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D帮助影片创意实现!英国Vision3公司制作总监Adam May,谈《地心引力》的3D制作

2013-11-27 22:02
看《地心引力》的片尾字幕你一定被那一排排的特效公司、3D公司晃花了眼。今天介绍这个Vision3公司在《地心引力》中的3D分工一定讲解得清楚明白,当然还有他们的方式也希望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英国Vision3公司制作总监Adam
英国Vision3公司制作总监Adam May
早在09年阿凡达拍摄之时,大家都在讨论3D Rig,讨论3D制作软件。Vision3分析了市场觉得,3D行业还有一个空白,那就是从片子的创意和观众视觉角度来制作3D。于是他们成立了这个公司,区别于以往侧重技术设备的3D行业,希望为制作团队带来3D整体设计,整体把握3D效果。

他们认为3D是一种创意工具,不属于拍摄部门,跨部门协作的整体,是一个要保持强大力量的独立创意部门!他们最早为IMAX拍摄立体项目,后来参与进许多电影制作中,如《僵尸世界大战》《巨人捕手杰克》等

他们在影片项目初始阶段就参与团队创作。与很多2D转3D不同,在电影后期时候对一些3D进行修正,他们是电影前期设计阶段就介入以避免一些错误和问题的出现。如《地心引力》这部片子,他们就从2010年6月介入到制作中,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在开始合作后就和导演、摄影指导、视效总监一起讨论要做出一种怎样的3D体验,然后他们在创意阶段就会考虑各种能帮助影片创作的方式。
\"\"
Adam May举了3个短片案例说明他们的一些工作方式:
1.在3D设计时候强调深度
可以在拍摄前期就和导演沟通透彻,设定好想要表现的深度,甚至还能有一些挑战视觉感受的深度设计。我们总是听说一些导演会反对3D制作,但其实如果3D方案设计得好,是能够帮助导演的画面展现、理念表达,那何乐而不为?

2.带给观众体积感
在拍摄前期就有良好的沟通,在拍摄时就能争取一些有利于3D表达的资源,比如背景、灯光等元素。更好地程现事物的体积感,以及体验到一些微小的瞬间。3D是能够帮助观众聚焦到画面中的某一事件上的。

3.在运动镜头中运用3D技巧
在3D运动、追跑中如何让观众没有不适感?又有运动,又要控制深度。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脚本,不管观众的注意力在哪,不管画面怎样运动,都不会引起观众的不适感。

他表示在《地心引力》的创作过程中也用到了以上的三种方式。
\"\"
《地心引力》3D制作的一些细节
《地心引力》中的瞳距设置
在《地心引力》3D镜头中,有百分之二十几的镜头是转换而来的,这些基本都是太空仓中的镜头。其他的镜头都是在CG世界中用CG模拟摄影机来拍摄。

一般摄影机在3D拍摄中的瞳距设置大约是10mm-30mm,而CG摄影机能完成超小距离和超远距离的瞳距设置,CG模拟摄影机还能完成在同一画面中用好几个不同机位拍摄的工作。

3D方式能很好得帮助长镜头的表现,而导演阿方索·卡隆正巧又是一个喜欢长镜头的导演。成片开始的12分钟长镜头在制作时实际上做了17分钟,而在这么长时间里就有了好几种的代入感,变化剧烈但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体积感,这都有赖于动态瞳距的调节。在这个长镜头中最长的瞳间距达到了300公里,而最短的瞳间距则只有5mm。这些都是在实拍中无法完成的,而在CG世界仅只需要设置一些参数即可!

因为是宇宙戏,导演希望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感,所以间距都比较大,而视效总监是学天文还是物理出身,这对他来说不在话下。最极端的时候瞳距达到了500亿公里(真的很极端)!

如何解决立体放映的残影现象
由于《地心引力》中大部分画面都是白色宇航服和黑色背景,容易出现残影。一般来说解决技术就是降低画面深度,《地心引力》的创新方式是设计了一个在不同场景中运用不同深度的方式。太空场景中仅有一半的深度,因为场景本身开放、广阔不会有不适感,而船舱中的深度则大一些,让观众有舒服和安全的感受。数据为:舱内是+1.4夹角,舱外+0.8
\"\"

整编:影视工业网 木堇,如果有错漏,请大家指正。
内容来自由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国际3D技术研讨会


你应该也感兴趣另一个3D公司在《地心引力》3D制作中所付出的:
PFW在《地心引力》3D制作中的工作方式及细节

更多更多你感兴趣的:
最全面的《地心引力》幕后制作解析专区
本文为作者 李害害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