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of Title】詹姆斯·邦德:50年片头设计,007经典片头盘点(上)

2013-10-14 13:43
经过足足50年以及23部电影之后,毫无疑问,詹姆斯·邦德已是电影史上最成功和最长寿的系列了。邦德是由记者兼二战情报官员伊恩·弗莱明塑造的小说人物,早在电影上映十年前,邦德在英国便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不过,是肖恩·康纳利的表演让弗莱明的这位标志性超级间谍活了过来,并让此系列与神秘博士和披头士并驾齐驱,成为英国最大的文化出口源头之一。

就文学形式而言,对一个在战后才稳定下来的国家来说,邦德的形象可谓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因而备受欢迎;就电影而言,他成为战后怀抱着远大抱负和可支配收入的繁荣一代的偶像,康纳利则作为世上最有名的花花公子引领风骚。邦德电影成为了世界各地风尚的预报,从时尚潮流和小玩意,到《花花公子》和《时尚先生》的内页,再到富有远见的布景设计师肯·亚当的室内设计,以及汽车,饮料,和对枪支的喜好。

007系列电影片头混剪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IxMjM3MTI4/v.swf[/flash]

邦德的任务始于1962年改编自弗莱明第六部邦德小说的《诺博士》(Dr. No)。从那时起,这个系列更迭过6名主演,11位导演和2代制片人,但它永远遵循弗莱明原作的蓝图——更多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全盘照搬——尽管到了80年代后期,小说素材已经大多用完了。邦德系列成功的原因和它的粉丝一样不胜枚举,每部邦德电影都在血脉里流动着同样的DNA——它是一杯成分简单但每种成分又摇移不定的鸡尾酒:国际阴谋和间谍活动,高科技的小玩意,超级反派,九死一生的动作场面辅以夸张得不成比例的爆炸,充满异国情调的地点,迷人的拍档和厚脸皮的玩笑话——这些都可以被总结为一句举世闻名的台词:*shaken, not stirred.

邦德,詹姆斯·邦德
但也有两个著名的标志性邦德短片是跟弗莱明无关的:“邦德枪管”片头元素,其中白色的圆点以静止帧动画在屏幕上组成瞄准邦德的枪管;还有主片头:一段极为壮阔的建筑场景扎根于每一部邦德电影之中,它通常在第一幕开始十五分钟后,在传统的片头前动作场面处出现。
\"\"
\"\"
莫里斯·宾德设计的枪管沿用至今 成为007片头的必要元素
至于电影本身,大多数邦德片头都由一套自控的主题而生,但设计师在实际应用上也相当自由。女人的形体,风格化的暴力,隐含的危险,枪支,富有想象力的摄影,动画,端正的字体搭配上畅销名曲并通过电影本身的主题镜头呈现出来,比如《雷霆万钧》(Thunderball)片头的水下芭蕾或《 太空城 》(Moonraker)中的宇宙背景。

尽管如此,邦德的片头却并非公式化——它们已经自成流派,因此在应对批评,保持格式方面拥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如果要指摘邦德片头中包含剪影,就等同于指摘托尔金小说中包含霍比特人般荒谬。如果一种风格不适合你,那么你就该继续前进探索。但若它很适合你,那么一般来说,你会一直使用它,并且期待它给你更多,表现更好。

从广义上讲,邦德的片头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伴随着高调的流行歌曲的强烈视觉表现,两者都有浮夸之嫌。在此,多年来为艺术而研发的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某些情况下,它体现在影片的建构上,比如光学胶片的合成,摄影机内效果,60年代的静止帧到实验性电脑动画和数字合成,动作捕捉,以及近几年的运动控制系统(可能还有无数深夜发生的创新贯穿其中)。但身为一种美学,技术也找到了自己的前景:激光,投影,科学级的高速和特写摄影,以及许多光学技巧在这些年里都曾扮演过突出的客串角色。

在这些片头设计中,四名导演——莫里斯·宾德,罗伯特·布朗约翰,MK12设计工作室,和丹尼尔·克莱曼的作用始终是用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邦德特色来平衡这些思虑,并将邦德传统延续下来。

正如邦德电影多年来对文化有着显著影响,其片头设计也对本世纪后半及将来的设计界和片头设计都拥有巨大影响。其原因一半在于片头导演的创意以及技术贡献,另一半则在于精明能干并乐意支持的制片支柱,正是他们愿意承担票房风险以保护电影的完整性。

