,你的通路就这么窄。问你愿意不愿意选择这件事儿,如果你想明白了,就这么一件事儿,你就愿意选,OK,没问题。
那在中国来讲,因为中国现在目前基本上电影正常的回收渠道,就是戏院为主的,你如果做这类,基本上意味着你放弃了进戏院了。你不进戏院的话,那如果你个人只在于你个人表达的话,你干吗还管它审查不审查呢?你现在弄个5D拍,也能拍吧,拍完了,自个儿找哥几个看看,放网上传上,然后你有本事,你传Youtube上,你别传国内的网上,这不都满足了吗?你还介意它干吗呢?对不对?我现在所有讨论的电影的概念,和说我们做制片人的概念,前提都是以戏院放映为准的公众电影,而不是一个个人表达的这种作者电影。作者电影其实关乎你自己,你不关心观众怎么想,你关心观众怎么想的时候,他在整个商业模式里头,他就形成他基本的标准和规矩,其实很正常,这个审查并没有异常之处。
当然大家垢病比较多的,可能觉得它不够清晰,好像没给你写清楚,说接吻几分钟才算合适,露点露到多少算合适,露背行不行,露哪行不行,无非就是较这个劲,但是话说回来了,我觉得太低估观众了,你们去问问观众,有多少观众是因为你露了点来看电影的啊?你真的认为,观众就因为你露了两点三点来花这60块钱来看这个电影吗?然后你为了这个事儿跟电影局打一架,说因为你没让我露那两点,所以我这个片子没票房,你当观众傻呀,这可能的事儿吗?这个完全就是一个借口,不是一个理由。
所以我对这个事情,我记得好像是冯小刚曾经说过,你能够带着镣铐跳舞的话,跳的好的话,那你一定以后可以跳的更好。我对这个东西,因为在国外没有这种审查制度,但是它有其他的尺度,比如说你在欧洲融资,欧洲拍电影,很多要靠各种基金得到钱,那你这个故事如果不符合那些基金的标准,你就拿不到钱,那基金的标准是什么?每个基金有自己的价值观标准,你能不能理解那个也是一种审查,一样的。比如说有些基金是有宗教背景的,你这个体裁反宗教,讲同性恋,一样拿不到,很正常。李安那个片子,他讲这个什么,他也不能进商业院线,不能说他是国际A级大导演,他拍的很棒,他就能进,他进不了,因为他也不符合西方的主流价值观。《色戒》也是,《色戒》我有一个师姐在美国去看,满世界找电影院,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还在警察局旁边的电影院,然后一屋子全是同性恋的人,那个电影院就专门放这种,比较偏的文艺片的,看她自个儿好紧张的,因为别人都用那种眼神看着她,她是因为好不容易,能早一阵看李安的电影,她说我调同性恋堆里头了,一样的道理,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人我用审查制度来给你,有的人告诉你说,你走这个,你就只有这么窄的路可以走,你要走康庄大道还是走窄路,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天天去讨论和去咒骂这种事情没意义,有那个工夫,你还不如踏踏实实学点儿东西,练练活什么的。
现状呢,我想现状大家了解的比我都多,因为现在信息特别的公开,无论是票房也好,哪个片子盈亏也好,哪个导演最近精神状态也好,包括女明星怀孕什么的,没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所以我个人只是觉得,现状宏观来说,行业一片大好,好的不能再好了。客观来说,当投资规模和个体活跃的量到一定程度以后,行业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了,前几年是投资拉动型的快速疯狂增长,现在其实就是所有在盲目的快速投资背后,行业存在的问题,慢慢都会暴露出来了。所以这个问题面前,就会考验大家的智慧,有多少人能够早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人能不能有一种智慧,我能够不要被这种问题拖垮自己,这个是一个考验很多管理层的时候,无论是院线公司,制片公司,导演其实都是这么一个时候。就是从院线来讲,大家都说会是洗牌的年,因为前年就是影院数量增加,但是影院亩产收入非常低了,平常上座率非常低的一年,从2010年开始下滑,今年已经滑的很低了,票价也不太能上去了。曾经高过,一直在往上涨,06年开始一直往上涨,现在掉下来了,所以这些东西,就决定了,第一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真正的波谷,第二,这个波谷是靠自然而然就能走出来的,还是要靠人的智慧把它救出来,这件事儿,因为我不在中影公司,中影公司还算是有行业领导作用的公司,那可能以中影公司的量,它是有可能推动行业做一些事情的,它的体量大。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觉得我能做到的,只是说我能冷静的看待这种表面上的这种没落,尽可能的不要去犯我自己看到的那种错误,不要掉到已经明显的坑里头。