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怎样写一部纪录片剧本(四)上
2013-12-11 10:40
译者注:从这一篇开始,作者开始实打实地从前期调查讲述怎样写纪录片剧本及其方法,有一些点比如在写剧本前现场看看拍摄场地,详细纪录光线和声音条件这样的建议还是很有借鉴意译的。由于本篇较长,分成两段贴出来。
另外关于纪录片要不要写剧本这个问题,我在看《杀戮演绎》(今年英国《Sight&Sound》十佳榜首,非常推荐这部纪录片,不单纯是这部电影的内容是关于1998年印尼屠华惨案,更是因为其独特的形式)时有自己的认知。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让一群屠华的黑帮分子自己导演、编剧、表演当年的惨案,这个荒诞的戏中戏不像之前提到的Docu-drama一般强调再现真实场景,而是尽可能地主观化当年的景象,但这种主观化反而才是真正的客观。所以,要不要写剧本,怎么写剧本,要不要搬演,怎样搬演,这都是可以变形并碰撞出惊喜之处,拘囿于一个固有的概念当中,伤害的只能是自己的作品。
如果有看过的朋友欢迎讨论
ps.这部纪录片的美国导演Joshua Oppenheimer之前的作品像是《The Globalisation Tapes》等多是电视台制作,他本人现在也在伦敦生活。
很多人为了赶紧开始创作,会略过调查环节。尤其是在那些个人生活的电影,举个例子:一个人为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开展的家庭之旅(a person’s journey within his own family to explore
social dynamics)。当然编剧可以根据很久之前发生的事件来写剧本,比如他可以写一场动乱,或者根据一位已经有过具化影像的名人所感所想来进行创作。但他可能会问自己:“我还能再给拍摄对象加些什么?”不过即便编剧已经有那些直白又细致的细节,剧本总还是有更深入研究的余地。想要拍一部精心调查过的纪录片可没捷径可走。
假设一个编剧手头有一段导演拍摄出来的暴动现场素材,顺带还有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详细记载;以及导演个人经验描述以及对事件双方的采访,可能会认为已经有足够的材料能写出一部复杂的剧本了。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编剧能对造成暴动的政治、历史和社会成因稍做背景研究,或是他能和当时在场的人聊聊,就能找到新的信息。或者编剧能回到暴动场地;要不就是问问行业内专家的意见;甚至他还能搜集有关暴动的新闻简报,思考媒体对事件的影响等等。编剧还能直接参与到暴动现场(非常不建议)拿第一手资料。最后,他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这些搜集来的“外加”信息,但其对写作对象的深入了解对创作一部有洞见的、迷人的剧本至关重要。
好奇
最好的调查一般都出现在编剧真的非常想多知道自己所写对象事情之时。不过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当你要接了个活,要写一部柴油发动机内部构造的剧本的时候。不过灵感和好奇可对编剧有着久远的影响。毕竟,你要是对所写内容都没感情,你怎么能让成百上千,甚至上百万人热血沸腾?因此,第一步你一定要建立对拍摄对象健康的兴趣和好奇。编剧一定要问自己一些重要的问题:
· 关于这个对象,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 我被告知的一切是否真实?我需要证实多少?
· 我个人想了解他些什么?
· 我要是观众,我想要知道些什么?
· 我怎么能找到这个拍摄对象不为人知的一面?
· 要是还没开拍,我能搜集到哪些对拍摄过程有利的信息?
数量VS质量
对于编剧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调查多少算够?”调查的质量是要远胜于数量的。毕竟你要是写个跟一战有关的剧本,你能一辈子都做研究不交稿。编剧的重要技能之一是要能区分什么信息有用,什么没用,这能通过与导演不间断的细致沟通来解决。你必须时刻记住电影的重点和纪录片需要处理的问题。任何搜集到的或是可能涉及到的信息必须先要过“关联性大考验”(relevancy test)这一关,编剧必须问自己:
· 这些信息和素材是否和我的拍摄对象直接相关?
· 观众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么?
· 这些信息能提高影片的质量么?
· 即使这些信息既相关又能提高影片质量,那我的其他信息是不是更好呢?
· 这些相关信息我能将其融入剧本中么?
“策略”
几乎所有的编剧都是从调查开始,毕竟在写剧本的时候要是出现个新信息就太不方便了。你要想好并列出以下每种你能用到的搜集消息的方法和渠道。最常出现的重要问题是:“我往哪看?”