翻译:吴晓晖
文章来源:ART OF THE TITLE    转载注明:影视工业网
——————————————————————————————————————————————————
本·鲁达兹, MK12 设计工作室的合伙人兼创意总监为我们细细讲述了从莫里斯·宾德、罗伯特·布朗约翰、MK12工作室终于到丹尼尔·克雷曼的邦德片头史。他将在采访中回忆与此系列的深厚缘分。

著名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回忆说,邦德电影的制片人,库比·布洛克里和哈利·萨尔兹曼曾打电话给他,约他写《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的剧本:
他们告诉我:“只要故事能够顺利进行,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有两件事情你一定要保证。首先是邦德的性格。这是固定的。二是女孩的定式。这也是固定的。”
“女孩定式是什么?”我问道。
“没什么。你必须使用三个不同的女孩,邦德必须全部拥有她们。”
“单独来还是一起上?”

在为《诺博士》制作片头的时候,美国设计师莫里斯·宾德时年37岁,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商业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二战期间在洛杉矶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担任艺术总监,后来他在上世纪50年代搬到纽约为梅西公司担任广告总监,又在60年代搬到伦敦,在那里为斯坦利·多南的电影设计片头。同年,哈利·萨尔兹曼和库比·布洛克里在多南的电影《绿苑春浓》( The Grass is Greener )伦敦首映式上看到他设计的片头之后便决定请他加入。
\"\"
片头设计师莫里斯·宾德
宾德和萨尔兹曼以及布洛克里结下了深情厚谊,他总共为这个系列制作了14部片头——还有说不清的预告片和促销短片。直到1989年,距他辞世2年之前,他还制作了自己的最后一部邦德片头:《杀人执照》(License to Kill)。正是宾德创造了一些最熟为人知的片头——最重要的,当然是格式本身,剪影紧随其后。长期为邦德系列担任制作设计师的肯·亚当说,“宾德是一个可爱的男人,他非常喜欢用裸体女人的剪影的元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你想到那些邦德片头业已成名的主题时,《诺博士》或许是本系列中最不具备邦德特色的一部。比方说,如此频繁地应用简约的图形动画可是在别处看不到的。这也是仅有的两部作曲家蒙蒂诺曼著名的“詹姆斯·邦德主题音乐”出现的影片之一。虽然邦德电影的所有片头在视觉上都很抽象,但大多数却并不像《诺博士》一样难以捉摸。它围绕着彩色圆点,方格,卡吕普索舞者和盲人乞丐的轮廓打转,仅靠主题卡本身的一致性和三个独特的音乐片段结合在一起。

《诺博士》(1962年)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IxMjU2MzIw/v.swf[/flash]

使用点状图案来表示枪管也是很有故事的。据说是因为再过几分钟就要和制片人开会,宾德便急忙使用白色价格标签贴纸来组织演示。“我当时是急急忙忙做的”,宾德解释说:”我刚好有小的白色价格标签贴,我想用它们演示屏幕上的枪击效果。我们会让詹姆斯·邦德走过来再开枪,然后血从屏幕上流下。我做了一个21分钟的故事板,他们说,‘这看起来太棒了!’”

如此,本用来介绍邦德角色的短小插曲被扩展成一个完整的片头。所有元素都是用黑白胶片拍摄的,这些负片再被手工着色,与片头板一起被翻拍来创建最终的成片。而宾德的贴纸也成为了电影史上最受喜爱和最知名的片头之一。尽管这些点可被视作纯粹的内在设计表现,但与枪管元素的关联赋予它们以更大的意义,就是每个点都会成为一颗或射向邦德,或由邦德射出的子弹。

继宾德之后,罗伯特·布朗约翰拍摄了两部邦德电影片头:1963年的《 来自俄罗斯的爱 》(From Russia with Love)以及1964年的《金手指》(Goldfinger)。布朗约翰也来自于美国,他在60年代早期听从印刷工好友鲍勃·吉尔的意见搬到了伦敦。当时,伦敦与十年前的美国一样正在经历一场相似的繁荣高潮,战后的广告和电影经济发展极为活跃,对美国人才有很大需求。布朗约翰在社交圈内和哈利·萨尔兹曼熟悉起来,后来因为与广告巨头智威汤逊与麦肯合作过,身为艺术总监声名鹊起,便被邀请来为邦德电影设计片头。
\"\"
设计师罗伯特·布朗约翰
40年代,布朗约翰在芝加哥设计学院学习,是包豪斯学院的杰出人物拉斯洛·莫霍利—纳吉的学生。纳吉强调实验设计和排版,这在布朗约翰的作品中表现的很明显。布朗约翰曾因为莫霍利—纳吉鼓励他尝试将影像投射到形体上而对他满怀敬意——这种技术在他的每部邦德片头都处于核心位置。