当然我觉得这个事儿,大乱之后必有大志,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一定是个好的时候,就是在这么一个阶段下,那就会有很多新的机会。可能所有旧的东西在这都玩不转,今年的事实也是,很多过去板上钉钉的导演或者项目,最后结果都是大跌眼镜的,很多新的原来大家没想到的,黑马一匹一匹的往外闯,这个从我们年轻人,或者从新的从业者来讲,宏观来讲是一个机会,当然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谁能抓住,那就看你的努力和你的运气,这两者都不可或缺。
发行跟农民一样,看天吃饭,三分人努力,七分看天意
我在做发行的时候,我在中影的那个老领导,因为那个时候,各种人在外面天天吹,说谁精通发行什么的,然后老领导说了一句话,发行就跟农民一样,看天吃饭,三分人努力,七分看天意,谁懂发行?连我都不懂。说这个话的人,是做引进大片,从引进开始,从推动引进开始,他大概前两三年刚退休,这是中国发行放映,真真正正的老大,我觉得话说的特别客观,因为我做发行那么多年,我非常知道,什么叫看天吃饭,我们怕所有的天灾,跟农民一样怕下雨,怕降温,怕南方冬天冰冻,怕地震,所有的天灾,我都遇上过,5·12地震的时候,我在发《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那一年的奥运体裁电影,奥委会的片子,然后我首先知道地震的消息,是我的拷贝到不了四川了,铁路货运的说,说你们拷贝走不了了。为什么呀?凭什么呀?到湖南了,怎么就不能到四川呢?还跟人抬杠呢,然后接着才意识到,地震那么严重。然后地震,结果全国默哀三天,我片子首映一上来就变成默哀了,做了最大的宣传,而且我们的首映活动,就变成了广电部唯一的一场,电影界赈灾义演晚会,好处是本来是录播一场,重播一次,结果变成滚动播出了。因为电影频道所有的首映活动都取消了,只有我这一场可以播,所以好处是客户赚,就是我们有一个客户合作方,他赚了,但是糟糕的是,那个首映式的主题,基本上和这个没什么关系了,变成赈灾了,募捐,接着上映,全国停映三天,你见过一个首映,全国停三天的吗?人家都头三天收票房,我头三天,我还不能说,全国默哀你能说什么呢?那这就是干发行,看天吃饭,地震都有影响。放《龙卷风》的时候,海南大台风,电影院顶被掀了,我头十天二十天,还在电影院走过路过呢,我说啊?那什么样?他说你见过游泳池吗?南方的台风那种暴雨,台风过境之后那种暴雨,就跟盆往下泼水一样,我说有那么夸张吗?我说不会放《龙卷风》,你就给我弄一个风回来吧。他说我给你听听,真的把手机伸出车窗外,那个声,鬼哭狼嚎,这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承认,干发行就是看天吃饭。《人在囧途》之前有一年南方冬雨,那一路上,所有的拷贝都走不了了,人都走不了了,谁还给你发拷贝。这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
成功学不来,永远需要从失败里学习
我特别反感中国的这个问题是在于,因为我在国外读MBA的时候,MBA是案例教学,我读了MBA,我读了金融,用了无数案例,各种案例,大概我只做过一个案例是关于成功的,剩下所有案例都是各种失败,各种失误,就是这个出现一个什么问题,一个技术问题,或者一个财务管理问题,一个什么决策问题,各个专业和教学,都是失败案例,都是犯过错,而且都是知名的世界顶级大公司,他们在他们一辈子,上百年的历史当中,犯过的错误,大的到金融机构的倒闭,小的到失去一块战场,我做过像默多克SkyTV在英国怎么起来这个事儿,然后像巴黎银行倒闭,全部都是失败,永远在分析错在哪,怎么错的,为什么当时会决策错误,为什么没有弥补,为什么没有把这个事情,扼杀在摇篮里头,什么原因?是制度问题,还是怎么着,永远都是这种,从来没有分析过成功,因为成功这个事儿学不来,成功这个事儿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但是你可以从别人的错误里学习,怎么这种百年老银行能够犯这种错误,被一个交易员给毁了,那是什么问题。这种是国外案例最常做的,你们这也有在清华读经管MBA的吧,你回想一下真正商业上的案例,尤其是外国的,几乎没有给你讲成功案例这么一说的,所以我每次看某一个片子的票房,一不错了以后,就出来一堆的软文,说这个片子靠营销发力,这个片子靠什么什么,前一阵儿说杨幂加冯绍峰,大寒桃花开,就怎么怎么着啊!有用吗?几十万票房了现在?炒了半天,杨幂怀孕了,这么大头版头条的娱乐新闻,跟你票房有关系吗?你不是说明星就能给你带来什么吗?明星有啊!杨幂加上冯绍峰够了吧?
