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森林》导演手记与创作阐释:希望借本片倡导一种全新的拍片方式

2013-07-10 18:48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YwNDMyMDE2/v.swf[/flash]
  《夜森林》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在技术上都是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与挑战的。
   题材上的压力来自于选择同志这一敏感题材,挑战来自于作为导演应该站在怎样的角度与立场来拍同志题材,是否能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诠释这个虽然是边缘却已经被拍烂的题材?在观看了大量同志题材的电影与短片之后,我发现大部分拍摄同志群体的影像,立场基本都是站在“局外人”的身份来看的,他们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基本上都要花大量篇幅来讲一个事实:为什么主角会爱上同性?比如《断背山》虽说最后的落脚点是“同性恋是无罪的,是拥有和异性恋一样的爱别人的权利”,但是影片依旧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两个男人之间发生爱情的合理性:比如将两个男人放置在孤独与封闭的山中牧羊,比如强调两人家庭与婚姻关系的纠结与压力等等,这些类似于原因和背景的铺垫使得两人之间发生爱情变得理所当然。但是这依旧是站在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同性恋。很少会有影片花费大量篇幅来论证为什么男主角会爱上女主角,它们只会花费很大篇幅来展现男主角爱上女主角的过程,而不会将重点放在论证爱的产生原因的合理性。因此,这使得我产生了一个会引来很多人不理解和难以接受的想法:在《夜森林》中,我不会论证两个男人为什么会有爱情或者为什么会发生肉体关系,我会将重点放在他们与异性恋拥有同样的情感与欲望需求,在得不到满足和遭受挫折的时候,同样会孤独寂寞。具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参见“《夜森林》编剧创作手记”。另一方面,我希望同志这一标签能在片中被淡化,甚至是观众在看完之后不会记得这是一个同志片,时空交错、孤独情感才是本片的主题甚至是“主角”,这也是异性恋与同性恋会共同面临的情感状态。
\"\"
  
   技术上的压力来自于本片的创作理念:一种区别于现今大剧组拍摄模式的“个人影像写生”形式。而且将这一形式推向一个极端:即本片不断承诺与强调的“全程采用iPhone5手机拍摄、无任何专业摄影灯光照明设备、采用现有自然夜景照明光源进行打光”的技术限制。为什么我要不断强调这一点?实际上这并非是因为拍摄条件简陋或者没钱借灯光设备,而是因为我希望向那些喜欢电影并希望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却害怕没有专业技术团队或者灯光摄影设备的普罗大众们一个信息:没有专业的团队、没有专业的灯光照明、没有牛逼的摄影机、但是只要你有影像调度意识,甚至是影像创作热情,你都可以拍电影,哪怕是手里只有一个手机。因此,作为本片的导演,我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认为这个时代已经不同于以前电影生产与传播的时代,这是一个移动终端时代,手机具备了一种新的影像生产潜力,我希望把手机的这个潜力尽可能地发掘出来,然后希望能借助这种全新的个人化的、类似于速写写生的创作理念激励更多的以“不敢怕”“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拍”或者“没有专业团队”为借口逃避电影创作的那些电影爱好者们加入到移动终端时代下个人影像写生的新浪潮中来。
\"\"
  
   当题材与技术这两方面的统领思想基本确定之后,具体就是敲定场面调度、演员调度、影像风格等方面的细节问题了。
   1、影像风格——将技术限制转化为风格优势:
   之所以我选择用手机无打光拍摄夜景,是因为有一次我帮朋友用手机在夜里拍照,突然惊觉手机在夜景环境中的略微过曝和噪点的风格化效果特别有感觉,那种粗粝中透着灯光摇曳不定的效果很符合某种影像风格。当时那个画面让我想起了Dogma95运动影响下的一批手持风格很强的电影,甚至是最近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后来我用自己的iPhone5拍摄了一段夜景,效果并没有我预想的那样不堪入目,相反这种奇妙的粗糙噪点的质感很适合拍一种风格化的东西,但是我一直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故事来匹配这个影像风格,直到《夜森林》的出现,这个剧本情节性很弱,但是情绪性很强,那种浓浓的都市丛林的孤独情绪与手机拍夜景所产生的独特影像风格几乎完美地匹配在一起。男人之间的欲望与情感,在夜景噪点与忽明忽暗的自然夜景光照明下,显得敏感且不稳定,这与本片的主题与所表现的群体的情感状态也基本吻合。换一个角度来看,本片的影像风格是由于手机拍夜景的技术限制而产生的,正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故事,才能够将技术限制转化为风格优势。
\"\"   
   2、演员调度——一段艰难的寻找演员之路:
   本片的主题是欲望、孤独与时空关系。其中欲望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剧本中有很多涉及到肉体接触等大尺度场面描写。这对于寻找愿意出演的合适演员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首先,要一个男演员和一个女演员光着身子在床上舌吻或者舔对方的背、乳头这些敏感区域,这就已经把很多演员拒之门外了,更何况是要两个男生表演这种场面,而且因为涉及到大量大特写还不能借位,必须来真的,当时我花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来选择演员。其中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当最后敲定两位男主角时,我差点都快泪奔。因为在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那种奇妙的演员对导演毫无任何保留的信任感。这两位演员只有饰演男一号的唐韬是受过专业话剧表演训练的话剧演员,其余几位完全是未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他们甚至在大学期间都没有过任何话剧表演或者微电影拍摄经历,但是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看到一种非常“定”的目光,那种跟你说话的时候,毫不左顾右盼或者眼神空洞飘散的目光,这种“定”的目光以及“白纸一张”的表演背景实际上让我更加有信心去调度他们,因为对于这部片子而言,眼神表演尤其重要,一个眼神里包含了大量的潜台词和情绪。实际上,当最后只剩下这四位愿意出演本片的男生的时候,我就已经相信他们能够基本胜任各自的角色了,因为演员与导演之间强大的信任关系,实际上就已经比所谓的很多关于讨论这个演员适不适合这个角色?外形是不是符合观众审美要求?这个演员是否具有专业表演能力和专业表演学历?等毫无意义的争论显得更为重要。
\"\"
  
   3、场面调度——长镜头与主镜头的情绪酝酿和慢节奏下的信息缓释:
   本片在分镜头设计以及整体节奏的设计上,都采用了使用大量长镜头(long take)与主镜头(master shot),这使得本片的节奏偏慢,但是慢节奏并不意味着就不传递信息,相反我个人认为节奏慢下来之后i需要不断给观众带来新的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叙事层面的,也可以是抒情层面的。或者从宏观而言,慢节奏下匮乏的信息传递也是可以允许存在的,但是必须要有更加饱满的信息传递与之产生或递进或对比或对位的关系,这样慢节奏才不至于沦为“闷”。因此在设计长镜头与主镜头调度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我尽量把信息传递做得不露痕迹,就是让观众尽量觉察不到这是一个长镜头或者是一个主镜头(解释一下主镜头主要是说:在空间与时间上涵盖一个场景内所有主要动作的镜头。一个主镜头可能时间上没有长镜头长,但是它传递信息的方式不是通过剪辑或者镜头分切来实现的。斯皮尔伯格就特别善于用主镜头和反应镜头相互弥补的方式交代一场戏。)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当一场戏就是一个镜头之后,且关键是不把长镜头作为炫技与招摇过市的手段(现在很多长镜头都变成了炫技手段,好像拍长镜头的目的变成了“你瞧,我能拍这么长这么牛逼的长镜头且中间不断,你看我多厉害!”而不是回归到长镜头下时空统一和长镜头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点上来。)之后,情绪就会沉淀下来,这和我要表现的夜森林风格是相符的。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7335