身为实验性排版的长期倡导者和实践者,布朗约翰认为,周密且具有煽动性的构图能像任何图像或艺术作品一样广为传扬。“我认为,印刷术的革命起于图像方面,”1959年,布朗约翰在一次印刷论坛上如是说。“图片及文字已经成为了同一件事情。唯一真正的进步...就是字体已经不仅是一种辅助的插图或图像,而是作为图像本身使用。”这一观点与他的老师莫霍利—纳吉遥相呼应,纳吉在他的著作《绘画,摄影,电影》中提到:“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光学焦点。我们的时代则是电影的光学焦点......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逐步发展的创意印刷基础。这个尝试并不是把迄今为止的排版都当做一种客观手段,而是要创造性地尝试将它和其主观存在的潜在影响纳入内容。”

与宾德的《诺博士》摩登理智的片头不同,布朗约翰的两个作品富于挑衅、顽皮不羁,但它们的前卫设计和活泼题材仍然非常符合时代,在五年前,这样的片子可能会连电影制作守则都通不过呢。

《来自俄罗斯的爱》(1963)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IxMjM2MTAw/v.swf[/flash]

在《来自俄罗斯的爱》中,布朗约翰把片头直接投射到背光的肚皮舞者身体上,造成了幻灯片式的效果,创造了文明开化的西方和异国情调的东方之间的象征性鸿沟。这个主题后来在电影中还被屡屡回顾。片头卡本身是静态的,它的运动是由舞者的回旋之中得来。

以850英镑的预算,布朗约翰和动画助理特雷弗·邦德——两人都没拍过实地摄影,也没有编写镜头列表——只是和演员朱莉·门德斯一起花了三天尝试不同的投影构图。布朗约翰还加上了第二名肚皮舞者的一些镜头,可她对镜头很怕生,在拍摄初期就离开了。第三名表演者则被用于面部特写,因为制片人觉得门德斯还不够漂亮。

布朗约翰说,他这个序列的灵感来自于举行演讲时看到学生在一台投影机前走过。其他人则说他是在早期排演后,思考片尾时突然开窍的。他此前曾想将电影的叙事以国际象棋的形式表现,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更吸引人的题材。在他于英国杂志《排版》上发表的文章《性和排版》里,他指出:“在我看来,这种类型的电影唯一有用的主题就是性或暴力。我选择了性。”

布朗约翰很讨厌故事板和脚本,在他向萨尔兹曼和布洛克里描述片头时,他一把脱掉了衬衫,站在幻灯机前:“就像这样,”他说,“但我们会用一个漂亮的女孩!”

《金手指》(1964)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IxMjM1OTg0/v.swf[/flash]

事实证明,这种技术在现场相当难以再现,因为要让投影在35mm胶片上生效所需的光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单位的能力。“灯光摄影师试图采取从被投影的排版上读取光线指数,然后注意到测光表的指针几乎没有移动。”布朗约翰说。“所以整个片头都是快门全开拍摄。”为了进一步弥补,他们还将一个3000瓦的灯泡安装到投影机上,门德斯被指示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表演,以防失去焦点。“最终的结果达到了我所说的瞬间视觉——所有事情都在相机内而不是在后期工作室内发生。”

布朗约翰在《金手指》中进一步磨练了他的技术,这一次,他直接把电影素材投射到了女演员玛格丽特·诺兰身上。诺兰从头部到脚趾都涂成金色,投影动作与她的曲线相配合。虽然先前他曾在《来自俄罗斯的爱》中巧妙地实验过字体和图形之间的关系,例如00秒时通过投影凝视着邦德的肚皮舞者,但却是在《金手指》中,他将这个技术进一步推进,赋予它更大的意义,用女体作为“双重景观”使得投射的影像在其上得到移植和重新情境化。诺兰的膝盖成为邦德必须穿越的丘陵,高尔夫球细细滚过手臂之后掉进她的乳沟,邦德的阿斯顿·马丁DB5(它初次露面便是在邦德电影中)的前格栅盖住了她的脸,她的嘴唇被不断切换的车牌替代,还伴随着雪莉·贝西深情的吟唱“...对一个金色女孩...她知道当他的吻落下,那就是死亡之吻......”

