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无人区》
2013-12-04 22:17
今天下午买票到影院里看了宁浩导演的新片《无人区》,走出电影院后有很多话想说,但有个担心,害怕一不留神剧透了影响大家看片兴致。
于是我为这篇短文先后拟了三个标题,从市场类型上讲是“前《泰囧》时代的徐峥黄勃组合”,从技术角度讲是“后胶片时代的胶片电影”,从故事类型上讲是“一口痰引发的一场连环血案”,但最终都觉得有些片面,不能完全描述宁浩导演的这部新片。
影院里,影片刚开场的两分钟,我听到身边的一对年轻的情侣在埋怨“画面上怎么有这么多躁点啊”但随后再也没有听到这种议论,显然大家都深深的进入了银幕里的世界。后来我私下琢磨,这部四年前的电影是在数字摄影机还没普及的时代用胶片拍摄的,而身边这两位小年轻分明是在数字多媒体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的观影主体,他们完全没有胶片的视觉经验,当然对于在他们关于影像技术和美学观念是完全没有“颗粒度”概念的。他们甚至不会意识到,今天和今后,在影院里大银幕上能够看到一部全胶片拍摄的电影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我甚至觉得这可能会是我们这一代人在院线里所能看到的最后一部胶片拍摄电影。
接下来说说它的粗“颗粒度”吧,这其实完全与技术控制失控无关。听说《无人区》在拍摄时用了一部分《赤壁》剩下的过期胶片(不太清楚是否是因为制片成本因素),胶片过期后感光度下降灰雾度上升,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洗印环节就要适当强显一下,这样“颗粒度”自然就会有些上升。当然这里分析的仅仅是粗“颗粒度”形成的技术因素,至于这种影像风格到底能为电影带来什么,则要看观众的自然反应。据说在发行拷贝制作前,制片公司在最后环节还在讨论是不是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后期“降噪”,最后导演和摄影师坚持保留“粗颗粒”风格。我个人的感受是,这种“粗颗粒”很好的融进了这部影片的血液,与它的环境和人物以及最终的银幕剧作天衣无缝,它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而且有很好的带入感。
后来还看到,一位同样是今天刚看完片子的朋友发微博,说徐峥和黄勃不演喜剧了有些不习惯。我想他们一定是看过了《泰囧》,这部影片在他们的脑海里深深的印下了关于这对黄金组合的喜剧烙印。但这位朋友显然是弄错了一个时间坐标,《无人区》是四年前的影片,《泰囧》是一年前的影片,只是造化弄人使大家先看到了后者而已。时间真是有趣,记得《无人区》一位主创说,如果当年《无人区》顺利过审如期上演,宁浩可能就不会拍《黄金大劫案》了,他的导演之路可能会重写。道理很简单,就像如果《一九四二》如果票房大卖的话冯小刚就不会拍《私人定制》一样,一部片子失利他们总要马上再拍一部赚钱的影片给投资人一个交待,再大牌的导演也逃不过这个魔咒。
这显然不是一部喜剧,抱着看喜剧心态的观众就别去看了,免得自己被吓着。习惯了国产影片一贯的犹抱琵琶半遮面风格的观众可能会不习惯它的直接干脆,影像和人物行动都如此,那种暴力美学既不同于吴宇森的诗意表达也不是韩国黑色电影的无动机,而是——如果你看过《老无所依》就明白我想讲什么了,提醒一下可不是最近CCTV热播的肥皂剧《老有所依》哦,而是科恩兄弟那部。突然有些奇怪,为什么那年(2009年)中国的导演一下子都开始喜欢科恩兄弟。那部买了版权翻拍的失败了,大家都懂得:),不过我敢说《无人区》更有科恩兄弟的精髓。
历经四年众所周知的磨难,这部影片终于上映了,相信期间让投资方和主创们受尽折磨,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四年前的投资规模放到今天仅仅是一部小成本的体量,但影片放到了今天上映却能享受大片的资源和市场礼遇,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本文为作者 杜昌博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