每个编剧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和渠道来搜集信息,许多人会在职业生涯中使用一些同样的实验过或尝试过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可以开始的地方
· 出版物研究(Print Research):
这世上有成千上百的地方供你找已经出版的资料:报纸、书籍、杂志、期刊、文摘、报道、成果、日记.......这个名单能一直排列下去。编剧必须决定什么样的出版物适合你的被拍摄对象,并且肉体上(physically)抓住它。 一般能找到这些材料的地方是图书馆、书店、学院以及一些有库藏的组织,当然,还有网络。另外还有些二手书店,出版社以及学院;有些人会把材料收藏在家里,那些你到处找的没公之于众的、隐蔽的文章搞不好就在你邻居家里躺着,别不好意思到处问啦。
除非你的纪录片的内容非常具体,那倒是有可能你家里能有一大堆相关书籍等着看,但更大的可能是你没有时间全看完。那在海量资料中快速搜检出相关内容的能力可就是要靠时间积累的。不过新编剧必须要养成那种可以一目十行、且很快找到能放进剧本或是有趣的可以记录在案内容之能力。要是你有能找到触动心弦的“关键词”的能力那也大有裨益。这些关键词在以后你要是写旁白时可以放进去。另外,你可能还想着放些出版资料到你的电影里面去,那就更需要筛选和分离之后可能会拍到的素材。
· 田野调查:
电影毕竟是视觉媒体,编剧还是要对将来拍摄的内容有个精确的画面才算完整。他可以去电影的拍摄场景去看看。 或者去早先事情发生的地点或是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去踩踩点。编剧也能参加相关事件,或者把自己置身于拍摄对象可能或者已经去过的地方。他甚至还能去博物馆、美术馆或是任何对外开放可参观的地方搜集资料。调查的“田野”只要跟拍摄对象相关即可,所以编剧有无穷无尽的选择,至于选哪个地方就靠自己的判断力了。
一旦编剧到了个地方, 一定要能找到跟自己剧本相关的东西。他可以在事件发生时找到它们,或者像个侦探一样找到可以揭露真相的蛛丝马迹。如何在发生地找到素材对一部电影来说是很主观的,但编剧必须能找到所有能和剧本互动的影像资料。他要学习当地的文化,见见当地居民,记录各种细节。一旦拿到这些材料,编剧必须做好记录为之后参考做准备。当他在拍摄地时,一定要注意几点太阳光从何处照来,周边的环境音如何。这些小细节都能帮助你写出一个更艺术性、更有洞见的剧本。(未完待续)
另外关于纪录片要不要写剧本这个问题,我在看《杀戮演绎》(今年英国《Sight&Sound》十佳榜首,非常推荐这部纪录片,不单纯是这部电影的内容是关于1998年印尼屠华惨案,更是因为其独特的形式)时有自己的认知。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让一群屠华的黑帮分子自己导演、编剧、表演当年的惨案,这个荒诞的戏中戏不像之前提到的Docu-drama一般强调再现真实场景,而是尽可能地主观化当年的景象,但这种主观化反而才是真正的客观。所以,要不要写剧本,怎么写剧本,要不要搬演,怎样搬演,这都是可以变形并碰撞出惊喜之处,拘囿于一个固有的概念当中,伤害的只能是自己的作品。
如果有看过的朋友欢迎讨论
ps.这部纪录片的美国导演Joshua Oppenheimer之前的作品像是《The Globalisation Tapes》等多是电视台制作,他本人现在也在伦敦生活。
调查,调查,调查!永远都不够!
每部电影,尤其是纪录片,都有其“价值”——它能是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或者其他各种类型的价值。而编剧所做调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着电影的“价值”很多人为了赶紧开始创作,会略过调查环节。尤其是在那些个人生活的电影,举个例子:一个人为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开展的家庭之旅(a person’s journey within his own family to explore
social dynamics)。当然编剧可以根据很久之前发生的事件来写剧本,比如他可以写一场动乱,或者根据一位已经有过具化影像的名人所感所想来进行创作。但他可能会问自己:“我还能再给拍摄对象加些什么?”不过即便编剧已经有那些直白又细致的细节,剧本总还是有更深入研究的余地。想要拍一部精心调查过的纪录片可没捷径可走。
假设一个编剧手头有一段导演拍摄出来的暴动现场素材,顺带还有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详细记载;以及导演个人经验描述以及对事件双方的采访,可能会认为已经有足够的材料能写出一部复杂的剧本了。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编剧能对造成暴动的政治、历史和社会成因稍做背景研究,或是他能和当时在场的人聊聊,就能找到新的信息。或者编剧能回到暴动场地;要不就是问问行业内专家的意见;甚至他还能搜集有关暴动的新闻简报,思考媒体对事件的影响等等。编剧还能直接参与到暴动现场(非常不建议)拿第一手资料。最后,他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这些搜集来的“外加”信息,但其对写作对象的深入了解对创作一部有洞见的、迷人的剧本至关重要。
好奇
最好的调查一般都出现在编剧真的非常想多知道自己所写对象事情之时。不过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当你要接了个活,要写一部柴油发动机内部构造的剧本的时候。不过灵感和好奇可对编剧有着久远的影响。毕竟,你要是对所写内容都没感情,你怎么能让成百上千,甚至上百万人热血沸腾?因此,第一步你一定要建立对拍摄对象健康的兴趣和好奇。编剧一定要问自己一些重要的问题:
· 关于这个对象,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 我被告知的一切是否真实?我需要证实多少?