这也是现在一个特点,大家都拿一个事情给自个儿贴金,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进行一定的自我包装,也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从业者,或者说以后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自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一个电影最终能有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结果,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好,一个剧本好,一个演员好,它一定是个完整的,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大失误,你中间一定有错误,一定有问题,但是不能有大的失误,才能有最后的好结果。我们上学的时候,反正这一点倒是感谢电影学院,一开始就是告诉我们,电影是一个集体创作,它跟绘画,这些艺术创作都不一样,它不是一个个人艺术家的行为,它是一个集体创作,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对于整个流程的把控,整个流程在一个标准之上,最终得到的东西才是标准之上的,每一步都不能有闪失。
机会就是钱多,人傻不傻呢,看你以什么样的标准算。你要是按照有的标准,我也觉得这个行业挺傻的,反正有别的行业的人跟我聊过,就说尤其做金融投行这类的,说你们那忙了半天才挣那点儿钱,干吗呢?特看不起我们。就觉得忙一年,人家到年终奖拿那个钱,比您两部戏的酬金都高,你忙什么呢?不能理解。但是它会等同一个观念,就是挣的多的人智商就高,所以我认识很多搞金融的人,现在号称要当制片人,“我那会儿,随便一年的什么什么,都比你那个什么什么都多”。言外之意,就是我的智商挪到你们这来,分分钟就搞定一切事情,我就祝他好运。这几年是我做这个工作,20年以来,觉得最逗的年代,它是一个特别戏剧化的年代,戏剧、丑剧、黑色幽默,各种荒诞全在你现实生活中都有,在这个圈子里,如果你去参加一次,同学某某某的聚会,或者某某的一次片子的首映式,你会听到各种特别欢乐的事情,它每个人都是痛不欲生,跟你说,哎呦,哥们太倒霉了,这怎么怎么着,遇到一个什么事儿,然后你心里就笑,太逗了。可是你回头一想,这要是你,痛不欲生的就是你啊!所以我经常反思我自己,不能带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嘲笑别人,但是确实是我从业以来,觉得最好玩儿的一个年代,因为你想不到,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发生。
在我工作的那个年代,第一是中国电影到了最危机的时刻,中影公司快活不下去了,当年过春节,中影公司工会,费尽一切心力,给大家每人发了一盘鸡蛋,就算过节了。我记得我们当时那个同事,就这一盘鸡蛋,也没有包装的,只是一个托盘,他就很纠结,他为这盘鸡蛋打车,他不划算,可是就这么一盘鸡蛋是过年的福利,不拿回家也不行,你让他抱着这盘鸡蛋上公共汽车也不太靠谱,纠结了半天,那是当年的中影公司,工资都发不出来的阶段,然后做引进大片,盯着很大的压力。当时很多省公司抵制,包括制片厂,对于这件事情的意见,你要看那个年代的很多文章,动不动叫什么突破,山东突破,江苏突破,16家制片厂开会抵制,在90年代一直是这么一个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业内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冲突,并没有在业外带来这么多的动静,没有那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其实那个时候争了半天,还是苦哈哈的,但是应该说留下的人,是一些比较理想主义,比较有情怀的人。而2002年院线制以后,也允许更多的私营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确实也看到这种影院高速增长,票房高速增长,每年出一两个黑马什么的,各种新贵的出现,再加上上市公司什么的,忽然觉得这个行业变得特别的吸引力,这个行业是一个帅哥美女云集,可能一把赌对了就能出名,然后还可以各种时尚场合出现,每天上娱乐头条,看上去是这么一个行业,所以就吸引了很多,可能觉得做别的行比较乏味的人,觉得这行挺好玩儿的。我有时候看他们,他们觉得我挺好玩儿的,我们看他们也挺好玩儿的,我带着这么一种心态。
