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光线、新画面——浅谈camlight LED影视灯在电视纪录片拍摄中的运用
2013-07-29 16:57
作者:贵州电视台 余航
去年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苗族服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的制作任务,因为大部分苗族分布在贵州山区,很多山寨不通公路,贵重的设备还要自己扛着翻山越岭,所以器材的便携性就很重要了,而服饰的拍摄对照明的要求较高,灯光是必备的,这次我们装备了一套Camlight(开麦莱特)LED照明便携式影视照明灯,三个灯、三个灯架,三块电池及后备电源,所有东西只需一个双肩包就能搞定。
过去我们最常用的是“红头灯”,一盏800W,虽然也算方便,但三个灯全开有2400W,每次使用都提心掉胆的,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位大领导家里做采访,直接把他家的接线板爆掉,更不要说村寨里那些老化的电线了,我们拍摄的寨子通常都是木房,一且引燃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以前下乡拍片,尽量利用自然光线,在光照条件很差的时候才用一盏加滤纸的红头灯。
记得国外一位电影摄影大师说过,只有自然的光才是最美的光。自然的光,我理解为它既包括来自自然的光——阳光、月光,也包含感觉自然的光——夜晚每家每户的常规照明、模仿自然光源的人工照明。所以在照明效果上,我们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感受,我们用这种方法拍摄的《苗族舞蹈——人与山水的旋转》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照明奖,这让我对使用自然光、自然的用光有了更多自信。这一次申遗片的拍摄,因为要提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审看,不自然的场面和过度用光都容易弄巧成拙。片子需要展现苗族村民的真实生活,更需要展现生活中苗族服饰的自然美感。贵州的大山深处,白天有纯净的空气和阳光,但夜晚的村寨对摄像来说太暗,特别是需要表现和强调细节的时候,一套好用的灯光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我们使用的Camlight(开麦莱特)LED影视灯,台里灯光科的同事用仪器进行了测试,各项性能指标都很不错,于是在以后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它伴随着我翻越无数大山,深入数十个苗族村寨。这套LED影视灯具有可调节色温的功能,更容易做到白天补光时和自然光融合而不着痕迹的效果,这在力求真实感的纪录片拍摄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惜因为日程紧张,没有时间拍更多的工作照,下面我用部分照片和视频截图做一下简要介绍:
图1:这是一片杜鹃花海,当时天气不太好,花朵在这种全部散射光的条件下难以“出彩”。
图2:没有插座,装电池的“camlight开麥莱特”发挥了优势。
图3:照亮的花朵和周围的花朵相比质感更为明显。
图4:在自然光很弱的花丛深处它的作用更清楚了。
图5:似乎营造出清晨有阳光的效果。
图6:花朵上的水珠显得更明亮。
图7:主光源是一盏高架在她身后向下投射的 “开麥莱特”(camlight),因为平时的光线就来自这个位置,她们画蜡画时也会更自在。
图8:为了显现左一的妇女, 另一盏“开麥莱特(camlight)”淡淡地打出她的轮廓又不至于让配角抢镜。
图9:苗族的老银匠在用传统方法制作银饰,轮廓光还是用一盏“开麥莱特(camlight)”从高处往下打,并稍微照亮环境。主光源是老银匠吹出的火光,时明时暗,所以要将轮廓光亮度降低,“开麥莱特”的亮度调节功能很方便。
图10:稍微玩了一组“出格”的:感觉老人在舞台上做刺绣的表演。其实就是晚上在她家门口的院坝里,两盏“开麥莱特(camlight)”一前一后各3米左右距离,刚好把我们需要显现的地方照亮。
图11:苗族妇女在做“剖线绣”,一根丝线剖成几根来用。“开麥莱特(camlight)”能方便地调节到最好的角度来强调极细的丝线。
下面几张视频截图的照明全部来自阳光,当时我也背着“开麥莱特(camlight)”,但此时此景,任何人造光源都是多余的了。
拍摄纪录片十多年,我一直在探索自然光的照明,现在有了 “开麥莱特(camlight)”LED影视灯这样方便的人工光源,确实能够营造更丰富的照明空间。