· 我个人想了解他些什么?
· 我要是观众,我想要知道些什么?
· 我怎么能找到这个拍摄对象不为人知的一面?
· 要是还没开拍,我能搜集到哪些对拍摄过程有利的信息?
数量VS质量
对于编剧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调查多少算够?”调查的质量是要远胜于数量的。毕竟你要是写个跟一战有关的剧本,你能一辈子都做研究不交稿。编剧的重要技能之一是要能区分什么信息有用,什么没用,这能通过与导演不间断的细致沟通来解决。你必须时刻记住电影的重点和纪录片需要处理的问题。任何搜集到的或是可能涉及到的信息必须先要过“关联性大考验”(relevancy test)这一关,编剧必须问自己:
· 这些信息和素材是否和我的拍摄对象直接相关?
· 观众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么?
· 这些信息能提高影片的质量么?
· 即使这些信息既相关又能提高影片质量,那我的其他信息是不是更好呢?
· 这些相关信息我能将其融入剧本中么?
“策略”
几乎所有的编剧都是从调查开始,毕竟在写剧本的时候要是出现个新信息就太不方便了。你要想好并列出以下每种你能用到的搜集消息的方法和渠道。最常出现的重要问题是:“我往哪看?”
每个编剧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和渠道来搜集信息,许多人会在职业生涯中使用一些同样的实验过或尝试过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可以开始的地方
· 出版物研究(Print Research):
这世上有成千上百的地方供你找已经出版的资料:报纸、书籍、杂志、期刊、文摘、报道、成果、日记.......这个名单能一直排列下去。编剧必须决定什么样的出版物适合你的被拍摄对象,并且肉体上(physically)抓住它。 一般能找到这些材料的地方是图书馆、书店、学院以及一些有库藏的组织,当然,还有网络。另外还有些二手书店,出版社以及学院;有些人会把材料收藏在家里,那些你到处找的没公之于众的、隐蔽的文章搞不好就在你邻居家里躺着,别不好意思到处问啦。
除非你的纪录片的内容非常具体,那倒是有可能你家里能有一大堆相关书籍等着看,但更大的可能是你没有时间全看完。那在海量资料中快速搜检出相关内容的能力可就是要靠时间积累的。不过新编剧必须要养成那种可以一目十行、且很快找到能放进剧本或是有趣的可以记录在案内容之能力。要是你有能找到触动心弦的“关键词”的能力那也大有裨益。这些关键词在以后你要是写旁白时可以放进去。另外,你可能还想着放些出版资料到你的电影里面去,那就更需要筛选和分离之后可能会拍到的素材。
· 田野调查:
电影毕竟是视觉媒体,编剧还是要对将来拍摄的内容有个精确的画面才算完整。他可以去电影的拍摄场景去看看。 或者去早先事情发生的地点或是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去踩踩点。编剧也能参加相关事件,或者把自己置身于拍摄对象可能或者已经去过的地方。他甚至还能去博物馆、美术馆或是任何对外开放可参观的地方搜集资料。调查的“田野”只要跟拍摄对象相关即可,所以编剧有无穷无尽的选择,至于选哪个地方就靠自己的判断力了。
一旦编剧到了个地方, 一定要能找到跟自己剧本相关的东西。他可以在事件发生时找到它们,或者像个侦探一样找到可以揭露真相的蛛丝马迹。如何在发生地找到素材对一部电影来说是很主观的,但编剧必须能找到所有能和剧本互动的影像资料。他要学习当地的文化,见见当地居民,记录各种细节。一旦拿到这些材料,编剧必须做好记录为之后参考做准备。当他在拍摄地时,一定要注意几点太阳光从何处照来,周边的环境音如何。这些小细节都能帮助你写出一个更艺术性、更有洞见的剧本。(未完待续)
本文为作者 isolatedlands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