\"\"
《金手指》片头现场拍摄。©赫伯特·斯宾塞

《金手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次年布朗约翰就因为他的努力赢得了著名的设计与艺术指导俱乐部金奖。萨尔兹曼和布洛克里是如此高兴,他们还提出建立一个独立的制作公司,唯一目的就是在布朗约翰监督下拍摄邦德片头序列——布朗约翰最终拒绝了这个邀约,原因不明。

莫里斯·宾德在1965年回归这个系列,拍摄《雷霆万钧》的片头,其中有好几个序列拍摄上的第一:使用光学合成技术,在其中分别拍摄的元素依靠分层底片相结合,使用动态排版,片头卡会如水波一样荡漾,若隐若现,还有——早晚都会来的——在邦德电影中首次亮相的全裸体。

宾德采用了布朗约翰的诱惑性剪影,使它们更具挑逗性,并将此与他初次运用在《诺博士》里的现代主义美学语境协调,整合成色彩大胆,排版干净合理的最简约构图。

《雷霆万钧》(1965)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IxMjM1Nzky/v.swf[/flash]

如果说现代邦德片头序列有所谓原点,那就是《雷霆万钧》。这不仅是由于其丰富的剪影轮廓和主题背景,还因为其构图和组合创造了一个自我包含的图形世界,赋予序列以梦幻般的品质,令其后的所有邦德片头序列都一直坚定追随。宾德还用潜水者追逐女性潜水者的形式引入了叙事线索及危险的元素,让序列与电影本身产生了很大的联系感。虽然他和布朗约翰之前都将主题元素融入了序列之中,但《雷霆万钧》的主题元素是第一个全面纳入主题的序列,在设计上表现为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有水流渗入。

宾德为《雷霆万钧》拍摄的序列进一步实验了他的光学合成,这一回他从剪影创建了“窗口”,可以从中看到其他的影像。它的组成又复杂又流畅,往往将几个动画元素一次混合在一起——这对于1967年的电影设备而言可是个不小的壮举。

《雷霆谷》(1967年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IxMjMzMjk2/v.swf[/flash]

本片的主题十分直接并充满异国情调,艺妓在戏剧般喷发的火山特写前方嗔怪——这两个对情节都很重要的元素在宾德的手里变成了点题的视觉双关语。他稍微放松了自己的现代主义风格,为片头卡使用了主题字体,从而达到突破。他还首次集成了部分打光的拍摄对象和拍摄背景。他创建的色彩组合和构图几乎可以肯定是受了上世纪60年代舶来运动的影响,此运动的影响在亚瑟·莱曼和马丁·丹尼典型的热带风情的唱片封面中就可见一斑。

《 女王密使 》(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1969)
\"\"

宾德在他未来的数部序列继续完善合成技术,尤其是在《女王密使》(1969年)中将规模差异引入传统语言,把邦德放在了时钟的指针之上。他还实验了光学畸变和运算艺术动画,这在当时都是流行的文化基因。在1970年的《 永远的钻石》(Diamonds Are Forever)——算起来是他应用摄影最多的一部序列中——他用光学遮罩来专门将女体封闭在钻石的形状之内,反之亦然。

《 永远的钻石 》(1970)
\"\"
《 你死我活 》(Live and Let Die,1973)也许是宾德最为大胆的片头了,在这个系列中也仍是最有野心的尝试。通过燃烧的头骨的眼睛,观众们可以看见裸体、戏剧性的打光和大量的火焰相混合。生硬的编辑和拥挤构图与保罗·麦卡特尼的标志性主题曲相得益彰,快速的动作突然之间染上红色和橙色爆发开来,然后随着歌曲节奏放缓,色调忽冷,变为蓝色火花和烟雾的混合,并再次回到温暖的色调,同时序列在一个女人手中结束。

《 你死我活 》(1973)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IxODA3OTc2/v.swf[/flash]

《 金枪客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1974年)
\"\"
在《 你死我活 》中宾德采用了与《雷霆万钧》类似但更精致的动画技术,将文字扭曲,创造出透过水波的效果。他在1974年的《金枪客》中进一步探讨折射,不只操控了主题卡,还操控了背景,通过荡漾的碧波投射了经典的裸体和电影的标志性金色手枪。

虽然整片文章大部分为翻译内容,但作为107cine编辑,要找到这些、翻墙、下载、再上传、再发布还是很费劲的。感谢译者吴晓晖,也希望转载的朋友尊重一下劳动成果,转载注明影视工业网,谢谢。最后还是感谢远在国外的ART OF THE TITLE有这么好的内容。

由于007的系列实在太高产了,文章也很长、视频也很多……所以这篇帖子就先结束在这里,更多接下来的片头设计107cine将在下一篇中与大家继续分享。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