当然有多少人是在玩儿,有多少人是真正想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我不得而知,我唯一能判断的,只能是说,看谁在这条路上坚持走的长吧。因为你看短短的20年,如果从2002年到现在才十年,有一些曾经很热闹的公司,也不见了,新画面就不见了,当年谁能想到,新画面会解体啊?谁也想不到,不见了。还有一些曾经一数前四大老的,一定会排上他的公司,基本上现在也都靠边站了。如果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觉得现在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初级阶段,什么奇怪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现。但是什么也都有可能发生,规矩也不是特别的清楚,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摸着石头跳河的都有,还有好多人你跟他说完了石头以后,他直接摸着石头跳河里头,特别多这种人,你告诉他,提醒他注意,这都是过来人的经验,最后咕咚跳里头,还就按照你的方式走的,他就掉河里头了,还挺好玩儿的。但是从宏观来讲,这么热闹的行业,这么热闹的一个年代,一定是有很多机会的,就看自己怎么去把握了。有时候我觉得,可能我们这一批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和态度,已经过时了,有时候我这么想,所以我停了一段时间,我在反思我自己。后来去教书呢,我又觉得,给了我点儿信心,因为我真跟大学在校的,现在19岁、20岁,大三的学生在一起,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肯定是真正现在的观众群年轻人,你发现其实在价值观上,他没有跟你有那么大的差别,他没有什么,好像他是一个新人类怪物,是一个老古董,没有这种感觉。倒过来又找到了一些信心。
所以,做电影这一行挺好玩儿的,你永远不会雷同。就是说你做续集电影,都不可能做的完全是一样的东西。所以电影有意思之处,就是你不会去做一个重复乏味的工作。你永远可以是一些新的、有趣的东西在里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你又可以不断的运用新的技术,在这里面,因为技术给你提供了很多空间,新的想象力,我个人觉得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就在于此,而且它确确实实可以影响你的人生的,我毕业的时候,正好是中影特别不景气的那个年代,我当时就去外企工作,因为工资高,想着去挣钱。后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同学叫回学校去,说看片子。后来就去了,去了以后,放的是《活着》,我看的大荧幕的,你们肯定没有人看过,很牛吧,洗印厂看大荧幕的《活着》,然后放完以后,我还记得特清楚,张艺谋他们在门口的松树下,他跟两个人不知道在那嘀咕什么,我当时看完了以后,说不清楚,很复杂,很重的那种感觉,就回家了。那一天让我觉得,我不能就此离开这个行业,一个电影可以那么让你走心,至于它为什么那么走心,你说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小孩,有多少沉重啊,能对《活着》有什么理解啊?不知道。但是这种感觉你非常清楚,就是一个好的电影,是可以让你这么走心的,别的事儿,你再挣多少钱,可能都不会有什么作用。更何况我又学这个的,所以我毅然决然的辞职了,又重新回到这个行业里头来。所以这个对我肯定是有影响的,就是我还是会愿意去做这种能够让人走心的电影,而不是那种一边看,一边骂,一边吐槽,最后票房也不错,就是观众看的时候,就在那发微博,这又是一个脑残电影。
然后这个电影最终票房还不错,这种电影很多,中国现在。我肯定做不了这种事儿,因为这不是我当时做这行的初衷,我如果就为了挣钱,我当年就直接在外企呆着了,你想我1994年拿1500块钱的工资,起薪是1500元的日子,我怎么活不好啊!我干嘛非在这受这个苦呢,每个人其实对于电影,在他心目中的理解,和他要做成什么样的电影,成为什么样的制片人,我觉得也是因人而宜的,我唯一能够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说,无论你做哪一类的制片人,你肯定基础技术你得有,否则这个活,就像他今天在这做这个转播内容似的,收音收的不对,那不符合播出要求,这点总得做到吧?你要拍个IMAX的,你要拍一个3D的,所有的这些相应的技术要求,你得考虑吧。3D和IMAX的东西,你在景深设置上,你要考虑它的技术上的特色吧,为什么现在咱们做的好多3D,当然假3D没办法了,事先就不是为3D考量的,如果是真3D,你从镜头设置上,你就要考虑3D的特点,它的精神运动的空间感,这种东西都是技术的东西,你要想明白的。
至于说商业成功和情怀这种事儿,我觉得就没法统一要求了,每个人理解不同。所以我觉得影视工业网做这个事儿挺有意思的,鼓励各种各样的人对这个行业,建立一些了解,然后有可能有意愿的话,慢慢的一些新鲜的血液进来,让这个行业变得真正的有创意,我觉得这是很好,很伟大的一件事儿。
--------------------------
观看更多公开课视频,请移步[公开课]频道
感谢韩老师的真诚分享
感谢我们的支持合作伙伴:铁头套件
感谢我们的协办方:清华大学电影协会
感谢我们现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9301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点击了解更多
旨在集合影视制作工业化流程中最优秀的创作者,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思考;
我们期待这样的分享传播能够给行业带来工业化制作的基本常识;同时期待能够在国内推动对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认知和尊重;
以期对国内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