去年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苗族服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的制作任务,因为大部分苗族分布在贵州山区,很多山寨不通公路,贵重的设备还要自己扛着翻山越岭,所以器材的便携性就很重要了,而服饰的拍摄对照明的要求较高,灯光是必备的,这次我们装备了一套Camlight(开麦莱特)LED照明便携式影视照明灯,三个灯、三个灯架,三块电池及后备电源,所有东西只需一个双肩包就能搞定。
过去我们最常用的是“红头灯”,一盏800W,虽然也算方便,但三个灯全开有2400W,每次使用都提心掉胆的,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位大领导家里做采访,直接把他家的接线板爆掉,更不要说村寨里那些老化的电线了,我们拍摄的寨子通常都是木房,一且引燃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以前下乡拍片,尽量利用自然光线,在光照条件很差的时候才用一盏加滤纸的红头灯。
记得国外一位电影摄影大师说过,只有自然的光才是最美的光。自然的光,我理解为它既包括来自自然的光——阳光、月光,也包含感觉自然的光——夜晚每家每户的常规照明、模仿自然光源的人工照明。所以在照明效果上,我们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感受,我们用这种方法拍摄的《苗族舞蹈——人与山水的旋转》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照明奖,这让我对使用自然光、自然的用光有了更多自信。这一次申遗片的拍摄,因为要提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学者审看,不自然的场面和过度用光都容易弄巧成拙。片子需要展现苗族村民的真实生活,更需要展现生活中苗族服饰的自然美感。贵州的大山深处,白天有纯净的空气和阳光,但夜晚的村寨对摄像来说太暗,特别是需要表现和强调细节的时候,一套好用的灯光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我们使用的Camlight(开麦莱特)LED影视灯,台里灯光科的同事用仪器进行了测试,各项性能指标都很不错,于是在以后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它伴随着我翻越无数大山,深入数十个苗族村寨。这套LED影视灯具有可调节色温的功能,更容易做到白天补光时和自然光融合而不着痕迹的效果,这在力求真实感的纪录片拍摄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惜因为日程紧张,没有时间拍更多的工作照,下面我用部分照片和视频截图做一下简要介绍:
图1:这是一片杜鹃花海,当时天气不太好,花朵在这种全部散射光的条件下难以“出彩”。
图2:没有插座,装电池的“camlight开麥莱特”发挥了优势。
图3:照亮的花朵和周围的花朵相比质感更为明显。
图4:在自然光很弱的花丛深处它的作用更清楚了。
图5:似乎营造出清晨有阳光的效果。
图6:花朵上的水珠显得更明亮。
图7:主光源是一盏高架在她身后向下投射的 “开麥莱特”(camlight),因为平时的光线就来自这个位置,她们画蜡画时也会更自在。
图8:为了显现左一的妇女, 另一盏“开麥莱特(camlight)”淡淡地打出她的轮廓又不至于让配角抢镜。
图9:苗族的老银匠在用传统方法制作银饰,轮廓光还是用一盏“开麥莱特(camlight)”从高处往下打,并稍微照亮环境。主光源是老银匠吹出的火光,时明时暗,所以要将轮廓光亮度降低,“开麥莱特”的亮度调节功能很方便。
图10:稍微玩了一组“出格”的:感觉老人在舞台上做刺绣的表演。其实就是晚上在她家门口的院坝里,两盏“开麥莱特(camlight)”一前一后各3米左右距离,刚好把我们需要显现的地方照亮。
图11:苗族妇女在做“剖线绣”,一根丝线剖成几根来用。“开麥莱特(camlight)”能方便地调节到最好的角度来强调极细的丝线。
下面几张视频截图的照明全部来自阳光,当时我也背着“开麥莱特(camlight)”,但此时此景,任何人造光源都是多余的了。
拍摄纪录片十多年,我一直在探索自然光的照明,现在有了 “开麥莱特(camlight)”LED影视灯这样方便的人工光源,确实能够营造更丰富的照明空间。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